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滕琦[1](2021)在《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应用深度学习的智能问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学习型社会为读者提供优质参考咨询服务的使命。读者的信息能力与需求的不断提升,需延伸了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服务方式,以帮助读者快速、准确获取知识。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馆员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帮助,面对大量用户的需求,单一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问答的有效解答、用户咨询数据相对分散,收集与整合也是较大的难题。针对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时效差、不主动、功能缺失等问题,探索智能问答(Intelligent Question Answering Sstem,QAy)技术开展咨询工作的必要性。智能问答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互,提升咨询体验。与传统的搜索引擎返回数万条结果,依靠用户甄别,得出结论的检索方式相比,解决了无序信息与用户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节省了筛选时间,快速获取目标知识,满足用户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研究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问答,弥补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不足。聚合的问答资源融入智能问答系统,在网络上建立检索效率更高、实用性更强的咨询空间,充分挖掘用户的意图与需求,获取用户现实的查询需求的正确检索,完善了知识服务和创新发展。文章开头简要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与智能问答融合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详述了参考咨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已有的智能参考咨询系统分析,提出目前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智能问答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有助于整合信息资源,优化知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易用性,提出本模型的优越性。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odel,AM)的深度学习的智能问答框架。笔者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针对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的难点,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智能问答服务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有助于减少用户查询时间并提供准确信息,提高可接受的答案周转时间。系统中加入注意力机制,有助于挖掘句子中潜在语义信息快速的匹配问题和候选答案之间的联系,实现智能问答中问句及答案的语义表征,基于后台知识库输出可能的答案列表,快速且准确的查找到最佳答案,并对用户查询提供单一的响应。介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智能问答模式咨询流程以及应用,解决以下三方面的实践问题:(1)基于多源咨询语料构建知识库;(2)设计参考咨询智能问答服务的框架;(3)基于注意力机制构建问答模型,实现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问答服务模型。然后基于模型做实例分析,以具体问题作流程分析。最后为研究总结,论述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借助问答服务优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资源整合、组织、处理、检索与利用,从技术维度优化资源策略,丰富读者咨询语料。智能问答提供的便捷咨询服务,实现经典咨询服务与智能化技术的协同发展,推动用户参考咨询的积极性,提升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程子轩[2](2021)在《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交流、休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涌现,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综合性或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科普知识和前沿资讯,一些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专业发布学术领域内相关的学术知识,部分高校学报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专门开设“学术播报”、“学术快讯”等专栏,用于发布学术讲座及学术前沿知识。各类机构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量科普型知识、专业发展前沿资讯、专业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专题等,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和认知层面的用户知识内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知识内容以用户生成为主,其庞大纷杂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主体导致了平台信息和知识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信息过载和迷航现象,对海量知识资源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简单提供知识资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智能时代,用户对知识质量和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和服务转型。如何在海量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内容不仅是广大微信用户面临的困扰,更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及服务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并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知识单元和句子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标签聚类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识资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识资源聚合方法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知识集成服务两种知识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构建。通过辨析知识聚合服务与用户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知识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聚合服务要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通过计量分析、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微信公众平台复杂多样化、数量庞大、无序碎片的领域知识资源重新组织和序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提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组成要素、动因及过程,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架构,将其划分为数据资源层、用户需求挖掘层、知识资源聚合层、服务提供层4个主要模块。(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与需求分析。基于VALS2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者构建群体用户画像,将用户划分为初期引入参与型、成长型和成熟型用户3类,并绘制各类用户特征的标签词云。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知识需求形成的过程,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模型。综合用户画像和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模型,凸显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现状与用户知识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标签抽取方法,将关键词作为标签表达文本知识资源内容的主题思想及关键内容。提出基于改进BIRCH聚类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方法,在原算法执行过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选聚类中心,并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聚类结果主题分布较为合理,各个类之间的区分度较为明显,类簇大小的差距较小,其效果要优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分别设计了单文本摘要生成和单领域多文本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在单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句子位置、标题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文本向量化,对文档集中的句子进行主题细分,并运用MMR算法进行句子冗余处理,提高生成结果的准确性。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运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抽取和生成,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较好的语意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聚合,构建了基于知识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两种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两种知识服务的概念、知识服务要素和知识服务过程。(6)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分别从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将知识聚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解决其知识组织和服务问题,扩展了知识聚合相关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同时,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主题聚类和自动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聚合服务体系,丰富了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理论体系,为新媒体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面向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内容的知识聚合,分别进行了知识主题发现和自动生成摘要知识聚合技术实证,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和服务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创新型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张良静[3](2020)在《基于熵-TOPSIS法的水电站坝址选择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在能源开发利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水电站项目的建设也将会持续发展。坝址选择作为水电站项目建设的良好开端,是水电工程在预可研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选址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到坝型和工程的总体布置,还会给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项目选址进行深入研究,为项目后期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研究中,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项目选址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从水电站坝址选择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方法模型等问题上展开论述。首先,充分了解了水电站坝址的有关理论知识,对水电站的分类、坝址的类型、选址的原则以及基本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归纳总结,为之后水电站坝址评价指标的筛选打下了基础;其次,为了给水电站项目坝址选择模型的构建提供新的有效工具,在明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的前提下,对影响水电站坝址选择的若干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设计了关于水电站坝址选择综合评价指标筛选专家咨询系统,最终筛选出覆盖层深厚、岩层断裂、渗透稳定性、工程总投资、经济效益费用比、植被覆盖率、用电市场需求度、施工难易度和交通运输情况等9项指标,建立了能够有效分析和评判水电站坝址选择最佳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对指标进行预处理的相关方法和步骤;然后,为了寻找最佳坝址,不仅对熵权和TOPSIS法分别进行了分析,还对两种方法的有效集成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熵权-TOPSIS模型,对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坝址选择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最后,以贵州省某水电站枢纽工程为例,对项目的工程概况、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等主要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前文所构建的水电站坝址评价指标体系,从项目的地质情况、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施工条件等四大方面9项指标进行选址分析,利用熵权和TOPSIS选出了该项目的最佳坝址。此外,本文还构建综合评价结果雷达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选址进行了分析。

崔仕绣[4](2020)在《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研究 ——障碍及其克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罪与量刑的重要性无分轩轾。作为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刑结果与量刑程序的适正直接反映刑事审判质量和刑罚目的之实现情况,乃为规范司法量刑活动的必然要求和健全公正、高效廉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应有之义。着眼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量刑失衡和量刑歧异现象,在认真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力关切的基础上,地方法院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探索和果敢试错,最终与中央层面宏观政策形成耦合,一场“由下至上、由点及面、有浅入深、由外到内”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统筹部署并逐层推进。历经十余年砥砺前行,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攻坚克难,在确立科学的量刑方法和量刑步骤、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增强量刑实践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构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缩减量刑差异以及提升裁判质量和司法权威等方面效果卓着。然而,在肯定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本土经验”的基础上,还需正视当前量刑规范化改革深入推进阶段存在的诸多障碍。除了长期盘踞的报应刑本位刑罚目的观对法官量刑实践的影响外,冗杂细密的量刑规则不免造成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过度限缩,缺乏专职化改革统领机构同样导致以量刑规则和具体情节设置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缺乏持续性和周期性,加之规则建制层面过度机械化倾向和量刑程序改革的不尽完备,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仍需克服障碍、踵事增华。本文立足于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蕴涵探询、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在对量刑规范化改革所涉之论理支撑的论析基础上,围绕我国量刑规范改革的现存障碍,结合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的可取经验,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观念、实体和程序侧面的完善举措之探讨,旨在促进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全文除导论、结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概述,乃是对本文论述对象的明确。首先对量刑内涵、量刑规范化的产生背景和量刑规范化改革实际蕴含加以剖析,进而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终而对各阶段改革经验加以凝练。量刑是法官在规范指引下,秉持法律理性与朴素良知,对具体个案和行为人的逻辑论证动态过程。鉴于日益显着的量刑偏差、滞后的“估堆式”量刑方法以及民众对公正、透明量刑程序的强烈期盼,量刑规范化命题得以孕育和发展。随后,旨在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完善量刑程序、促进量刑公正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始得部署,并历经了探索试错、局部试点、全面推行和深入推进四个阶段,不仅使“地方法院的微观规范量刑探索”与“中央司法改革的宏观制度决策”形成“共振”,确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量刑方法,还初步形成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了理论与实践层面有关量刑规范化与刑罚裁量权、量刑统一化与刑罚个别化等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第二章是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理论探讨,乃是本文研究的论理支撑。首先是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秉持之刑罚理论的探讨。在刑罚价值方面,不仅需要对刑罚可能造成司法资源浪费和过度或错误发动而折损公民权利等负价值进行控制,还要对刑罚保护公民自由、国家秩序和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正价值加以弘扬。此外,法官基于何种刑罚目的进行裁量,是实现量刑公允、降低量刑歧异的重要前提,因此还需要明确刑罚之目的。在阐明报应理论、预防理论和综合理论的差异和不足后,并合主义刑罚目的之妥适与必要得以明确。在罪刑均衡理论的立法、司法实现方面,要始终坚持罪质与刑质、罪量与刑量、罪度与刑度之均衡,并通过量刑规范化改革提高量刑方法与步骤的科学性、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刑罚理论之探讨进而衍生出对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功能探究和理念反思,前者包括对无根据量刑偏差的消除、规范化量刑思维的培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以及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完善,后者则包含体现改革基本价值的公正理念、调和各方诉求的和谐理念、体现改革工作实效的效率理念和凸显实质正义的人权理念。第三章是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现存障碍,乃是研究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包括指导理念、领导机制、规则建制和程序延伸层面所面临的改革阻碍。首先是指导观念层面,当前我国刑事司法过于强调“惩前”而忽略“警后”的报应刑本位刑罚目的观,难以调动社会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更有碍于人权保障目的之实现。其次是领导机制层面,仅依靠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实难应对具有极高时效性、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的量刑规范化改革重任,亦不利于量刑实证调研的持续性推进。再次是规则建制层面,随着《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和《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不免使法官“迷失”于细密化的量刑规则之中,加之量刑规范间存在的多义性冲突,同样令法官疲于计算各罪量刑起点和各个情节对基准刑的增减幅度。最后是程序延伸层面,畸高的量刑建议采纳率不仅引发控方“胜诉结局”的价值倾向和裁判权向检察机关让渡的担忧,还可能导致量刑辩护的乏力甚至无效;量刑听证制度尚在规范依据、实施模式和理论支撑等方面存在不足;用语刁钻或解释片面的量刑裁判说理,徒增民众理解量刑结果之难度,无益于息诉服判;当前指导性案例制度援引效果不佳,同样引发理论与实务界关于构建量刑判例制度的思考。第四章是有关完善我国量刑规范化指导观念的探讨,乃是对研究主体指导观念层面障碍之破除。该部分首先对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指导观念的演进脉络加以梳理和介评,进而探索我国规范化量刑观念的革新路径。相比之下,美国量刑改革指导理念经历了“直觉驱动”下的“康复矫治主义”刑罚观向“规则武断”下的“机械主义”刑罚观之过渡,最终形成参考性量刑指南体制下的“衡平主义”刑罚观,突出对量刑规范的简化和对法官量刑酌处权的保护;英国则是在普遍遵循先例的前提下,形成允许量刑结果“偶然偏离”的量化量刑格局;德国采用“幅的理论”以消解个案中罪责补偿和特殊预防的矛盾冲突,并以此建立“双轨制刑事制裁体系”;日本量刑改革以行情约束模式为征表,要求法官依据司法经验和司法判决形成的量刑准则,并作出不超越相对确定的刑罚裁量幅度的判罚。鉴于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指导观念的发展沿革,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应舍弃纯粹报应主义和纯粹功利主义的本身弱点,形成“报应为主、预防为辅”的刑罚目的观。其中,在凸显报应为主的实质正义要求之余,还需兼顾特殊预防为辅的刑罚个别化要求,而基于对我国刑法第61条量刑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的考量,纯粹的一般预防目的除了存在超过报应限度的可能外,并不能在量刑阶段予以体现。第五章是完善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实体侧面的举措,乃是对研究主体实体层面障碍之破除。在对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实体层面的可取经验充分论析基础上,从我国专职化量刑规范化改革领导机制的建构、量刑规则的优化设置和量刑基准的确立程式等方面,论述了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深入推进阶段实体侧面的完善举措。一方面,英美两国专职委员会在员额配置、机构组成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优势显着,既可在及时收集、分析和研判量刑数据的基础上,预估犯罪趋势并适时调整量刑政策,又能确保稳定的财政支持和量刑改革学理研讨的充分开展。另一方面,德国虽无专职量改机构,但却通过构建完备的量刑法律框架,引导法官科学行使自由裁量权和强化上诉法院量刑审查,来实现量刑均衡目的。因此,基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司法机关的特殊性质,我国有必要设置统领量刑规范化改革的专职机构,以便于制定和修改量刑指导意见、整合量刑数据并进行实证研究、获取稳定经费保障和开展周期性量刑培训等。此外,在员额构成上除了要包含卓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还应聘请法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深法学专家和具有丰富刑事辩护经验的律师。最后,在量刑规则的优化设置层面,不仅要立足时效性与可适性对量刑规则进行完善,突出其与量刑法律基本原理、量刑规律的契合,还要着眼于司法效率的提高,对量刑规则进行适度简化,突出量刑规范化统领机构的规则解释功能,防止细密化、机械化的量刑规则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过度限缩。第六章完善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程序侧面的举措,乃是对研究主体程序层面障碍之破除。首先展开对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进程中程序侧面合理经验的介评与论述,进而依次从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优化、量刑说理的渐次升级、量刑听证的模式创制、人工智能刑事量刑辅助系统的风险防控和其他方面,分步展开完善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程序侧面的具体措施。域外国家和地区的量刑程序改革经验显示,美国的量刑听证程序和量刑数据系统,不仅为法官提供全面获取量刑信息的便捷途径,更符合信息搜集和刑期预判之要求。而英美德三国对量刑裁判说理、量刑建议和上诉复审的重视,无不体现出程序侧面防止法官恣意行使裁量权之努力。此外,日本裁判员制度、被害人参与制度和量刑判例数据系统,也展现出提升量刑合理性、社会认同度和民众司法参与度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深入推进阶段,在优化量刑建议制度方面,要尤其注意建立量刑信息的遴选机制、促进控辩双方的量刑参与、强化检方量刑建议的说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以及创新量刑建议考评机制;在量刑裁判说理方面,既要注意实质内核的判罚证立与裁判认同,注重对量刑步骤的载明、相关情节的辨别和不同量刑情节作用力的述明,还要注意形式肌底的经验表述与繁简适度,经过法官精炼、简洁的裁判说理,让社会公众从简练的说理论证中体会各量刑情节和幅度的动态调节过程;在量刑听证程序的模式创制方面,应正视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源差异,设计符合我国司法实际的量刑听证程序;在人工智能刑事量刑辅助系统的风险防控方面,应深刻认识到科技革新助力于司法实践的不可逆转趋势,把握法院信息化建设和人工智能重大战略机遇,同时防范功能定位和技术迟滞等风险,合理运用智能化资讯科技辅助法官量刑。最后在量刑程序改革的其他方面,不仅要在量刑参与层面不断完善被害人参与制度,规范其参与量刑之形式和提出意见之内容,还要在可操作性层面探索“准判例”量刑参考系统的构建可能,根据各地区、各审级刑事审判需要,整理刑事判例的量刑部分,给予法官从事类案裁判的参考和指引,完善多方参与的量刑程序建制,扩大社会参与量刑实践的参与度,提高量刑辩护的有效性。

吕海敏[5](2019)在《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城市地铁系统在地面沉降与洪涝灾害(后文中简称为沉涝灾害)联合作用下的风险问题,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暴雨内涝管理模型(SWMM)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工作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定性到定量的逐步细化的分析方法。研究过程中重点探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源的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与评估指标模糊数的确定问题;地面沉降诱发的城市地铁系统易损性问题;不同暴雨强度与沉降环境下的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与防灾对策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新的专家意见调查方法与模糊AHP中模糊数的确定方法针对传统专家调查法的不足,提出“19度标”专家调查与系统分析法;即各评估指标对于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通过19来量化的方法。通过统计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和每个得分被选择的次数,用对应的模糊数来反映评估指标的重要程度。该方法分别用来确定区间模糊AHP、三角模糊AHP以及梯形模糊AHP中的对应模糊数。将提出的专家系统分析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来构造对应模糊判断矩阵,作为应用实例对地铁系统建设期风险以及影响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2)评估确定了地面沉降诱发的地铁系统沉降风险等级通过分析区域地面沉降风险来获取地铁系统沿线的沉降风险,从而反映地铁系统的沉降风险。在主观层面,基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专家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梯形模糊AHP中,来确定评估指标的梯形模糊权重;在客观层面,针对现有集对分析法的不足,提出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法。采用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法和现有集对分析法,分析评估指标实际值与等级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对研究区地面沉降脆弱性等级进行评估。采用梯形模糊AHP和集对分析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市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基于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运用GIS工具提取出地铁系统沿线的沉降风险等级。(3)评估确定了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等级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等级。主观上,将专家系统分析法应用到区间FAHP,评估指标的权重通过区间模糊数来反映,建立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客观上,采用投影寻踪法确定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即通过客观权重修正主管权重,从而确定评估样本的模糊聚类中心矩阵和模糊聚类隶属度矩阵,进而对样本进行分级。以上海市地铁系统的风险评估为例,在区域洪灾风险等级的基础上,确定地铁系统沿线的风险等级来反映地铁系统的洪灾风险,从而构建了洪灾对上海市地铁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中心城区的地铁系统处于洪灾高风险区。(4)进行了地铁系统沉涝灾害的情景模拟预测运用SWMM与GIS之间的数据转换技术,提出地表水流扩散算法,用来模拟不同暴雨情景和不同沉降环境下的地表积水深度。提出了地铁系统车站出入口是否进水的概化计算公式,用来判断不同暴雨情景下车站是否会发生雨水倒灌。以上述(2),(3)中获得的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系统沉降高风险和洪灾高风险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暴雨情景和不同沉降条件下的定量计算的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极端暴雨情景下,内涝积水多发生在地面沉降严重的区域,中心城区沿黄浦江边区域以及长宁区和杨浦区部分区域容易发生积水现象;对车站进水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系统11号线龙耀路站、杨树浦路站、10号线新江湾城站和殷高东路站有可能出现车站进水现象。(5)提出了上海市地铁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防灾对策的规划建议根据对上海市地面沉降诱发的城市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建议将嘉定汽车城、宝山钢铁厂和浦东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所在区域纳入现有地面沉降分区中更高一级的防治区。地铁系统的防灾措施按照沉涝灾害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防治I级、II级、III级、IV级和V级。中心城区地铁系统线路位于沉涝防治I级。进一步地,将中心城区地铁系统车站的防汛排涝措施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防洪排涝I-I级、I-II级、I-III级、I-IV级和I-V级。沿黄浦江边的龙耀路站、杨树浦路站等建议采用I-I级防汛排涝措施。

唐晓波,王蕊[6](2019)在《基于数据耕耘的智能咨询服务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智能咨询服务高效处理复杂咨询问题的能力,文章构建了基于数据耕耘的智能咨询服务过程模型。该模型将数据耕耘方法的典型迭代过程应用于智能咨询体系框架中,细化了人机接口模块、咨询处理模块和知识管理模块的功能与流程。基于数据耕耘的智能咨询处理过程能够结合数学解析和知识推理的优势,在种植大量多元化数据的基础上,探寻最优的咨询方案,提高用户对智能咨询服务的满意度。

管凤格[7](2019)在《《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网络优化控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首先,与传统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在节油和废气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混合动力汽车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可以减少空气污染,这正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行业的发展,在21世纪具有巨大的潜力。而西方世界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领先于中国,值得国内学习。源文本选自泰勒弗朗西斯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网络优化和控制》,论述了由全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的新的网络化驱动的可能性机会以及汽车工业向节能方向发展的趋势。该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相关行业提供其发展动态以及最新成果,促进中国交通领域的网络优化和控制。本报告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主要分析科技英语翻译的技巧,例如增译、省译和重译等。本报告共有四章:翻译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和总结。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翻译任务来源、文本特点和翻译要求;任务过程包含了译前准备工作、译中的时间分配、质量控制;案例分析是本篇实践报告的重点;总结主要阐述了经验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篇翻译报告表明译者要明确翻译中的具体环节,并且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表达原文内容,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劳福恒[8](2019)在《大数据时代纳税服务热线建设的研究 ——以G市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例》文中指出纳税服务在现代税收征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税务部门向服务型公共部门转变的要求,是由税收专业化改革创新的趋势决定的。纳税服务热线作为纳税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宣传和涉税辅导的重要渠道。本文运用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供给理论,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结合大数据时代政府服务供给特点,对G市纳税服务热线运营现状进行研究,揭示其在服务供给及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及咨询人才流失严重三方面的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成因分析,主要体现在:缺乏大数据思维及信息化技术应用浅层化等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当前国内外服务热线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设方面的经验,提出改进纳税服务热线建设方式的对策,以期有助于提升纳税服务热线的建设水平,并为纳税服务体系在大数据时代的构建提出发展思路。

张明[9](2018)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马铃薯病害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型农作物,成为继小麦、稻谷和玉米之后的又一主粮,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不仅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极具开发价值。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的第一大国,甘肃省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农田气候和环境资源,已经成为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促进了全省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农业增收、企业增效、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病虫害多发的国家,不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成灾条件复杂。马铃薯病害一直都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也会对人类食品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解决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产生分散、病虫害专家缺乏等问题,帮助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种植用户及时准确地诊断马铃薯病害、把握发生动态、指导开展防控和防治工作,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智能优化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针对马铃薯病害图像的自动识别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的7月至9月间,在甘肃省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域定西市的“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马铃薯模式化攻关—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示范基地”以及定西市的临洮县、康乐县、岷县、渭源县、漳县和陇西县进行马铃薯病害图像的采集工作,重点采集了马铃薯叶部的病害图像。然后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Adobe Photoshop CS6 x64简体中文版软件中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图像裁剪、调整图像分辨率的预处理,在MathWorks MATLAB R2016a x64简体中文版软件中采用编程的方式进行图像灰度化、灰度图像中值滤波和彩色图像中值滤波的预处理。(2)在研究OTSU阈值分割算法和SFLA智能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将OTSU算法简单高效的特点与SFLA算法高效的计算性能、不易陷入局部最优、优良的全局寻优能力、易于实现的特点相结合,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OTSU阈值分割算法(OTSU-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简称OTSU-SFLA算法)。首先对预处理好的马铃薯病害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并且计算其直方图,然后采用OTSU算法根据直方图对病害图像进行基础分割,最后将OTSU算法的分割结果作为SFLA算法的优化起点,在OTSU算法分割的基础上,利用SFLA算法强大的寻优能力与计算能力做进一步的分割优化,在MathWorks MATLAB R2016a x64简体中文版软件中采用该算法进行编程,从复杂马铃薯病害图像中成功地获取了病斑区域,实现了图像病斑的准确分割。同时,在该算法中首次提出了图像分割紧凑度的概念和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且将图像分割紧凑度与交叉熵的加权和作为该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在OTSU-SFLA算法中引入该适应度函数后,不仅算法收敛速度快,而且还不易陷入局部最优。(3)在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优秀性能以及其强大的建模能力、特征学习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基于Caffe开放框架构建了一个13层的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马铃薯病害识别模型,由1个输入层、5个卷积层、3个池化层、2个全连接层、1个Softmax层和1个输出层所组成,ReLU函数作为其激活函数,该模型把特征提取直接纳入到模型的学习训练之中,将病害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有机地进行了组合。将OTSU-SFLA算法分割之后的二值图像还原为彩色图像,然后将其分成两组样本,一组样本中的每张图像每45度逆时针旋转一次,共旋转7次,在原样本基础上扩大8倍后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参数调整;另一组样本对模型进行了识别测试,平均正确率为95.17%,较好地实现了马铃薯病害图像的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

李刚[10](2017)在《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模式及其测评方法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低碳发展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的全球性理念,社区碳排放是总体碳排放的主要构成之一。我国台湾于2008年提出低碳发展愿景,于2010年开始实施社区低碳更新典型实践——低碳示范社区项目。本文研究以台湾社区低碳更新实践为研究对象,梳理台湾实践经验,通过分析研究将使其系统化和理论化。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论文梳理分析台湾社区低碳更新推动历程和发展现状,其中重点研究了台湾社区低碳更新典型实践——低碳示范社区项目、社区低碳更新实施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取出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模式——“诊断-规划-实施-评价”,并结合实例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规划内容、规划重点、规划指标、规划管理进行深入解析。其次,论文对台湾社区碳排放及规划减碳测算方法、社区更新减碳策略与技术两项关键内容进行重点研究。提取构建了基于社区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解析。通过统计和类型分析,提取出生态绿化改善、建筑低碳改造、节能与绿色能源技术、资源循化技术5大类台湾社区低碳更新减碳策略与技术,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论文梳理分析了我国大陆社区低碳更新发展现状,从执行管理、规划内容、实施评价3个方面我国台湾与大陆社区低碳更新规划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有体系完整、专业程度高、执行性强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台湾经验对大陆借鉴面向并进行了在地化探讨。

二、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应用深度学习的智能问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参考咨询服务演变
        1.3.2 智能问答服务
        1.3.3 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语义分析
        1.5.2 统计分析
        1.5.3 访谈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问题界定
    2.1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方式
    2.2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挑战
        2.2.1 可替代服务日益增多
        2.2.2 未有效深度揭示资源
        2.2.3 缺乏主动的平台服务
        2.2.4 辅助实时在线咨询
    2.3 智能问答必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数据构建领域知识库
    3.1 多源数据
    3.2 多元渠道-接口管理
    3.3 用户行为数据管理
    3.4 领域知识库
        3.4.1 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
        3.4.2 领域知识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知识库的智能问答构建
    4.1 构建问答模型
        4.1.1 问题库
        4.1.2 用户输入
        4.1.3 问题处理
        4.1.4 答案抽取
        4.1.5 用户输出
    4.2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智能问答
        4.2.1 卷积神经网络
        4.2.2 利用CNN构建分类器
        4.2.3 注意力机制
    4.3 反馈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问答实例
    5.1 用户界面(GUI)
    5.2 数据I/O控制
    5.3 自然语言智能问答引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转型发展思考
    6.1 解锁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5G新模式
    6.2 提升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能力
    6.3 感知多样化主动的用户服务
    6.4 促进公共图书馆多方面协同合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课题
    三、获奖情况

(2)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1.1.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海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
        1.1.3 用户日趋追求精准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1.3.1.2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平台概念
        2.1.2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2.1.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
    2.2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2.2.1 知识聚合概念
        2.2.2 常用的知识聚合方法
    2.3 文本挖掘与分析
        2.3.1 文本挖掘概述
        2.3.2 文本挖掘流程
    2.4 知识服务
        2.4.1 知识服务概述
        2.4.2 常见的知识服务模式
        2.4.2.1 知识检索服务
        2.4.2.2 知识导航服务
        2.4.2.3 知识推荐服务
        2.4.2.4 知识集成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必要性
    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概述
        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
        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要素分析
        3.2.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与原则
        3.2.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
        3.2.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原则
    3.3 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动因分析
    3.4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4.1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3.4.2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及需求分析
    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概述
        4.1.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内涵
        4.1.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
        4.2.1 VALS2模型概述
        4.2.2 基于VALS2的用户标签体系设计
        4.2.3 用户画像标签权重设计
        4.2.4 实证研究—以“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例
        4.2.4.1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4.2.4.2 因子分析及分类标签抽取
        4.2.4.3 用户画像聚类分析及可视化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类与知识需求分析
        4.3.1 初期引入参与型用户
        4.3.2 成长型用户
        4.3.3 成熟型用户
    4.4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分析
        4.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形成
        4.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划分
    4.5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推荐服务
    5.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的内涵及作用
        5.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内涵
        5.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作用
    5.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
        5.2.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2 BIRCH聚类算法及优化
        5.2.3 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过程
    5.3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5.3.1 文本知识资源标签抽取
        5.3.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资源聚合
    5.4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
        5.4.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概述
        5.4.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要素分析
        5.4.3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集成服务
    6.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内涵及作用
        6.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内涵
        6.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作用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过程及改进思路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过程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思路
    6.3 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
        6.3.1.1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标题相似度特征计算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处理
        6.3.2 融合用户需求与图模型的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 融合主题与图模型的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6.3.3.2 微信公众平台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流程
    6.4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6.4.1 基于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4.2 基于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6.5.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概述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要素分析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7.1 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
        7.1.1 提升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能力
        7.1.2 深入挖掘用户多层次知识需求
        7.1.3 培养用户知识服务评价和反馈意识
    7.2 加大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
        7.2.1 引入新技术,优化和改进知识聚合方法
        7.2.2 知识聚合服务系统搭建和开发设计
        7.2.3 应用可视化技术加强用户服务体验
    7.3 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
        7.3.1 加强主动知识服务意识,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7.3.2 构建和开展多元化平台知识服务模式
        7.3.3 加强专业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示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熵-TOPSIS法的水电站坝址选择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坝选址研究
        1.2.2 选址评价方法研究
        1.2.3 熵权和TOPSIS法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水电站项目顼址选择理论分析
    2.1 水电站选址
        2.1.1 坝址概述
        2.1.2 选址目的及意义
        2.1.3 选址原则分析
        2.1.4 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2.2 水坝选址的基本程序
        2.2.1 选址前准备工作
        2.2.2 现场踏勘调查研究
        2.2.3 影响因素评价与规划设计
        2.2.4 专家会审与决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电站坝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构建坝址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构建
        3.2.1 指标体系分析
        3.2.2 指标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3.3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3.3.1 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
        3.3.2 指标的无量纲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电站选址评价模型构建
    4.1 熵权法的基本理论
        4.1.1 熵的基本概念
        4.1.2 熵的原理及计算步骤
    4.2 TOPSIS法的相关理论
        4.2.1 TOPSIS法的概念
        4.2.2 TOPSIS的基本原理
    4.3 熵-TOPSIS理论的模型构建
        4.3.1 熵权和TOPSIS理论的集成
        4.3.2 EWM-TOPSIS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2 工程概况
    5.3 待选坝址水文气象
        5.3.1 气象条件
        5.3.2 水文条件
    5.4 工程地质
        5.4.1 区域地质条件
        5.4.2 坝址工程区地质条件
        5.4.3 坝址地质比较
    5.5 坝址其他方面情况
    5.6 基于熵-TOPSIS法的坝址选择
        5.6.1 坝址指标权重的确定
        5.6.2 计算相对接近度
        5.6.3 TOPSIS值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指标筛选专家咨询系统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4)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研究 ——障碍及其克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概述
    第一节 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蕴涵探询
        一、量刑规范化的概念厘定
        二、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蕴含剖析
    第二节 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发展脉络
        一、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探索试错阶段
        二、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局部试点阶段
        三、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全面推行阶段
        四、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阶段
    第三节 量刑规范化改革发展进程的经验总结
        一、地方试错与学理论证推动改革发展
        二、分阶段协同推进加快模式聚合
        三、量刑规范化改革推动量刑制度不断完善
第二章 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论理支撑
        一、刑罚价值观
        二、刑罚目的论
        三、罪刑均衡理论
    第二节 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功能探究
        一、消除无根据量刑偏差
        二、培养规范化量刑思维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四、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第三节 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理念
        一、公正理念突出改革基本价值
        二、和谐理念调和改革各方诉求
        三、效率理念体现改革工作实效
        四、人权理念凸显改革实质正义
第三章 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现存障碍
    第一节 指导观念层面:报应刑本位不利于人权保障
        一、刑罚目的观影响法官量刑
        二、报应刑本位有碍人权保障
    第二节 领导机制层面:缺乏专门机构统领量刑规范化改革
        一、最高法刑三庭统领量刑改革的职能有限
        二、量刑实证调研缺乏周期性论证
        三、“中央政策转向”与“地方经验凝练”对接不畅
    第三节 规则建制层面:过度机械化倾向
        一、量刑规则细密化压缩法官裁量空间
        二、忽视量刑基准的学理价值
        三、量刑规范适用存在多义性冲突
    第四节 程序延伸层面:量刑程序改革任重道远
        一、量刑建议实践效果不佳
        二、量刑听证制度尚待明晰
        三、量刑裁判说理流于形式
        四、量刑判例体制尚待建制
第四章 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指导观念的完善
    第一节 域外国家量刑改革指导观念的参考
        一、美国:“直觉驱动”与“规则武断”的折衷
        二、英国:“量化量刑格局”的发展成熟
        三、德国:“幅的理论”与“双轨制刑事制裁体系”促进量刑均衡
        四、日本:“行情约束模式”和“裁判员制度”降低量刑歧异
    第二节 我国规范化量刑观念的革新
        一、并合主义刑罚观之确立:报应为主、特殊预防为辅
        二、法官量刑裁量权的合理释宽:公正优先、限权为辅
第五章 完善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体举措
    第一节 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实体层面经验参考
        一、美英:“独立量刑委员会”之效仿
        二、美国:“合宪性质疑”与“量刑指南强制性降格”之警示
        三、英国:“适度量化的量刑格局”之提倡
        四、德国:“无量刑规则”之反观
    第二节 专职化量刑改革领导机制的建构
        一、设置专职化领导机构的必要性
        二、本土化量刑改革领导机构建构思路
    第三节 量刑规则的优化设置
        一、侧重规则时效性与可适性的修改
        二、规避规则适用的多义性冲突
        三、规则效力转变构想:“强制性”到“实质参考性”
    第四节 量刑基准的确立程式
        一、明确逻辑起始:量刑基准之确立原则与原理法则
        二、明确择定机理:量刑基准之确定方法
第六章 完善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程序举措
    第一节 域外国家和地区量刑改革程序层面的经验参考
        一、美国:“量刑前报告”和“量刑听证程序”之比照
        二、美英德:“裁判说理”、“量刑建议”和“上诉复审”制度之参照
        三、美日:“量刑数据系统”与“量刑判例数据系统”之补强
        四、日本:“裁判员制度”与“被害人参与制度”之融合
    第二节 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优化
        一、坚持和优化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意义
        二、量刑建议的模式确证
        三、完善量刑建议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量刑说理的渐进升级
        一、量刑裁判说理的法理与社会意义
        二、实质内核:判罚证立与裁判认同的体现
        三、形式肌底:经验表述与繁简适度的结合
    第四节 量刑听证的模式创制
        一、量刑听证的理性界说
        二、量刑听证的价值分析
        三、我国量刑听证制度的构建思路
    第五节 人工智能刑事量刑辅助系统的建制
        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司法实践的时代特性
        二、建制我国刑事量刑辅助系统的必要性
        三、人工智能刑事辅助系统的风险防控
    第六节 完善量刑程序的其他方面
        一、量刑参与层面:被害人参与制度的完善
        二、可操作性层面:“准判例”量刑参考系统的设想
        三、量刑互动层面:多方参与的量刑程序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沿海城市沉涝灾害
        1.1.2 地铁系统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地铁系统灾害及风险综述
        2.2.1 建设期常见灾害
        2.2.2 运营期常见灾害
        2.2.3 地铁系统灾害特点
        2.2.4 地铁系统风险分析
        2.2.5 分析总结
    2.3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2.3.1 定性评估方法
        2.3.2 定量预测方法
        2.3.3 综合评判法
        2.3.4 分析总结
    2.4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4.1 地面沉降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4.2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的影响
        2.4.3 分析总结
    2.5 地铁系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5.1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5.2 地铁系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2.5.3 分析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源识别与评估
    3.1 引言
    3.2 专家咨询系统
        3.2.1 传统问卷调查法
        3.2.2 “1~9 度标”专家系统分析法
    3.3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3.1 传统层次分析法(AHP)
        3.3.2 基于三角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3.4 案例分析
        3.4.1 工程背景
        3.4.2 风险因子识别
        3.4.3 基于专家系统确定模糊判断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基于梯形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4.2.1 梯形模糊数的概念
        4.2.2 梯形模糊AHP
    4.3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评估
        4.3.1 集对分析法的原理
        4.3.2 集对分析模型
        4.3.3 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模型
    4.4 实例应用
        4.4.1 风险因子识别
        4.4.2 梯形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4.4.3 SPA确定脆弱性等级
        4.4.4 综合风险
        4.4.5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基于区间FAHP确定主观权重
        5.2.1 区间模糊数及区间模糊矩阵的定义
        5.2.2 区间FAHP求权重
    5.3 基于投影寻踪法确定客观权重
        5.3.1 差分进化算法
        5.3.2 投影寻踪模型
    5.4 组合权重模糊聚类洪灾风险评估
        5.4.1 组合权重计算方法
        5.4.2 模糊聚类模型
    5.5 实例分析
        5.5.1 构建评估体系
        5.5.2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5.5.3 组合权重风险分析
        5.5.4 沉涝灾害风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情景模拟预测
    6.1 引言
    6.2 基于SWMM与 GIS沉涝灾害分析
        6.2.1 SWMM模型原理
        6.2.2 SWMM模型与GIS集成
        6.2.3 SWMM与 GIS沉涝模拟
    6.3 积水扩散模型
        6.3.1 积水扩散算法
        6.3.2 算法的优点
    6.4 实例研究
        6.4.1 划分汇水子面积
        6.4.2 SWMM计算地表径流
        6.4.3 不同暴雨情景积水分析
        6.4.4 不同沉降环境积水分析
        6.4.5 分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防灾规划对策
    7.1 引言
    7.2 地铁系统沉降防治对策建议
        7.2.1 区域地面沉降防治区划
        7.2.2 地铁系统沿线沉降防治建议
    7.3 地面沉降对防汛工程的影响
        7.3.1 防汛工程沉降特征
        7.3.2 地面沉降对防汛墙的影响
    7.4 地铁系统洪灾防控对策建议
        7.4.1 上海市防洪排涝对策规划
        7.4.2 地铁系统防洪建议
        7.4.3 地铁系统站点防洪排涝对策建议
        7.4.4 地铁系统车站排水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地铁系统风险源识别与方法研究
        8.1.2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8.1.3 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8.1.4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情景模拟预测研究
        8.1.5 上海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防灾对策建议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A 济南地铁建设综合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B 集对分析法计算指标联系度
附录C 地面沉降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D 高风险区地铁系统沉降量
附录E 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F 区间模糊AHP判断矩阵
附录G 积水扩散伪代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基于数据耕耘的智能咨询服务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智能咨询服务的相关研究
2 数据耕耘及其在信息咨询服务中的应用
    2.1 数据耕耘的概念与机理
    2.2 数据耕耘的发展与应用
    2.3 数据耕耘在信息咨询服务中的效用
3 基于数据耕耘的智能咨询服务过程模型构建
    3.1 模型的基本框架
    3.2 人机接口模块
        3.2.1 用户情景信息获取与处理
        3.2.2 咨询问题的初步解析
        3.2.3 数据耕耘下的人机交互
    3.3 咨询处理模块
        3.3.1 基于想定创建环的粗粒度咨询处理
        3.3.2 基于想定执行环的细粒度咨询处理
    3.4 知识管理模块
4 结语

(7)《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网络优化控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2 Duration of the Task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Addition, Omission and Repetition
    3.2 Conversion
    3.3 Sequencing and Inversion
Chapter 4 Translation Summary
    4.1 Translation Reflections
    4.2 Unsolved Problem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作者简历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大数据时代纳税服务热线建设的研究 ——以G市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写作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大数据纳税服务热线相关理论和概念
    2.1 纳税服务概述
    2.2 纳税服务热线概述
    2.3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2.4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纳税服务热线概述
        2.4.1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税务”的内涵
        2.4.2 公众对纳税服务及纳税服务热线的新要求
3 G市纳税服务热线现状分析
    3.1 G市纳税服务发展
    3.2 G市12366 纳税服务热线建设情况
    3.3 当前G市纳税服务热线存在的问题
        3.3.1 热线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公众需求得不到满足
        3.3.2 热线服务质量缺乏保证
        3.3.3 咨询员压力大,人才流失严重
4 制约纳税服务热线发展的成因分析
    4.1 纳税服务热线管理观念陈旧
        4.1.1 重业务管理,轻服务统筹
        4.1.2 重业务培训,轻技术革新
        4.1.3 重内部管理,轻外部协作
    4.2 纳税服务热线与大数据时代脱节
        4.2.1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应用浅层化
        4.2.2 信息技术与服务热线融合碎片化
        4.2.3 信息系统建设孤岛化
    4.3 纳税服务热线数据运用方式落后
        4.3.1 大数据管理理念尚未形成
        4.3.2 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4.3.3 大数据平台和组织架构尚未建立
    4.4 纳税服务热线缺乏大数据专业人员
5 纳税服务热线发展借鉴及建设思路
    5.1 中外服务热线发展借鉴
        5.1.1 国外服务热线发展经验
        5.1.2 国内纳税服务热线发展经验
        5.1.3 国内外服务热线发展经验借鉴
    5.2 大数据时代纳税服务热线建设思路
        5.2.1 强化大数据时代纳税服务热线的理念
        5.2.2 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
        5.2.3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热线
        5.2.4 确保大数据纳税服务热线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马铃薯病害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马铃薯病害图像采集和预处理
    3.1 马铃薯病害图像采集
        3.1.1 采集对象介绍
        3.1.2 图像采集
    3.2 试验环境说明
    3.3 马铃薯病害图像预处理
        3.3.1 图像裁剪
        3.3.2 调整图像分辨率
        3.3.3 图像灰度化
        3.3.4 图像滤波
第四章 马铃薯病害图像病斑分割
    4.1 图像分割算法
    4.2 OTSU-SFLA算法的提出
    4.3 OTSU算法
        4.3.1 OTSU算法的基本思想
        4.3.2 OTSU算法的基本原理
    4.4 SFLA算法
        4.4.1 SFLA算法的基本思想
        4.4.2 SFLA算法的基本原理
    4.5 OTSU-SFLA算法实现马铃薯病害图像分割
        4.5.1 马铃薯病害图像灰度化
        4.5.2 马铃薯病害图像中值滤波
        4.5.3 计算马铃薯病害图像的直方图
        4.5.4 马铃薯病害图像OTSU算法基础分割
        4.5.5 马铃薯病害图像OTSU-SFLA算法实现分割优化
第五章 马铃薯病害图像特征提取与病害识别
    5.1 病害图像特征提取技术
    5.2 病害图像识别技术
    5.3 卷积神经网络
        5.3.1 人工神经网络
        5.3.2 卷积神经网络
    5.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马铃薯病害图像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
        5.4.1 设计马铃薯病害图像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的结构
        5.4.2 设计马铃薯病害图像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的各层功能
        5.4.3 马铃薯病害图像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的激活函数
        5.4.4 实现马铃薯病害图像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的框架
第六章 系统及模型训练和识别的可靠性测试
    6.1 系统及模型训练
        6.1.1 马铃薯病害图像样本的来源和选取
        6.1.2 马铃薯图像病斑分割之后图像彩色化还原
        6.1.3 系统及模型的训练
    6.2 马铃薯病害识别的可靠性测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模式及其测评方法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地域概况
2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发展历程
        2.1.1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的基础——村里制度
        2.1.2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的提出及发展
        2.1.3 台湾“低碳示范社区”项目的构建
    2.2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实施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2.2.1 构建低碳评价体系缘由及其内涵
        2.2.2 低碳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2.2.3 历版低碳评价体系的演变
    2.3 台湾“低碳示范社区”项目布点与特征
        2.3.1 筛选布点与空间分布
        2.3.2 建筑气候分区及特征
        2.3.3 人口与用地规模特征
        2.3.4 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
        2.3.5 社区现状碳排放构成及特征
        2.3.6 示范社区现状特征实例
    2.4 小结
3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模式提取
    3.1 规划模式归纳与提取
        3.1.1 研究对象资料获取路径
        3.1.2 现状规划实践的问题与成效
        3.1.3 现行不同规划版本解析
        3.1.4“诊断-规划-实施-评价”模式提取
    3.2 社区现状诊断方法与面向构建
        3.2.1 现状诊断面向构建
        3.2.2 现状诊断方法
        3.2.3 社区现状诊断实例
    3.3 低碳更新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解析
        3.3.1 规划设计主要内容构成
        3.3.2 规划设计原则与重点
        3.3.3 规划可行性评估方法
        3.3.4 社区低碳更新规划设计实例
    3.4 规划实施措施与评价方法解析
        3.4.1 规划实施管理与程序
        3.4.2 实施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
        3.4.3 实施评价管理与流程
    3.5 小结
4 台湾社区碳排放及规划减碳测算方法解析
    4.1 社区现状碳排放测算原理与方法解析
        4.1.1 测算理论与原理
        4.1.2 测算子项构建与计算方法
        4.1.3 基础数据类别与获取
    4.2 社区现状各子项碳排放测算解析
        4.2.1 精确能耗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4.2.2 推估能耗碳排放量推算方法
        4.2.3 社区现状碳排放测算实例
    4.3 更新规划减碳效益模拟测算方法及实例
        4.3.1 模拟测算方法与指标构建
        4.3.2 减碳效益模拟测算实例
    4.4 小结
5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策略与技术梳理及其实践案例
    5.1 生态绿化改善策略与效益及实例
        5.1.1 复层式绿化原则与效益
        5.1.2 立体绿化技术与效益
        5.1.3“插针”式绿化措施与效益
    5.2 建筑低碳改造技术方法与实例
        5.2.1 建筑隔热改造技术方法与实例
        5.2.2 建筑遮阳改造技术方法与实例
        5.2.3 建筑通风改造技术方法与实例
    5.3 节能与绿色能源技术措施与实例
        5.3.1 太阳能光电系统技术与实例
        5.3.2 照明设备节能改造措施与实例
        5.3.3 家用器材节水改造措施与实例
    5.4 资源循环技术方法与实例
        5.4.1 厨余再利用技术方法与实例
        5.4.2 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法与实例
    5.5 小结
6 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经验借鉴的适用性分析
    6.1 我国大陆社区低碳更新现行体制与标准
        6.1.1 发展缘由与历程
        6.1.2 现行体制与规划标准
        6.1.3 最新更新实践实例
    6.2 台湾与大陆现行社区低碳更新规划对比分析
        6.2.1 执行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6.2.2 更新规划内容对比分析
        6.2.3 更新规划实施评价对比分析
    6.3 台湾经验借鉴及在地转化路径探讨
        6.3.1 社区碳排放测算方法借鉴
        6.3.2 社区低碳更新规划专业化借鉴
        6.3.3 社区更新减碳策略与技术借鉴
    6.4 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四、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应用深度学习的智能问答研究[D]. 滕琦.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8)
  • [2]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D]. 程子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熵-TOPSIS法的水电站坝址选择模型研究[D]. 张良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研究 ——障碍及其克服[D]. 崔仕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D]. 吕海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基于数据耕耘的智能咨询服务模型构建研究[J]. 唐晓波,王蕊. 图书馆学研究, 2019(09)
  • [7]《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网络优化控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管凤格.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大数据时代纳税服务热线建设的研究 ——以G市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例[D]. 劳福恒.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9]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马铃薯病害识别研究[D]. 张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10]台湾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模式及其测评方法究[D]. 李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城市交通智能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