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股定价市场化初探

我国新股定价市场化初探

一、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顺林[1](2021)在《IPO市场化改革:共识与分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发行资格、发行定价和发行节奏三条主线,从制度变迁和文献回顾两个角度讨论IPO市场化改革的共识和分歧。文章发现如下:中国过去实施的渐进式IPO市场化改革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近年来,注册制改革进展缓慢;同时,核准制的问题日益突出。(2)监管层对定价市场化改革仍举棋不定,但文献上定价管制的弊大于利已成共识。(3)证监会对企业上市时机的控制,导致部分公司基本面受损且大量优质公司流向海外市场。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阶段亟需快速、全面地推进IPO市场化改革。本文文末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璇[2](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有效信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形成对经济人的激励与制约。因此,制度是否有效对于制度相关人来说至关重要。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3月,中国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度;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顶层规划重构概念以及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改革;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2020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发现制度设计与执行缺陷,构建高效、合理、被相关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制度,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选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这一选题,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客观评价,并提出提升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界定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并分析相关的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于尚未有学者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在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于制度有效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应然性理解,指价值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另一层含义是从实然性理解,指结果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通过分析制度、交易费用、制度变迁及包容性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两个评价标准:第一是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主要评价股票市场制度的合理性,重点考察制度设计、制度实施机制及制度参与主体三个维度;第二是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主要评价制度成本既定下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效率。第二,比较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产生,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推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发挥也由以本源功能、基本功能为主逐步发展到本源功能、基本功能、衍生功能共同作用。在阐述美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股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制度的基本规定及实际运行效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为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打好实践基础。第三,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包括: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有效性、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中国股票市场在中央政府将区域性股票市场推向全国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场所,政府成为上市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的“隐性担保人”,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包容性,并未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监管层监管职能错位、监管方式行政化、监管制约机制匮乏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上市公司违规频发、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投资者行为偏差导致股票市场制度软约束。因此,在应然性方面,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制度是低效的。第四,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即股票市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效率。对于筹资-投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筹资总额、投资者收益率、IPO公司数量、退市公司数量、直接融资比率、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流通市值、平均换手率、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等指标构建DEA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整体为“弱有效”,投资功能是缺失的,但2015年以后筹资功能效率经过测算为“有效”,说明中国股票市场自2015年以来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筹资功能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对于资本定价功能效率的分析包括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两个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整体效率较低,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三种代表性股票指数呈现均值回避特征,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缺失;股票发行市场虽然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不高,但从分阶段来看,发行定价机制是日趋合理的,定价效率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方向的合理性。对于资本配置功能效率分析,在资本配置效率经典模型基础上构建以净资产融资率为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维度分析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行业间、地区间差异较大,资本未能实现向高报酬率行业或地区的流入,反而流向了低报酬率行业或地区,资本未被有效使用,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较低。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以及财务绩效等方面的指标构建DEA模型,经过测算,188家上市公司中仅有23家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为“有效”,占比为12.23%,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分散风险功能效率的分析,选用Va R方法和GARCH模型测度沪深300指数风险并与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沪深300指数的日Va R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中国股票市场承担较高风险,分散风险能力较弱,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较低。对于信息传递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CPI指数变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M0增长率、M1增长率、M2增长率等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着,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第五,提出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无论是从应然性方面还是实然性方面都能够看出,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整体是低效的。因此,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建议包括: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以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为突破口进行“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通过重新定位监管层监管职能、构建市场化监管机制、形成国家层面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外部监督机制以提高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执行力度;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建设以及培育理性投资者强化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孟江超[3](2020)在《A股发行的市盈率倍数限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IPO抑价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我国A股市场自成立以来,新股发行定价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之中,其中监管层对于新股发行时是否有市盈率倍数限制,一直处于“左右两难”的状态。新股发行时如果受到市盈率倍数限制,一方面使得发行人和承销商无法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选择发行价,影响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但另一方面,当新股发行时如果受到市盈率倍数限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收入降低,企业要想获得同等的收入必须加大盈余管理程度,而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让企业面临监管、审计与法律诉讼风险,反过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随着新股发行时市盈率倍数限制的取消,新股IPO抑价和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从盈余管理和IPO抑价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新股发行时是否应该引入市盈率倍数限制?引入或放开市盈率倍数限制,对发行人(上市公司)、市场和投资者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以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新股发行时定价有无市盈率倍数限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IPO抑价的影响。结果发现:新股发行时引入市盈率倍数限制,一方面有效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企业财报信息质量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却增大了IPO抑价,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取消市盈率倍数限制,一方面,有效减小了股票上市首日的收益、降低了IPO抑价率,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另一方面,却加大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在无市盈率倍数限制时,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重,股票上市首日的收益更小。本文丰富了政府干预IPO定价相关的经济行为与后果研究,解释了监管层在不同时期出台不同政策的背景,同时也有助于监管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IPO定价制度,尤其是在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

李林波[4](2020)在《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资产定价理论的不断发展,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人”和“同质性”假设受到了广泛质疑,而投资者异质信念无疑更接近于实际。异质信念认为,投资者由于先验的异质性差异或接收的信息不同,对同一资产的预期价格出现了分歧,进而影响了股票价格的形成。中国股票市场上,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及其交易特征提高了股市信息不对称程度,导致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使得股票价格出现了非理性波动,由此引发的暴涨暴跌、资产泡沫等现象广受诟病。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上这种投资者结构导致的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存在什么关系?本文以此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然而,上述研究也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个是理论上如何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特征研究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机制;第二个是实证上如何使用异质信念指标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异象。针对上述疑问,本文将理论分析、建模推导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用理论模型研究、投资组合分析、横截面回归、因子模型回归、OLS回归和DID等研究方法,试图揭开异质信念能否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异象。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核心结论如下。第一,本文从私人信息投资者和公开信息投资者的预期差异视角构建了一个异质信念定价模型。模型结果发现,知情信息和公开信息披露的差异越大,异质信念越大;异质信念提高了均衡价格和流动性,但降低了股票的交易成本、定价效率和资本成本;异质信念与投资者福利负相关,提高公开信息的质量可以提高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福利。上述结论揭示了异质信念解释股票异象的影响机制:异质信念越大,导致股价中的噪音信息越多,使得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越差,而且财务信息更难进入股票价格中,导致股票的超额收益异象越明显。第二,基于上述模型的思路,本文使用换手率分离模型构建了一个异质信念代理指标,利用中国A股市场2000年到2018年的样本数据实证发现,异质信念能够负向预测横截面收益,且对解释崩盘、暴涨等极端情形下的股票收益具有优势。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市场因子(MKT)、规模因子(SMB)和信念因子(FMG)的B-3因子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解释复制的106个交易市场异象,与CAPM模型、FF-5模型和CH-3模型对比发现,无论在调整的alpha显着性还是GRS检验上,B-3因子模型都具有明显优势。另外,使用事件研究法构建了8个发行市场异象,使用OLS回归方法检验发现异质信念可以有效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象。第三,为了保证上述理论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使用融资融券制度、发行市场管制、投资者情绪进一步检验异质信念对股票异象的影响。结果发现,引入卖空机制后,悲观交易者和负面信息进入股票价格中,异质信念降低,导致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异象减弱;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减弱了管制约束,降低了投资者异质信念,使得IPO溢价下降;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利用投资者的估值偏差和市场情绪,吸引经济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优化实体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异质信念形成机制,契合了中国股票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及交易特征;并在实证上使用换手率分离模型构建了一个相对应的的异质信念代理指标,推动了异质信念研究的发展。其次,相对于传统的因子模型,本文构建的B-3因子模型在解释股票异象上具有相对优势,从行为金融学角度丰富了股票异象的解释观点;最后,本文检验了中国A股市场上106个交易市场异象和8个发行市场异象的收益表现,丰富了股票异象的研究文献。

张鹏[5](2020)在《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各国的资本市场中基本都出现IPO抑价现象,IPO抑价现象会引发大量资金申购而造成资金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中国A股市场中IPO抑价现象表现的尤为严重。目前各国学者对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对称与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问题。我国学者对西方学者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这些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研究发现我国IPO抑价现象与制度管制以及炒新行为有显着相关性。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在发行制度上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因此研究科创板发行制度对IPO抑价率的影响,是对科创板改革成果的检验,对于通过制度改革解决我国IPO抑价率高企问题,以及判断科创板制度改革向整个A股市场推广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科创板发行制度对IPO抑价率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从新股供需关系角度分析,制度改革提高了新股供给量,缓解了新股供需失衡问题。从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制度改革刺激了投资者炒新行为,一定程度的刺激投机泡沫。根据以上分析做出相应的假设,并针对假设选择相应的解释变量。在实证分析中,筛选2019年7月22日至2020年1月23日A股所有板块共计139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1)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能够显着抑制IPO抑价率高的问题;(2)新股供需关系显着影响IPO抑价率,新股供给量与IPO抑价率负相关;(3)投资者炒新情绪高涨会引发IPO抑价率高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科创板发行制度改革能够有效降低IPO抑价现象,这也意味着科创板制度改革效果显着。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将科创板改革向A股市场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中媛[6](2020)在《行政干预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其设立目的是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自设立以来,对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逐渐从投资驱动的速度增长向创新驱动的质量增长迈进,为更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创业板改革重要性和急迫性越发凸显。为助力创业板改革,本文从创业板现存行政干预手段入手,分析其对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并结合科创板带来的改革机遇,对未来改革关注重点进行探讨。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的综合分析方式,对行政干预从“准入管制”和“定价管制”两个层面入手,对定价有效性用“市场反映价格与IPO定价偏离程度”、“IPO定价与公司信息的反映充分性”、“IPO定价与公司真正股权内在价值和与市场环境相关的交易价值的偏离程度层面”三个维度衡量。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借助经典供求框架展开。在准入管制维度,本文首先说明准入管制如何引起上市资源的稀缺,进而通过供求分析探讨上市资源的稀缺如何进一步推高新股发行价,并抬高市场投机情绪。在定价管制维度,本文分情况讨论,提出过低管制价格上限将使发行人产生“额外融资成本”,从而降低上市欲望,并因市场股票供需进一步失衡而引发二级市场泡沫。在实证分析层面,首先,本文通过对一般定价效率指标进行市场化修正,排除市场干扰后,发现定价管制将加剧新股抑价现象,询价机制名存实亡;其次,本文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通过模型拟合优度及解释变量前后显着性差异,发现定价管制将弱化IPO定价对公司内外部信息反映程度;最后,本文采用预测数据建立股权内在价值有效性指标和交易价值有效性指标,并得出结论定价管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治理“三高”问题的初始目的,但同时使得新股定价折价现象愈发严重。基于上述研究,结合科创板为资本市场创造的改革机遇,本文提出创业板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要保持渐进式改革节奏、注意原有存量的平稳过渡、需引入境外成熟长期投资者并推动境内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成长和多元化上市门槛,与科创板错位竞争的政策建议。

荣阳煜[7](2020)在《非财务信息对高科技企业IPO定价和后市表现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板市场数据》文中提出自2009年创业板开板以来,已经走过了浓墨重彩的十余年时光,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吸引着学术界和投资者的大量关注和研究。创业板的创立丰富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面临着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历史财务业绩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新股定价机制遭受到了业界质疑,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兴科技型企业IPO定价和后市表现的影响因素,以探寻市场化改革前后,创业板高科技公司新股定价机制的改变。高科技企业作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成长型企业,在对其进行企业估值的相关研究中,有必要引入非财务指标。本文基于非财务指标理论和多因素定价模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取2009-2017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市场化改革作为节点将样本划分为两个阶段,引入非财务指标对IPO定价及后市表现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客户集中度都会对高科技企业的IPO定价产生显着影响,证明了引入非财务指标来对IPO定价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此外,本文借鉴以往文献,选用BHAR法对新股后市表现进行研究,发现创业板高科技企业的后市表现并未呈现出长期弱势。在进一步对后市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后发现,创新能力指标不仅影响IPO定价,而且对新股后市表现也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大部分财务指标都与新股后市表现无显着相关关系,再次证明引入客观性强、不易人为操作的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估值研究的重要性。

王之东[8](2020)在《我国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文中认为科创板已推出半年多,作为我国产业转型和创新升级过程中重要的资本市场服务角色,伴随我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科创板融资功能的发挥应该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加有效的支持作用,而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对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发展和完善具有关键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甚至未来十年的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文献基础上,回顾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新股发行制度与定价机制演变,并对科创板市场发展现状、制度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设计。应用金融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以探究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主线,展开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是否有效提高了新股发行定价效率。据此文中分别选取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作为改革前和改革后制度框架下的样本代表,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科创板IPO定价效率进行检验,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科创板制度背景下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计出的科创板市场平均效率值为83.7%,而创业板市场平均效率值为90.04%,说明科创板市场发行定价效率并没有高于适用原有制度规定的创业板市场,就本文所考察因素衡量的发行定价效率而言,我国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总体上并没有明显改善新股发行定价效率。在发行定价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本文研究发现,网下询价对象数量是发行定价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网下询价对象家数越多,说明收集的市场信息越全面,发行定价效率越高;承销商声誉与发行定价效率无关,现阶段投资者并没有将主承销商专业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机构投资者报价分布情况虽呈现一定的偏向性,但总体上并没有对发行定价效率产生显着影响,这也意味着科创板制度中有关发行价格确定的规定在一定程度合理指导了发行价格形成。

刘爽[9](2019)在《异常承销费用与IPO定价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股发行的重要环节,IPO定价的合理性对股票发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承销商作为IPO定价过程中的关键中介机构,受到了广泛关注。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新股发行定价询价制,新股定价方式实现了从行政指定市盈率到询价制的过渡,初步实现了IPO定价方式的市场化探索。实行询价制以后,发行人和承销商拥有较大的定价自主权。实践中,在IPO发行过程中,与发行人相比,承销商具有专业性优势,有着丰富的IPO经验,使得其在IPO定价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已有研究表明发行人和承销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发行人可以通过报酬激励的方式缓解与承销商的利益冲突,使承销商偏向发行人的利益,进而提高定价水平。那么,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承销费用的差异是否会对IPO定价水平产生影响呢?本文以A股市场20092017年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异常承销费用对IPO定价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先检验了异常承销费对IPO定价的影响;其次,基于我国发行定价管制制度异质性视角,分别探讨异常承销费用对IPO定价的影响;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异常承销费用影响新股定价水平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异常承销费用对IPO定价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按发行定价管制制度划分区间,异常承销费用对放开定价管制时期样本的IPO定价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定价管制时期样本的IPO定价不具有显着影响;异常承销费用对IPO定价的正向影响部分源于IPO公司更大的盈余管理程度。本文的研究证实,异常承销费用是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之一。

戈园婧[10](2019)在《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量研究表明CEO是影响公司决策的关键因素,这些决策包括运营决策、投融资决策以及战略决策等,因此IPO作为最重要的融资决策之一必然受到CEO的影响。然而,现有的文献较少从CEO的角度入手对新股发行进行研究,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入手,提取CEO的特征,从发行人重要决策者CEO的角度探讨了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相关问题。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制度背景下,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取消阶段和“窗口指导”重启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CEO特征如何影响IPO的定价调整和IPO短期表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如何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问题,本文在高阶梯队理论、禀赋效应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文化价值理论以及信号理论的支撑下,做出不同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和短期表现的相关假设,包括CEO特征对IPO价格调整和IPO短期收益率的影响假设;针对CEO的各类特征和不同的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在构建以IPO短期收益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时,考虑依次和同时加入IPO价格调整以及IPO首日收益率来观察它们对短期收益的影响;最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包括对CEO各个特征以及各IPO定价调整和短期表现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对多个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分析。针对“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如何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问题,本文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继续采用CEO的各类特征,对“窗口指导”重启阶段IPO的定价和短期表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另外,将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阶段CEO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扮演不同角色的内在机理。本文的研究拓展了IPO研究的视角,从发行人微观治理结构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CEO的特征作为切入点,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支撑分析我国新股体制改革背景下CEO对IPO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构建了无“窗口指导”约束定价机制下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调整过程的理论框架,以及有“窗口指导”约束定价机制下CEO特征影响IPO短期表现的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验证了CEO特征对新股的定价调整幅度以及上市后的表现存在显着性影响,但其影响会受到监管政策的严重扭曲;本文以“窗口指导”取消阶段即较充分的市场化定价阶段为研究样本,揭示了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中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人的投机性行为偏好。

二、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IPO市场化改革:共识与分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发行资格市场化改革
    1、制度变迁
    2、文献回顾
发行定价市场化改革
    1、制度变迁
    2、文献回顾
发行节奏市场化
    1、制度变迁
    2、文献回顾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2)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研究
        1.2.2 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股票市场制度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股票与股票市场
        2.1.2 股票市场制度
        2.1.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2.1 制度的基本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界定
        2.2.2 交易费用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成本测度
        2.2.3 制度变迁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
        2.2.4 包容性制度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包容性
    2.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评价标准
        2.3.1 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评价
        2.3.2 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评价
第3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3.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产生与发展
        3.1.1 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
        3.1.2 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3.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定位
        3.2.1 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一般论述
        3.2.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演进
    3.3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与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3.3.1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
        3.3.2 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第4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
    4.1 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分析
        4.1.1 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的冲突
        4.1.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
    4.2 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有效性分析
        4.2.1 监管层与被监管者博弈模型
        4.2.2 监管职能弱化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
    4.3 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分析
        4.3.1 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
        4.3.2 短期利益效应与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
        4.3.3 先验信念与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
    4.4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小结
第5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
    5.1 筹资-投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1.1 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评价方法
        5.1.2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功能效率评价
        5.1.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功能效率评价
    5.2 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2.1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5.2.2 中国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5.3 资本配置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3.1 股票市场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衡量标准
        5.3.2 中国股票市场行业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5.3.3 中国股票市场地区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5.4 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第6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
    6.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1.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中国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6.2 分散风险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2.1 研究方法
        6.2.2 中国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评价
    6.3 信息传递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3.1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6.3.2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效率评价
    6.4 中国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第7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建议
    7.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
    7.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提升建议
        7.2.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7.2.2 提高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执行力度
        7.2.3 强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A股发行的市盈率倍数限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IPO抑价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贡献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贡献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市盈率倍数限制
        2.1.2 盈余管理
        2.1.3 IPO抑价
        2.1.4 短期市场表现
    2.2 文献回顾
        2.2.1 市盈率倍数限制
        2.2.2 盈余管理
        2.2.3 IPO抑价
        2.2.4 短期市场表现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3.1.1 盈余管理的特征
        3.1.2 盈余管理的手段
        3.1.3 盈余管理的测度
        3.1.4 理论论述
    3.2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IPO抑价相关理论
        3.2.1 IPO抑价理论
        3.2.2 理论论述
    3.3 研究假设
        3.3.1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盈余管理
        3.3.2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IPO抑价
        3.3.3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短期市场表现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关键变量选取
        4.2.1 市盈率倍数限制
        4.2.2 盈余管理
        4.2.3 IPO抑价
        4.2.4 短期市场表现
    4.3 模型构建
        4.3.1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盈余管理
        4.3.2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IPO抑价
        4.3.3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短期市场表现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相关系数分析
    5.2 单变量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盈余管理
        5.3.2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IPO抑价
        5.3.3 市盈率倍数限制与短期市场表现
    5.4 稳健性检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结论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2 主要研究结论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异质信念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2.1.1 “理性-同质性”与“有限理性-异质性”
        2.1.2 异质信念的理论研究
        2.1.3 异质信念的定价研究
    2.2 异质信念解释股票异象的相关研究
        2.2.1 股票异象及主要解释观点
        2.2.2 异质信念与股票异象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异质信念与股票异象的理论模型研究
    3.1 一个基于信息披露的异质信念定价模型
        3.1.1 模型设置与市场均衡
        3.1.2 投资者异质信念
    3.2 异质信念、市场特征和股票异象
        3.2.1 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的定价表现
        3.2.2 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福利
        3.2.3 异质信念对市场摩擦异象、财务信息异象的解释
    3.3 文章小结
第四章 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的实证研究
    4.1 异质信念与股票收益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与变量构建
        4.1.2 异质信念与股票收益
        4.1.3 极端情形下异质信念的解释能力
    4.2 异质信念与交易市场异象:因子回归分析
        4.2.1 B-3 因子定价模型
        4.2.2 异质信念与市场摩擦类异象
        4.2.3 异质信念与动量反转类异象
        4.2.4 异质信念与价值成长类异象
        4.2.5 异质信念与投资类异象
        4.2.6 异质信念与盈利类异象
        4.2.7 异质信念与无形资产类异象
    4.3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异象:OLS回归分析
        4.3.1 中国股市的发行市场异象
        4.3.2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短期异象
        4.3.3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折溢价异象
        4.3.4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长期异象
        4.3.5 基于发行制度、投资者情绪的进一步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特征的稳健性检验
    5.1 卖空机制、异质信念与过度反应异象
        5.1.1 卖空机制、异质信念和过度反应的逻辑关系
        5.1.2 基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1.3 基于其他卖空机制的拓展性分析
    5.2 监管约束、异质信念和IPO异象
        5.2.1 发行市场的监管特征及对IPO异象的影响
        5.2.2 基于发行监管指标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2.3 基于其他理论的进一步检验
    5.3 投资者情绪、异质信念与投融资效应
        5.3.1 投资者情绪、投融资与产业扩张的逻辑关系
        5.3.2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对政府监管的建议
        6.2.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6.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各板块制度对比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各板块制度对比
        2.1.1 新股发行制度对比
        2.1.2 其他环节制度对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股发行供求假说
        2.2.2 投资者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创板发行制度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3.1 科创板发行制度对新股供需关系的影响
        3.1.1 制度改革对新股供给量的影响
        3.1.2 新股供需关系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3.2 科创板发行制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3.2.1 制度改革后炒新行为变化
        3.2.2 炒新情绪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3.3 研究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创板发行制度影响IPO抑价率实证研究
    4.1 样本与变量选择
        4.1.1 样本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择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2.1 模型选择
        4.2.2 描述性统计
        4.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4.2.4 回归结果
    4.3 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4.3.1 固定效应模型
        4.3.2 回归结果
    4.4 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行政干预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创业板市场简介及行政干预变迁
    2.1 创业板市场简介及现状
    2.2 创业板准入限制及制度缺陷
    2.3 创业板IPO定价制度变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政干预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供求框架下的准入管制影响
        3.1.1 准入管制引起上市资源稀缺
        3.1.2 上市资源稀缺产生高市盈率
    3.2 供求框架下的定价管制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政干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基于定价效率指标差异的定价有效性分析
        4.2.1 定价效率指标概念界定
        4.2.2 数据描述性统计
    4.3 基于公司内部信息反映程度的定价有效性分析
        4.3.1 变量选取
        4.3.2 主成分分析
        4.3.3 主成分回归分析
        4.3.4 引入市场因素的回归分析
    4.4 基于公司股权内在价值和交易价值的定价有效性分析
        4.4.1 建立模型
        4.4.2 变量选取
        4.4.3 指标估算结果分析
        4.4.4 指标参数估计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创板助推创业板改革
    5.1 科创板简介
    5.2 创业板与科创板在行政干预层面的对比
    5.3 创业板借力科创板迎来改革机遇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非财务信息对高科技企业IPO定价和后市表现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板市场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IPO定价研究综述
        1.2.2 非财务指标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IPO定价基本理论
        2.1.1 内在价值评估法
        2.1.2 现金流贴现估价法
        2.1.3 以风险和贴现率为基础的评估法
        2.1.4 相对估值法
    2.2 IPO长期弱势相关理论
        2.2.1 异质信念假说
        2.2.2 过度包装假说
    2.3 非财务指标相关理论
        2.3.1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2 权变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假设提出
    3.2 数据来源
    3.3 变量描述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模型设计
        3.4.1 IPO定价模型
        3.4.2 新股后市表现影响模型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IPO定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2.1 OLS回归
        4.2.2 稳健性检验
    4.3 新股后市表现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我国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 2 章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与科创板市场分析
    2.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
        2.1.1 审批制阶段
        2.1.2 核准制阶段
        2.1.3 试行注册制
    2.2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的演变
        2.2.1 行政定价阶段
        2.2.2 核准通道制阶段
        2.2.3 核准保荐制阶段
    2.3 科创板市场概况
        2.3.1 科创板市场定位与意义
        2.3.2 科创板市场发展现状
        2.3.3 科创板企业上市标准
    2.4 科创板市场新股发行机制
        2.4.1 科创板询价定价环节
        2.4.2 科创板配售环节
第 3 章我国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设计
    3.1 随机前沿模型
        3.1.1 随机前沿分析的基本思想
        3.1.2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3.2 本文研究设计
第 4 章我国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比较分析
    4.1 实证思路与变量选取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3 随机前沿模型适用性检验
    4.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5章 我国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实证思路与变量设计
    5.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第 6 章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异常承销费用与IPO定价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贡献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承销商与IPO定价相关文献回顾
        2.1.1 承销商与IPO定价
        2.1.2 承销商、定价管制制度与IPO定价
    2.2 承销费用相关文献回顾
        2.2.1 承销费用相关文献回顾
        2.2.2 异常承销费用相关文献回顾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异常承销费用与IPO定价
    3.2 异常承销费用、定价管制制度与IPO定价
    3.3 异常承销费用、盈余管理与IPO定价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IPO定价
        4.2.2 异常承销费用
        4.2.3 盈余管理程度
        4.2.4 上市后市场表现
        4.2.5 控制变量
    4.3 模型构建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回归分析
        5.2.1 异常承销费用与IPO定价
        5.2.2 异常承销费用、定价管制制度与IPO定价
        5.2.3 异常承销费用、盈余管理与IPO定价
        5.2.4 进一步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IPO的影响研究
        1.3.2 关于IPO定价调整和长期表现影响因素的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设计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CEO及 CEO特征
        2.1.2 IPO的定价机制
        2.1.3 IPO的短期表现
    2.2 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过程的理论依据
        2.2.1 文化价值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2.2.2 高阶梯队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2.2.3 禀赋效应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2.2.4 前景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2.2.5 心理账户理论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过程的影响
    2.3 CEO特征影响IPO短期表现的理论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两阶段分析
    3.1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前的演进历程
        3.1.1 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演进
        3.1.2 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演进
        3.1.3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及阶段划分
    3.2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取消阶段:2009至2014年
        3.2.1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改革的起因
        3.2.2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3.2.3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改革的市场反应
    3.3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窗口指导”重启阶段:2014至2017年
        3.3.1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改革的起因
        3.3.2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3.3.3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改革的市场反应
    3.4 两阶段CEO特征影响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理论框架
        3.4.1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影响IPO的理论框架
        3.4.2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影响IPO的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EO特征和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测度分析
    4.1 CEO特征测度及现状分析
        4.1.1 CEO的政治关联
        4.1.2 CEO的任期长度
        4.1.3 CEO的专业职称
        4.1.4 CEO的教育水平
        4.1.5 CEO的其他特征
    4.2 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测度及现状分析
        4.2.1 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测度
        4.2.2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市盈率的变化
        4.2.3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定价调整幅度的变化
        4.2.4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首日收益率的变化
        4.2.5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IPO短期收益率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对IPO价格调整的影响
        5.1.2 “窗口指导”取消阶段CEO特征对IPO短期收益率的影响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对IPO价格调整的影响
        6.1.2 “窗口指导”重启阶段CEO特征对IPO短期收益的影响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4 两阶段“窗口指导”政策下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影响的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IPO市场化改革:共识与分歧[J]. 宋顺林. 管理评论, 2021(06)
  • [2]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D]. 张璇. 吉林大学, 2020(03)
  • [3]A股发行的市盈率倍数限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IPO抑价的影响分析[D]. 孟江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研究[D]. 李林波. 山西大学, 2020(12)
  • [5]科创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背景下IPO抑价现象研究[D]. 张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行政干预对我国创业板IPO定价有效性的影响分析[D]. 李中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非财务信息对高科技企业IPO定价和后市表现的影响研究 ——基于创业板市场数据[D]. 荣阳煜.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我国科创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D]. 王之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9]异常承销费用与IPO定价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刘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CEO特征对IPO定价调整及短期表现的影响研究[D]. 戈园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新股定价市场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