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的中医外治法

乳腺增生的中医外治法

一、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凤[1](2021)在《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法,以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作为试验组,以单纯针刺疗法作为对照组,观察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膻中、乳根、屋翳、期门、太冲、丰隆、行间、肩井,1次/日,每次30分钟,试验组运用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热敏灸治疗,1次/日,每次治疗时间为45分钟。两组治疗均在月经结束后10天开始,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只做1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中医伴随症状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情况,并评估对比两组疗效差异。记录不良情况及处理,并在3个月之后做随访记录,最后,将所有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电脑汇总,采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60例患者,最后实际样本量为57例,试验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分组为试验组28例,对照组29例。2.干预前基线资料结果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岁)平均值分别为(33.0±6.122,33.72±6.256),病程(月)平均值分别为(26.2±11.504,22.4±10.917),平均年龄偏年轻,病程一般。两组乳房疼痛、肿块情况平均值为2级中度,中医伴随症状得分较高,平均值等级在中到重度之间,P>0.05,均具有可比性。焦虑状态治疗组占比28%,对照组24%,抑郁状态治疗占比25%,对照组31%。焦虑抑郁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乳房主要症状(疼痛、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及中医伴随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焦虑自评量表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抑郁量表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组间比较,在乳房主要症状(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上,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伴随症状、焦虑、抑郁积分比较,数据结果显示P<0.05,差异亦都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干预后疗效比较,主要症状疗效: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85%;单纯针刺组痊总有效率为82.75%;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中医伴随症状疗效:热敏灸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100%;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中医伴随症状疗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6.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结果比较:热敏灸联合针刺组复发率(7%)低于单纯针刺组复发率(31%),有统计学差异。7.不良事件:本研究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等级为2级。结论:热敏灸联合针刺和单纯针刺均能改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情况)和伴随症状(中医伴随症状、焦虑抑郁情况),热敏灸联合针刺法疗效更佳。

潘佳慧[2](2020)在《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客观评价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招募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受试者,利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并按照1:1:1 比例分为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6例,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1.干预方案(1)精灸组①取穴:肩井(双)、天宗(双)、膏肓(双)、肝俞(双)、胃俞(双)②定位:肩井(GB21):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天宗(SI11):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膏肓(BL43):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肝俞(BL18):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BL21):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128]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点涂上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用线香点燃艾炷尖端,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烧至艾炷三分之二时迅速移走艾炷,局部皮肤以红晕为度,每穴连灸2壮。(2)假精灸组①取穴:同精灸组。②定位:同精灸组。③操作:受试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在上述穴位处用棉签涂上少量万花油,再放置规格为底面直径2mm*高3mm的圆锥型艾炷,上小下大,上尖下平,将艾炷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点燃线香,做线香点艾炷姿势,但不点燃艾炷,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约5秒后更换艾炷,每穴共2壮。(3)空白组不做任何相关治疗。2.疗程每3天一次治疗,每周2次,月经期暂停治疗,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完成12次治疗,确定完成10次治疗即为临床有效观察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评价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结束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1月);主要评价指标为McGill疼痛简化量表及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次要评价指标为血清E2、P激素水平;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均完成主要及次要评价指标,而随访期完成McGill疼痛简化量表中VAS视觉模拟评分。4.数据统计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平均秩和和四分位数表示(R(P25,P50,P75));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点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差异α=0.05。结果:(1)基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86例,其中精灸组29例,假精灸组28例,空白组29例。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P=0.126)、月经周期(P=0.836)、病程(P=0.188)、发作频率(P=0.218)、乳痛持续情况(P=0.159)、婚姻情况(P=0.362)及中医辨证分型情况(P=0.422)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McGill疼痛简化量表(MPQ)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MPQ评分呈下降趋势(P<0.001),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1.000)。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MPQ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2),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MPQ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MPQ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与空白组MP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8)。①疼痛评级指数(PR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01),假精灸组在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7),而空白组治疗前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精灸组的情感项评分与假精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9),精灸组感觉项评分、情感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感觉项评分及PR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假精灸组情感项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②视觉疼痛评分(VAS)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随访期精灸组VAS评分仍可维持治疗后水平(P=0.745),假精灸组VAS评分有一定回升,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306),空白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9),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间的时间因素及干预措施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01),治疗后及随访期精灸组在改善VAS评分优于假精灸组和空白组(P<0.05)。③现在疼痛评分(PPI)方面组内比较:精灸组与假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PP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空白组治疗前后PPI评分无明显变化(P=0.257)。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在PP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88),具有可比性;三组在治疗后PP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PPI评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假精灸组PP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28)。(3)乳腺增生病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组内比较: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而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乳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乳痛、全身伴随症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结束时,精灸组、假精灸组和空白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28.57%、13.79%,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血清E2、P激素水平组内比较:三组在治疗过程雌激素无明显变化(P=0.456),精灸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呈升高趋势(P=0.02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在治疗过程中孕酮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相应的精灸组E2/P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01),假精灸组和空白组E2/P比值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后雌激素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孕酮及E2/P比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孕酮及E2/P 比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假精灸组、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精灸组孕酮及E2/P 比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轻度),症状均可自行缓解,且受试者愿意继续接受治疗。总体不良反应较少,精灸属于安全的治疗措施。结论:精灸可有效缓解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及内分泌激素情况。

陈梅兰[3](2020)在《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与单纯健康教育对照治疗乳痛症患者在乳房疼痛症状改善和复发方面的疗效差异以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痛症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确定合格受试者。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把全部纳入106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对照组予单纯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联合消癖酊局部外治。4.治疗前后、治疗期间及随访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ardiff乳房疼痛量表,治疗结束后疗效根据计算受试者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判定。结果:1.纳入106例患者,脱落12例,实际纳入试验组49例,对照组45例。经过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6、15、21、7人,试验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分别为2、8、18、17人,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两组疗效对比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08)。2.治疗前对照组VAS评分(5.04±1.31)与试验组VAS评分(5.2±1.34)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2.96±1.35)与试验组VAS评分(2.08±1.41)有显着差异,说明试验组改善乳房疼痛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VAS评分(3.2±1.22)与试验组VAS评分(2.31±1.40)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提示两组治疗疗效稳定,乳房疼痛无明显复发。3.对照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26±2.2)与试验组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8.45±2.15)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1个月后,对照组(8.5±1.8)与试验组(8.82±2.26)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第2个月后试验组(6.67±1.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7.75±2.19)(P<0.05),治疗第3个月后对照组(7.13±2.37)与试验组(6.1±1.99)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Cardiff乳房疼痛指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显着,表明时间因素的作用因组别而异,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显着。4.随访期间(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均出现7例乳房疼痛症状反复,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6.67%、25.0%,对照组复发率较试验组高,但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未观察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提示消癖酊治疗乳痛症的药物安全性。结论:消癖酊联合健康教育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在改善乳房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健康教育,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敖燕飞[4](2019)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乳腺囊性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8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雷火灸);对照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口服中成药小金丸),每组各40例。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总积分改善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囊肿大小、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易怒情况(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囊肿大小和胸胁胀满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而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有着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则对改善失眠没有良好效果(P>0.05)。总疗效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其中痊愈14例(37.8%),显效17例(45.9%),有效4例(10.8%),无效2例(5.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其中痊愈10例(28.6%),显效12例(34.3%),有效9例(25.7%),无效4例(11.4%)。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显着,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缪霓[5](2019)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病理及动情间期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20只。每组大鼠自适应性饲养的第一天起直至治疗后的第十五天里,每日9am、4pm通过观察其阴道涂片,记录大鼠动情周期,确定动情间期。造模阶段,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大鼠后肢外侧连续25d,模型组及治疗组于大鼠后肢外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0d序贯黄体酮5d复制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治疗阶段,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予淀粉糊精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组予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药糊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第五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右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治疗第十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左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获得标本后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诊断,观察乳腺腺泡面积和导管直径、各组大鼠乳腺病理组织形态变化。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天后及治疗10天后时,测量大鼠乳头直径、并在监测到的动情间期进行内眦静脉取血,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性激素水平(E2、P和PR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性激素受体(ER、PR)。结果:(1)乳头直径:造模前,三组大鼠乳头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3)。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乳头直径增大(P<0.0001;P=0.0013)。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1),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比模型组缩小(P=0.0004)。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8),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进一步缩小(P=0.0002),恢复至对照组大鼠乳头水平(P=0.236)。(2)动情周期持续时间:造模前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872)。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0.0001;P<0.0001)。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时间仍然延长(P<0.0001);但治疗组大鼠的动情周期时间比模型组缩短(P<0.001)。(3)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各阶段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前、动情期时间持续延长(P<0.05),动情后、动情间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动情间期时间较模型组显着缩短(P<0.05),动情前、动情期、动情后期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动情周期紊乱率:造模后,对照组仍有稳定的周期变化,但模型组出现2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一直持续到治疗后仍未恢复;治疗组在造模后出现4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治疗期间,仅发现1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另外3只大鼠恢复正常的4个阶段。(5)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E2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652)。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E2水平升高(P=0.0002,P=0.0168);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1,P=0.0355),治疗组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降低(P=0.0002);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4),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7131)。(6)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变化:各组P在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均无差异(P=0.5632,P=0.5369,P=0.3188,P=0.5346)。(7)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RL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451)。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及治疗组的血清PRL水平升高(P=0.0037,P=0.0225);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PRL水平仍升高(P=0.0035);治疗组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77);治疗10天后,各组见间的血清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8)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进行脏器指数比较:其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的肝脏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4,P<0.0001),子宫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783,P=0.915)。(9)乳腺组织病理学:治疗5天后:对照组镜下可见乳腺组织处于静息状态,腺叶数量较少,腺叶内腺泡紧缩,上皮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模型组镜下可见腺上皮增生层次增加,腺泡与导管内可见分泌物,少数的腺泡存在轻度扩张,呈中度增生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个别腺泡有轻度增生,腺泡与导管内见分泌物,未见明显扩张。治疗10天后:对照组镜下见乳腺处于静息状态,乳腺小叶散在分布,腺泡腔不扩张。模型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增生、体积仍增大,腺泡数量多,腺泡及导管内可见分泌物,部分腺泡和导管处于扩张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无明显增生,腺泡腔未见明显扩张。(10)乳腺腺泡面积: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均较增大(P<0.0001、P<0.0001),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38);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仍增大(P<0.0001、P=0.0014),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58)。(11)乳腺导管内径: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均增大(P<0.0001、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10);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仍增大,(P<0.0005、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74)。(12)免疫组化ER AS平均积分: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的ER平均积分均升高(P<0.0001,P=0.0149),且治疗组积分低于模型组(P=0.0007);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ER平均积分仍升高(P<0.0001),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2723)(P=0.2723)。(13)免疫组化PR AS平均积分:各组PR平均积分在治疗5天及10天后均无差异(P=0.1392,P=0.8795)。结论:通过雌二醇序贯黄体酮肌肉注射成功复制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乳腺增生病大鼠表现为乳头直径增大,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及导管内径增大,血清E2水平及PRL水平升高,ER表达更显着,动情周期持续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撤除外源性性激素10天后,模型尚未复旧。外源性性激素对大鼠P及PR表达无显着影响。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有关,尤其与E2、PRL水平升高相关。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加速乳腺增生病大鼠复旧,表现为乳头直径缩小,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缩小,对导管内径无显着影响,延长的动情周期缩短,E2水平降低,ER表达降低。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以通过降低血清E2、PRL水平、降低ER表达,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起到治疗作用,为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马碧霞(MAH PIK HSIA)[6](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赵立娜,祝东升,翟臻,杜佳睿[7](2018)在《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这一主观症状显着,部分患者对于增生转化癌变忧虑重重,严重危害了女性身心健康。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滞、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肝藏血,肝气郁结则气血凝滞,脾主运化,脾伤则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经络阻塞,结滞乳中而成乳癖结块,不通则痛则出现乳房疼痛不适。临床上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乳腺增生病的中药外治方法多种多样,单纯中药外用、中药外用合治疗仪、中药外用合穴位治疗、中药内外合用等疗效良好。

梁欢,张董晓,孙宇建,付娜,王纯,黄巧,赵文洁[8](2018)在《中医药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乳腺增生症多以肾虚肝郁为主要病机。查阅中医药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相关内治法、外治法、联合应用、心理疗法等途径以及疗效,对中医药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现状进行评述,为临床中运用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依据。

丘平[9](2018)在《乳腺增生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研究及临床结果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探讨中医外治法对乳腺增生的优势,对近年来运用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王春晖,裴晓华,刘宏伟[10](2016)在《裴晓华教授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裴晓华教授在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并结合验案举例,探讨裴教授如何治疗乳腺增生病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二、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1)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病例来源与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试验疗程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观察时间
    2.5 疗效评估标准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2.7 随访
    2.8 依从性保障
    2.9 数据管理统计学评价
    2.10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3.4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情况
    3.5 两组干预后主要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3.6 两组干预后伴随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3.7 随访复发率比较
    3.8 不良事件及处理
    3.9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4.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选择热敏灸联合针刺的依据
    4.3 针刺选穴依据
    4.4 对灸法的认识
    4.5 对热敏灸的认识浅谈
    4.6 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优势探讨
    4.7 本次研究的体会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1.1 定义
        1.1.2 分类
        1.1.3 流行病学
        1.1.4 病因
        1.1.5 诊断
        1.1.6 治疗进展
    1.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2.1 病名源流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1.2.5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1.3 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1.4 艾灸治疗相关痛症的研究进展
    1.5 精灸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精灸的起源及功效
        1.5.2 精灸的临床应用
    1.6 安慰灸法的研究进展
        1.6.1 安慰灸的定义
        1.6.2 安慰灸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样本量估算
        2.2.3 治疗方案
        2.2.4 评价时点及指标
        2.2.5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2.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2.7 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结局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立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
    3.5 疗程安排的依据
    3.6 结果分析
    3.7 不足与展望
        3.7.1 样本量方面
        3.7.2 诊断方面
        3.7.3 评价指标方面
        3.7.4 中医分型论治方面
        3.7.5 心理状态与内分泌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炎理全格证明

(3)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1.1 乳痛症的概念
        1.1.2 乳痛症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1.3 乳痛症的流行病学
        1.1.4 乳痛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1.1.5 乳痛症的治疗
        1.1.6 综上所述
    1.2 祖国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乳痛症的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内治
        1.2.4 外治疗法
        1.2.5 针灸疗法
        1.2.6 中医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1.2.7 综上所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途退出标准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1.7 样本含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干预措施
        2.2.3 随访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3.1 观察指标
        2.3.2 疗效评价
        2.3.3 安全性指标
        2.3.4 资料搜集与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2.4.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4.2 脱落病例比较
        2.4.3 乳房疼痛情况
        2.4.4 安全性分析
    2.5 讨论
        2.5.1 消癖酊的作用机理
        2.5.2 临床疗效评价
    2.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1.1 乳癖概述
        1.2 乳癖病因病机
        1.3 乳癖的临床表现
        1.4 乳癖的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2.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
        2.3 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表现
        2.4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理表现
        2.5 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问题
    3 治疗方法
        3.1 现代西医治疗
        3.1.1 内分泌治
        3.1.2 手术治疗
        3.1.3 穿刺治疗
        3.2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3.2.1 中草药治疗
        3.2.2 中成药治疗
        3.2.3 针灸、推拿治疗
        3.2.4 其他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出标准
        1.6 停用雷火灸指征
        1.7 脱落病例
        1.8 安全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紧急情况处理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3.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3.1.2 两组囊肿大小分布情况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各项平均分比较
        3.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3.3 疗效观察
        3.3.1 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3.3.2 囊肿大小积分比较
        3.3.3 中医证候(胸胁胀满)积分比较
        3.3.4 中医证候(失眠)积分比较
        3.3.5 中医证候(口苦)积分比较
        3.3.6 中医证候(心烦易怒)积分比较
        3.4 总疗效指数比较
        3.5 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2 本课题应用雷火灸治疗原理及疗效分析
    3 本课题的展望与不足
        3.1 展望
        3.2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评分标准表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典型临床病例(配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5)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中药制剂组成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动情周期
        2.3 乳腺增生病模型制备
        2.4 药物干预
    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3.1 乳头直径
        3.2 动情周期
        3.3 血清性激素水平
        3.4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3.5 脏器指数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状况及乳头直径
        1.1 一般状况
        1.2 乳头直径
    2 动情周期情况
        2.1 阴道分泌物涂片结果
        2.2 动情周期持续时间
        2.3 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
        2.4 动情周期紊乱率
    3 各组大鼠血清E2、P、PRL变化
    4 脏器指数
        4.1 脏器形态
        4.2 脏器指数比较
    5 乳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5.1 乳腺组织病理
        5.2 免疫组化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增生病发病的相关性
        1.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
        1.3 防治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性
        1.4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1.4.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名的认识
        1.4.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中医内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1.4.4 中医外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2 课题组相关的前期研究
        2.1 临床试验结果
        2.2 动物实验结果及实验设计改进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大鼠一般行为及脏器变化
        3.2 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
        3.3 大鼠动情周期
        3.4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及其病理
    4 小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其他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摘要
    附录四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项目及学术会议等情况

(6)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质量控制
        五、依从性保障
        六、患者随访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主要疗效比较
        二、次要疗效比较
        三、客观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定
        五、远期疗效观察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二、乳三针治疗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用乳房局部
    1.1 单纯中药外用
    1.2 中药外用合治疗仪
    1.3 中药外用合穴位治疗
2 中药内外合用
    2.1 口服中药合中药原方药渣外敷
    2.2 口服中药合中药外治
3 磁贴治疗
4 讨论

(8)中医药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来源
    1.1 乳房与肝肾在生理上的关系
    1.2 乳房与肝肾在病理上的关系
    1.3 从肝肾论治乳腺增生症
2 内治法
    2.1 自拟方
    2.2 周期疗法
    2.3 经方治疗
3 联合应用
4 外治法
5 心理疗法
6 讨论

(9)乳腺增生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1.1 中药制剂外用治疗
        1.1.1 中药敷贴
        1.1.2 凝胶膏剂治疗
        1.1.3 中药贴敷辅助理疗
    1.2 针刺疗法
        1.2.1 单纯针刺治疗
        1.2.2 腹针治疗
        1.2.3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
    1.3 灸法治疗
        1.3.1 单纯灸法治疗
        1.3.2 艾灸联合小针刀治疗
    1.4 刮痧治疗
        1.4.1 刮痧结合刺络拔罐治疗
        1.4.2 刮痧结合针刺治疗
    1.5 穴位埋线治疗
    1.6穴位注射
    1.7 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1.8 耳穴贴压
    1.9推拿治疗
    1.1 0 其他疗法
2 问题与展望

四、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金凤.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精灸治疗轻、中度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的临床研究[D]. 潘佳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消癖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梅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敖燕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D]. 缪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 赵立娜,祝东升,翟臻,杜佳睿.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2)
  • [8]中医药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 梁欢,张董晓,孙宇建,付娜,王纯,黄巧,赵文洁.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12)
  • [9]乳腺增生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J]. 丘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2)
  • [10]裴晓华教授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A]. 王春晖,裴晓华,刘宏伟.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  

乳腺增生的中医外治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