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教育私有化特征分析

当今世界教育私有化特征分析

一、当今世界教育私营化特点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亚楠[1](2019)在《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青岛市L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与人才的激烈竞争带来了就业和劳动市场的一次新的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教育投资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就业环境带来的危机感,使得家长和学生追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常态。作为独立于正规教育之外的教育活动,影子教育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这种寻求课外辅导和兴趣培养的现象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影子教育之所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必然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为了解城市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状况,笔者以青岛市L区四所学生和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64名学生和208名家长进行了调研,通过SPSS22.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规模、强度、原因、形式、效果等现状的了解,探析选择参加影子教育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庭因素对学生是否参加影子教育有显着影响。鉴于目前青岛市L区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现状,影子教育发展火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的目的性复杂,盲目参加影子教育导致学习任务加重,过度依赖辅导班,加重教育的不公平;其次是学生家长选择影子教育的原因不恰当和盲目跟风的问题;再者就是影子教育机构经营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教学效果,缺乏对授课教师的准入和考核制度等问题;最后是政府部门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对影子教育市场的监管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试提出解决对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影子教育机构;家长要避免盲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为学生选择适合发展的影子教育;影子教育机构要加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建立、健全教师选拔和考核制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主流教育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转变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政府加需加大教育的财政收入,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引导影子教育机构的良性发展,并对市场进行监督管。

周明敏[2](2019)在《国际视阈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浙江省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然而,我国高中—大学衔接课程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设置方法尚未成熟。反观国际上部分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模式:第一种是以第三方机构开发并监管的衔接课程为主的美国模式;第二种是以高中为衔接课程开设主体,辅以完整的大学课程准备阶段的英国模式;第三种是以各州政府领导衔接课程、拥有灵活的学分转换机制的澳大利亚模式。研究发现国外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呈现出课程设置需求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而增加、课程内容随时代发展逐渐多样化、课程设置形式多元化以及课程评价与高校招生方法结合的发展趋势,这对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国际视阈的关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下,浙江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选修课是目前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最主要的设置形式。同时浙江省作为我国新高考改革的试点之一,高考制度的变革促进了浙江省衔接课程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正处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中教育现代化和高考制度变革的多重背景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正面临着来自课程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挑战,外部挑战主要体现在目前高校招生方式对衔接课程的制约上,同时浙江省新高考也对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发展尚未成熟,衔接课程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缺乏权威的课程领导、课程规划不完整、师资缺乏、学生盲目选课、课程评价方式与学分适用范围不统一等。针对目前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结合国际衔接课程发展经验可以推出,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需要设立权威的衔接课程领导机构,扩大课程评价适用范围;基于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明确课程设置理念;构建组合式课程设置形式,多层次区分专业课程内容;贯彻落实衔接课程设置实施的优化策略;采取过程性衔接课程评价,建立统一的学分认定方法;高校、高中和社会三方通力合作,创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只有这样,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才能平稳开展,深入推进。

罗先锋[3](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张英婕[4](2006)在《民办教育投资环境与投资方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1978年民办教育的复苏,民办教育形式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政府的明确规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对教育产业的投资成为了可能,我国的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举办教育事业。作者曾参与了“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教育学院”等民办学校/学院的可行性研究和实际规划,在为众多投资者投资民办教育的热情叹服的同时,也发现,有必要为试图对教育业进行投资的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分析目前中国的教育业的投资环境状况,并为其适合投入的教育领域提供指导。 本文首先在对投资环境及民办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民办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民办教育的经济学特性、民办教育的发展阶段、民办教育的作用、中国民办教育目前的盈利状况、民间资本参与教育的形式,以及民办教育的风险及其防范。 本文在第四章对民办教育的投资环境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时,首先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企业只有在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时才会进行投资,其次,根据已有文献研究的结果和实际调研所得,将所有影响民办教育投资的环境因素分为影响投资收益的环境因素和影响投资成本的环境因素,并分别予以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1996—2002年7个时间点上28个省14个变量的样本数据,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对各个民办教育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除了出生率、文盲率、公办教育力量和从事教育业劳动力平均工资与假设方向相反外,其余变量与原假设一致。本文得出的可能的解释是:出生率对民办教育投资的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人口出生率的大幅下降,而民办教育投资中,占主要地位的,投资建校数目最多的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集中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这两类教育形式都极为容易受到适龄人口数量的影响。文盲率对民办教育投资的负向影响,可以视为可能的负作用大于其正面作用的结果。公办教育力量对民办教育的促进作用,表明当前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预计会对民办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从事教育业职工平均工资”对民办教育投资的影响为正,这可能是由于民办学校为愿意前来教学的教师开出的工资一般都要高于公办学校,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加入民办学校,反而促进了民办学校的发展。

曲恒昌[5](2005)在《当今世界教育私营化特点》文中研究表明

张楚廷[6](2005)在《中国高等教育社会化、产业化与学术化论辩》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质应当是产业化、市场化。近十余年来,中国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地推行了高等教育产业政策。就高等教育产业而言,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却又是理论困扰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学是把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融为一体的高境界的和谐世界。

占盛丽,钟宇平[7](2004)在《教育私营化改革中政府与公立高校关系的调整》文中指出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政府财政能力的有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并且社会各界对公共教育体制的低效和质量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 ,不少国家和地区教育提出并实施教育私营化的改革措施 ,以期通过引入市场竞争 ,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并改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教育私营化改革中 ,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改变是不少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Levin(1991,2 0 0 1,2 0 0 2 )提出的包括财政、规范、辅助措施在内的三个政策分析工具 ,评析中国大陆公立高等教育私营化改革过程中公立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调整。

段素菊[8](2004)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是绝大多数公民与政府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公共教育肩负着培养与保护孩子、树立家庭的价值观、维护公共利益的艰巨任务。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传统公立学校体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所有这些新形势强烈刺激着美国公共基础教育,使其在教育目标、教育规模、教育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调整。这一调整已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体制内的改良,而且还波及体制外的变革。 本文认为,近20余年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主要从三个向度展开并正在进一步发展。第一,国家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模式的核心假设是:在公共基础教育中,为了培养公民道德和实施公民教育,为了摆脱社团、宗教组织间的分歧以及偏见的束缚,政府仍应扮演主要角色;对于公立学校中的弊病通过加强州对学校的控制、赋予学校或家长适当的参与权利等方法得到改善。第二,市场逻辑引导下的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不打破传统公立学校的科层制式的官僚体制,任何教育改革都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同时,市场在推动个人追逐私人利益的过程中,能达到增强公共福利的目的。因此,它强调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强调企业精神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第三,公民社会广泛参与式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模式的中心假设是:学校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领域,所以在教育决策与教育管理中,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三种力量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公民社会参与式教育改革强调和追寻教育决策力量、教育管理方式与教育保障措施的平衡策略。这三种模式都涉及学校管理、教育与教学以及学校财政等三个宽泛的领域。 通过对三种向度教育改革的理论性剖析和实践性检验,本文认为,从宏观来看,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在遵循由政治范式走向经济范式,再到政治、经济混合范式的螺旋上升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人们不断探索教育科学规律的历程,应当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微观来看,这三个向度的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各有优缺点。论文从教育决策力量、教育管理模式与教育保障措施等方面总结了这场改革的优势与劣势;并且指出,追求政治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力量平衡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只有通过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达到力量平衡的最优效应,公立学校中所应有的诸如公正、平等、效率与效益等价值体系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实质是在探讨公私混合教育模式、公私平衡的教育体系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标准的问题。就整体而言,教育改革正在使美国教育决策主体与教育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化,从而使公共教育的决策和管理走向现代化。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最后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

陈作明[9](2004)在《高等教育私营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对高等教育私营化这一国际化趋势进行初步探索,分析高等教育私营化带来的利与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应对高等教育私营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周彬[10](2003)在《亚太地区教育产业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亚太地区有着共同的教育传统 ,也有着今天教育产业迅速发展的共同景象。通过对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教育产业的输出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化类公司、私人办学与公立教育私营化、教育产业服务公司和远程教育与电子服务的分析 ,既可以看见亚太地区教育产业受政策限制较大、国际化不强但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 ,也可以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当今世界教育私营化特点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今世界教育私营化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青岛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影子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小学生
        (二)影子教育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青岛市L区小学生影子教育调查现状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影子教育基本情况描述
        (一)影子教育的规模
        (二)参加影子教育的强度
        (三)参加影子教育的原因
        (四)参加影子教育的形式
        (五)参加影子教育的效果
    三、差异性分析
        (一)父亲职业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二)母亲职业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父亲年龄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母亲年龄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五)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六)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七)家庭收入与学生课外辅导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相关因素与课外辅导班的卡方检验
        (三)回归分析
    五、讨论
        (一)青岛市L区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基本现状
        (二)青岛市L区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影响因素
第三章 小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参加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家长选择影子教育的问题及原因
    三、影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政府政策制定与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解决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立足学生自身需求,避免盲从
    二、转变家长观念,理性选择影子教育
    三、促进影子教育机构经营规范化,树立品牌意识
    四、努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模式
    五、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规范影子教育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小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小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致谢

(2)国际视阈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衔接课程
        2.高中—大学衔接课程
    (四)文献综述
        1.国外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国内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国外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发展经验及趋势
    (一)国外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发展现状及特点
        1.美国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
        2.英国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
        3.澳大利亚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
    (二)国际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1.课程设置需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并行
        2.课程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
        3.课程设置形式逐渐多样化
        4.课程评价与高校招生方法结合
三、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发展与变革
    (一)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2.浙江省高中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发展趋势
        3.浙江省高考制度的变革
    (二)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现状
        1.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相关指导文件
        2.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现状
四、国际视阈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外部面临的挑战
        1.高校招生方式对衔接课程的制约
        2.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对衔接课程设置的影响
    (二)课程内部面临的挑战
        1.缺乏权威的课程领导
        2.缺乏完整的课程规划
        3.师资问题与学生选课问题
        4.课程评价方式与学分适用范围不一
五、国际视阈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设立权威课程领导机构,扩大课程评价适用范围
    (二)基于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明确课程设置理念
    (三)构建组合式课程设置形式,多层次区分专业课程内容
    (四)贯彻落实衔接课程设置实施的优化策略
        1.结合走班制构建开放式课堂
        2.加强衔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3.构建科学的选课支持系统
    (五)采取过程性衔接课程评价,建立统一的学分认定方法
        1.注重衔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2.校内衔接课程之间的学分互认
        3.高校与高中之间的学分互认
    (六)高校、高中和社会三方通力合作,创建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际视阈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4)民办教育投资环境与投资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基本概念辨析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区位理论
2.2 投资环境理论
    2.2.1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2.2.2 投资环境评价
2.3 人力资本理论
2.4 教育经济学
    2.4.1 教育收益率
    2.4.2 对民办教育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状况
3.1 民办教育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学特性
    3.1.1 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3.1.2 基本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3.1.3 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3.1.4 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3.1.5 基本上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3.2 民办教育发展阶段
    3.2.1 恢复和发展阶段
    3.2.2 快速发展阶段
    3.2.3 稳步发展阶段
3.3 民办教育的作用
    3.3.1 填补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缺口的需要
    3.3.2 满足民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需要
    3.3.3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的需要
    3.3.4 国民教育体系过渡的需要
    3.3.5 保持经济增长率的需要
3.4 民办教育发展现状
    3.4.1 民办教育分类
    3.4.2 民办教育发展特点
    3.4.3 对民办教育投资状况
    3.4.4 中国民办教育目前盈利状况
3.5 民间资本参与教育的形式
    3.5.1 参与公办院校的建立和扩张
    3.5.2 与公办学校合作办学
    3.5.3 民办学校借壳上市或上市公司投资民校
    3.5.4 民办学校入住房地产
3.6 民办教育投资的风险与防范
    3.6.1 民办教育投资的风险
    3.6.2 民办教育投资的风险防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与投资环境主要构成因素
4.1 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
4.2 投资与投资环境主要构成因素之间关系
    4.2.1 影响投资收益的投资环境因素
    4.2.2 影响投资成本的投资环境因素
    4.2.3 民办教育投资环境因素影响力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办教育投资环境评价
5.1 变量的选择
5.2 方法的选择
5.3 全局主成分分析检验
    5.3.1 全局主成分分析
    5.3.2 因子分析的统计学检验
    5.3.3 基于主成分因子的民办教育投资环境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办教育投资方向
6.1 从教育经费现状分析教育供给与需求缺口
6.2 从教育经费角度分析正规教育
    6.2.1 人口出生情况
    6.2.2 各级教育适龄人口预测
    6.2.3 各级教育实际在学人口预测
    6.2.4 各级教育2005到2020年教育经费需求
    6.2.5 民间资本参与举办各级教育潜力分析
6.3 从失学辍学人口角度分析非正规教育
    6.3.1 1990—2003年各级教育未能完成人数情况
    6.3.2 1978—2003年各级教育未能升学人数情况
    6.3.3 民间资本投入方向
6.4 区域投资方向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
7.1 浙江省的投资环境
7.2 浙江省的民办教育投资方向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高等教育社会化、产业化与学术化论辩(论文提纲范文)

一 社会化与产业化
二 我国教育现实与政府的变革
三 与西方高等教育市场化之比较
四 大学精神与产业精神

(7)教育私营化改革中政府与公立高校关系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私营化及其政策评估工具
    1.教育私营化:概念的界定
    2.教育私营化的政策评估工具
二、公立高等教育财政体系改革
    1.以产出或绩效为基准 (output or performance-based) 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2. 高等院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
三、公立高校管理体系改革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权
    2.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去规范
四、政府在高等教育学生贷款和信息管理中作用的加强
    1.学生贷款的实施
    2.信息的提供
五、结语

(8)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课题的诠释
    四、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
    一、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公共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公共教育制度遇到的挑战
    三、近20年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脉络的扼要分析与展望
第二章 国家观念与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
    一、国家观念在公共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二、国家观念对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对国家观念指导下的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
第三章 市场逻辑与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
    一、市场逻辑与公共基础教育制度
    二、市场逻辑对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对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
第四章 公民社会与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
    一、公民社会与公共教育制度
    二、公民社会理念对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对公民社会参与式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
第五章 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
    一、追求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力量平衡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
    二、教育改革使美国教育决策主体与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化
    三、对中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高等教育私营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 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高等教育私营化这一观念性问题。
    第二, 高等教育的私营化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问题。
    第三, 高等教育逐步私营化将加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
    第四, 高等教育私营化的“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10)亚太地区教育产业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太地区教育产业概述
二、典型教育产业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教育产业的输出模式
    (二)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化类公司
    (三) 私人办学与公立教育私营化
    (四) 教育产业服务公司
    (五) 远程教育与教育电子服务
三、亚太地区教育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四、当今世界教育私营化特点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小学生影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青岛市L区为例[D]. 谢亚楠. 青岛大学, 2019(02)
  • [2]国际视阈下浙江省高中—大学衔接课程设置研究[D]. 周明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3]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4]民办教育投资环境与投资方向研究[D]. 张英婕. 同济大学, 2006(02)
  • [5]当今世界教育私营化特点[J]. 曲恒昌.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5(10)
  • [6]中国高等教育社会化、产业化与学术化论辩[J]. 张楚廷.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7]教育私营化改革中政府与公立高校关系的调整[J]. 占盛丽,钟宇平. 复旦教育论坛, 2004(06)
  • [8]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视角[D]. 段素菊. 北京师范大学, 2004(11)
  • [9]高等教育私营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陈作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 [10]亚太地区教育产业模式的比较研究[J]. 周彬. 教育与经济, 2003(04)

标签:;  ;  ;  ;  ;  

当今世界教育私有化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