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工业污染源控制达标率95%

罗城工业污染源控制达标率95%

一、罗城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5%(论文文献综述)

田伏其[1](2017)在《高台县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高台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分析了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为确保高台县生态环境不断地得到改善,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本文针对地提出了高台县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和思路,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及保障措施。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台县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存在南部祁连山浅山区水土流失逐年增加,中部湿地绿洲面积减少,北部荒漠区域有扩大趋势的突出问题;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相对安全;固体废弃物处置率高,废弃物排放基本达标。制约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因素有资源利用率低、灾害性天气多等原因。(2)通过对高台县区域优势分析及发展定位,进而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优越的生态资源,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指出要建设成为粮食主产县、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并且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控制、农村环保指标等方面设立严格的评价系统和临界值。(3)对高台县生态环境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规划和保护对策。生态环境保护类型主要通过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其基本特征提出了保护思路。重点对黑河湿地、饮用水源地、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区、城镇、工业集中区生态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保护对策,并且从科技支撑、组织领导、监督考核、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公众保障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各项对策落实。

王亚琼[2](2017)在《福州盆地中心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福州盆地浅层地下水研究不足,开展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化及评价研究,对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论文基于福州盆地中心区2010~2014年1月和7月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其他数据,综合采用统计学原理、空间分析技术、支持向量机、粒子群算法,分析福州盆地中心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异特征,挖掘地下水水质单项指标影响因素,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水质空间插值模型,模拟地下水水质单项指标空间分布,构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完成盆地中心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取得结果如下:(1)论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福州盆地中心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硝酸根、氨氮、氟化物、总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且硝酸根、氟化物污染较为严重。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根含量上升趋势较大,晋安区南部与鼓楼区交界地带的地下水水质指标恶化较为明显。总硬度作为地下水水质的第一主因子受地质岩性和土壤类型的影响,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作为水质的第二主因子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坡度的影响,三者的空间相关性较强;而硝酸根、氨氮、铁第三主因子主要受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2)结合已知参考点位和影响因素构建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质单项指标空间插值模型。提取已知参考点与待插值点的空间距离和水质单项指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作为径向基神经网络空间插值模型的输入因子,模拟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通过交叉验证,方法模拟精度较好,效率高。总硬度以Ⅰ、Ⅱ类为主,溶解性总固体以Ⅱ、Ⅲ类水为主,在仓山区、鼓楼区及周围区域水质较差。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虽未污染但恶化趋势严重。晋安区、鼓楼区与仓山区交界处的氟化物含量较高,存在污染现象,整体处于优化趋势。在研究区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域,地下水的硝酸根含量超标,2011年起恶化趋势明显。氨氮和总铁的状态良好,同时也不断地趋好,铁呈现中心区水质差的分布特征。(3)构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水质评价模型,完成福州盆地中心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实验表明,标准支持向量机水质评价方法对恶化因子较为敏感,BP神经网络的不稳定性较大,所构建的水质方法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福州盆地中心区地下水水质综合状况一般,以Ⅲ类水为主,Ⅱ类水次之且离散分布于研究区,但所占比重减少显着。鼓楼区及其周围区域水质较差,是Ⅳ类水主要分布区域。近几年水质呈现恶化趋势,主要是由Ⅱ类水向Ⅲ类水变化。

郑毅[3](2017)在《广西西江流域水质模拟及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西江流域是珠江流域的一部分,流域范围包括南宁市、柳州市、梧州市、贵港市、百色市、来宾市和崇左市等7个核心城市以及桂林市、玉林市、贺州市和河池市4个延伸区。随着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仍居于高位,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了污染,水环境承载力面临降低的风险,全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然而,目前针对广西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式,仍存在各地为政、水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无法对全流域水质保护做出统筹认识,无法根据水文数据对水质状况做出准确预测。因此,从全流域角度出发,建立流域水质模型,开展基于控制单元下的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流域水质状况、精准实施流域水环境管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地方政府防治流域水污染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在全面分析流域水质状况和计算污染负荷的基础上,基于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和污染物排放特征,采用ARCGIS技术对流域进行控制单元划分,确定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污染物纳污区间;建立基于QUAL2K模型在90%月保证率设计流量下的流域水质模型;开展基于QUAL2K模型下的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确定流域水环境容量,开展流域污染物削减计算,确定控制单元和各行政区污染物削减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7年到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水质不断改善,在年均水质条件下,I类和II类水质断面比例总体呈降低趋势,III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趋势明显,IV劣V类水质断面总占比基本保持在5%上下范围,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在月最差水质条件下,无I类水,II类和III水质断面总数基本呈增加趋势,IV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从水质超标因子看,2007年到2015年,流域CODcr和NH3-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2.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CODcr和NH3-N的排放总量分别为736961 t和79591t,其中城镇生活源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比较高,处主导地位。流域点源CODcr和NH3-N排放比例分别为53.0%和51.9%,非点源CODcr和NH3-N排放比例分别为47.0%和48.1%。按照各行政区CODcr排放量从高到低统计排列,南宁市>贵港市>百色市>柳州市>桂林市>崇左市>梧州市>河池市>来宾市>贺州市>玉林市;NH3-N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统计,南宁市>贵港市>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百色市>梧州市>来宾市>崇左市>贺州市>玉林市。3.预测到2020年,广西西江流域CODcr和NH3-N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047645t和104570 t。4.通过ARCGIS划分,流域共划分出73个控制单元共533个小计算单元。模型验证表明,CODcr和NH3-N的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介于-0.68%-10.96%和-8.00%18.18%,QUAL2K模拟效果较好。5.广西西江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还很大,在90%月保证率的设计流量下,广西西江流域CODcr和NH3-N的水环境容量总量分别为2768106.12 t/a和229963.74t/a,但容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局部地区已超载。6.2020年广西西江流域CODcr和NH3-N的削减总量分别为248970.51 t/a和32284.08 t/a,削减比例分别为23.76%和30.87%。除柳州市和梧州市无需削减CODcr外,其他各地市CODcr削减量从高到低排列为,贵港市>南宁>桂林>崇左>贺州>百色>河池>来宾>玉林>柳州>梧州市;NH3-N削减量从高到低排列为,贵港市>桂林市>贺州市>柳州市>崇左市>河池市>百色市>南宁市>梧州市>来宾市>玉林市。

赵雪峰[4](2016)在《西安市PM2.5和PM10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文中指出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些年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同时空气污染现象也日益突出。2013年以来频频发生的雾霾事件,让人们开始关注和了解PM10和PM2.5以及它们对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西安市也从2013年开始将PM2.5纳入了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中,为PM2.5污染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利用西安市2013年的颗粒物监测资料,研究了PM2.5和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PM2.5和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结论是:1.2013年西安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差,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105μg/m3,PM10年平均浓度值为190μg/m3,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倍和1.71倍;日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749μg/m3和20~1229μg/m3,超标率为51.6%和49.5%,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8.99倍和7.19倍。2.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冬季颗粒物污染最重,其次是春季,再次是秋季,夏季颗粒物浓度最低;PM2.5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PM10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3月份,到6月份PM10和PM2.5降至全年最低水平。3.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PM2.5的空间分布为:草滩>市体育场>高新西区>高压开关厂>兴庆小区>广运潭>经开区>纺织城>小寨>长安区>曲江文化集团。其中草滩浓度最高,为130.52μg/m3,其次是市体育场,为116.51μg/m3,曲江文化集团浓度最低,为94.60μg/m3;PM10的空间分布为:市体育场>草滩>兴庆小区>高新西区>小寨>纺织城>广运潭>经开区>长安区>曲江文化集团>高压开关厂。其中市体育场浓度最高,为224.12μg/m3,其次为草滩,为219.66μg/m3,高压开关厂浓度最低,为193.70μg/m3。通过对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在所有监测站中,草滩站PM2.5浓度最高,PM10浓度排第二,不适合作清洁对照点,建议另选。4.2013年空气质量指数超过200(重度及严重污染)的天数为64天,主要分布在1月、2月、3月、10月和12月,其中冬季占到45天。污染天数中,单日污染出现了7次,连续2日和3天污染均出现了4次,连续4日、6日、8日、9日和10日各出现一次,连续数天污染次数占总污染次数的65%,说明颗粒物污染多以集中爆发的形式出现,其爆发条件表现为持续性低温、低湿、小风或无风的无降水气象特征,且持续污染期与其前后一天的气象条件的突变有显着的相关性。5.通过对西安市2013年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分析,当PM2.5/PM10小于50%时,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所占比例大于70%;当PM2.s/PM10处于50%-60%时,空气质量明显变差,优良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不同程度污染等级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当PM2.s/PM1o大于60%时,空气质量以重度及以上污染为主。西安市PM2.5/PM10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为87.3%,最小值出现在3月份,为16.2%,全年均值为53.8%,其介于50%-60%,空气质量较差。通过相关性分析,PM2.5与PM10呈显着的正相关。6.颗粒物浓度与日平均气温、风速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着,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且气象条件在高温高湿、风速在2.5-3.4m/s、降水量大于5mm时,有利于颗粒物的稀释和扩散,颗粒物浓度较低;在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小、无降水时,不利于颗粒物的稀释和扩散,使颗粒物浓度较高。

苏墨林[5](2014)在《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多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水污染带来的流域水环境的恶化问题已受到了广泛关注。探索合理的治理方式、最佳的治理功效,达到最理想的治理效果已成为国内各重点流域的重要命题。环境法制论、工程技术论、生态治理论等思想观点一时兴起,在给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暴露出治标难治本的缺憾。随着公共治理理论特别是善治理论的兴起,学界开始更多地从政府的公共管理的角度寻求根本性解决流域水污染的措施办法,包括流域多元共治等观点(胡若隐为代表)的提出,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方式的革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此,本文以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对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实行多元化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重点排污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重要补充、以公众为强大后备力量”的“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水污染多元治理原则及其具体实现途径,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晋江流域水污染问题。

李悦[6](2014)在《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口的大量增长,水资源已经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尤其是对于云南省这一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干净的水资源显得弥足珍贵。但是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及水污染问题,造成云南省部分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有些地区相对匮乏。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间的矛盾,以及进一步合理配置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工程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大中小引水工程的实施,受水区的用水形势以及湖泊水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为了保障工程的持续运行以及后期管理维护,亟待解决问题便是跨流域生态补偿。本文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对掌鸠河引水工程、牛栏江补水工程、清水海引水工程、引洱入宾工程以及抚仙湖调水工程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资料,针对目前云南省调水工程,制定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为工程的持续运行以及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保障,还为各个流域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掌鸠河引水工程水源区水资源量补偿费用为2.19亿元,限制发展补偿费用均值约为14.82亿元,水污染防治补偿费用0.32亿元,水源涵养补偿费用为0.21亿元,其他潜在补偿费用为0.95亿元,而受水区承担用水费用为10.74亿元。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费用约为11.01亿元,受水区生态补偿费用为6亿元。2.结合案例分析,发现目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关于生态补偿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生态补偿方式为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性补偿和项目补偿,但均属于政府补偿,较为单一,水源区和受水区之间生态补偿费用缺口较大,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不能满足工程以后的运行及后期管理维护,其次水源区因水量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主要为面源污染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矛盾突出、湖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3.初步制定了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图,机制主要构成分为优质水源、补偿主客体、评定团队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分析了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评定团队在机制运行中起核心作用,最后应加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制定合理的核算方法、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加强补偿机制运行的监督。

王峰[7](2013)在《基于工业园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计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系统、综合评价的过程。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处于发展阶段,其理论研究和评价方法均不完善、不成熟,特别是对工业园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研究不多。大气作为环境的重要要素,其状况优劣会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对规划实施以后可能发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大气环境影响措施过程,从而达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从大气环境要素出发,探讨了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标准、评价因子、工作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对工业园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基础资料准备、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述、大气环境风险、回顾性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回顾,接着归纳总结了工业园区规划大气影响评价中涉及的各种评价方法,详细介绍了 AERMOD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期望能对工业园区规划的大气环评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最后,结合实践案例对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以新疆康泉某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案例,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综合运用统计抽样分析法、模型预测法、类比分析法等方法,利用EIAProA软件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总体上不能满足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要求,但园区所在区域具有一定的大气环境容量,SO2和NOx的短期预测浓度均能满足二级标准的要求,TSP出现超标现象。针对目前园区存在的大气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大气环境减缓措施,调整规划后园区基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蓓,虞承伟[8](2012)在《太原市区域地下水水质浅析和污染防治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水文地质现状,采集了28个点的35组水样。对太原市区域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和初步水质评价,浅析水质污染特征及原因,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

董希良[9](2011)在《开放源类大气微粒子排放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气微粒子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大气微粒子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来源可分为固定源、开放源、移动源等,各种源类对城市环境空气中微粒子的贡献率不同。以济南为例,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空气污染中的分担率为49.1%。在部分北方城市,开放源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中的分担率达到了40-80%,是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开放源类是一种复合源类,具有源强不确定、排放随机和排放位置不定等特点。不同城市工业布局、能源结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不同,开放源的组成也不同。因此,了解开放源类微粒子排放特性,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控制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十二五”时期继续加强一次颗粒物排放控制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微粒子的基本理化特性、毒理学性质和微粒子的来源等方面,对于城市开放源类微粒子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研究大多还是跟随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停留在适应性研究方面。此外,国内针对有规律性、有组织性的微粒子污染源研究较多,特别是对电力、钢铁、采矿等行业的大型固定微粒子释放源的研究比较充分,而对城市开放源类释放的微粒子污染物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选择对济南市大气颗粒物贡献较大的建筑尘、道路尘、黄河沙、裸露地面尘四种开放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与维也纳工业大学合作开发建立的实验室微粒子控制模拟实验装置,采用粉体物料自由下落逸出随机粉尘的实验研究方法,讨论了在开放源类粉体物料自由下落过程中微粒子排放特性。并在一定动力因素条件下,探讨了物料微粒子含量、质量流量、含水率、样品种类、空气湿度、加湿流量、加湿压力等因素对开放源物料中微粒子排放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下落物料质量流量、空气湿度与微粒子排放率成幂指函数关系,随着质量流量、空气湿度的增加,微粒子排放率减小,且这种减小速度逐渐变慢。微粒子的粒径不同是对微粒子排放率影响最大的因素,粒径与微粒子排放率之间呈现指数关系。不同物料对微粒子排放率也有影响,裸露地面尘含有的微粒子最多,黄河沙最少,但裸露地面尘微粒子排放率最低,黄河沙微粒子排放率最高。含水率越高的样品,微粒子排放率越低,但含水率增加到1.34%之后物料物理特性发生明显变化,不再适用本项研究设定的条件。加湿方式是降低物料自由下落过程中微粒子排放率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在线加湿时,雾化喷头的空气压力和加水流量不同,微粒子排放率不同:当采用气水两相喷嘴,空气压力为0.3MPa时,微粒子排放率函数值最小;当加水流量为40mL/min时,微粒子排放率最低。本文研究了在一定动力因素条件下开放源物料自由下落过程中微粒子的排放率;建立了微粒子含量、质量流量、含水率、样品种类、空气湿度、加湿流量、加湿压力等影响因素与微粒子排放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利用SigmaPlot数学分析软件对方程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发现粒径是对样品自由下落过程中微粒子排放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所获结论对开放源类物料在转运、装卸、堆放等操作过程中大气微粒子的排放估算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陈岚[10](2010)在《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发展正面临着生态危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其形态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的生态调节功能趋于脆弱。在此背景下,以成都为实证的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无疑对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现代平原城市的形态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形态的动态性出发,综合运用生态学、形态学、环境学、人文社会学、经济学、景观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以及相关的比较分析法、计量法、归纳法、假设演绎法、三维空间虚拟等方法,试图初步建立起有关城市形态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科学评价体系。本文对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立足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地分析成都城市形态演变的生态进程及其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继而,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计算成都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分析空间发展制约,动态掌握空间形态扩展趋势,并比较研究几种典型形态发展模式的优劣,以探讨成都城市形态模式的合理性选择。另外,尝试初步确立城市形态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计算分析,对成都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综合评价,并确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结当前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对未来成都城市的用地与人口规模进行假设和演绎,以期建立科学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型,并且利用软件建模进行空间的虚拟。由此,探索城市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成都应发展绿色集约、多核轴向、区域化发展的可持续城市模式,创建具有川西自然景观特色的生态田园绿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二、罗城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城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5%(论文提纲范文)

(1)高台县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台县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水系
        2.1.5 土壤类型
        2.1.6 植被
        2.1.7 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经济条件
        2.2.2 农业发展现状
        2.2.3 工业发展现状
        2.2.4 固定资产投资
    2.3 主要资源概况
        2.3.1 水资源
        2.3.2 土地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草地资源
        2.3.5 矿产资源
        2.3.6 地下热水资源
        2.3.7 旅游资源
第三章 生态环境现状及压力分析
    3.1 高台县生态环境现状
        3.1.1 南部祁连山浅山区
        3.1.2 中部湿地绿洲区
        3.1.3 北部荒漠区
        3.1.4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及评价指标
        3.1.5 水质环境现状
        3.1.6 噪声环境现状
        3.1.7 固体废物处理现状
        3.1.8 污染物排放源及现状
    3.2 主要环境问题及压力分析
        3.2.1 现有主要环境问题
        3.2.2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
    3.3 制约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因素分析
        3.3.1 资源利用率低
        3.3.2 灾害性天气多
第四章 高台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对策研究
    4.1 高台县区域优势及生态生态保护目标
        4.1.1 区域优势分析
        4.1.2 发展定位及目标
        4.1.3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4.2 高台县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4.2.1 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分区规划
        4.2.2 高台县生态环境保护区划构思
        4.2.3 重点区域保护发展规划
        4.2.4 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5 高台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6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7 生态社会建设
        4.2.8 工业集中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3 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实施制度
        4.3.1 科技支撑
        4.3.2 监督考核
        4.3.3 资金保障
        4.3.4 制度保障
        4.3.5 公众保障
        4.3.6 组织领导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福州盆地中心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水质空间插值
        1.2.2 水质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下水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水质指标的选择及统计
        2.3.1 水质指标的选择
        2.3.2 水质指标的统计数据
    2.4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异分析
        2.4.1 水质指标时间变异分析
        2.4.2 水质 指标的空间变异分析
    2.5 地下水水质影响因子分析
        2.5.1 相关性检验
        2.5.2 公因子提取
        2.5.3 公因子解释
        2.5.4 地下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2.6 水质影响因子数据处理
        2.6.1 月降水量数据处理
        2.6.2 月蒸发量数据处理
        2.6.3 土壤类型数据处理
        2.6.4 地质岩性数据处理
        2.6.5 城市内河数据处理
        2.6.6 人类活动密度数据处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BF的地下水水质空间插值
    3.1 RBF空间插值原理
        3.1.1 RBF网络输入层处理方法
        3.1.2 径向基神经网络
    3.2 RBF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3.2.1 RBF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因子确定
        3.2.2 数据预处理
    3.3 RBF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
        3.3.1 RBF神经网络训练
        3.3.2 RBF神经网络预测
    3.4 误差分析
    3.5 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3.5.1 总硬度空间分布特征
        3.5.2 溶解性总固体空间分布特征
        3.5.3 氟化物空间分布特征
        3.5.4 硝酸根空间分布特征
        3.5.5 氨氮空间分布特征
        3.5.6 总铁空间分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优化支持向量机地下水水质评价
    4.1 支持向量机算法
        4.1.1 支持向量机理论
        4.1.2 最优分类超平面
        4.1.3 线性支持向量机
        4.1.4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4.1.5 核函数
        4.1.6 支持向量机参数的影响
    4.2 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
        4.2.1 粒子群算法原理
        4.2.2 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分类参数步骤
    4.3 基于PSO-SVM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4.3.1 地下水水质分类及指标
        4.3.2 PSO-SVM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对比
        4.3.3 基于PSO-SVM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地下水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广西西江流域水质模拟及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水质模型
        1.2.2 水环境容量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域范围
        2.1.2 水文水系特征
        2.1.3 流域气候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城镇化
        2.2.2 经济状况
第三章 水质评价与污染负荷计算
    3.1 水质现状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3.1.1 水质现状评价
        3.1.2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2 污染负荷计算
        3.2.1 污染源现状调查
        3.2.2 污染物负荷预测
    3.3 小结
第四章 广西西江流域污染物模拟研究
    4.1 水质模型选择
        4.1.1 选择原则
        4.1.2 基本思路
    4.2 一维模型
        4.2.1 模型适用条件
        4.2.2 基本方程
    4.3 QUAL2K模型
        4.3.1 基本原理
        4.3.2 模型方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控制单元划分
        4.4.2 模型参数确定
        4.4.3 模型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5.1 计算理论
    5.2 计算结果
    5.3 污染物入河负荷计算
    5.4 污染物削减计算
        5.4.1 按控制单元削减
        5.4.2 按行政区削减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的项目

(4)西安市PM2.5和PM10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PM_(2.5)和PM_(10)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1.3.2 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研究进展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1.3.3 PM_(2.5)和PM_(10)与人为排放源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及研究方法
    2.1 资料说明
        2.1.1 PM_(2.5)和PM_(10)监测数据资料
        2.1.2 气象因素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分布
        2.2.2 相关分析
        2.2.3 统计分析
        2.2.4 缺失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地形地貌
    3.2 社会经济与能源结构
        3.2.1 社会经济
        3.2.2 能源
    3.3 大气污染源
        3.3.1 工业污染源
        3.3.2 扬尘源
        3.3.3 交通源
第四章 PM_(2.5)和PM_(10)的污染特征
    4.1 PM_(2.5)和PM_(10)时间分布特征
        4.1.1 PM_(2.5)和PM_(10)的总体特征
        4.1.2 PM_(2.5)和PM_(10)随季节的变化特征
        4.1.3 PM_(2.5)和PM_(10)随月份的变化特征
    4.2 PM_(2.5)和PM_(10)空间分布特征
        4.2.1 监测点
        4.2.2 各监测点PM_(2.5)和PM_(10)的全年分布特征
        4.2.3 各监测点PM_(2.5)和PM_(10)的月分布特征
    4.3 PM_(2.5)/PM_(10)
        4.3.1 PM_(2.5)/PM_(10)的时间变化规律
        4.3.2 PM_(2.5)/PM_(10)的空间变化规律
        4.3.3 PM_(2.5)/PM_(10)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象条件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1 颗粒物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5.1.1 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降水量的全年分布特征
        5.1.2 与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的相关性
        5.1.3 与降水的相关性
    5.2 温度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3 风向和风速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3.1 风向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3.2 风速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4 相对湿度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5 降水对PM_(2.5)和PM_(10)的影响
    5.6 多因素综合分析
        5.6.1 PM_(2.5)多因素分析
        5.6.2 PM_(10)多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污染事件及污染防治分析
    6.1 典型污染事件分析
        6.1.1 极端空气质量状况下的气象条件分析
        6.1.2 连续数天高浓度PM_(2.5)污染的气象条件的分析
    6.2 典型污染时间段分析
    6.3 对PM_(2.5)污染的应对措施
        6.3.1 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控
        6.3.2 加强污染源控制
        6.3.3 加强扬尘控制
        6.3.4 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
        6.3.5 加强农村秸秆燃烧污染防治
        6.3.6 建立预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多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价
    1.3 基础理论
        1.3.1 外部性理论
        1.3.2 多元治理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问题:现状及其成因
    2.1 晋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2.1.1 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未扭转
        2.1.2 污染状况:结构性增加了治理难度
        2.1.3 生态系统:功能弱化损害了修复基础
    2.2 晋江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
        2.2.1 水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
        2.2.2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2.2.3 环境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
第3章 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主要做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
        3.1.1 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流域水环境的保护
        3.1.2 治理方式: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策略
        3.1.3 监管措施:逐渐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3.2 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系统:水污染治理行政色彩浓厚
        3.2.2 重点污染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3.2.3 市场机制:水污染治理社会化程度偏低
        3.2.4 公众力量:参与平台与机制缺失
第4章 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改进之途:多元治理
    4.1 多元治理的基本思路:一元主导、多元参与
    4.2 多元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4.3 多元治理的具体实现途径
        4.3.1 政府层面
        4.3.2 企业层面
        4.3.3 市场层面
        4.3.4 公众层面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生态补偿定义及相关研究
        二、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三、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经济学理论
        三、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四、 水权与排污权理论
    第二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原则
        一、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二、 明确界定主体责任原则
        三、 水源区与受水区公平、共赢原则
        四、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补偿对象
        一、 补偿主体
        二、 补偿客体
    第四节 生态补偿计算方法
        一、 补偿量计算
        二、 补偿量分担计算
        三、 补偿方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第一节 云南跨流域调水现状分析
    第二节 掌鸠河引水工程生态补偿分析
        一、 工程概况
        二、 相关利益者分析
        三、 补偿费用分析
        四、 补偿方式
        五、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牛栏江引水工程生态补偿分析
        一、 工程概况
        二、 相关利益者分析
        三、 补偿费用测算
        四、 补偿方式
        五、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其他引水工程生态补偿
        一、 清水海引水工程生态补偿
        二、 引洱入宾工程生态补偿
        三、 抚仙湖调水工程生态补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第一节 生态补偿框架建立
    第二节 补偿对象确立
        一、 补偿主体的确定
        二、 补偿客体的确定
        三、 评定团队的确定
    第三节 补偿标准测算
        一、 补偿量计算
        二、 补偿量分担方案
    第四节 补偿措施
        一、 资金补偿措施
        二、 其它补偿措施
    第五节 政策建议
        一、 加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
        二、 制定合理的核算方法
        三、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四、 加强机制运行的监督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工业园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1 概念
        1.1.2 规划环评的目的
        1.1.3 规划环评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规划环评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规划环评的发展
        1.2.2 我国规划环评的发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背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综述
    2.1 工作流程
    2.2 工作内容
        2.2.1 基础资料准备
        2.2.2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2.2.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2.2.4 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分析
        2.2.5 大气环境风险
        2.2.6 回顾性评价
    2.3 评价因子及标准
        2.3.1 评价因子
        2.3.2 评价标准
    2.4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4.1 规划方案的分析方法
        2.4.2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2.4.3 规划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方法
    2.5 研究区域概况
        2.5.1 康泉市自然概况
        2.5.2 康泉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 AERMOD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3.1 AERMOD模型简介
        3.1.1 模型概述
        3.1.3 模型原理及特点
        3.1.4 模型运行所需参数
        3.1.5 污染物类型及输出结果
    3.2 软件应用
        3.2.1 EIAProA软件概述
        3.2.2 基本操作方法介绍
        3.2.3 操作过程
4 新疆康泉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1 园区现状调查
        4.1.1 园区规划范围
        4.1.2 园区发展定位及主要产业链
        4.1.3 园区产业布局规划
        4.1.4 园区环境保护规划
        4.1.5 园区企业入驻情况
    4.2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2.1 污染物控制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确定
        4.2.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4.2.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4.3 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4.3.1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和控制区域划分
        4.3.2 区域理想总量核算
        4.3.3 选取合适的模型参数
        4.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4.1 预测的内容与步骤
        4.4.2 气象统计结果
        4.4.3 预测评价与结果分析
        4.4.4 大气环境累计影响分析
    4.5 大气环境减缓措施分析
        4.5.1 燃煤电站
        4.5.2 焦化厂废气治理措施
        4.5.3 电解铝厂废气治理措施
    4.6 评价结论
        4.6.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4.6.2 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4.6.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果
        4.6.4 综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太原市区域地下水水质浅析和污染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太原市自然地理概况
    2.1位置交通
    2.2自然地理
    2.3地质概况
3样品采集与测试
    3.1样品采集
    3.2样品的测试
        3.2.1测试项目:
        3.2.2测试仪器:
        3.2.3测试结果:
4水质评价与浅析
    4.1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4.1.1评价标准
        4.1.2评价方法
        4.1.3地下水污染单项指标的水质指数评价:
        4.1.4地下水污染多项指标的综合水质指数评价:
    4.2地下水质量评价
        4.2.1评价标准
        4.2.2评价方法
        4.2.3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4.2.4单项指标的水质指数评价:
        4.2.5多项指标的综合水质指数评价:
    4.3地表水水质污染现状
5水质污染原因浅析
    5.1工业污染源
    5.2生活污染源
    5.3农业污染源
6水质污染防治建议

(9)开放源类大气微粒子排放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大气微粒子来源
    1.3 大气微粒子的危害
        1.3.1 大气微粒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2 大气微粒子复合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3 大气微粒子对温度的影响
        1.3.4 大气微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
        1.3.5 大气微粒子对气候的影响
    1.4 大气微粒子污染现状
        1.4.1 我国部分城市PM_(10)污染状况
        1.4.2 济南市PM_(10)污染状况
    1.5 大气微粒子的控制措施
第2章 大气微粒子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大气微粒子产尘机理研究
        2.1.2 开放源相关研究
        2.1.3 微粒子起尘量估算
        2.1.4 治理技术研究
    2.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实验研究方案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原理及装置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装置介绍
    3.3 微粒子分级采样仪的原理
        3.3.1 仪器原理
        3.3.2 仪器的安装与使用
    3.4 实验操作参数的设计
        3.4.1 产尘室中微粒子沉降速度的计算
        3.4.2 实验系统中空气流量的计算
        3.4.3 抽气管中空气流速的计算
        3.4.4 参数的确定
    3.5 实验系统主要仪器设备及运行参数
        3.5.1 实验系统主要仪器设备
        3.5.2 实验系统各部分的技术参数和运行参数
    3.6 实验方案的确定
    3.7 实验操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样品的采集
    4.1 实验样品的确定
    4.2 实验样品采集
        4.2.1 道路尘样品采集
        4.2.2 黄河沙样品采集
        4.2.3 裸露地面尘样品采集
        4.2.4 建筑尘样品采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本特性研究
    5.1 粒径分布的测定
        5.1.1 粒径和粒度的含义
        5.1.2 测定粒径分布
    5.2 实验物料的比表面积测定
    5.3 测定真密度
    5.4 含水率的测定
    5.5 形貌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排放特性研究
    6.1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6.2 质量流量对物料排放率的影响
    6.3 物料含水率对排放率的影响
    6.4 空气湿度对物料排放率的影响
    6.5 物料种类对排放率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控制技术研究
    7.1 在线加湿流量对微粒子排放特性影响
    7.2 在线加湿压力对微粒子排放率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排放模型的建立
    8.1 建立依据
    8.2 模型建立
    8.3 模型优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1.1.2 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
        1.1.3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形态的理论
        2.1.1 城市形态的概念
        2.1.2 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2.1.3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关系
        2.1.4 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与计量方法
    2.2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2.2.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原则
    2.3 有关生态学理论
        2.3.1 城市生态学
        2.3.2 景观生态学
        2.3.3 文化生态学
        2.3.4 生态规划思想
    2.4 当前影响较大的新型城市形态相关理念
第三章 成都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动力机制
    3.1 成都城市形态的历史演进
        3.1.1 成都城市概况
        3.1.2 成都城市形态演变的生态进程
    3.2 成都城市形态的演变规律
        3.2.1 空间扩展规律
        3.2.2 内部结构演替规律
        3.2.3 路网演变规律
        3.2.4 自组织演化规律
    3.3 成都城市形态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3.3.1 城市形态发展的动力因子分析
        3.3.2 各种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
        3.3.3 当前动力机制变化分析
第四章 成都城市形态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4.1 典型城市形态模式
    4.2 成都城市形态模式现状与环境条件
        4.2.1 城市形态模式现状总体特征
        4.2.2 生态环境及资源现状条件
    4.3 成都城市形态模式可持续性分析
        4.3.1 成都城市形态的紧凑度测定
        4.3.2 空间经济与人口问题分析
        4.3.3 成都城市形态发展的空间制约
    4.4 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4.4.1 城市形态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4.4.2 指标体系的计算分析
        4.4.3 成都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第五章 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5.1 成都城市功能的历史与现状
    5.2 成都城市形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3 成都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形态发展目标
        5.3.1 成都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
        5.3.2 成都城市形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六章 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对策
    6.1 城市形态的生态构建思路
        6.1.1 构建原则
        6.1.2 模式选择思路
    6.2 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成都战略
        6.2.1 绿色模式战略
        6.2.2 集约发展战略
        6.2.3 区域发展战略
        6.2.4 能源利用战略
    6.3 成都未来城市形态的生态模型建构
        6.3.1 多核心轴向空间结构
        6.3.2 人口规模预测
        6.3.3 城市形态虚拟
    6.4 成都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
        6.4.1 循环经济下的产业新空间扩展
        6.4.2 蓝绿交织的城乡融合
        6.4.3 绿色交通走廊的系统架构
        6.4.4 城市风貌多样化塑造
        6.4.5 低碳设计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罗城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5%(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台县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D]. 田伏其.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2]福州盆地中心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分析及评价[D]. 王亚琼. 福州大学, 2017(05)
  • [3]广西西江流域水质模拟及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D]. 郑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西安市PM2.5和PM10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 赵雪峰. 西北大学, 2016(05)
  • [5]泉州晋江流域水污染多元治理研究[D]. 苏墨林. 华侨大学, 2014(08)
  • [6]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李悦.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基于工业园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王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4)
  • [8]太原市区域地下水水质浅析和污染防治建议[J]. 张蓓,虞承伟. 华北国土资源, 2012(04)
  • [9]开放源类大气微粒子排放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D]. 董希良. 山东建筑大学, 2011(08)
  • [10]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岚. 天津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罗城工业污染源控制达标率9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