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

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

一、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产业研究处课题组[1](2019)在《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文中指出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全国领先。首先,从产业规模看,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软硬件产品、应用服务等核心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关联产业,据不完全测算,2017年大数据产业产值约为2863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硬件产品产值约为1032亿元,软件和服务类产值约为1831亿元。其次,从数据存储量看,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存储量

柳杨[2](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众多新情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日益突出。网络化破除了传统媒体的霸权地位,意识形态的传统治理方式受到了网络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论断,形成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是其理论基石,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当然包括这一时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还源自于现实,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国内上看,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网络空间的冲击,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乱象频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短板,这一系列风险挑战是该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要义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论包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我国网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要义论包括:网络核心技术安全是前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是重点、网络主流文化繁荣是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论包括: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民利益、关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涉及政治、法治、技术、教育、宣传、国际等多个层面:在政治层面上,要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法治层面上,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力度;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网络核心技术建设、强化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在教育层面上,要深化网民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注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人才培养;在宣传层面上,要筑牢主流媒体的网络红色阵地、把握网络正面宣传的时度效;在国际层面上,要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丰富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为我国进行伟大斗争提供思想保障,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沈阳[3](2019)在《“美国放弃IPv6”是对互联网国际标准的无知》文中提出将RFC8200的正常升级更新,故意说成是IPv6被美国废止、淘汰,既是对国际标准的无知,也是刻意的曲解,与IPV9把".TN"和".CN"说成是互联网存在"两个中国"的谎言一脉相承。互联网域名还有".HK"和".MO",在牟先生看来是不是"四个中国"?

郑保卫,谢建东[4](2018)在《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互联网思想的主要观点及理论贡献》文中指出在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根据所处时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及互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的观点和论断,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的进步,形成并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互联网思想。论文指出邓小平是开启我国互联网之门的关键领导人;江泽民创立了我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基本思想;胡锦涛阐述了新世纪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习近平开创了我国建设世界网络强国的新纪元。

卢倚霞[5](2018)在《基于发布/订阅的CCN网络与IPv6网络融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已经从发送者驱动的点对点通信为主转向接收者驱动的大规模信息获取为主。内容中心网络(Content Centric Network,CCN)顺应这一应用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内容接收者与内容发送者的解耦、内容名字与内容存储位置的解耦。CCN中泛在的内置缓存和天然的多播能力有效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但是,CCN在支持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Pub/Sub)应用时存在着以下局限性:首先,CCN中基于Pull模式的内容获取方式不能支持内容的主动推送;其次,CCN中可变长的层次化命名结构难以实现报文的线速转发;最后,CCN目前还只是网络实验室产品,难以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大规模部署。为应对CCN网络支持Pub/Sub应用时所面临的上述挑战,首先,本论文提出了基于Pub/Sub的CCN网络——Pub/Sub-CCN,实现了内容由发送者向接收者的主动推送;其次,本论文基于计数布隆过滤器构建路由节点转发引擎中的订阅表结构,实现报文的线速转发;最后,本论文将Pub/Sub-CCN网络部署在IPv6网络边缘,实现IP网络向CCN网络的渐进过渡。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Pub/Sub-CCN网络模型,包括:使用面向内容语义的分层描述符,建立发布消息与订阅消息间一对多的映射关系,提供基于主题的订阅能力;引入多个汇聚节点,使用最高随机权重算法建立汇聚节点与内容描述符间的映射关系,汇聚节点接收发布者的发布消息,并根据订阅者订阅消息建立的订阅关系,将数据消息主动推送给订阅者;引入订阅表,维护面向语义的订阅关系,订阅表中的订阅关系不会被返回的数据消息擦除,数据消息基于订阅表中维护的计数布隆过滤器实现线速转发;2)设计Pub/Sub-CCN网络与IPv6网络的融合框架,包括:引入边缘节点,边缘节点工作在IPv6和Pub/Sub-CCN双栈协议下,利用报文封装和解封装技术实现部署在IPv6网络边缘的Pub/Sub-CCN网络间的通信;使用MD5算法建立IPv6组播地址和内容描述符之间的映射关系,将Pub/Sub-CCN网络中的数据消息封装到IPv6组播报文中转发,实现面向语义内容接口与面向IPv6组播地址接口间转换,提高IPv6网络中的资源利用率;3)实现Pub/Sub-CCN仿真模型和系统原型,包括:拓展ccnSim网络模型实现Pub/Sub-CCN仿真模型;基于多个性能指标对比Pub/Sub-CCN和ccnSim;在IPv6网络上以OverLay的方式实现Pub/Sub-CCN系统原型;在不同的计算机节点上运行相应的程序代码,模拟订阅者节点、发布者节点、汇聚节点、边缘节点和内容路由节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发现Pub/Sub-CCN网络能够提供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能力,实现内容由发布者向订阅者的主动推送。仿真结果表明Pub/Sub-CCN在典型的应用场景下相比CCN表现出更优的性能。系统原型验证了 Pub/Sub-CCN网络与IPv6网络融合部署的可行性以及系统功能的正确性。

郑翔[6](2014)在《基于BACnet与IPv6的智能楼宇组网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楼宇如今已经从单一的楼宇自控系统向高度集成的楼控设备、多种底层局域网技术并存的智能楼宇自控网络发展,而其中以IP互联网作为智能楼宇自控网络底层网络是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在当前存在的智能楼宇自控网络通信协议中,BACnet协议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广泛应用的开放性楼宇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之一。BACnet协议制定了BACnet/IP标准以支持BACnet与IPv4网络,但随着IPv4网络地址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IPv6网络正在逐渐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BACnet并没有制定相应的BACnet/IPv6标准。本文着重研究了BACnet与IPv6的互连问题,同时也针对连接BACnet/IPv4与BACnet/IPv6网络进行了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BACnet/IPv4通信模型,对BACnet协议向IPv6扩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BACnet/IPv6通信模型。该模型主要建立在BACnet/IPv4的BVLL协议层上,将IPv4网络中的广播相应的替换为IPv6中的组播。在BACnet/IPv6协议栈的实现上,采用了开源BACnet Protocol Stack工程作为代码基础,并对其在支持IPv6方面进行了扩充。同时,论文针对BACnet协议通过IP互联网进行通信的方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BACnet与IPv4网络互连的BACnet/IP PAD与BACnet/IPv4技术;在BACnet与IPv6网络互连部分则论述了BACnet/IPv6技术,以及通过IPv6over IPv4隧道连接BACnet/IPv6设备的方法。此后,本文提出利用BACnet路由器互连BACnet/IPv4与BACnet/IPv6网络架构。在路由器的硬件设计上选用了ARM9系列TQ2440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并对其扩展了网络接口;而在软件设计上则使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系统平台,以BACnet Protocol Stack作为BACnet协议栈平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网卡端口、多线程的BACnet路由器。最后本文通过系统测试分别对BACnet Protocol Stack以及设计的BACnet/IPv6通信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同时也对BACnet/IPv4与BACnet/IPv6互连网络的互通性进行了通信测试。

李纪元,傅宇凡[7](2013)在《下一代互联网拉开商用大幕》文中提出2013年初,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明,我国IP地址供求已经失衡,全国5.64亿网民仅拥有3.31亿个IPv4地址,平均每1.7个人共同拥有1个地址,IPv6的发展迫在眉睫。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终端需要新IP地址,IP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近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撰文连续报道下一代互联网IPv6在中国的进程,各方面的数据预测都描绘了IPv6在中国发展的广阔市场,IPv6商用大幕已经拉开。

钟锋[8](2011)在《基于IPv6的个人区域网高层互联与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是指在个人范围内的信息设备的连接的通信网络,主要有家庭网络、传感器网络和汽车电子网络等,从结构上来说,它是物联网的接入子网,包括PAN网关和网络用具。随着IPv4地址资源的枯竭,未来的物联网将以IPv6为核心网,因此,研究个人区域网如何从IPv4向IPv6顺利转型,解决基于IPv6个人区域网中的高层互联问题,以及如何开发基于IPv6的个人区域网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人区域网与互联网融合的高层互联,是指在个人区域网与互联网IP层互联的基础上,个人区域网内网络用具的服务查找、服务发现及服务共享等问题,它保证了个人区域网的互操作性以及资源的开放与管理。本文主要研究个人区域网中PAN网关和网络用具对IPv6的支持、PAN的高层互联以及相关应用。本文详细分析了IPv6协议及其过渡技术,比较了目前主流的四种高层互联协议:HAVi、Jini、UPnP和OSGi,并重点探讨了OSGi高层互联协议规范。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SGi的PAN网关系统架构,实现了嵌入式PAN网关对IPv6的支持。同时,在嵌入式PAN网关中移植了Java虚拟机CVM和OSGi Framework,并设计了基于OSGi的PAN网关Bundle和音乐播放器Bundle,实现了基于OSGi的网络用具与嵌入式PAN网关高层互联。在个人区域网的应用方面,本文充分利用IPv6技术和Zigbee、GPRS等无线网络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S模式的个域网终端控制软件,使得用户能够在PC上直接控制个人区域网中的设备。此外,还在嵌入式PAN网关中移植了支持IPv6的Web服务器,实现了基于B/S模式的IPv6远程控制与个人区域网的安防应用。本文对嵌入式设备的IPv6实现、基于OSGi的个人区域网高层互联以及IPv4应用向IPv6的过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建峰[9](2009)在《基于IPv6的移动组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组播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单播路由在处理组通信时出现的效率问题。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在移动过程中获取组播服务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移动组播由传统固定组播发展而来,为移动用户提供诸如移动视频会议、移动在线游戏等多种应用,可有效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移动组播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成员关系管理,二是组成员位置管理。当前组成员关系管理一般采用IGMP/MLD等协议,而组成员位置管理则采用移动IP等移动性管理协议。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具体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IPv6的移动组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基于MLD代理的轻量级移动组播方法,基于多跳的移动组成员管理方法,基于代理移动IPv6的组播路由方法,多家乡环境下的移动组播和一体化网络中基于标识的组播路由机制等。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传统组播路由不适用于移动场景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LD代理的轻量级移动组播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家乡代理上部署简化MLD代理功能,削减具体组播路由协议对移动组播的影响,在移动节点上修改MLD主机端功能,减少移动节点和家乡代理之间的消息交互数量,避免过多消息交互而带来的开销和效率问题。同时,本文提出一种隧道合并重构算法以解决隧道聚合问题。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少组播切换时间和协议开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隧道聚合问题。2.针对现有组成员管理协议无法管理移动组成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跳的组管理协议,通过扩展组播加入消息的转发范围为移动节点构建组播转发状态,实现移动组成员管理。该方法兼容现有的组成员管理协议,便于部署和应用。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多跳组成员管理协议的性能,并构建仿真平台研究了基于多跳组管理协议的移动组播方法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移动组管理协议可以有效减少组播加入延时,结合移动预测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少组播树维护开销。3.针对现有基于主机的移动性管理协议不能很好支持移动组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代理移动IPv6组播路由方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深入研究代理移动IPv6协议的切换性能,结果表明代理移动IPv6可以有效减少切换延时和信令开销,改善切换性能。然后,提出代理移动IPv6组播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代理移动IPv6组播能够有效减少组播会话中断时间和协议开销,提高移动组播性能。4.为了在多家乡环境下支持移动组播服务,本文提出一种多家乡移动组播框架,分析移动组播在多接口、异构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多转交地址实现了一种多家乡移动组播路由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为多接口终端提供无缝的移动组播服务。5.针对传统组播服务模型在实际部署应用中存在的缺陷,本文基于一体化网络和普适服务体系结构,提出一种基于标识的一体化组播路由机制,给出一体化组播路由框架,详细分析其性能特点,并引入一体化移动组播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组播路由机制可以提供源认证和接入认证,实现组播计费和移动组播等功能。

王婷婷[10](2009)在《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到下一代互联网》文中提出在中国互联网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 20年时间,中国的互联网从最初的一个点、一条线成为一张网,直至一份对未来的期待。在现实与虚拟的交错中,一个互联网大国正在快速崛起…… 20年前,人们不

二、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论文提纲范文)

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 发展现状
    (二) 主要问题
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以加强规划立法为先导, 优化良好发展环境
    (二) 以“数字政府”建设为依托, 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三) 以创新集聚发展为目标, 推动完善大数据产业链
    (四) 以“云上平台”为载体,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五)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动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六) 以促进行业融合为重点, 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
    (七) 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 提高大数据产业发展质量
    (八) 以加强人才建设为支撑, 强化大数据发展智力保障
    (九) 以加强大数据研究攻关为牵引, 夯实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

(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理论来源及现实背景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概念厘定
        (一)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
        (二)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现实背景
        (一)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二)当代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网络空间的冲击
        (三)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乱象频出
        (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短板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论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巩固我国网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要义论
        (一)网络核心技术安全是前提
        (二)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是重点
        (三)网络主流文化繁荣是要求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论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党的长期执政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安全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人民利益
        (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
    一、旗帜鲜明,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二)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依法而行,强化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一)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二)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力度
    三、科技赋能,掌握并应用网络核心技术
        (一)推动网络核心技术建设
        (二)强化网络信息监管力度
    四、教育助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深化网民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二)注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人才培养
    五、转变格局,推动网络空间正能量传播
        (一)筑牢主流媒体的网络红色阵地
        (二)把握网络正面宣传的时、度、效
    六、面向世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一)尊重各国网络主权
        (二)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二)丰富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为我国进行伟大斗争提供思想保障
        (二)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互联网思想的主要观点及理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是开启我国互联网之门的关键领导人
    (一) 坚持改革开放, 为互联网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互联网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 倡导普及计算机, 为互联网发展创造社会条件
二、江泽民创立了我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 对互联网发展的专业思考与远见
    (二) 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部署
    (三) 对互联网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布局
三、胡锦涛阐述了新世纪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
    (一) 推动“三网融合”和IPV6发展
    (二) 强调要“建好用好管好”互联网
    (三) 重视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功能和应用
四、习近平开启了我国建设世界网络强国的新纪元
    (一) 提出建设世界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三) 全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四) 重视互联网安全和依法治理
    (五) 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五、小结

(5)基于发布/订阅的CCN网络与IPv6网络融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互联网研究现状
        1.1.2 ICN网络研究现状
        1.1.3 CCN支持Pub/Sub的局限性与解决思路
    1.2 研究内容与贡献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CCN、发布/订阅和IPv6概述
    2.1 CCN网络概述
        2.1.1 CCN网络报文类型
        2.1.2 CCN网络转发引擎
    2.2 发布/订阅概述
        2.2.1 发布/订阅分类
        2.2.2 发布/订阅优缺点
    2.3 IPv6网络概述
        2.3.1 IPv6组播技术
        2.3.2 IPv6与CCN互通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ub/Sub-CCN与IPv6融合设计
    3.1 Pub/Sub-CCN设计概述
        3.1.1 内容描述符设计
        3.1.2 转发引擎设计
        3.1.3 转发引擎优化
    3.2 Pub/Sub-CCN与IPv6融合设计概述
        3.2.1 边缘节点设计
        3.2.2 IPv6组播地址-内容描述符映射表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ub/Sub-CCN仿真实现与分析
    4.1 OMNeT++仿真平台概述
    4.2 ccnSim仿真模型概述
    4.3 Pu/Sub-CCN仿真模型实现
    4.4 仿真实验指标与实验场景设计
    4.5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ub/Sub-CCN与IPv6融合系统原型实现
    5.1 系统原型整体架构
    5.2 系统原型通信模型实现
        5.2.1 面向内容语义的转发层通信模型实现
        5.2.2 面向IPv6地址的转发层通信模型实现
    5.3 系统原型节点实现
        5.3.1 内容路由节点handleMsg伪代码描述
        5.3.2 汇聚节点handleMsg伪代码描述
        5.3.3 边缘节点handleMsg伪代码描述
    5.4 系统原型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 参加课题组项目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 获奖情况
致谢

(6)基于BACnet与IPv6的智能楼宇组网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智能楼宇及其发展
        1.1.2 BACnet 楼宇自控网络协议与 IPv6 网络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论文的立题意义
        1.2.1 BACnet 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BACnet/IPv6 在国内外研究状况
        1.2.3 论文的立题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1.3.1 本文创新点与重难点分析
        1.3.2 主要工作内容
        1.3.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BACNET 网络层规程与 BACNET 路由器
    2.1 BACNET 协议的体系结构
        2.1.1 OSI 模型与 BACnet 体系
        2.1.2 BACnet 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2.1.3 BACnet 的应用层
    2.2 BACNET 网络层功能及对网络层说明
        2.2.1 BACnet 网络层功能
        2.2.2 BACnet 网络层与 OSI 网络层的区别
    2.3 BACNET 网络层 PDU 结构与运行规程
        2.3.1 网络层 PDU 结构
        2.3.2 网络层协议运行规程
    2.4 BACNET 路由器
        2.4.1 BACnet 路由器规程
        2.4.2 BACnet 路由表
第3章 BACNET/IPV4 与 BACNET/IPV6 网络互连的实现
    3.1 BACNET 与 IP 网络互连
    3.2 BACNET 与 IPV4 网络互连技术
        3.2.1 B/IP PAD 技术
        3.2.2 BACnet/IPv4 技术
        3.2.3 基于 BACnet/IPv4 的 BACnet 网络拓扑结构
    3.3 BACNET 与 IPV6 网络的互连
        3.3.1 IPv6 技术与 IPv6 地址
        3.3.2 BACnet/IPv6 的研究进展
        3.3.3 本文设计的 BACnet/IPv6 通信模型
        3.3.4 基于 BACnet/IPv6 的 BACnet 网络拓扑结构
    3.4 BACNET/IPV4 与 BACNET/IPV6 网络互连
        3.4.1 IPv6 over IPv4 隧道技术在 BACnet/IPv4-v6 网络中的应用
        3.4.2 基于 BACnet 路由器的 BACnet/IPv4-v6 拓扑结构
    3.5 BACNET/IPV4-BACNET/IPV6 路由器
        3.5.1 常见 IP 路由器的设计结构
        3.5.2 BACnet/IPv4-BACnet/IPv6 路由器的设计思路
第4章 BACNET/IPV4-BACNET/IPV6 路由器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 LINUX 系统与 IPV4/IPV6 网络协议栈
        4.1.1 嵌入式 Linux 系统介绍
        4.1.2 Linux 下添加对 IPv6 协议栈的支持
        4.1.3 Linux 下网络编程
        4.1.4 Linux 下 IPv4 与 IPv6 的 UDP 广播与组播编程
    4.2 在 LINUX 中配置多网卡
        4.2.1 网卡的概念及作用
        4.2.2 Linux 系统中添加网卡
        4.2.3 Linux 系统中网卡配置
    4.3 扩展 BACNET PROTOCOL STACK 协议栈对 IPV6 的支持
        4.3.1 开源 BACnet 协议栈 BACnet Protocol Stack
        4.3.2 BACnet/IPv4 在 BACnet Protocol Stack 工程中的实现流程
        4.3.3 在 BACnet Protocol Stack 工程中添加对 BACnet/IPv6 的支持
    4.4 路由器的软件实现
        4.4.1 路由器代码结构分析
        4.4.2 BACnet 路由器端口与路由表实现
        4.4.3 BACnet 网络层协议报文的处理
    4.5 BACNET 路由器 HTTP 服务
第5章 BACNET/IPV4-BACNET/IPV6 路由器硬件设计
    5.1 S3C2440A 处理器与硬件开发板
        5.1.1 TQ2440 开发板
        5.1.2 ARM9 系列处理器 S3C2440A
    5.2 DM9000 以太网芯片介绍及模块设计
        5.2.1 DM9000 以太网芯片介绍
        5.2.2 DM9000 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5.3 ENC28J60 以太网芯片介绍及模块设计
        5.3.1 ENC28J60 以太网芯片介绍
        5.3.2 ENC28J60 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5.4 路由器的实物图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BACNET/IPV4 及 BACNET/IPV6 协议栈测试
        6.1.1 协议栈测试环境及方案
        6.1.2 Wireshark 测试工具介绍
        6.1.3 BACnet/IPv4 协议报文验证
        6.1.4 BACnet/IPv6 协议报文验证
    6.2 BACNET/IPV4-BACNET/IPV6 路由器功能测试
        6.2.1 BACnet 路由器测试环境及方案
        6.2.2 路由器的功能性测试
        6.2.3 路由器的 Http 服务测试
    6.3 系统组网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基于IPv6的个人区域网高层互联与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IPv6
        1.2.2 个人区域网
        1.2.3 高层互联协议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v6 协议和个人区域网高层互联技术
    2.1 IPv6 协议介绍
    2.2 IPv6 过渡技术
        2.2.1 双栈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转换技术
    2.3 高层互联协议与技术
        2.3.1 基于HAVi 的高层互联技术
        2.3.2 基于UPnP 的分布式高层互联
        2.3.3 基于Jini 的分布式组网技术
        2.3.4 基于OSGi 的集中式高层互联
        2.3.5 四种高层互联技术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IPv6 的个人区域网 OSGi 高层互联研究
    3.1 基于IPv6 的个人区域网基本组成
        3.1.1 PAN 网关
        3.1.2 网络用具和代理设备
    3.2 PAN 网关系统架构
    3.3 PAN 网关IPv6 的实现
        3.3.1 IPv6 内核配置及编译
        3.3.2 嵌入式网关接入IPv6 的实现
    3.4 J2ME 平台在网关的实现
    3.5 OSGi 体系结构及其在嵌入式网关的实现
        3.5.1 OSGi 体系结构
        3.5.2 OSGi 服务平台在嵌入式网关的实现
    3.6 基于 OSGi 的网络用具与 PAN 网关互联
        3.6.1 基于OSGi 的PAN 网关Bundle 的实现
        3.6.2 基于OSGi 的音乐播放器Bundle 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Pv6 的个人区域网应用
    4.1 个人区域网应用实现方案
    4.2 基于C/S 模式的个域网终端控制软件的实现
        4.2.1 基于IPv6 的socket 通信
        4.2.2 IPv4 应用程序向IPv6 的过渡
        4.2.3 基于IPv6 的个域网终端控制软件设计
    4.3 基于B/S 模式的个域网安防应用与远程控制
        4.3.1 图像监控服务的实现
        4.3.2 嵌入式彩信服务的实现
        4.3.3 基于B/S 模式的IPv6 远程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实现
    5.1 基于IPv6 嵌入式PAN 网关平台的测试
        5.1.1 嵌入式PAN 网关与IPv6 主机连通测试
        5.1.2 嵌入式Java 虚拟机CVM 的测试
    5.2 基于 IPv6 的个人区域网 OSGi 高层互联测试
        5.2.1 嵌入式中OSGi 服务平台及PAN 网关Bundle 的测试
        5.2.2 基于OSGi 框架的网络用具与PAN 网关高层互联测试
    5.3 基于IPv6 的个人区域网应用测试
        5.3.1 基于C/S 模式的个域网终端控制软件的测试
        5.3.2 基于B/S 模式的个域网安防应用与远程控制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IPv6的移动组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组播技术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组播技术概况
        2.2.1 组播基本概念
        2.2.2 组播技术发展历程
        2.2.3 组播技术标准化大事记
    2.3 移动组播概述
        2.3.1 移动组播分类
        2.3.2 移动组播面临的问题
    2.4 移动组播解决方案
        2.4.1 基于组播路由协议的解决方案
        2.4.2 基于组成员管理协议的解决方案
        2.4.3 基于移动性支持协议的解决方案
        2.4.4 基于多家乡环境的解决方案
        2.4.5 基于多跳环境的解决方案
        2.4.6 基于组播服务模型的解决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LD代理的轻量级移动组播
    3.1 引言
    3.2 基于MLD代理的LMM设计
        3.2.1 LMM功能概述
        3.2.2 LMM工作流程
        3.2.3 TCR机制
    3.3 LMM组播切换时间分析
        3.3.1 组播切换信令时序分析
        3.3.2 组播切换时间试验结果
    3.4 LMM协议开销分析
        3.4.1 协议开销分析
        3.4.2 数值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跳移动组成员管理协议
    4.1 相关研究
    4.2 多跳移动组成员管理协议概述
        4.2.1 MHMLD协议概述
        4.2.2 MHMLD工作流程
    4.3 MHMLD性能理论分析
        4.3.1 理论分析模型
        4.3.2 理论分析结果
    4.4 MHMLD性能仿真分析
        4.4.1 仿真试验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基于MHMLD的移动组播性能分析
    4.6 基于移动预测的MHMLD移动组播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代理移动IPv6移动组播
    5.1 相关研究
    5.2 PMIPv6协议性能分析
        5.2.1 协议实现概述
        5.2.2 性能理论分析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PMIPv6组播方法
        5.3.1 LMA-based组播方法
        5.3.2 MAG-based组播方法
    5.4 PMIPv6组播性能理论分析
        5.4.1 参考网络模型
        5.4.2 组播会话中断时间分析
        5.4.3 协议开销分析
    5.5 性能分析结果
        5.5.1 组播会话中断时间分析结果
        5.5.2 协议开销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家乡移动组播
    6.1 相关技术
    6.2 多家乡移动组播MMoM概述
        6.2.1 MMoM设计框架
        6.2.2 多接口管理模块
        6.2.3 组播流分发策略管理
        6.2.4 移动组播切换管理
    6.3 MMoM性能分析
        6.3.1 具体实现概述
        6.3.2 试验环境搭建
        6.3.3 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体化网络组播机制
    7.1 引言
    7.2 相关研究
    7.3 一体化网络组播机制
        7.3.1 一体化组播总体框架
        7.3.2 一体化组播映射机制
        7.3.3 一体化组播移动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J].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产业研究处课题组. 广东经济, 2019(06)
  • [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D]. 柳杨. 河南大学, 2019(01)
  • [3]“美国放弃IPv6”是对互联网国际标准的无知[J]. 沈阳. 中国教育网络, 2019(04)
  • [4]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互联网思想的主要观点及理论贡献[J]. 郑保卫,谢建东. 国际新闻界, 2018(12)
  • [5]基于发布/订阅的CCN网络与IPv6网络融合设计与实现[D]. 卢倚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6]基于BACnet与IPv6的智能楼宇组网设计与研究[D]. 郑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9)
  • [7]下一代互联网拉开商用大幕[J]. 李纪元,傅宇凡. 中国教育网络, 2013(Z1)
  • [8]基于IPv6的个人区域网高层互联与应用的研究[D]. 钟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基于IPv6的移动组播关键技术研究[D]. 关建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10]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到下一代互联网[N]. 王婷婷. 科技日报, 2009

标签:;  ;  ;  ;  ;  

中国IPv6发展大事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