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一、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1](2021)在《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深地资源勘查是国家战略需求,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的方法研究可为该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成矿空间三维精细化建模、深部成矿有利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深层次提取与推断和大深度段定量成矿预测是三维定量矿产预测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的科学问题。鉴于此,论文采用了基于三维显式建模与隐式建模相结合的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多重分形含量-体积(C-V)模型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基于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提取与推断、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大深度段定量矿产预测的系列方法。具体如下:(1)针对成矿空间三维精细化建模的科学问题,通过三维显式建模与三维隐式建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深部三维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在浅表数据丰富区采用显式建模方式尽可能地控制建模精度,在大深度段数据匮乏区,采用地质约束的隐式建模方式推断深部控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构建了地形、矿体、岩体及构造的三维地质模型,分别构建了基于显式建模和隐式建模的原生晕数据体模型和深部定量矿产预测的可视化模型,为深部定量预测提供了可视化支撑。(2)针对深部成矿有利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深层次提取与推断的科学问题,以非线性理论为指导,探讨多重分形模式下三维地球化学异常提取的方法,提取了成矿空间12种成矿相关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的空间异常特征,为成矿空间元素分布、分带与组合特征的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研究了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元素组合特征提取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定量提取了控矿构造对应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合(Sb-Hg),为深部控矿构造的推断提供了数据支持;基于知识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定量提取了前缘晕(As-Sb-Hg)、近矿晕(Au-Ag-Cu-Pb-Zn)和尾晕(W-Mo-Co-Bi)的元素组合,为深部原生晕结构解析提供了量化指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维原生晕模型,通过与常规剖面原生晕方法的对比,圈定了深部靶位,为深部定量矿产预测提供了定性参考。(3)针对大深度段定量成矿预测的科学问题,以矿床成矿模式为依托,定量提取了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构建了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设计了用于深部定量矿产预测的最大熵模型、高斯混合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三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定量矿产预测模型,以构造缓冲区、控矿构造元素组合Hg-Sb、主成矿元素Au、近矿晕元素组合Au-Ag-Cu-Pb-Zn、前缘晕和尾晕元素组合比值(As-Sb-Hg)/(W-Mo-Bi)五个找矿指标为输入变量,对大深度段矿体赋存地段开展了定量、定位、定概率的矿产预测。论文形成的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是以早子沟金矿成矿空间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为依托,在充分剖析地质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定量提取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构建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开展大深度段定量矿产预测的思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早子沟科研深钻在深部取得了显着的找矿成果,该深钻一方面验证了本论文深部预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在加入深钻数据的基础上,为深部定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

路英川,李鹏,王浩,张翔,汤宇磊,谢亘[2](2021)在《大数据时代矿床学研究发展状况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矿床学的研究出现了如成矿模式创新性不足以及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视角单一等瓶颈。回顾矿床学的发展历程表明,矿床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和飞跃,都与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地质数据具有"大数据"的大量性、高速性、多样性和价值性的"4V"的特征,还有多元性、多维性、多源性、异构性、时空性等特点。通过对近十余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对比分析,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之间的从属关系和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对随机森林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决策树算法、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在矿床研究中的实例进行了梳理,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全球矿产资源智能勘查研究将成为矿床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方向。

付光明[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面积性成矿预测往往需要大量的已知矿点,且无法给出深部信息,制约了其在覆盖区和已知矿点数不足区的应用效果。随着资源需求和勘探难度的加大,更多单一的大型矿床深边部需开展三维成矿预测,而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日渐成熟可为三维成矿预测提供多源的数据需求,机器学习非凡的数据挖掘能力能给三维成矿预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急需借助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和应用实践验证。朱溪钨矿是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钨矿床,钨矿是战略性关键矿产,为了发现更多的钨矿床,保障资源安全,开展其深边部及外围的三维成矿预测很有必要。本文在该区已完成的六图幅三维地质建模和重、磁、电、震数据三维反演基础上,将剩余密度、磁化率、电阻率、P波速度和岩性5组特征采用同一网格剖分,分为包含岩性在内的5组特征的数据集1和只包含4组纯物理属性特征的数据集2。然后根据已知含矿体和不含矿体的空间位置提取了对应样本的特征属性,将已知样本拆分为训练集(75%)和测试集(25%),分别利用K近邻(KNN)、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训练集样本进行训练,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和10折交叉验证求取均方误差来确定最佳参数组合,进而对全区三维数据开展了分类和回归预测工作,获得了多组三维成矿预测模型。分类时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各模型的准确性,回归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制作来反映训练模型的优劣,鉴于ROC曲线不是评判模型的唯一标准,为了避免模型对训练样本产生过拟合,客观地反映模型在预测时的性能,在对各个模型阶段值统计后,对BPNN、SVM和RF模型进行了捕获效率图的制作,得出了无论数据集1还是数据集2上模型性能优劣依次为RF、SVM和BPNN模型的结论。为了更好的提升模型预测性能,接着将四种算法预测的模型进行了融合,使得预测结果有了较大的改善,缩小了单一算法对预测结果可能带来的偏差。考虑到不同算法针对不同的实际模型和实际数据表现的性能不一,随后提出了一种加权融合法,分类时,根据测试集的准确率和全局预测为1的占比两种因素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各算法的权重;回归时,根据全局预测的捕获效率来确定各算法的权重,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型在训练已知样本时产生的过拟合,比仅靠相等权重下融合的模型更加稳健。然后将形态较为一致的三组融合模型合并为一个更加光滑整洁的模型,用来进行远景区评价和解释,据此规划了六个一级远景区,分别为朱溪(T1)、横路(T2)、塔前(T3)、临港(T4)、涌山(T5)、珍珠山(T6)区域。根据预测结果垂直构造切片探讨了成矿与推覆构造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不同深度的切片反映成矿远景区在垂向上的变化。三维预测结果与前人二维预测结果在地表的投影位置较为一致证实了本次成矿预测的可行性,同时三维预测的两个新的远景区可能是下一步找矿的方向。一级远景区与地表断裂对应的关系图突出了断裂的控矿作用,与花岗岩的接触关系图说明成矿热源来自于深部的花岗岩。一级远景区物理属性的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本次成矿预测同样符合相似类比的理论基础,地表的重磁响应突出了异常梯级带区应该是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这种在完成多源地球物理三维反演和三维地质建模基础上,借助机器学习进行三维成矿预测的方法,有望解决当前成矿预测难于向三维推进的障碍,并将极大地提高勘探效益和降低施钻风险。

耿瑞瑞[4](2021)在《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赣边界的鹿井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活动带(华夏地块)武功-诸广断隆区、诸广复式岩体中段。鹿井矿田中部的鹿井矿床属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床,在其深部及外围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但当前总体勘查深度较浅、外围勘查工作量不足,找矿方向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本文从三维成矿预测的角度,来评价、预测该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论文通过建立鹿井铀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构建了矿床的地质找矿模型;通过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定量分析控矿要素成矿有利信息,建立了定量预测模型,并采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机器学习等多种成矿预测方法进行定量预测。本文总结了鹿井铀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了地层、岩性、构造和岩体接触带对矿化的控制作用,确定地层、断裂和岩体接触带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要素,并建立其找矿模型。该区寒武纪地层中的含碳质板岩富含铀,印支期以及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体中的铀含量也均高于华南花岗岩平均铀含量,同时叠加热液中的铀源,使得该区域具备良好的铀成矿物质基础。区内频繁的构造事件使得热液上升的通道活化,且频繁的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断裂裂隙发育,为铀矿化富集提供有利部位。矿体除赋存在断裂、裂隙内,还赋存于形态复杂的接触带附近,较大的铀矿体可穿越燕山早期岩体、印支期岩体和寒武系岩层,具“三层楼”特点。基于SKUA-GOCAD三维地质软件平台,应用离散光滑插值DSI方法,构建了地层、断裂、岩体以及矿体等三维模型,实现了铀成矿环境与矿体的三维可视化,对表达地下空间地质体的穿插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寒武纪地层及各阶段岩体的含矿性分析、确定了该矿床的主要赋矿地质体为寒武纪地层、印支期岩体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岩体;通过三维距离场空间分析,确定了断裂以及不同岩性接触界面致矿影响范围:断裂最佳缓冲距离是60m、不同岩性接触带最佳缓冲距离60m;通过三维形态场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了断裂构造面的异常方位区间为60°~80°和200°~260°,同时提取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将提取的定量化的异常信息赋值给各网格预测单元,建立矿床的预测模型。通过计算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36,认为各预测变量之间不相关。利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区的三维定量预测,对于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ROC-AOC曲线以及成矿拟合度曲线进行模型评估,分析其优劣,最终通过以上多种预测方法的高潜力区联合在鹿井矿床深部及外围圈定了5处成矿有利靶区,为研究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量扩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铀成矿模型、三维地质建模、多维度信息关联分析方法,多种预测方法联合圈定靶区是铀矿资源定量预测和铀矿找矿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蓝健宁[5](2021)在《基于证据加权法的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广西西大明山地区位于华南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先后经历了古特提斯洋俯冲与闭合、峨眉山超地幔柱对流上侵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成矿条件优越,使其成为广西重要的铅锌银钨铋矿产地。但近年来,研究区的找矿勘查却始终未有新的发现,勘查工作陷入困境。本文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信息,使用证据加权法对西大明山地区开展找矿预测,以期为区域找矿勘查提供方向。研究表明,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可划分为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矽卡岩-热液脉复合型钨多金属矿床和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两类,前者成矿机制为岩浆热液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后者则为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隐伏花岗岩体为其提供了成矿物质和热液流体,成矿与寒武纪地层和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区域典型矿床的赋矿地层基本为寒武系,特别在寒武系与泥盆系接触处成矿效应更为显着;而热液脉型铅锌银类矿床则主要受NE、EW向断裂的影响,矿体多沿断层呈脉状分布,成矿物质沉积于断裂产状低缓处,在断层交汇处矿床发育较好。在断层发育的地层多样性高值区,矿床分布与重磁、化探、遥感异常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次级重力低异常、航磁异常较高处、铁染羟基及化探异常叠加地带是最有利的成矿区。最后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构建西大明山地区综合找矿模型,使用证据加权法开展找矿预测,按照成矿有利度分为最有可能成矿(>0.63)、很可能成矿(0.63~0.31)、可能成矿(0.31~0.08)和不太可能成矿(<0.08)等四级,共划分5个找矿预测区,包括2个Ⅰ级和3个Ⅱ级,面积共计42.14 km2。

李浩然[6](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张亮亮[7](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认为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冷柚兵[8](2021)在《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中河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南缘交接的崤山断隆东部,而崤山地区是小秦岭—熊耳山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本次对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别为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和深部成矿预测。首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地层与矿床的形成不存在直接联系;断裂构造控制着矿体的赋存状态,还控制着成矿岩体的发育;成矿岩体—中河花岗斑岩体在成因上与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矿体以银铅锌和铅锌矿体为主,似层状产出,南部和北部的围岩为破碎蚀变的安山岩,中部赋存于成矿岩体内;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为主,结构以碎裂结构为主,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和闪锌矿,其次为含银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划分出2个成矿期和3个成矿阶段。围岩蚀变强度由断裂带向两侧逐渐减弱,蚀变类型多为低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硅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系统开展的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含水的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均主要来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花岗质岩浆,结合前人对中河花岗斑岩体的研究,认为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银铅锌矿床。其次,本次还进行深部成矿预测。以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运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对中河银多金属矿床所在的研究区进行深部成矿预测研究。深部成矿预测研究表明: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构建是以断裂构造和燕山期酸性岩体为地质找矿信息;以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异常为地球物理找矿信息;以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元素组合异常为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三维定量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在地质找矿信息中,断裂构造提取出7类成矿预测因子;成矿岩体提取出2类成矿预测因子;在地球物理找矿信息中,提取出视极化率≥1.8%和视电阻率介于100~300Ω·m为物探成矿预测因子;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中,提取出前缘晕(As-Sb)、近矿晕(Pb-Ag-Au-Zn-Cu)和尾晕(W-Bi-Mo)元素组合异常为化探成矿预测因子。通过信息量法和证据权法的统计计算,在研究区深部存在成矿有利区域,结合预测信息量圈定出9处找矿靶区,A类靶区为最优级靶区,分布在已有矿体的深部,成矿地质条件充分,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其次为B类靶区,依据断裂构造和推测的成矿有利岩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最后为C类靶区,成矿地质条件不充分,主要依据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找矿概率评价,得出找矿概率值为71.5%,说明此次深部预测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余长胜[9](2021)在《黑龙江省下嘎来奥伊铅锌矿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下嘎来奥伊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西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额尔古纳地块额木尔山隆起带南缘与大兴安岭断陷火山岩带北缘复合部位,属于得尔布干中生代Ag-Pb-Zn-Cu-Mo-Au成矿亚带北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规模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伴生铁、银和钼。区域构造背景复杂,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演化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的叠加与改造,成矿条件良好,找矿标志明显,具有较好找矿潜力。本文以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为指导,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下嘎来奥伊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研究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主要控矿因素;对矿区的物、化探勘查成果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和地质解译,提取找矿标志和信息,建立成矿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圈定成矿预测区,优选找矿靶区,为后续勘查工程布置指明方向。下嘎来奥伊铅锌矿床是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新近发现并查明的、以铅锌为主伴生铁、银、钼的中型规模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下寒武统倭勒根群吉祥沟组、早白垩世光华组和第四系全新统;侵入岩主要有早寒武世和早–中侏罗世花岗岩;断裂构造发育,NE和NW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矿体赋存于中酸性浅成侵入体与吉祥沟组接触带及其附近大理岩中的矽卡岩内。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与成矿相关的侵入岩成岩年龄集中于早–中侏罗世,其中年龄最新的钾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69±2Ma、166±2Ma,认为下嘎来奥伊铅锌矿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通过野外工作和室内观察将成矿期划分为2期5个阶段:(1)矽卡岩期:(1)干矽卡岩阶段;(2)湿矽卡岩阶段(形成富集的磁铁矿);(3)氧化物阶段(形成少量辉钼矿)。(2)石英–硫化物期:(1)早硫化物阶段(形成部分辉钼矿);(2)晚硫化物阶段(主要形成闪锌矿、方铅矿等铅锌硫化物)。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及褐铁矿化。地表构造蚀变带、铁帽及裸露的铅锌矿体、铁矿体为本区重要的地表找矿标志。对矿区高磁测量数据进行化极、延拓、水平一阶求导、垂向二阶求导、解译线环构造等处理,结果表明,矿区构造格架由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形成,侏罗纪花岗岩呈北西向产出,光华组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沿北东向分布。根据高磁异常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高值正场区、低缓正场区和低缓负场区,其中高值正场区大致对应矿区的成矿地质体:早–中侏罗世岩体及其侵入吉祥沟组地层所形成的矿化蚀变体。研究区正异常场呈NE和NW向展布,反映成矿岩体分布特征。研究区东北部以负异常场为主,零星分布几个小型正异常场区;西南部以正异常场为主,局部出现小型负异常场区;其他部分表现出正、负异常场交替出现的特征。区内断裂构造以NE和NW向为主,断裂和环形构造边部交汇部位控制矿体的产出与分布。激电中梯结果显示,研究区高阻带与低阻带相间分布,激电异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统计结果表明,Pb、Zn、As、Sb、Mo等元素具有较大变异系数和较高浓集系数,为主要成矿元素;成矿元素高背景及异常区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受区域北东构造及花岗岩体综合控制。根据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结果,成矿元素划分为Pb-Zn-Ag-Cu、Sb-As、Fe、Mo、Au五个组合,表明矿区存在多阶段成矿叠加富集特征。已知矿体产出于成矿元素异常及因子得分异常区,表明其为重要找矿标志。综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信息,开展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建立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圈定6处成矿预测区,为后续勘查工作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宋丹辉[10](2021)在《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青山铅锌矿床位于黔西北矿集区威宁-水城成矿亚带中部,是带内典型铅锌矿床代表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组合双重因素控制。为了理清矿床构造控矿机制,有效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本文综合采用大比例尺控矿构造精细解析、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构造地球化学勘查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矿床构造控矿机制与找矿预测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成果。(1)通过矿区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鉴定和分期配套,识别出矿区内存在4类构造体系:早NW构造带、NE构造带、晚NW构造带、SN构造带,分别对应印支早期-中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喜山期。矿床受NE构造带成矿构造体系控制,形成了―多‖字型、―入‖字型、―阶梯状‖三种主要的控矿构造型式。(2)矿区发育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并呈现出显着的构造分级控矿特征,对成矿起到主导性控制作用:威水断裂、威水背斜为矿区的一级构造(导矿构造),形成了断裂-褶皱控制的层-脉式构造矿化样式;矿区内F1、F2左行斜落断裂构成矿区二级构造(配矿构造),形成了雁列式构造控制的矿化样式;F1、F2断裂间的次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构成矿区三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似层块状型矿化样式;矿体旁侧密集发育的节理、裂隙构成了矿区四级构造(容矿构造),形成了平行脉型矿化样式。进一步讨论了其形成机理,认为NW向威水断裂在左行张扭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F1、F2断裂,NW向F1、F2断裂在左行扭动作用下派生出NW向张扭性的次级层间断裂,次级层间断裂发生扭动派生出具扭性的裂隙群,形成了序次和级别相对的各级序断裂,对矿床、矿体群、矿体、矿脉具有明显的挨次控制关系,反映出它们受NE向构造带(构造体系)控制的不同尺度的构造,据此构建了矿床构造控矿模式。(3)从构造岩-岩相视角出发,解剖了该矿床构造岩类型、构造岩-岩相识别标志及其分带特征,进一步总结了其分带规律。认为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局部应力场的转变形成了不同类型构造岩,均受NW向断裂系统控制,并呈现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1789m、1764m中段)→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的分带规律;构造岩内物理化学条件也相应呈氧化环境(张裂岩相带)→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扭裂岩相带)→还原环境(压裂岩相带),以及温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张裂岩相带为矿体主要赋存部位,成矿热液在应力释放部位卸荷沉淀,并向压力和温度降低部位运移。基于矿体、构造岩-岩相带整体特征和不同构造岩内元素变化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4)通过对构造岩在剖面上的元素变化规律分析发现Pb、Zn元素变化与Cd、Sb、Ag、Mn、As呈正相关关系,但与Sr、Mg、Cr、Ba呈负相关。同时通过矿区内构造地球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圈定了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并剖析和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指出了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矿床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Ba-V-Cd-Cr-U-Cu→Th-Rb-P-Co-Zr-Ga-Cs-Sb-Li-As-Ni→Mo-Pb-Ag-W-Zn-Sr-Mn,该序列反映了矿体成矿过程具多阶段性,在此基础构建了矿床构造原生晕理想模型。(5)通过综合研究,构建了矿区综合找矿模型,提出了矿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优选出一批重点找矿靶区,已知矿体深部延伸较好,还可能存在隐伏矿体。通过工程验证,在六、七中段发现新矿体,展现出找矿模型的有效性。

二、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定量矿产预测理论概述
        1.2.2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4 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小结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大地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岩浆岩
        2.2.3 区域构造
        2.2.4 区域变质作用
        2.2.5 区域矿产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矿区地层
        2.3.2 矿区构造
        2.3.3 矿区岩浆岩
    2.4 矿床地质
        2.4.1 矿体
        2.4.2 矿化特征
        2.4.3 矿床蚀变带特征
        2.4.4 成矿期次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方法
    3.1 含量-体积(C-V)多重分形模型
    3.2 成分数据分析方法
        3.2.1 成分数据理论基础
        3.2.2 连续二值分解技术
        3.2.3 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分析框架
    3.3 空间插值算法研究
        3.3.1 区域化变量
        3.3.2 三维变异函数分析
        3.3.3 三维克里金插值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定量矿产预测方法
        3.4.1 最大熵模型
        3.4.2 高斯混合模型
        3.4.3 卷积神经网络
第4章 三维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原生晕数据分析
    4.1 三维建模数据库构建
    4.2 三维地质建模
        4.2.1 三维地形模型
        4.2.2 三维矿体模型
        4.2.3 三维构造模型
        4.2.4 三维岩体模型
    4.3 三维原生晕数据体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三维原生晕数据体建模
        4.3.3 基于多重分形C-V模型的三维原生晕异常数据体建模
        4.3.4 基于数据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及其元素组合特征提取
    4.4 小结
第5章 原生晕分带模式研究与三维原生晕模型构建
    5.1 剖面原生晕模型构建与深部预测
        5.1.1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分布特征
        5.1.2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分带特征
        5.1.3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5.1.4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模型及成矿预测
    5.2 三维原生晕模型构建与预测
        5.2.1 基于隐式建模的三维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5.2.2 基于知识驱动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在组合提取
        5.2.3 三维原生晕模型与深部预测
    5.3 小结
第6章 深部定量矿产预测
    6.1 成矿条件分析与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构建
        6.1.1 成矿条件分析与早子沟成矿模型
        6.1.2 早子沟金矿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6.2 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深部定量矿产预测
        6.2.1 训练样本构建
        6.2.2 ROC曲线
        6.2.3 最大熵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6.2.4 高斯混合模型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6.2.5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6.3 对比分析靶位圈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大数据时代矿床学研究发展状况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学研究发展概况
2 矿床学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2.1 成矿模式难以创新
    2.2 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视角单一
3 大数据时代矿床学研究及展望
    3.1 地质数据体量丰富
    3.2 地质大数据特征
    3.3 机器学习
    3.4 矿床学研究的历史机遇
4 结论

(3)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神经网络
        1.2.2 支持向量机
        1.2.3 随机森林
        1.2.4 多方法组合
        1.2.5 二维向三维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朱溪及周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章节安排
2 朱溪外围地质背景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2.1 侵入岩
        2.1.2.2 火山岩
        2.1.3 构造
        2.1.4 成矿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场特征
    2.3 物性特征
        2.3.1 密度特征
        2.3.2 磁性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2.4.1 土壤异常特征
        2.4.2 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四种实现成矿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3.1 K近邻
    3.2 BP神经网络
    3.3 支持向量机
    3.4 随机森林
    3.5 本章小结
4 朱溪外围三维物性反演与三维地质建模
    4.1 三维物性反演
        4.1.1 重磁三维反演
        4.1.2 大地电磁和天然地震三维反演
        4.1.3 三维反演结果分析
    4.2 三维地质建模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器学习的朱溪外围三维成矿预测
    5.1 数据标准化
    5.2 样本提取
    5.3 样本扩充
    5.4 模型训练及性能评价
        5.4.1 样本拆分
        5.4.2 训练参数选取
        5.4.3 混淆矩阵评价分类模型性能
        5.4.4 ROC曲线评价回归模型性能
    5.5 三维成矿预测结果
        5.5.1 分类预测结果
        5.5.2 回归预测结果
    5.6 多算法融合模型
        5.6.1 均等权重融合模型
        5.6.2 加权融合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朱溪外围成矿远景区综合分析
    6.1 预测结果切片分析
    6.2 远景区圈定
    6.3 三维预测与二维预测结果对比
    6.4 远景区与地面断裂的关系
    6.5 远景区与花岗岩接触关系
    6.6 远景区物理属性及地表响应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与建议
        7.2.1 存在不足
        7.2.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4)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三维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鹿井矿田研究现状
        1.2.5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3.3 红盆
    2.4 区域矿产分布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矿体特征
        3.4.1 矿体赋存部位
        3.4.2 矿体形态与产状
        3.4.3 矿体规模
        3.4.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
4 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及找矿模型构建
    4.1 成矿模式
        4.1.1 成矿构造背景
        4.1.2 成矿流体性质
        4.1.3 成矿时代
        4.1.4 铀的迁移、沉淀
        4.1.5 成矿模式
    4.2 控矿因素
        4.2.1 矿化受复杂接触带控制
        4.2.2 矿化明显受断裂控制
        4.2.3 富铀地层和岩体提供充足铀源
    4.3 找矿标志
        4.3.1 地面伽玛异常
        4.3.2 放射性水化学异常
    4.4 找矿模型构建
5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5.1 建模方法与技术流程
    5.2 数据资料及精度
    5.3 数据预处理
    5.4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
        5.4.1 地质综合模型
        5.4.2 钻孔模型
        5.4.3 地表模型
        5.4.4 地层模型
        5.4.5 岩体模型
        5.4.6 断裂模型
        5.4.7 矿体模型
6 成矿有利信息分析及提取
    6.1 成矿地质体含矿性分析
    6.2 三维距离场分析
        6.2.1 断裂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6.2.2 岩体接触面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6.3 三维形态场分析
        6.3.1 岩体接触面形态分析
        6.3.2 断裂面形态分析
    6.4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
7 研究区三维成矿预测
    7.1 证据权法与信息量法成矿预测
        7.1.1 三维证据权法
        7.1.2 三维信息量
        7.1.3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7.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
        7.2.1 训练样本构建及评价指标
        7.2.2 支持向量机
        7.2.3 随机森林
        7.2.4 逻辑回归
        7.2.5 人工神经网络
        7.2.6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7.2.7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7.3 靶区的联合圈定
    7.4 潜在矿产资源估算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证据加权法的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西大明山地区内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矽卡岩-热液脉复合型钨多金属矿床特征
    3.2 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特征
        3.2.1 凤凰山银矿床
        3.2.2 弄屯铅锌矿床
        3.2.3 渌井铅锌矿床
    3.3 矿床对比与成矿类型
    3.4 小结
第4章 西大明山地区控矿地质特征
    4.1 控矿地层特征
        4.1.1 中观尺度构造控矿特征
        4.1.2 显微尺度构造控矿特征
        4.1.3 罗维钨多金属矿床成因
    4.2 控矿断层特征
    4.3 控矿岩体特征
    4.4 构造-岩浆-成矿模型
    4.5 小结
第5章 西大明山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及遥感地质解译
    5.1 西大明山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5.1.1 西大明山地区重力异常特征
        5.1.2 西大明山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5.1.3 西大明山地区化探异常特征
    5.2 西大明山地区遥感地质解译
        5.2.1 遥感数据源介绍
        5.2.2 遥感数据图像预处理
        5.2.3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5.2.4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5.3 地物化遥综合信息汇总解译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证据加权评判法的区域成矿预测
    6.1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热液型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6.1.1 地质找矿模型
        6.1.2 物探找矿模型
        6.1.3 化探找矿模型
        6.1.4 遥感找矿模型
    6.2 证据加权法指标选取及评价流程
        6.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2.2 证据层指标选取
        6.2.3 证据加权法评价流程
    6.3 找矿预测区圈定及远景分析
        6.3.1 找矿预测区圈定
        6.3.2 远景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和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依托与选题依据
        1.1.1 项目依托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区概况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2.2 以往工作评述
    1.3 研究现状
        1.3.1 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和演化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矿产
第3章 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3 矿床成因探讨
        3.3.1 测试样品及分析方法
        3.3.2 测试分析结果
        3.3.3 矿床成因讨论
第4章 找矿模型与深部预测
    4.1 构建找矿模型
        4.1.1 地质要素
        4.1.2 物探要素
        4.1.3 化探要素
        4.1.4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4.2 地质建模准备
        4.2.1 三维预测流程
        4.2.2 建模原始资料
        4.2.3 数据统一处理
        4.2.4 钻孔数据库
        4.2.5 预测模型准备
    4.3 预测因子与深部预测
        4.3.1 成矿预测因子提取
        4.3.2 深部成矿预测
        4.3.3 靶区圈定与评价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黑龙江省下嘎来奥伊铅锌矿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自然经济地理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矿产预测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3.3 科研工作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围岩蚀变
    3.4 矿石特征
    3.5 成矿阶段
    3.6 矿床成因
第4章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
    4.1 成矿元素统计特征
    4.2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4.3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4.3.1 系统聚类分析
        4.3.2 因子分析
第5章 地球物理解译及信息提取
    5.1 激电中梯
    5.2 高精度磁测
        5.2.1 高磁异常特征
        5.2.2 高磁异常解译
    5.3 重力测量
第6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6.1 成矿地质条件
        6.1.1 地层条件
        6.1.2 构造条件
        6.1.3 岩浆岩条件
    6.2 找矿标志
        6.2.1 地质标志
        6.2.2 地球化学标志
        6.2.3 地球物理标志
    6.3 成矿预测区圈定与评价
        6.3.1 预测区圈定原则
        6.3.2 预测区圈定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黔西北铅锌矿集区研究现状
        1.2.2 青山铅锌床研究现状
        1.2.3 前人研究的薄弱点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2.3 节理
    3.3 岩浆岩
    3.4 矿床地质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4.3 矿石组构
        3.4.4 矿石化学成分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划分
第四章 .矿区构造解析与构造控矿机理
    4.1 不同等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4.1.1 矿床高级别褶皱、断裂构造(一级构造)力学性质分析
        4.1.2 低级别断裂构造(二级及以下构造)力学性质鉴定
    4.2 矿区构造组合与控矿构造体系
        4.2.1 早NW构造带
        4.2.2 NE构造带
        4.2.3 晚NW构造带
        4.2.4 SN构造带
    4.3 控矿构造型式
    4.4 成矿构造体系
    4.5 构造控矿机理
        4.5.1 构造分级控矿机理
        4.5.2 构造控矿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5.1 构造岩-岩相带划分及其特征
        5.1.1 张裂岩相带
        5.1.2 泥化相带
        5.1.3 扭裂岩相带
        5.1.4 压裂岩相带
    5.2 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
    5.3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元素组分迁移特征
        5.3.3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5.4 不同构造岩-岩相带中元素变化规律及指示意义
    5.5 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
    5.6 小结
第六章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6.1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1 剖面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6.1.2 成矿元素组合特征
        6.1.3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6.1.4 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意义
    6.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
        6.2.1 异常下限及浓度分带计算
        6.2.2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6.2.3 构造原生晕轴向分带的地质解释
        6.2.4 构造原生晕模型
第七章 综合找矿模型与深部找矿方向
    7.1 综合找矿模型
    7.2 找矿标志
    7.3 找矿预测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D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 E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四、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D]. 李程.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大数据时代矿床学研究发展状况综述[J]. 路英川,李鹏,王浩,张翔,汤宇磊,谢亘.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1(03)
  • [3]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D]. 付光明.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4]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D]. 耿瑞瑞.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5]基于证据加权法的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研究[D]. 蓝健宁.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7]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8]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D]. 冷柚兵. 吉林大学, 2021(01)
  • [9]黑龙江省下嘎来奥伊铅锌矿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余长胜.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黔西北青山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机制及找矿方向[D]. 宋丹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