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两节前要完成的五项工作

北京东城区两节前要完成的五项工作

一、北京市东城区工会两节前做好五项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光辉[1](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以党代会报告的形式确认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决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层次和高度。当前,一个横向覆盖范围广泛、纵向布局层级多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初具规模、逐步健全、前景广阔。基于此,对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研究,应当从横向与纵向、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顶层与基层、应然与实然、宏观与微观、程序与实质等多重维度展开。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制度体系演进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形成和逻辑理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解析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阐明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基础。第二、三、四部分是分别关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基层层面的协商民主分层研究。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通过对人大协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以及政府协商的四大协商形式的主体、内容、程序、形式以及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进行研究,解构国家层面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构成及其系统运作;在社会协商层面,通过对人民团体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两大协商形式的主要内容和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重点对其在整个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当中起到的上下贯通和桥梁纽带作用进行归纳整理,凸显社会层级协商民主的上下联通性和不可或缺性;在基层协商层面,通过对村(社区)协商、乡镇(街道)协商、企事业单位协商三种协商形式的进行深入地剖析,描绘出基层自治层面的协商民主生态及其发展现状的图景。第五部分是归纳概括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优势特色,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梳理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取得的重大进展和存在问题。第六部分是在明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向度和原则遵循基础之上,从整体性系统性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协商以及民主集中为原则遵循;要以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制度体系结构,营造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运行模式,构建生态化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和加强协商民主文化建设为目标向度;积极推动实现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联动、顶层设计与底层驱动的相互支撑、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双轨协动、精英主义与草根主义的优势互补、存量积聚和政治改革基础上的增量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之路。

张元元[2](2015)在《北京市社区青年汇优秀社会工作者成长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北京是我国文化、政治中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源源不断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5岁到35岁青少年将达到1000万人。随着青少年数量的不断增加,青少年服务需求与青少年问题也不断凸显。一方面,非京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城市融入、交友娱乐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庞大的青少年数量也给北京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传统青少年服务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北京市团市委正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在展开基层社区青少年服务状况调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建立社区青年汇,探索社区共青团终端载体”的工作思路。社工作为社区青年汇服务青年的一线人员,社工的素质、专业能力、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都影响着社区青年汇服务的质量。青少年需求的多样化对社区青年汇社工开展工作也提出了挑战,社工不仅要做好预防性、发展性青少年工作,而且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性青少年工作。本研究通过探索优秀社工的成长路径,探寻其成长的经验、规律,为社区青年汇人才培养、建设提供参考。在访谈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优秀社工分为三类——“科班生”“中间人”“门外汉”,分别阐述了三类不同类型优秀社工的成长路径——“科班生”的职业化成长路径、“中间人”的专业化成长路径、“门外汉”的再择业成长路径。接着,笔者从微观个体和宏观过程角度分析了三类社工的成长路径,不同的成长路径都离不开内部自我成长和外部支持因素两方面。内在自我成长是基石和根本,外在支持是条件和保障。依据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考核指标,结合笔者的访谈,笔者归纳了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六大方面的特征,优秀社工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较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业务水平、扎实的基础工作能力、规范的服务工作模式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笔者在反思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结合社区青年汇社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对北京市团市委、社工事务所以及社工个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资更好促进社区青年汇社工成长、建设北京市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

尹传政[3](2013)在《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览建国以来优抚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确立时期、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完善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是当代中国优抚制度的确立时期。在总结革命战争实施的优抚制度基础上,1950年12月,内务部制定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等。自此,确立了国家的优抚法律体系,奠定了国家优抚制度的基础。当时,根据保家卫国的需要和实际的经济状况,国家对伤残军人、烈军属等采取了诸多优抚措施。在优待政策方面,国家在农村主要推行了以社会负担为主体的代耕制度,在城市主要实施了优待就业政策,同时还对烈军属在医疗费用、子女上学费用等方面予以优待。在抚恤方面,针对伤残军人的抚恤要求,国家提高了抚恤标准,完善了评残办法。在褒扬方面,国家给烈士追功授予,并举行各种悼念扫祭活动及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等。此间的拥军优属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节日间下发通知慰问、召开会议、座谈会及文艺汇演等;平日则经常动员有关人员给烈军属做家务、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从抗美援朝到文革发生是优抚制度的发展时期。和平的建设环境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优抚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优待制度方面,代耕制度逐渐为优待劳动日所替代,而且实物补助作为一种优待辅助手段被推行。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再一次提高了伤残抚恤标准,同时为解决以前战争遗留的伤残问题,国家再次对伤残军人实施医疗费用的减免。褒扬政策方面,除了继续推行原来的做法之外,国家加强了烈士纪念建筑修建的监督管理,严禁乱建。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声浪冲击了整个优抚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优抚机构被撤销;优抚政策被废止;抚恤标准难以提高;优抚对象受到迫害等。但是一些做法仍被坚持了下来,比如,优待劳动日、定量补助等;拥军优属活动也一直开展,形式还比较多样。改革开放以后,优抚制度逐渐恢复,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优抚法规诞生。比如,国家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由此,原来的优抚政策更加制度化、法规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烈士褒扬条例》等。由此,优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待制度方面,农村的优待劳动日被优待金所取代;定期定量补助最终以定期抚恤的形式确定下来。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先后十三次提高伤残抚恤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残条件。褒扬制度方面,国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烈士评定条件,扩大了参评范围;其指导思想是既注重精神奖励又重视物质奖励。拥军优属方面,积极开展双拥活动,特别是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奖励制度。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到抗美援朝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从某个角度看,它成为促使军人形象改变的一种背后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观念是“好男不当兵”,而在中共的领导下则变为社会中“最可爱的人”,人人争而为之。显然,它使中共在赢得人民支持和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和平时期,优抚制度则担当着支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它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发祥[4](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二、北京市东城区工会两节前做好五项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东城区工会两节前做好五项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演进
        (一)政党协商合作时期
        (二)政协协商建制时期
        (三)多层协商开拓时期
        (四)协商民主制度体系转型升级时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有关协商民主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制度思想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协商基因
        (四)当代西方协商民主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结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国情基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协商民主发展的新任务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新要求
        (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和话语权需要
第二章 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协商民主
        (一)人大立法工作中的协商
        (二)人大选举工作中的协商
        (三)重大事项表决前的共识协商
        (四)人大监督工作中的协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协商
        (一)政党协商参与主体
        (二)政党协商主要内容
        (三)政党协商的具体形式
        (四)政党协商保障机制
    三、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的协商民主
        (一)政协协商的参与主体
        (二)政协协商的主要内容
        (三)政协协商的基本程序
        (四)政协协商的主要形式
        (五)政协协商的保障措施
    四、政府行政制度中的协商民主
        (一)政府协商的主体
        (二)政府协商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协商的基本流程
        (四)政府协商的保障措施
第三章 社会层面的协商民主
    一、人民团体协商
        (一)人民团体协商的主体问题
        (二)人民团体协商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程序
        (三)人民团体协商的保障机制
    二、社会组织协商
        (一)社会组织协商的主体问题
        (二)社会组织协商内容及其程序形式
        (三)社会组织协商的保障支撑
第四章 基层层面的协商民主
    一、行政村、社区的协商
        (一)行政村、社区协商的主体和内容
        (二)行政村、社区协商的形式和基本流程
        (三)行政村、社区协商的保障机制
    二、乡镇、街道协商
        (一)乡镇、街道协商的基本概况
        (二)乡镇、街道协商的形式和基本流程
    三、企事业单位协商
        (一)企事业单位协商的相关概念
        (二)企事业单位协商的基本形式和流程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优势特色
        (一)具有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
        (二)延续至今的政治协商传统
        (三)业已盘活的制度惯性和存量
    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取得的重大进展
        (一)国家层面协商民主制度规范逐步完善
        (二)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组织形式迅速发展
        (三)基层层面协商民主形式方法创新活跃
        (四)以协商主体为主导的各协商民主渠道实现良性衔接联动
    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国家层面协商民主的制度落实不到位
        (二)社会层面协商民主的机制建设不充分
        (三)基层协商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活力不协调
        (四)协商成果的效力效能保障制度建设不足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目标及对策
    一、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向度
        (一)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制度体系结构
        (二)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运行模式
        (三)构建生态化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四)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建设
    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遵循
        (一)最本质特征和关键:党的领导
        (二)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民主
        (三)重要基石和保障:依法协商
        (四)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联动建设
        (二)顶层设计与底层驱动的双层传动建设
        (三)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双轨协动建设
        (四)精英主义与草根主义的优势互补
        (五)存量积聚和政治改革基础上的增量制度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北京市社区青年汇优秀社会工作者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北京市社区青年汇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社会工作者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成长路径的研究
    第四节 文献小结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选取研究方法的依据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第三节 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的遴选
    第三节 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的成长路径
    第四节 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成长路径的差异
    第五节 社区青年汇优秀社工成长路径的共同处
    第六节 社区青年汇社工成长存在的问题与限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优抚制度的确立(1950—1953 年)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一 农村代耕与城市就业
        二 “提高烈、军属社会地位”
        三 全方位的物质优待
    第二节 助伤抚亡
        一 抚恤体系建立
        二 救助伤残
        三 安抚亡灵
    第三节 褒扬英烈
        一 条例与政策
        二 各种活动
    第四节 拥军优属运动
        一 全民参与
        二 “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三 赴朝前线慰问
        四 保障与实施
第二章 优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54 年—1966 年)
    第一节 社会优待的变化
        一 政策和机构的调整
        二 优待劳动日和就业
        三 国家补助办法
    第二节 关爱伤亡
        一 抚恤政策
        二 伤残待遇
        三 抚恤金的不同标准
    第三节 铭记先烈
        一 纪念活动
        二 纪念建筑物的修建与保护
        三 追认授誉
    第四节 社会动员
        一 节日慰问
        二 评选模范
        三 组建机构和团体
第三章 优抚制度的破坏与维持(1966 年—1976 年)
    第一节 动荡中的停滞
        一 优抚机构受到全面冲击
        二 优待、抚恤和褒扬的倒退
    第二节 困境中的坚持
        一 优待的实施
        二 抚恤、褒恤的做法
    第三节 “向解放军学习”
        一 节日动员
        二 日常宣传
第四章 优抚制度的恢复与革新(1977 年—1995 年)
    第一节 重建优待体系
        一 优待工作的规范
        二 优待金发放
        三 定期定量补助
        四 优待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尊重生命
        一 伤残评定及相关待遇
        二 牺牲和病故的全面褒恤
    第三节 褒扬立法
        一 永久纪念
        二 法规条例
        三 烈士评定工作的发展
    第四节 给军与属送温暖
        一 节日与日常
        二 保障与规范
第五章 优抚制度完善与发展
    第一节 优待工作的大幅改善
        一 优待金的筹集与变化
        二 定期定量补助的提高
        三 物质优待的丰富
    第二节 抚恤的全面提高
        一 伤残人的生活
        二 死亡者的补偿
    第三节 褒扬的新趋向
        一 内容与形式
        二 褒扬金制度
    第四节 双拥活动
        一 与时俱进
        二 双拥建设
结语
    一 社会影响
    二 基本经验
    三 问题与解决
参考文献
后记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四、北京市东城区工会两节前做好五项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 陈光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2]北京市社区青年汇优秀社会工作者成长路径研究[D]. 张元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02)
  • [3]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D]. 尹传政.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北京东城区两节前要完成的五项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