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融合——电信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网络融合——电信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一、网络融合─—浅析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汪平[1](2021)在《5G技术下的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文中提出顺应5G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设计方案。首先,针对NGMN(下一代移动通信网)提出的5G架构和电信网络融合相关内容,从接入网层、核心网层、业务网络层、业务应用层四个方面入手,完成对5G技术下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的科学设计。结果表明,架构设计方案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有效地保证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的设计水平,使其完全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佘积洪[2](2020)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心电图辅助诊断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心电信号是诊断心脏疾病最常用的一种生理信号,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心电图辅助诊断将极大提高医生诊断心脏疾病的效率,心肌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心肌缺血的早期预防对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本文就是基于以上背景,开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临床数据集,利用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对心电信号去噪,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对临床心电信号去噪效果一般,对MIT-BIH数据集上的心电信号去噪效果明显。为了将心电信号送入卷积神经网络训练,设计了一种将8导联心电信号转换成二维图像的方法。另外由于大数据集中心肌缺血心电信号的比例很低,通过下采样的方式进行样本均衡,获得样本均衡的数据集,数据集一由2109条心肌缺血心电信号和7891条非心肌缺血心电信号组成,数据集二由2109条心肌缺血心电信号和7891条正常心电信号组成。2、分别采用单卷积神经网络简化版VggNet、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和二者融合网络在数据集一上进行心肌缺血心电信号二分类实验,简化版VggNet相比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在识别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要高3.5%、15.08%和1.46%,相比于简化版VggNet,融合网络在识别敏感性上得到3.07%的提高,说明网络融合后可以提高模型识别的敏感性。3、设计一种28层的深度残差网络模型用于识别心肌缺血心电信号,在数据集一上识别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分别为95.10%、89.15%和96.70%。将网络融合应用到深度残差网络上,深度残差网络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融合网络Resnet+Bi-LSTM识别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分别为93.95%、92.22%和94.42%。虽然准确率和特异性比单一深度残差网络略低,但敏感性得到3.07%的提升,有效的较少误诊,说明网络融合的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深度残差网络识别的敏感性。4、为了对比深度残差算法和基于波形特征识别算法的识别效果,利用基于波形特征算法在数据集二上识别心肌缺血心电信号,深度残差网络比基于波形特征识别算法在识别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分别高2.77%、4.95%和0.16%,且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过程。

史小龙[3](2019)在《网络融合背景下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从1994年一根64K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到今天,短短20多年,中国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中国移动也因此拥有8.49亿移动客户,成功的登顶全球第一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近三年全面实施“大连接”战略,家庭互联网用户数又在2018年底成功超过中国电信,问鼎国内第一大家庭宽带服务提供商。国资委则在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移动入选十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央企之一,哈密移动分公司作为中移动下属基层企业也必须先成为本业务区域内一流服务质量管理的经营单位。本文采用网络融合背景下全程全网服务质量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现状包括客户发展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客户不满意问题分类汇总、不满意程度的定量分析、万投比变化趋势,探讨了哈密移动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基础网络建设、工程人员的服务意识、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三大类16个子项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三个结论:第一,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提升同基础网络建设积累、代维投入增长、服务业务的不断熟练呈现同步提高的趋势。第二,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提升并不是完全依靠线上解决,反而是大量的传统线下建设、经营管理要素带来挑战和机遇。第三,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不仅仅是网络基础平台的改善,需要加强线下的客户关系管理,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的互联网服务是建立在运营商网格化的家庭互联网服务保障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融合背景下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还是要落实在基础网络最后一公里与客户接触的触点上,因为运营商核心网到接入网实现融合网络组网后,可以灵活支撑一线业务,那么基层经营单位就需要改变原来的纵向部门壁垒,从建设、装机、维护、营销的网格化、精细化入手,划小经营单元和管理单元,明确责任,资源下沉,赋予权限,实现“责、权、利”统一,搭建统一的信息支撑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提供的精准数据,为一线赋能,最终搭建高效低成本的管理架构,解决网络融合背景下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案及应用。最后论文延展介绍了还可以优化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政策建议,以及构建新型低成本高质量运营装维体系的可能性和效果展望。论述为了提升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运营商可以拓宽现有运营思路,采取管理流程再造的步骤、技术、管理架构革新等持续改进提高服务管理能力的创新思路。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提出,使得项目管理方法更好的应用于网络融合背景下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中,从而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帮助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党萌萌[4](2019)在《网络融合环境下的着作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字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滥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因特网,正在走向与电信网、广电网的深度融合。网络融合时代的来临,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以及异乎寻常的作品的传播和使用,而且也会对以单一互联网为背景的网络着作权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在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着作权保护的难度增加,传统保护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由网络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技术红利,又会使得立法者不得不考虑基于网络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的需要。因此,在当前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增强网络着作权保护的有效性,并且保持着作权人与相关产业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就成为着作权理论与实务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网络融合环境下,各种新商业模式的产生,以及作品传播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对传统的着作权制度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先,基于单一互联网的着作财产权体系结构已经不能符合网络融合的实际;其次,伴随网络融合而兴起的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商业模式,必然带来着作权保护和相关产业发展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再次,传统的解决着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制度,特别是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网络融合环境下的作品传播和使用方式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梳理和法理分析、近年来基于网络融合的产业发展和作品使用现状、以及相关司法实践的考察,在分析上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调整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着作财产权结构、完善“避风港”原则的相关规定、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引入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等一系列完善网络融合环境下我国着作权制度的建议。

胡汉辉[5](2012)在《网络融合与电视竞争》文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信、广电等泛通信产业的融合。这一融合带来了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数字电视产品,这种创新要求电信与广电产业的规制制度做出相应调整,也会导致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相应变化。课题"网络融合与电视竞争"正是在泛通信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分析变化中的电视产业。本课题期望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等为基础进行规范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试图建立电视产业竞争与规制的分析框架,探寻电视产业的演化规律。这一课题既是主持人与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泛通信产业及产业融合领域研究的理论应用与探索,也是主持人近年来通过为企业与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等方式参与产业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赵法彬[6](2011)在《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文中认为2011年4月20~2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工信部办函[2011]66号),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夏国洪、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黄澄清、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马晓东在开幕式先后发表了讲话,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袁超伟,张金波,姚建波[7](2010)在《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探讨了三网融合的内涵,介绍了三网融合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广电与电信领域中各自的优缺点,给出了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及三网融合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蔚晓丹[8](2010)在《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承担着交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交通信息网,存在着信息网资源利用率不高和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研究不够等局限性。同时,现阶段电信企业处于转型的时期,消费者对于交通信息网的大量交通信息的需求则是电信企业未来盈利的重要潜在要素。因此,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如果可以有机融合,将实现通信资源的整合利用,并提高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的效益,使交通信息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和社会公众。本文对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在理论、路径、策略和实证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既有理论价值,也对交通业和电信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德尔菲专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方法。论文研究了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基础,对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综合考虑中国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行业壁垒,提出了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路径和融合架构,并针对融合架构的各个层次,分别提出了融合实施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根据提出的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架构对ITS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创建了适合中国现阶段使用的ITS动态评估模型并进行了科学修正。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一是从网络融合的理论出发,结合交通产业和电信产业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构建了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架构;二是将融合架构应用于ITS进行实证分析,并构建了动态的ITS指标评价模型,完善了ITS层次评价体系;三是从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整合、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有切实的参考意义。

阴志华,赵法彬[9](2010)在《加强网络融合,打造立体通信——“2010年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3月24日至26日,"2010年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数字通信世界》杂志社承办的。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与会领导和代表围绕"加强网络融合,打造立体通信"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张鸿,万芳芳[10](2009)在《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融合正改变着传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3G时代的到来,更是对传统的产业价值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出了网络融合下的产业价值链模型,并得出了网络融合下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趋势。

二、网络融合─—浅析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融合─—浅析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5G技术下的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NGMN(下一代移动通信网)提出的5G架构
2 电信网络融合
3 5G技术下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
    1)接入网层
    2)核心网层
    3)业务网络层
    4)业务应用层
4 结束语

(2)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心电图和神经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2.1 心电相关知识介绍
        2.1.1 心电图基本介绍
    2.2 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2.2.1 卷积神经网络的特性
        2.2.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组成
        2.2.3 卷积神经网络的经典结构
    2.3 循环神经网络介绍
        2.3.1 简单循环神经网络
        2.3.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4 常用的激活函数
    2.5 小波分析理论基础
        2.5.1 连续小波变换
        2.5.2 离散小波变换
        2.5.3 平稳小波变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电信号预处理
    3.1 心电数据集选择及分类评价标准
    3.2 心电信号去噪
    3.3 心电信号拼接及样本均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NN和Bi-LSTM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
    4.1 基于CNN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
    4.2 基于Bi-LSTM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
    4.3 基于融合神经网络的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
    5.1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识别算法
        5.1.1 深度残差神经网络
        5.1.2 深度残差网络设计
    5.2 基于波形特征的识别算法
        5.2.1 基于波形特征的识别算法流程
        5.2.2 心电信号波形特征点检测
        5.2.3 提取心电信号特征向量
        5.2.4 多层感知机分类器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网络融合背景下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融合背景下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的现状分析
    2.1 家庭互联网规模
        2.1.1 哈密三大运营商家庭宽带客户发展情况
        2.1.2 哈密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的网络基础设施现状
    2.2 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现状
        2.2.1 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客户投诉总量分析
        2.2.2 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客户投诉分类分析
    2.3 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综合满意度分析
        2.3.1 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网络质量满意度分析
        2.3.2 哈密家庭互联网服务投诉万投比表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础网络质量投诉率较高
        3.1.1 家客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3.1.2 网络覆盖方式质量差导致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困难
        3.1.3 施工、维护无法有效满足客户多场景互联网服务需求
        3.1.4 光纤不到户且无有效解决方案,甚至导致无法提供互联网服务
        3.1.5 基础网元投入有限,难以随着城市扩展支撑市场持续发展
    3.2 工程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考核指标脱离服务质量管理
        3.2.1 网络装维服务的延伸性不强
        3.2.2 工程人员激励不足,人才短缺,影响服务质量管理
        3.2.3 网络装维考核指标缺乏服务满意导向性
    3.3 市场客观环境不利,致使服务运营能力与客户期望的服务质量管理存在差距
        3.3.1 新疆宽广地域不利于家庭互联网服务日常维护
        3.3.2 实际的客户服务时限管理与服务质量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3.3 友好客户众测反映出的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3.3.4 互联网电视与家庭宽带网络代维测分析
        3.3.5 互联网电视与家庭宽带服务投诉升级情况
        3.3.6 互联网电视与家庭宽带服务公告发布情况
        3.3.7 代维侧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3.3.8 代维故障修复时长与客户期望差距较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项目管理方案及应用
    4.1 宽带服务质量问题结合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案
        4.1.1 家客建设周期解决方案
        4.1.2 家客建设中薄覆盖小区解决方案
        4.1.3 制定集团客户专项代维标准,建立符合政企要求的建维队伍
    4.2 建立以支局为单位的装维精细化管理格局
        4.2.1 装、维工作实施网格精细化管理形成背景
        4.2.2 推进支局制组织架构改革,明确网格化装、维管理的组织保障基础
        4.2.3 装维网络划分后赋予网格资源调度能力,使其能便捷响应客户服务需求
        4.2.4 提升人员服务技能水平
        4.2.5 收入激励与考核并重提升代维人员服务质量管理
        4.2.6 基础网络覆盖基础差的相关服务能力提升
        4.2.7 规范服务时限考核指标,提升服务质量
        4.2.8 提高代维人员待遇,提升代维人员素质
        4.2.9 考核落实
        4.2.10 代维联动,提升服务效率
    4.3 服务质量管理解决方案运行后的效果
        4.3.1 服务质量管理解决方案运行后装维时限、故障处理时长均得到改善
        4.3.2 服务质量管理解决方案运行后家客万投比得到改善
        4.3.3 服务质量管理解决方案运行后当日服务承诺达标率得到改善
        4.3.4 解决方案下一步应用推广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优化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的政策建议
        5.1.1 加强网络维护建设,筑牢互联网服务质量的基础
        5.1.2 克服市场环境的不利因素,确保资源投入重点保障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
    5.2 打造持续成长、健康稳定的装维体系
        5.2.1 装维人员的未来定位
        5.2.2 创收和服务质量的均衡
        5.2.3 成本支出收益最大化
        5.2.4 创收和服务质量的均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网络融合环境下的着作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基于网络融合环境的新商业模式和作品使用
    2.1 网络融合的缘起和发展
    2.2 网络融合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
        2.2.1 IPTV
        2.2.2 手机电视
        2.2.3 互联网电视
    2.3 基于网络融合的作品使用
        2.3.1 影视作品
        2.3.2 数字音乐作品
3.网络融合对现行着作权制度的影响
    3.1 网络融合对着作财产权体系的影响
    3.2 网络融合给相关产业带来的着作权问题
        3.2.1 网络服务提供商遭遇的着作权困境
        3.2.2 硬件生产商遭遇的着作权困境
    3.3 网络融合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影响
4.相关司法实践所反映的着作权问题
    4.1 “乐视诉天威视讯案”所反映的着作权问题
    4.2 “中青文诉百度案”所反映的着作权问题
5.网络融合环境下我国着作权制度的完善
    5.1 调整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
    5.2 完善“避风港”原则的相关规定
    5.3 完善合理使用制度
    5.4 引入着作权补偿金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网络融合与电视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现实背景
    (一) 世界范围内三网融合的趋势
    (二) 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三) 中国三网融合的进展
三课题的相关实践
四本课题主要内容与观点
    (一) 主要内容
        1. 网络融合前的电视竞争
        2. 网络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3. 网络融合后的电视竞争
    (二) 主要观点
五结语

(7)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网络现状
2 三网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2.1 三网融合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2 三网融合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1) 产业政策需要调整
        2) 行业监管责任需要明确
        3) 内容信息监管需要改进
        4) 业务融合面临挑战
        5) 行业标准需要统一
3 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3.1 三网融合的目标
    3.2 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
    3.3 三网融合的发展策略
4 结束语

(8)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交通信息网的定义
        1.2.2 电信网的定义
        1.2.3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定义
        1.2.4 ITS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内涵
        2.1.1 交通及交通信息网的内涵
        2.1.2 电信网的内涵
    2.2 网络融合理论研究
        2.2.1 网络融合定义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3 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信息网中的应用
        2.3.1 信息通信技术
        2.3.2 3G技术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3.3 信息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通讯中的应用
        2.3.4 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管理业务中的应用
    2.4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理论研究
        2.4.1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内涵
        2.4.2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方式
        2.4.3 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2.4.4 交通信息系统技术评价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基础研究
    3.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发展现状
        3.1.1 交通信息网的发展现状
        3.1.2 电信网的发展现状
    3.2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3.2.1 交通信息网实现两网融合的可能性
        3.2.2 电信网实现两网融合的可能性
    3.3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行业壁垒分析
        3.3.1 规模经济壁垒
        3.3.2 在位企业优势壁垒
        3.3.3 公用网与专用网政策壁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架构
    4.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架构研究
        4.1.1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互补关系
        4.1.2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路径
        4.1.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架构
    4.2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实施策略
        4.2.1 基础设施层次
        4.2.2 业务应用层次
        4.2.3 数据整合层次
        4.2.4 辅助决策层次
        4.2.5 公共服务层次
    4.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在ITS中的融合研究
        4.3.1 ITS的发展历史和定义
        4.3.2 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架构
        4.3.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在ITS中的融合
        4.3.3.1 资源与技术层次的融合
        4.3.3.2 业务层次的融合
        4.3.3.3 服务层次的融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IT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基于ICT的ITS指标体系构想
        5.1.2 对指标体系的证明与重构
        5.1.3 ITS技术评价模型的构建
    5.2 ITS技术评价模型的修正
        5.2.1 实验数据
        5.2.2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5.2.3 模型修正
        5.2.4 修正后的ITS技术评价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融合的内涵界定
    1.1 网络融合的内涵
    1.2 网络融合的层次
2 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影响
    2.1 促进了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2.2 导致电信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
3 网络融合下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演进
    3.1 传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
    3.2 过渡时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
    3.3 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
4 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趋势
    4.1 越来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4.2 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4.3 SP/CP崛起
    4.4 价值链重心变化
    4.5 “信息增值链”特征更加凸显
    4.6 利益分配模式更加合理
    4.7 产业链动态开放且缺乏稳定性
5 结 论

四、网络融合─—浅析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5G技术下的云化电信网络融合架构[J]. 汪平. 电信快报, 2021(06)
  • [2]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肌缺血心电信号识别研究[D]. 佘积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网络融合背景下哈密移动家庭互联网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史小龙.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4]网络融合环境下的着作权问题研究[D]. 党萌萌.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5]网络融合与电视竞争[J]. 胡汉辉. 产业组织评论, 2012(02)
  • [6]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1(05)
  • [7]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 袁超伟,张金波,姚建波.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06)
  • [8]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蔚晓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9]加强网络融合,打造立体通信——“2010年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J]. 阴志华,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0(04)
  • [10]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 张鸿,万芳芳.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网络融合——电信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