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污泥脱水干燥试验

太阳能污泥脱水干燥试验

一、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泥脱水干燥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屈京,马跃,岳长涛,唐勋[1](2021)在《含油污泥脱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当前含油污泥脱水技术进行调研,归纳出当前主要脱水技术为化学法脱水、机械法脱水、微波法脱水和超声法脱水,总结了各种方法的脱水原理、影响因素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未有一项脱水技术能够对所有的含油污泥进行高效率的脱水,均具有局限性,因此今后开发新的脱水药剂、脱水方法或者将已开发的技术进行联合脱水是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建议合成效率高、有经济效益、绿色和普适性的表面活性剂,并结合工业应用的微波以及超声设备,开展相应工业化规模的实验。

郜玉聪[2](2020)在《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烘房风场基础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污泥产量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也日渐增多。根据对污泥含水特性的了解,传统的机械脱水设备只能脱去污泥四种水分中的自由水分,脱水效率较低。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以热泵干燥为主要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对污泥进行深度干化,从而减轻污泥对环境的影响,增加污泥的处置途径,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将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风源和物料两个角度对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的烘房风场做基础研究。使用ICEM软件完成设备烘房的模型构建等多项工作;使用Fluent软件对设备现运行工况下烘房的气流组织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烘房进风由送风机送出后最先经过的第三层网带下侧面来说,其速度云图显示该面的速度分布表现为中间速度大,两侧速度小,整体速度分布并不均匀。观察烘房中部截面发现,第三层网带左侧风速较大且密集,到达第二层网带的风其速度有明显的衰减;第一层网带因靠近循环风机和回风口,风速得以补充。第二次和第三层网带之间存在一定的低速稀疏区域。为改善烘房内气流组织,列举了影响烘房内部气流组织的五种因素:风机转向、有无挡板、风量大小、扇叶数量以及叶片角度。对每个影响因素均考虑了四种水平,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了16种工况,并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计算。以不均匀系数、面平均速度、面平均压强为三个评价指标,对其进行极差分析。通过比较极差大小,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利用位级趋势图确定了两个风机转向为左逆右顺,两个风机中间有挡板,每台风机7000m3/h风量,15个扇叶以及叶片角度为75°的最优工况设定。最优工况与现工况相比,流场均匀性有较为明显地提升,烘房工作环境有较大的改善,达到了优化烘房内部气流组织的目的。通过构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两种矩形的物料剖面形状,在二维层面对几种形状的物料升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木材为模拟物料对象,将烘干时长设为80s时,4*9矩形物料的面平均温度最大。适当地减少和增加烘干时间后对比发现,4*9矩形物料达到同一温度所用的时间最少,以此推测该剖面形状下的的柱状泥条其升温过程最短,干化程度最好。该尺寸下的污泥易成形,且易于工业化实现。

吴鑫[3](2020)在《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特性及脱水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村污水处理率快速增长,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农村污泥逐年增加。通过实地调研及取样的方式,对常熟市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及其剩余污泥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小,单个设施污泥产量小含水率高,各个设施间路况复杂,农村污泥的收集转运十分困难。常熟市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每年积累率约为91.25L/人,三格化粪池每年积累率约为250L/人,用户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积累率的上升同时清掏频率的增加也会导致更高的积累率。对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特性进行取样分析。分析其脱水性、营养性与污染性,并对污泥污染性进行风险性评估。结果表明常熟市农村地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3.7%,平均污泥含水率为98.5%。污泥中水溶性总氮的含量平均为770.48 mg/kg,总钾含量平均为0.1908 mg/kg,总磷含量平均为641.2mg/kg。污泥呈现高磷含量、高氮含量、和高钾含量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农用价值,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污剩余泥SV30的测量值相对较低,有机物含量高,比城镇污水厂污泥有更低的SV30值,具有更好的沉降性能。常熟市农村地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在未脱水前污泥中重金属元素对环境污染风险比较小。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脱水污泥(60%含水率)含有的重金属存在一定污染性。因此,在将脱水污泥进行土地填埋或者农用时需对污泥进行重金属去除处理。论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单一调理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进而通过进行全面试验考察不同调理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三氯化铁(FeCl3)、聚丙烯酰胺(PAM)、氧化钙(CaO)之间复合投加量的变化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ST为指标参数对各组调理剂组合进行试验优化得出各组最优的调理剂组合投加量分别为:PAC+PAM 250+4.5g/kg(污泥干重)DS、PAC+CaO 20%+40%g/kgDS、PFS+PAM375+4.5g/kgDS、PFS+CaO 150+375g/kgDS、FeCl3+PAM 175+2.75g/kgDS、FeCl3+CaO 225+375g/kgDS。对比最终毛细吸水时间(CST)值,各个调理剂组合作用效果由强至弱为 FeCl3+CaO,PFS+CaO,PAC+CaO,FeCl3+PAM,PAC+PAM,PFS+PAM。通过Design-Expect中Box-Behnken对污泥调理的搅拌参数进行试验分析,分析不同调理剂组合投加时搅拌参数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对每组调理剂组合的搅拌参数影响进行回归方程分析,确定最佳的搅拌参数得出:PAC,PFS,FeCl3,PAC+PAM,PAC+CaO,PFS+PAM,PFS+CaO,FeCl3+PAM,FeCl3+CaO 各个药剂投加的最佳搅拌参数分别可以将污泥 CST 值降低到 13.9s,17.7s,11.9s,10.1s,14.2s,10.5s,16.2s,10.2s,11.2s。其中作用效果最佳的为PAC+PAM,搅拌参数为(500r/min,0.5min,150r/min,10min)。对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特性。完善了农村剩余污泥调理时污泥调理剂选择,对污泥调理剂、调理动力学参数与脱水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选择调理剂最佳投加量与搅拌参数,对提高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脱水性能,降低调理消耗,为未来农村污泥更便捷的转运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窦昱昊[4](2020)在《水热法联合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中指出污泥处理是我国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国家也愈发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污泥脱水难的问题是制约污泥处理的关键,通过对污泥进行预处理,改变污泥特性,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本文以马鞍山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基于水热法与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分别研究了两种中性条件下的高级氧化技术:Fe SO4/Ca(Cl O)2、Na2S2O8/CuFe2O4。研究内容包括水热条件、氧化剂添加量和添加比例对污泥预处理前后脱水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对污泥中不同赋存形态水的变化规律,对污泥胞外聚合物(EPS)降解及组分分布规律。探究污泥脱水性能、水分分布、污泥EPS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水热联合高级氧化预处理实验研究表明,水热法是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最主要因素,高级氧化技术起辅助作用,水热促进了活性自由基的生成,氧化剂的添加起到硬质点作用,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促使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改善。Fe SO4/Ca(Cl O)2协同水热预处理方法中,当水热温度为180℃,Fe SO4/Ca(Cl O)2摩尔比为1.25,Ca(Cl O)2添加量为0.04g/g-DS时,污泥过滤性能提高98%左右,脱水速率提升62.02%左右,污泥机械脱水泥饼含水率降低到51.72%。Na2S2O8/CuFe2O4协同水热预处理方法中,Na2S2O8/CuFe2O4为氧化剂/催化剂。本实验采用制备的磁性复合材料(CuFe2O4)对氧化剂(Na2S2O8)进行催化活化,促进活性自由基的生成,CuFe2O4回收率达50%左右。当水热温度为150℃,Na2S2O8/CuFe2O4质量比为2:1,Na2S2O8添加量为0.08mmol/g-VSS时,污泥过滤性能提高51.43%左右,脱水速率提升58.62%左右,污泥机械脱水泥饼含水率降低到51.57%。实验结果说明,氧化剂的添加可以降低最佳水热反应温度。污泥中水分分布变化规律显示,水热氧化反应后,污泥水分赋存形态发生变化,结合污泥中官能团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污泥预处理后,EPS降解,污泥颗粒中亲水基团(C-O和C=O)含量下降,疏水基团(C-C/C-H)含量增加,阻止了水与污泥之间的结合,污泥中表面水含量降低,可机械脱除的间隙水、自由水含量上升,使污泥中的水分更容易脱除,从而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根据量子化学计算得到,EPS中含氧官能团内反应分子表面反应活性较高,易吸附水分子,形成氢键,是污泥高亲水性和高含水率的原因。根据BDE计算结果并结合键级分析结果,得到水热处理过程中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断键顺序为:葡聚糖、纤维素和多聚-伽马-谷氨酸中羧基上的C—O键>多聚赖氨酸中的C—C键>多聚-伽马-谷氨酸中的C—C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污泥处理工艺,设计了一种水热机械脱水工艺,并对系统中能量平衡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水热机械脱水工艺中主要能耗为水热反应所消耗的能量,对比传统热干化工艺发现,脱除同样的水分所需要输入的能量仅为热干化能耗的32.24%。

李倩[5](2019)在《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特性及过程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污泥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污泥要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污泥脱水干化处理是其必要处理环节。针对目前污泥干化高能耗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了机械脱水后的污泥先经电脱水预处理之后再经生物干化的高干脱水新工艺。其中探究了电脱水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对污泥生物理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微生物群落和挥发性固体降解动力学的研究,探索了生物干化过程的影响机制;同时对生物干化过程的水分和热量进行了衡算,以期为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一条高效、低耗以及环境友好的新思路。以污泥的含水率(60.00%)为目标,以脱水时间和能耗为评价指标,优化了电脱水过程的操作条件。结果显示,选择100目聚酰胺滤布、组合压力、1000 g泥量和20 V电压时,污泥含水率从83.41%降低至60.00%的脱水时间为7.5 min,累积能耗为0.065 k W?h,此阶段为电脱水的高效低耗段。电脱水过程对污泥的生物理化性质影响较大,电脱水后污泥的C/N值增加﹑粒径变大、部分好氧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增加,此变化有利于电脱水污泥进行生物干化反应。通过对电脱水污泥直接进行生物干化的研究,发现经过干化过程污泥含水率降至42.17%,水分累积去除率达41.49%,表明电脱水污泥直接进行生物干化是可行的。通过生物干化过程影响因素的考察发现,微生物菌剂对干化效果有促进作用。物料体积较大的生物干化组,其干化效果较好。较小粒径和较低初始含水率的污泥组更适合生物干化过程。电脱水污泥干化过程使能够分解脂肪酸和复杂有机物质的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bacterium)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对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过程挥发性固体降解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降解模型,此模型包含了温度、含水率及曝气速率对挥发性固体降解速率的影响,此模型较适用于物料挥发性固体含量较低的生物干化过程。通过水分和热量衡算得知,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水分的蒸发是污泥含水率减小的主要途径。代谢产生水量占蒸发水量的25.11%,表明生物作用代谢出污泥细胞内的水分并借助生物热蒸发去除,达到污泥干化的目的。考察污泥不同粒径和初始含水率对生物干化过程热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产热量最高和蒸发热量与生物产热量比值最低的干化组为污泥粒径较小(<3 mm)和含水率较低(38.69%)的干化组。污泥的粒径和初始含水率的协同作用对生物干化过程产热有较明显的影响。

杨增军[6](2019)在《基于全系统电导过程的污泥电脱水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有效的固液分离是城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环节之一,电脱水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完好保存有机质的固液分离技术,可以将机械脱水污泥进一步深度脱水,为污泥的后续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各电势功能区影响脱水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污泥电脱水过程中固液分离特性及电场特性;系统化研究了核心结构配置对污泥电脱水特性的影响机理,在连续运行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污泥电脱水技术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结构失效机理。通过污泥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的解析,发现阳极干化层电势(Uca)取决于达到最低含水率条件下分散相体积分数,并与污泥固体含量存在等式关系,Uca与污泥层电势(Us)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Uca的增加降低了脱水后期有效电场强度(Eed),后者是导致脱水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污泥电脱水固液分离特性与能耗分析,发现含固率为40%、泥饼厚度1 cm、电场强度20 V·cm-1、机械压力100 kPa条件下,平均脱水能耗为0.122 kWh.kgdewater-1,约为热处理能耗的20%。以能耗和设备处理能力为评价目标,提出了评价电脱水技术效能的指标:单位脱水能耗(WED’filt)和单位阳极处理能力(QED’filt)。建立了以WED’filt和QED’filt为因素的二次方程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电压和机械压力对单位脱水能耗和单位阳极处理能力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优化的结果发现,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较好。通过污泥电脱水核心结构配置及分离机理的研究,发现达到相同的脱水程度和能耗的电脱水过程,采用三维波浪面阳极比传统平面的处理能力提高了 17.8%;研究了三种阳极板处理条件下污泥含固率、水分分布、污泥电势分布及电极表面电流分布(基于COMSOL的二次电流模型)的变化对WED’filt、QED’filt和电脱水性能系数(KsiED)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通过增多电化学反应活性点的波浪面阳极提高了电化学反应强度,进而提高了电渗透流量。探索了电脱水过程阳极析氧反应形成气体阻隔层电势(Ug)的产排特征,发现波浪面阳极气体产排比值为0.28,高于平面电极的0.08。原因为析氧反应气体较易从波浪面阳极的上凸低受力区域排放,降低了气体阻隔层对阳极析氧反应活性点的影响。通过考察电脱水连续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发现电脱水中试装置15 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阴极碱性结垢导致的电接触下降是电能输入衰减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了采用机械压力递增的方式控制过滤流率和阴极区域碱性环境,此方式使阴极结垢速率降低了 10.1%,并降低了装机容量约27.7%。采用机械除垢方式能够有效控制阴极电化学沉积电势(Usc)的形成,实现批次脱水时间小于8 min,阳极利用率93.8%,污泥温度低于65℃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并分析了全比例电脱水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结果发现电脱水能耗占整个脱水系统总能耗的92.3%,统计结果验证了采用WED’filt和修正系数θ的方法评价电脱水效能是有效的。分析了污泥电脱水应用技术的驱动力特征,发现目前限制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应用结构难以有效匹配机械压力和电参数,工况下WED’filt和QED’filt的优化困难。基于试验结论和电导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开发了多层竖直电场间歇批次式电脱水系统,实现了WED’filt为0.133 kWh·kgdewater-1、QED’filt为 40.6 kgdewater.m-2·h-1以及分离效率为97.1%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刘改革[7](2020)在《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强化污泥破解效能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高速发展,污泥产量日益增加,妥善处理处置污泥的问题迫在眉睫。污泥厌氧消化是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水解作为污泥厌氧消化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限速步骤。本文针对剩余污泥水解过程较慢、需要时间较长的问题,采用高效、环保的溶菌酶预处理污泥,促进污泥水解和细胞破解,并通过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与溶菌酶联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溶菌酶的可持续作用时间、对污泥的水解和细胞破解效能;采用从经过溶菌酶驯化处理的污泥系统中筛选高产溶菌酶菌株的方法,得到产溶菌酶活性较高、抑菌谱较广的产溶菌酶菌株,考察了环境条件对菌株的产酶影响;利用菌株产溶菌酶预处理污泥,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污泥水解的影响,并采用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的方式,强化污泥水解和细胞破解效能。投加溶菌酶对污泥水解和细胞破解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能够促进污泥水解和破解,溶菌酶投量为150 mg/g SS时污泥中SCOD、多糖和蛋白的释出量分别为236.5、58.6和662.7 mg/L,在0~150 mg/g SS范围内,增加溶菌酶的投量能够提高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最优溶菌酶投量为150 mg/g SS,该条件下细菌和古菌的破解程度分别为20.2%和65.0%。针对剩余污泥不够分散、溶菌酶投加后易被污泥中复杂的有机物所捕获从而难以持续促进污泥水解的问题,研究了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水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联合预处理能够极大提升污泥的水解和破解效果,改善污泥的分散性能,并延长溶菌酶的可持续作用时间,鼠李糖脂投量为0.3 g/g SS时,联合预处理后污泥中SCOD、蛋白和多糖的释出量比单独鼠李糖脂和单独溶菌酶处理后污泥中释出相应有机物之和高出了1196.9、792.5和133.5mg/L,在0~0.5 g/g SS范围内,增加鼠李糖脂投量能够提高联合处理系统对污泥的水解效能,最优鼠李糖脂投量为0.3 g/g SS,该条件下细菌和古菌的破解率分别为45.3%和84.5%。碱性条件(p H7~11)对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污泥生物降解性的提高和污泥粒径的减小效果明显优于酸性条件(p H4~7),并且p H10为最优联合预处理p H。经12 h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中SCOD、蛋白和多糖的释出量分别达到了9591.6、1612.0和1211.6 mg/L,细菌和古菌的破解程度分别达到了83.7%和92.2%。Gammaproteobacteria菌纲是经溶菌酶和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后污泥中的最主要菌纲,p H10条件下预处理后该菌纲的相对丰度达到了82.4%。针对我国工业溶菌酶生产力有限、溶菌酶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抑菌谱较窄的问题,从污泥中筛选得到四株高产溶菌酶菌株S1、S2、S4和S5,分别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对菌株产酶条件的优化发现各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均为30℃,最优产溶菌酶p H分别为p H8.5、p H7.5、p H7.0和p H7.0。菌株发酵液作为溶菌酶粗酶液水解污泥的研究结果发现,粗酶液的投量为15%,20~60℃范围内,温度升高能够显着提高溶菌酶粗酶液对污泥的水解效果,50℃和60℃处理条件下溶菌酶粗酶液对污泥的水解效果明显高于其它温度,最优处理温度为50℃,该条件下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预处理后污泥中的SCOD分别为1092.1、1579.1、1596.5和1522.6 mg/L,蛋白分别为407.0、581.9、513.1和596.5 mg/L。p H能够显着影响溶菌酶粗酶液预处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碱性条件对污泥水解的促进作用要优于酸性条件,p H10是各筛选菌株产溶菌酶预处理系统中最优污泥水解p H,最优污泥处理时间为8 h,该条件下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预处理后污泥中的SCOD分别为2185.6、2516.4、2280.3和2256.7mg/L,蛋白分别为972.4、1062.5、1117.4和1084.9 mg/L,多糖分别为133.7、181.2、149.3和169.6 mg/L。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能够显着提升污泥的水解和破解效果,在0~0.5g/g SS范围内,增加鼠李糖脂投量能够促进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且最优RL投量为0.3 g/g SS,该投量条件下处理时间为8 h时,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后污泥中的SCOD分别达到了6764.5、6513.2、7079.0和6852.3 mg/L,蛋白分别达到了1892.7、1929.9、1965.8和2064.5 mg/L,多糖分别达到了643.3、750.2、721.5和783.3 mg/L。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具有较强的污泥破解能力,能造成大部分微生物的破解,显着减低Gammaproteobacteria的含量和污泥的致病性,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后Betaproteobacteria是最主要的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60.5%、77.1%、76.5%和76.8%。

刘山山[8](2019)在《污泥低温热风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的量快速增加。污泥干燥是污泥终端处置或再生利用处理前十分重要的预处理环节,热干燥是干燥污泥常用的方法。为了提高干燥污泥的效率,深入开展对污泥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及收缩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1)本文基于自行设计搭建的低温热风对流干燥试验台,对污泥薄层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实验分析,研究了热风温度、空气流速及污泥厚度对污泥水分比、湿分迁移速率、薄层内温度影响规律等,并提出了污泥干燥动力学模型;基于传热传质理论、以液态扩散理论为基础的Fick第二定律和Arrhennius定律探讨了湿分迁移动力学特性;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像处理技术开展了污泥干燥收缩特征研究;运用ANSYS FLUENT软件对污泥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2)对污泥水分比和湿分迁移速率特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的干燥速率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加速段、恒定段、第一降速段和第二降速段;同一湿分比下温度越高、风速越高、厚度越薄污泥干燥速率越大,且随着污泥湿分比的减少,污泥厚度、热风的风速和温度对污泥干燥速率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接着对污泥干燥模型进行预测,发现Modified Page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出污泥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变化规律。接着对有效湿分扩散系数进行计算分析,以污泥10 mm厚、风速4 m/s为例,干燥温度由40℃上升至60℃时,污泥干燥过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有效湿分扩散系数分别增加了33.4%和54%。其他工况不变,改变污泥的厚度和热空气流速时,分别计算有效湿分扩散系数的变化范围。结果表明热风温度、风速和污泥厚度对污泥湿分扩散系数均有显着的影响,且污泥厚度对有效湿分扩散系数影响程度最大、热风风速对有效湿分扩散系数的影响程度最小。(3)本节自行编写一个对污泥图像灰度化及二值化处理的程序,调用到MATLAB软件中对污泥表观图像进行处理,研究污泥干燥过程收缩现象,结果表明:污泥干燥过程的中前期收缩幅度大,后期收缩现象则不明显;以污泥10mm厚、温度为40℃为例,改变风速为4 m/s、5 m/s、6 m/s,干燥结束时污泥体积比分别为0.44、0.48、0.46,污泥10 mm厚、5 m/s风速时,热风温度分别为40℃、50℃、60℃,干燥结束时污泥体积比分别为0.48、0.56和0.68,可见相同的风速和污泥厚度工况下,热风温度越高,干燥结束时刻的体积比越大、污泥收缩量越小;在相同的热风温度和污泥厚度工况下,风速改变对污泥的收缩量基本无影响。(4)基于三维ICEM-CFD软件建立干燥箱体和污泥薄层的物理模型,自行编写污泥源项的UDF(User Defined Function)程序,结合ANSYS FLUENT模拟分析软件对污泥干燥过程传热传质进行数值计算,将实验得到的结果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干燥过程污泥产生收缩裂缝现象前,污泥中水分变化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程度较高,误差最大约5%,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污泥开始出现收缩裂缝现象时,模拟值与实验值开始产生误差且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误差不断增大;污泥薄层内部平均温度的模拟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由此得出,模拟计算过程中选用的数学模型和污泥物性参数适用于污泥干燥过程的模拟计算,同时也发现污泥干燥过程产生的收缩裂缝现象对污泥传质现象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污泥的传热则影响较小。

江晖,廖传华[9](2019)在《污泥干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文中指出污泥干化是利用热物理的原理对污泥中的水分进行排除,从而达到干燥污泥、缩小污泥体积、提高污泥热值的目的。应用自然热源的干化过程称为自然干化,主要包括污泥干化场、太阳能干化床、生物干化和芦苇干化床。使用人工热源的干化过程为人工干化。本文对各种干化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污泥干化技术的比较与选择提供指导。

黄旎诗[10](2019)在《中低强度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和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厌氧消化工艺被认为是实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污泥厌氧消化还是存在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污泥厌氧消化微生物转化率较低。所以,要改善厌氧消化的反应速率及转化率,需对其限制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从实验室层面和工程中试层面研究了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并且基于中试实验结论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探究了超声波强化污泥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为探究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和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了两个实验:1.基于Box-Behnken曲面响应法对超声处理时间、声能密度和温度三因素设置正交实验,探究最有益于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条件。2.对投配不同比例超声预处理污泥进行批次性厌氧发酵实验。参照实验室小试的结论,设置污泥中温厌氧发酵半连续性工程中试实验,围绕投配比、周期、有机质降解率、脱水性几个方面探究超声波预处理对反应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最有益于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条件为声能密度0.170W/mL、处理时间23s、处理温度22oC,在此条件下,污泥泥饼含水率从84%下降为73.4%;2.对四种投配比条件下污泥厌氧反应批次性实验结论显示,含50%超声处理污泥的可消化性最高(71.63%),并且污泥的可消化性和停滞期均随投配比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改善情况;3.对污泥半连续性厌氧发酵中试实验的结论显示,投配超声波预处理越多越有助于提升污泥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以及产气品质,但是综合考虑反应的产气性能、产气总量、反应的稳定性以及处理成本后,确定投配40%的超声预处理污泥为最佳中试条件。4.在投配40%超声处理污泥条件下发现,加入40%超声预处理污泥可以使得反应中有机质降解效率平均提升5.67%;厌氧消化周期的缩短710天;污泥厌氧反应后脱水性能平均改善1.40%。最后基于工程中试的实验结果对超声预处理污泥厌氧消化反应进行经济性分析发现,超声波预处理设备针对污泥厌氧消化主要可以带来四方面的收益:1.提升污泥厌氧消化产沼(33.8万元);2.缩短污泥消化周期(25.8万元);3.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3.3万元);4.节省污泥脱水药剂的用量(15.6万元)。累计年收益超过78万元,投资回报期小于8年。

二、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泥脱水干燥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泥脱水干燥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含油污泥脱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油污泥脱水方法
    1.1 化学法脱水
        1.1.1 添加絮凝剂脱水
        1.1.2 添加表面活性剂脱水
        1.1.3 添加其它药剂
    1.2 物理法脱水
        1.2.1 机械法脱水
        1.2.2 微波法脱水
        1.2.3 超声法脱水
        1.2.4 冷冻/融化法
        1.2.5 其它技术
2 脱水技术的联用
3 结束语

(2)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烘房风场基础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的简介
        1.1.1 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的工程背景
        1.1.2 污泥干化整体工艺流程
        1.1.3 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的运作过程
        1.1.4 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的性能优势
        1.1.5 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的经济化分析
    1.2 常见污泥种类的产生原因及处置方式
    1.3 前端污泥脱水处理设备的发展情况
    1.4 热泵干燥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4.1 热泵干燥技术的原理
        1.4.2 热泵干燥技术的特点
    1.5 热泵干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热泵干燥系统的研究现状
        1.5.2 热泵干燥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1.5.3 热泵干燥系统中烘房气流组织的研究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污泥干化风场理论基础
    2.1 污泥含水特性
    2.2 污泥干燥机理
    2.3 烘房内热湿交换情况
    2.4 烘房内热风循环方式
    2.5 污泥换热面积对干化程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模型与仿真计算
    3.1 数学模型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2 物理模型
    3.3 烘房基准工况的仿真计算
        3.3.1 网格划分
        3.3.2 边界条件
        3.3.3 求解器
        3.3.4 收敛判定条件
        3.3.5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6 模型有用性验证
    3.4 模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烘房内部空间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4.1 无蜗壳离心风机性能优势
    4.2 送风机烘房内部气流组织的影响因素
    4.3 正交试验设计
    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1 结果评价指标
        4.4.2 实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4.5 最优工况的模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剖面形状对物料升温过程的影响
    5.1 现有问题
    5.2 数值模拟
        5.2.1 模型构建
        5.2.2 边界条件
        5.2.3 模拟结果
    5.3 物料升温过程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特性及脱水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现状
    1.3 污泥调理与脱水研究现状
        1.3.1 调理剂种类
        1.3.2 调理剂投加对污泥脱水的影响
    1.4 污泥机械脱水
    1.5 污泥特征分析指标
        1.5.1 脱水性指标
        1.5.2 营养性指标
        1.5.3 污染性指标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来源
    2.2 污泥调理试验
        2.2.1 单因素试验
        2.2.2 药剂复合投加全面试验
        2.2.3 搅拌参数优化试验
    2.3 分析与检测方法
        2.3.1 各指标测定方法
第三章 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调研分析
    3.1 常熟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3.2 分散污水处理设施污泥累积情况现状调查
    3.3 分散污水处理设施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特性分析
    4.1 污泥脱水性能分析
    4.2 污泥营养性分析
    4.3 污泥风险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调理试验
    5.1 单因素试验
    5.2 药剂复合投加全面试验
    5.3 不同调理剂基于RSM的搅拌参数分析
    5.4 不同调理剂的回归模型与最佳搅拌参数
    5.5 经济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关科研论文
    参与科研课题

(4)水热法联合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污泥来源
        1.1.2 污泥性质及危害
        1.1.3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与利用现状
    1.2 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污泥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2 水热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水热预处理装置与方法
    2.3 高级氧化方法
    2.4 污泥脱水性能表征方法
    2.5 高级氧化自由基表征方法
    2.6 污泥EPS表征方法
    2.7 污泥水分分布测量方法
第三章 水热法联合Fe_SO_4/Ca(ClO)_2 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水热、高级氧化、水热联合高级氧化预处理污泥脱水性能比较
    3.3 水热反应温度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4 高级氧化剂添加量、摩尔比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5 污泥EPS降解机理分析
    3.6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污泥脱水性能方法评价
    3.7 污泥水分分布
        3.7.1 不同工况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水分分布变化规律
        3.7.2 不同温度水热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水分分布变化规律
        3.7.3 不同氧化剂添加量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水分分布变化规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热法联合Na_2S_2O_8/CuFe_2O_4 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污泥脱水性能分析
        4.2.1 水热、高级氧化技术、水热联合高级氧化预处理污泥脱水性能比较
        4.2.2 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剂添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2.3 水热反应温度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3 污泥水分分布
        4.3.1 不同工况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水分分布变化规律
        4.3.2 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剂添加量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水分分布变化规律
        4.3.3 不同温度水热预处理条件下污泥水分分布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FT量子化学计算污泥EPS降解机理分析
    5.1 计算方法
        5.1.1 建模
        5.1.2 几何优化
        5.1.3 静电势分析
        5.1.4 键序分析
        5.1.5 BDE分析
    5.2 DFT计算分析
        5.2.1 ESP分析
        5.2.2 键级分析
        5.2.3 BDE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水热脱水和热干化工艺能耗对比分析
    6.1 污泥水热脱水焚烧系统工艺流程能耗计算
        6.1.1 模型建立与假设
        6.1.2 加热污泥所需要的理论热量
        6.1.3 闪蒸蒸汽的计算方法
    6.2 污泥热干化焚烧系统工艺流程能量计算
        6.2.1 建立模型与假设
        6.2.2 污泥热干化过程中能量计算
    6.3 系统能量平衡计算结果
    6.4 水热温度对能量平衡计算结果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特性及过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污泥来源
    1.2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3 污泥干化处理技术
        1.3.1 传统污泥干化技术
        1.3.2 新型污泥干化技术
    1.4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及应用现状
        1.4.1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含义
        1.4.2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1.4.3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1.4.4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的优缺点
    1.5 污泥电脱水技术及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1.5.1 电脱水技术动力学原理
        1.5.2 电脱水技术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1.5.3 电脱水技术的工艺设计和影响因素
        1.5.4 污泥电脱水技术应用现状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污泥电脱水及生物干化试验设备
    2.3 测试仪器
    2.4 测试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用于污泥生物干化预处理的电脱水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污泥电脱水工艺特性研究
        3.2.1 滤布对污泥电脱水的影响
        3.2.2 压力对污泥电脱水的影响
        3.2.3 泥量对污泥电脱水的影响
        3.2.4 电压对污泥电脱水的影响
        3.2.5 电脱水过程滤液流速特性研究
    3.3 污泥电脱水前后特性变化分析
        3.3.1 电脱水对污泥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3.3.2 电脱水后污泥的元素及粒度分布
        3.3.3 电脱水对污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特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干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投加菌剂对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
        4.2.2 粒径大小和初始含水率的协同作用
        4.2.3 初始物料体积对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作用
        4.2.4 不同重量占比的电脱水污泥在生物干化过程的影响
    4.3 生物干化过程微生物群落的探究
        4.3.1 温度的变化特性
        4.3.2 含水率的变化特性
        4.3.3 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挥发性固体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5.1 引言
    5.2 生物干化过程挥发性固体降解速率动力学模型和统计指标
    5.3 影响挥发性固体降解速率常数k_T的因素研究
        5.3.1 瞬时温度的变化
        5.3.2 挥发性固体含量的变化
    5.4 挥发性固体降解速率模型
    5.5 生物干化指数特性
    5.6 微生物菌剂对挥发性固体降解速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水分和热量衡算研究
    6.1 引言
    6.2 生物干化过程水分衡算
        6.2.1 含水率变化特性
        6.2.2 温度累积变化特性
        6.2.3 生物干化过程水分衡算结果
    6.3 生物干化过程热量影响因素及热量衡算
        6.3.1 干化过程热量影响因素研究
        6.3.2 干化过程热量衡算研究
        6.3.3 生物干化污泥特性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6.4 试验过程不同阶段污泥的性质
        6.4.1 不同阶段污泥的化学组分
        6.4.2 污泥的热重分析
        6.4.3 污泥发热量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全系统电导过程的污泥电脱水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污泥的产生与特点
        1.1.1 污泥的产生
        1.1.2 污泥的组成与结构
        1.1.3 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及特性
    1.2 污泥的处理处置与深度脱水
        1.2.1 污泥处理处置
        1.2.2 污泥脱水技术与现状
        1.2.3 污泥深度脱水研究进展及难题
    1.3 污泥的电场协助深度脱水
        1.3.1 污泥电脱水研究进展
        1.3.2 污泥电脱水工业化实践与现状
        1.3.3 污泥电脱水的优势与潜力
        1.3.4 污泥电脱水的瓶颈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污泥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解析
    2.1 引言
    2.2 全系统电导过程电势分布模型
    2.3 电势区动力学解析
        2.3.1 电子导电区
        2.3.2 电极反应区
        2.3.3 过程影响区
        2.3.4 脱水动力区
    2.4 电脱水过程影响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污泥电脱水固液分离特性与能耗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装置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装置
        3.2.3 试验方法
    3.3 污泥电脱水关键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3.1 脱水程度对电脱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3.3.2 泥饼厚度对电脱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3.3.3 机械压力对分离速率和能耗的影响过程分析
        3.3.4 电场强度对分离速率和能耗的影响过程分析
    3.4 污泥电脱水动力学因素响应面分析
        3.4.1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3.4.2 参数优化过程
        3.4.3 模型有效性分析
        3.4.4 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3.4.5 模型优化结果验证试验
    3.5 小结
第4章 污泥电脱水核心结构配置特性及分离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装置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系统及控制原理
        4.2.3 试验方法
    4.3 曲面阳极压力电脱水分离特性研究
        4.3.1 不同阳极结构的污泥电脱水特性
        4.3.2 不同阳极结构的污泥电脱水效能评价
        4.3.3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脱水泥饼流场分布特性
        4.3.4 阳极析氧反应对电脱水过程的影响
    4.4 阴极配置压力电脱水特性及渗透机理
        4.4.1 不同阴极结构水分分布特性及渗透阻力分析
        4.4.2 不同阴极结构能量输入特性
    4.5 过滤介质的电脱水特性及等效电阻分析
        4.5.1 不同过滤介质脱水特性试验研究
        4.5.2 双层结构过滤介质脱水特性与等效电阻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污泥电脱水连续运行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装置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来源及性质
        5.2.2 试验系统及数据采集点
        5.2.3 试验方法
    5.3 电脱水阴极结垢机理研究
        5.3.1 电能输入衰减机理分析
        5.3.2 阴极污垢物形成机理分析
    5.4 机械压力递增提供对阴极结垢速率影响研究
        5.4.1 机械压力递增提供控制方式
        5.4.2 阴极结垢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5.4.3 连续运行下不同阴极污垢处理方式对脱水性能影响
    5.5 连续运行下物质能量流量分析及系统稳定性验证
        5.5.1 测试系统及物质能耗统计方法
        5.5.2 统计实验结果
    5.6 小结
第6章 污泥电脱水应用结构开发及关键机构探讨
    6.1 污泥电脱水应用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6.1.1 电脱水应用结构分类与驱动特征下存在的问题
        6.1.2 机械压力特征下脱水泥饼特性
        6.1.3 电脱水技术应用难点分析与集成开发目的
    6.2 基于竖直电场的多层批次式电脱水技术开发及优化研究
        6.2.1 整体实现结构开发
        6.2.2 关键节点技术开发与优化试验
        6.2.3 总体设计开发与工艺匹配
        6.2.4 系统构成分布与分类折旧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强化污泥破解效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物理预处理法
        1.2.2 化学预处理法
        1.2.3 生物预处理法
        1.2.4 联合预处理法
        1.2.5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比较分析
    1.3 溶菌酶及其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1.3.1 溶菌酶的来源及特性
        1.3.2 溶菌酶的作用机理
        1.3.3 溶菌酶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1.4 鼠李糖脂及其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1.4.1 鼠李糖脂的来源及特性
        1.4.2 鼠李糖脂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1.5 污泥预处理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污泥、溶菌酶、鼠李糖脂来源及性质
        2.1.2 培养基的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单独溶菌酶水解污泥试验
        2.2.2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水解污泥试验
        2.2.3 溶菌酶粗酶液促进污泥水解试验
        2.2.4 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水解试验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常规污泥分析检测方法
        2.3.2 EPS提取
        2.3.3 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3D-EEM)分析和荧光区域整合(FRI)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5 溶菌酶活性检测
        2.3.6 其它分析检测指标
        2.3.7 微生物分析
第3章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水解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单独溶菌酶对污泥水解的促进效能及机制
        3.2.1 剩余污泥水解和增溶效能
        3.2.2 EPS分布和组成变化
        3.2.3 溶菌酶对蛋白组成和分布的影响
        3.2.4 溶菌酶对剩余污泥破解机制研究
    3.3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对污泥水解的促进效能及机制
        3.3.1 鼠李糖脂对污泥的分散作用
        3.3.2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对剩余污泥的有机物溶出效能
        3.3.3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对细菌和古菌的破解效能
        3.3.4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
        3.3.5 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的利用潜能
    3.4 pH对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水解效能的影响
        3.4.1 pH对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水解剩余污泥的影响
        3.4.2 pH10条件下剩余污泥水解程度随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时间的变化
        3.4.3 pH10条件下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的破解效能
        3.4.4 pH10条件下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微生物组成和分布变化
        3.4.5 p H10 条件下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的产VFAs效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菌酶产生菌的多相分类鉴定与产酶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剩余污泥中溶菌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4.2.1 溶菌酶产生菌的富集和筛选
        4.2.2 筛选菌株稳定性检测
    4.3 溶菌酶产生菌株的鉴定
        4.3.1 筛选菌株形态特征
        4.3.2 筛选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4.3.3 筛选菌株16SrDNA鉴定
    4.4 菌株的产酶特性及最佳运行条件
        4.4.1 温度
        4.4.2 pH
        4.4.3 碳源
        4.4.4 氮源
    4.5 菌株的成长和发酵动力学特性
    4.6 小结
第5章 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水解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溶菌酶粗酶液投加对污泥水解的促进效能
        5.2.1 溶菌酶粗酶液投量对污泥水解过程中SCOD的影响
        5.2.2 溶菌酶粗酶液投量对污泥水解过程中多糖的影响
        5.2.3 溶菌酶粗酶液投量对污泥水解过程中蛋白和氨氮的影响
        5.2.4 溶菌酶粗酶液投量对污泥产VFAs的影响
    5.3 温度对溶菌酶粗酶液促进污泥水解的影响
        5.3.1 温度对溶菌酶粗酶液处理过程中SCOD的影响
        5.3.2 温度对溶菌酶粗酶液处理过程中多糖的影响
        5.3.3 温度对溶菌酶粗酶液处理过程中蛋白和氨氮的影响
        5.3.4 不同菌种产溶菌酶粗酶液处理后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比较分析
    5.4 pH对溶菌酶粗酶液促进污泥水解的影响
        5.4.1 pH对溶菌酶粗酶液水解污泥的影响
        5.4.2 pH10条件下污泥水解程度随溶菌酶粗酶液处理时间的变化
        5.4.3 p H10 条件下溶菌酶粗酶液预处理污泥的产VFAs效能
    5.5 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对污泥水解的促进效能及机制
        5.5.1 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有机物溶出效能
        5.5.2 污泥水解程度随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合处理时间的变化
        5.5.3 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污泥低温热风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泥干燥特性研究
    1.3 污泥干燥研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孔介质干燥动力学研究
        1.3.2 污泥干燥过程表观图像变化研究
        1.3.3 多孔介质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研究目的、预期目标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泥热风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样品
        2.2.2 实验装置
    2.3 测试方法
        2.3.1 污泥初始含水率测定
        2.3.2 实验操作步骤
        2.3.3 测试工况
        2.3.4 数据处理
    2.4 污泥干燥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2.4.1 温度的影响
        2.4.2 风速的影响
        2.4.3 厚度的影响
    2.5 污泥平均温度变化
    2.6 污泥干燥模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泥湿分迁移动力学特性
    3.1 引言
    3.2 湿分迁移理论计算
    3.3 结果及分析
        3.3.1 有效湿分扩散系数
        3.3.2 污泥表观活化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热风干燥收缩特性
    4.1 引言
    4.2 污泥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
    4.3 污泥干燥过程的收缩特性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干燥参数计算
        4.4.2 图像处理
        4.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收缩对有效湿分扩散系数的影响
        4.5.1 污泥收缩原理
        4.5.2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热风干燥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控制方程
        5.2.1 热传递方程
        5.2.2 水蒸汽扩散方程
        5.2.3 源项
        5.2.4 物性方程
    5.3 污泥干燥过程模拟研究
        5.3.1 用户自定义函数
        5.3.2 模拟计算过程
    5.4 模拟计算结果
        5.4.1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4.2 温湿度云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污泥干化技术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干化
    1.1 干化场
    1.2 太阳能干化床
    1.3 生物干化
    1.4 污泥干化芦苇床
2 污泥的加热干燥
    2.1 污泥干燥原理
    2.2 污泥加热干燥过程
    2.3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2.3.1 物料的性质和形状。
        2.3.2 物料的湿度和温度。
        2.3.3 干燥介质的温度和湿度。
        2.3.4 干燥介质的流动情况。
        2.3.5 干燥介质与物料的接触方式。
        2.3.6 干燥器的结构形式。

(10)中低强度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和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污泥的现状及其组成特性
        1.1.2 污泥处理处置中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危害
    1.2 5 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发展历程
    1.3 厌氧消化总体概述
        1.3.1 厌氧消化机理
        1.3.2 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1.4 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介绍
        1.4.1 臭氧预处理
        1.4.2 碱预处理技术
        1.4.3 热预处理
        1.4.4 超声预处理技术
        1.4.5 目前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之处
    1.5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底物
    2.2 设备
        2.2.1 高浓度中温厌氧消化系统
        2.2.2 超声波污泥预处理设备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 1:厌氧反应参数优化及不同超声处理比例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动力学的影响
        2.3.2 实验 2:不同超声处理比例对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的影响
        2.3.3 实验 3: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周期及脱水性能的影响
    2.4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2.4.1 理化指标测定
        2.4.2 超声波设备的击破率
        2.4.3 Design-expert 8.0
        2.4.4 Box-Behnken
        2.4.5 动力学模型
        2.4.6 进料计算
        2.4.7 脱水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脱水性及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3.1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探究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超声预处理比例污泥产甲烷潜能
        3.2.1 不同超声处理比例污泥批次式厌氧反应产气情况
        3.2.2 不同超声处理比例污泥反应期间产酸情况
    3.3 不同超声比例预处理与原始污泥产甲烷动力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预处理污泥半连续性厌氧消化反应中试试验
    4.1 不同超声处理比例对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的影响
        4.1.1 实验准备与启动
        4.1.2 不同比例超声波预处理污泥产气量
        4.1.3 不同比例超声波预处理污泥产气增长率
        4.1.4 最佳投配比选择
    4.2 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周期、有机质降解及脱水性能的影响
        4.2.1 超声预处理污泥有机质降解率的影响
        4.2.2 超声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周期的影响
        4.2.3 超声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后脱水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连续性反应器超声波预处理污泥厌氧消化综合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
    5.2 经济效益
        5.2.1 国家针对生物质能源的经济政策
        5.2.2 超声波强化污泥厌氧消化经济可行性分析
    5.3 环境效益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泥脱水干燥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油污泥脱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J]. 屈京,马跃,岳长涛,唐勋. 应用化工, 2021(11)
  • [2]低温闭式循环污泥干化设备烘房风场基础数值模拟研究[D]. 郜玉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
  • [3]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剩余污泥特性及脱水性优化研究[D]. 吴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水热法联合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 窦昱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电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特性及过程规律研究[D]. 李倩. 天津大学, 2019(01)
  • [6]基于全系统电导过程的污泥电脱水机理分析及应用研究[D]. 杨增军. 天津大学, 2019(01)
  • [7]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强化污泥破解效能及机制研究[D]. 刘改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污泥低温热风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D]. 刘山山.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污泥干化技术的应用现状[J]. 江晖,廖传华. 中国化工装备, 2019(03)
  • [10]中低强度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和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D]. 黄旎诗.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太阳能污泥脱水干燥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