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

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

一、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丽[1](2020)在《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分别研究了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规律和光合特性动态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和农茬口栽培环境下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叶片和鳞茎形态特征在海拔梯度下的形态响应策略,并建立甘肃贝母异速生长方程,揭示了甘肃贝母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对环境的响应策略,试验结果将为甘肃贝母人工栽培起到积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旺盛生长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最高,生长初期主要以消耗老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供根系和叶片的生长,旺盛生长期以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贮藏于新鳞茎为主。生物量分配格局在各物候期均呈鳞茎>叶片>根系。2.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阶段,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现蕾期和盛花期显着高于果实膨大期,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现蕾期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盛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均为鳞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前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将绝大多数的光合产物储存在鳞茎中,而从盛花期以后,将其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用于有性繁殖,此后其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生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增大,从果实膨大期以后,鳞茎生物量分配又开始增加,甘肃贝母的生长又主要以储藏光合产物到鳞茎为主。3.甘肃贝母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性状间均为等速生长关系,且鳞茎:植株和叶片:植株生物量间,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发生改变,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改变而引起的真实可塑性变化,而叶片:鳞茎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没有发生变化,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植物大小而引起的外观可塑性变化。4.甘肃贝母生殖分配特性研究表明,生殖器官生物量与分株植物茎生物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呈显着抛物线关系,与鳞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花期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果期呈显着抛物线关系,鳞茎和总生物量生长规律发生改变,不同器官间生长规律存在差异。氮平均组成百分比最高的为叶片,达到2.52%,磷和钾在果实中的组成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器官。5.高海拔(3000 m)甘肃贝母叶片厚显着大于低海拔(2400 m),且海拔梯度改变了甘肃贝母资源分配策略,随海拔的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显着增加,从低海拔的12.54%增加到高海拔的22.97%,而鳞茎生物量分配显着降低,从低海拔的87.46%降低到高海拔的77.03%。叶片光合作用参数随海拔升高均逐渐增大,其中,海拔2700 m和3000 m地区植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初始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在海拔2400 m地区植株,说明甘肃贝母是通过增加叶片厚度和光合作用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而延长叶片寿命,并通过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降低鳞茎生物量分配以此来适应高山低温环境。异速生长分析表明,在给定鳞茎横纵轴比和总生物量情况下,均为2700 m海拔植株具有最大鳞茎生物量,考虑到鳞茎产量和形态,在甘肃贝母人工引种驯化时,选择2700 m左右海拔种植是提高甘肃贝母产量和外观性状的重要途径。6.马铃薯茬口的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着大于生荒地和蚕豆茬口,并且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其余2种茬口,而生荒地和蚕豆茬口甘肃贝母根系吸收能力和叶片光合效率增加,根系和叶片生物量分配增加,造成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异速生长分析表明,鳞茎基于叶片生长策略取决于植物大小而不是茬口差异,是外观可塑性,而根系和鳞茎基于总植株,根系基于鳞茎,地上部分基于地下部分生长策略取决于茬口差异,是真实可塑性,因鳞茎生物量分配在马铃薯茬口最大,因此马铃薯茬口更适宜栽培甘肃贝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甘肃贝母人工驯化栽培时合理选择茬口,有效增加甘肃贝母鳞茎产出性能。

方诗琪,李宇,黄东海,艾伦强,刘翠君,何美军[2](2020)在《湖北贝母石油醚段的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石油醚段的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将湖北贝母经6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获得总浸膏,再采用石油醚萃取获得石油醚段浸膏,利用滤纸片法、稀释倒平板法、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电导仪对湖北贝母石油醚段的抗菌活性和机制进行了探索;同时,利用GC-MS、1D和2D NMR等对湖北贝母石油醚段的成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湖北贝母石油醚段溶液对于苏云金芽孢杆菌、绿脓杆菌有中度敏感抑制活性,对肺炎克雷伯杆菌ATCC1388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枯草芽孢杆菌有轻度敏感抑制活性。其中,只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的MIC/MBC小于4.0 mg/mL。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很可能通过破坏细胞膜从而减缓了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生长,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并获得了对应总离子流中的27种化合物。

王鹏程,李云,裴锋,杨振容,董朝晖,孙长城[3](2018)在《鳞茎繁育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摸清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其产量和效益,更好地促进产业化发展,分别从重庆、湖南引进鳞茎,与本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3个产地的湖北贝母发根时间、开花时间基本相同,都是以种茎内幼芽生长发育为主导,一个幼芽最终形成一个鳞茎。湖北贝母只有幼芽健壮,才能获得高产。

罗丽[4](2018)在《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资源学研究》文中指出贝母属植物应用广泛,除了作为观赏花卉外,在我国该属大多数物种还是止咳化痰的传统药物。该属全世界约有140种,我国分布约有2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贝母药材有5类,分别为川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这些药材品种的基原物种多达10种1变种,其中川贝母和伊贝母为多基原药材。对于多基原的川贝母药材相关研究较多,伊贝母药材研究相对较少。调查发现,新疆地区分布的贝母属物种有9种,而药典收载的伊贝母基原植物仅有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和新疆贝母F.walujewii两种,但当地民间临床应用时,对该地区分布的贝母属物种通常并不区分,均作贝母类药材使用,这可能会对贝母类药材临床药用安全和有效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拟结合植物形态特征、显微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化学成分开展研究,探清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资源现状,厘清各物种间亲缘关系,为该区贝母类药材合理使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结合文献检索分析与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该区贝母属物种资源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新疆地区常见贝母属物种7种,即伊犁贝母、新疆贝母、黄花贝母 F.verticillata、裕民贝母 F.yuminensis、托里贝母 F.tortifolia、额敏贝母 F.meleagroides、砂贝母F.karelinii,主要分布于北疆天山、伊犁河谷和准格尔盆地边缘地带。现有野生资源急剧下降,栽培物种主要为伊犁贝母,但受市场影响,栽培面积与产量起伏不定。市场流通上,伊犁贝母作为伊贝母药材销售,砂贝母多作花卉植物,其他5个物种,鳞茎个头小者常充作药材川贝母,鳞茎个头大者作药材伊贝母。本文观察了新疆地区7个常见物种及近缘的平贝母F.ussuriensis叶表皮、花粉、鳞茎粉末特征。叶表皮特征观察发现,新疆贝母和平贝母叶上表皮无气孔分布,有别于其他物种;花粉特征仅砂贝母花粉外壁纹饰为似脑纹型,其他物种为网纹型;鳞茎粉末观察到黄花贝母淀粉粒以侧链为主,这与其他物种直链、侧链淀粉粒共存的情况不同。结果表明,黄花贝母与裕民贝母微形态最为接近,砂贝母与其他物种相差最大。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利用ITS、matK、rpl16片段,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贝叶斯分析法(Bayesianinference,BI)构建该区贝母属物种系统发育树,探究物种间亲缘关系。由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知,伊犁贝母、新疆贝母、托里贝母、裕民贝母、黄花贝母聚成新疆贝母群,亲缘关系最近;砂贝母与额敏贝母、平贝母共同构成混合贝母群,而额敏贝母与平贝母构成姊妹支。采用HPLC法对新疆地区常见贝母物种及近缘的平贝母的5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检测,比较物种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线形回归方程R2均大于0.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值均小于5%。聚类分析表明,砂贝母单独聚为一类;裕民贝母与伊犁贝母聚为一类;新疆贝母、黄花贝母、托里贝母、平贝母聚为一类。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形态、遗传角度,托里贝母、黄花贝母、裕民贝母与伊贝母药材两基原植物(伊犁贝母和新疆贝母)亲缘关系较近,而砂贝母、额敏贝母与其亲缘关系较远。2.结合分子、化学成分初步认为,砂贝母与其他物种相似度最低,不为一类,作为贝母类药材使用值得商榷;裕民贝母与伊犁贝母亲缘关系近,且成分相近,具有作为药材伊贝母使用的潜在可能;黄花贝母、托里贝母、额敏贝母在化学成分上与新疆贝母、平贝母聚在一起,三者是否贝母类药材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冯治朋[5](2017)在《太白贝母组织培养和繁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是秦巴山脉太白山地区的道地名贵药材,入药历史悠久,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太白贝母有性繁殖需4-5年时间才能完成,且种子发芽率低、出苗困难;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用种量大,繁殖系数低,需求量大,市场一直供不应求,造成生产成本昂贵。现代组织培养技术为大量快速繁殖植物种苗提供了可能,同时,太白贝母一朵花可结实种200-250粒种子,如果能使种子发芽也是一种重要选择途径。本试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种子催芽技术和光照对贝母生长发育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了研究,为大规模人工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基本技术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太白贝母组织培养繁殖方法以太白贝母鳞茎为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是用75%乙醇浸泡30s,随后用10%次氯酸钠浸泡20min,再用0.1%升汞消毒5min,无菌水冲洗5次消毒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最佳配方为MS+NAA 1.0mg/L+6-BA3.0 mg/L,此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且生长速度较快;再生小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0mg/L+6-BA 0.5mg/L,此培养基鳞茎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NAA 0.5mg/L+6-BA 0.5mg/L,此培养基不定芽的诱导率最高,且不定芽生长最为旺盛。2.太白贝母种子沙藏方法太白贝母种子最佳的沙藏方法是:沙藏前用激素GA3(50 mg/L)浸泡种子24h后再沙藏;沙藏时按采用种子与锯末、腐殖土、沙子混合方法,其比例为种子:锯末:腐殖土:沙子=1:1:1:2,贮藏于室内透气的木箱内,用湿布覆盖,并保持湿度在60%70%,放置于冷凉处,并定期搅拌;沙藏层积过程中,层积90天的种胚已经达到胚乳的3/4,种子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急剧升高,层积90d的种胚形态学后熟基本完成;随着天气变冷,两种酶的活性稍微降低,随后天气转暖两种酶的活性又急剧升高,完成种胚的生理学后熟,层级210d后种胚后熟完成,长满整个胚乳,达到可发芽状态。此方法的出苗率最高。3.太白贝母的育苗方法采用经沙藏和激素处理的种子,选择土壤湿润,覆土1cm,出苗效果最好。4.光照对太白贝母生长发育的影响遮荫率为60%时,遮荫对“飘带叶”期植株的生长影响最大,可促进其生长,“树儿子”期植株次之,“灯笼花”期植株最弱。遮荫条件下,“飘带叶”植株贝母辛含量增速最快,含量较高,“树儿子”期植株贝母辛含量相差不大,“灯笼花”期植株贝母辛含量均降低。因此,建议只对“飘带叶”期植株进行遮荫。

刘二喜,杨朝柱,郑小江,牟方贵,覃宇,潘娅妮,吴平,王林,熊坤,谢义梅[6](2016)在《白魔芋的引种适应性评价》文中认为引种是优质种质资源扩大栽培区域和基因交流的前提。为研究魔芋种质资源引种适应性,以白魔芋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田间操纵试验及实验室鉴定等方法系统评价了其在引种区恩施州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白魔芋在恩施州海拔4501250 m区域能安全越冬,且能正常生长发育,在4年以上完成其生活史;营养繁殖试验中根状茎数量随球茎质量增大而增加,根状茎质量与主球茎质量比值为56.93%,白魔芋繁殖系数9.83显着高于清江花魔芋的3.88;有性繁殖试验中,群体花期短,一般在510天,花期随群体数量增大而延长,单株平均收获实生子54粒,2010—2012年百粒重分别为19.18、17.05、26.14 g,23.93 g的平均质量高于相应年份花魔芋13.48 g的77.52%;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其繁殖,主要是根状茎数量显着减少和根状茎质量在变态茎总质量的比例降低;精粉中KGM含量及出粉率表明,白魔芋品质优于花魔芋,同时首次提出,40100目出粉率可用于快速评价白魔芋品质。白魔芋不适宜恩施州大田繁殖引种,但可用于育种引种,同时抗耐病性、耐光性、耐高温等评价指标的引入对构建魔芋引种的系统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刘二喜[7](2016)在《魔芋种质资源分类鉴定技术、引种适应性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魔芋种质资源分类鉴定、引种适应性评价、营养及有性繁殖理论、应用研究需要出发,首次提出了一种SPME-GC/MS联用技术鉴定魔芋种质资源的方法,也第一次试探性地研究了魔芋引种适应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时,通过对花魔芋、白魔芋、珠芽魔芋这3种主推品种营养繁殖特征的研究,提出基于子代与主球茎位置关系的种质资源分类方式。通过对花魔芋花部构成、花芽分辨、开花物候、附属器挥发性气味、自交结籽率、有性繁殖特征、访花及传粉昆虫、传粉昆虫辅助授粉效果评价,探索出一套人工干预强化昆虫授粉的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魔芋种质资源生殖器官——附属器为研究材料,利用SPME-GC/MS联用技术测定,将测出的气味物质按正丁醛、硫代乙酸甲酯、己烷、2-乙烯氧基乙醇、3-羟基-2-丁酮、3-甲基-丁醇、DMDS、辛烷、4-甲基戊醇、3-甲基-甲酸丁酯、2-甲基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4-甲基戊酸甲酯、庚醛、4-甲基戊酸、4-甲基戊酸乙酯、DMTS、庚醇、壬醛、壬醇、DMTeS、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十五烷、α-甲基苯甲醇、丁羟甲苯、苯乙酮、乙酸苯甲酯、α-甲基乙酸苄依次编为1-30号。基于计算机二进制存储原则有的气味物质为1,无的为0,得到魔芋种质资源鉴定条形码。西盟魔芋、花魔芋、鄂魔芋1号、白魔芋、滇魔芋的条形码分别为:00111 11110 11111 11111 00001 01000、10000 01100 00000 01000 01110 00000、0000001000 00000 01000 10000 00000、01000 01000 00000 01000 10000 00000、00000 10101 0000000000 00000 10111。固相吸附柱的优化选择、GC-MS数据库的更新及动态测定等有望提高气味物质的区分度以便区分种内突变材料或地方群体,最终实现魔芋化学鉴定条形码库的建立。(2)白魔芋在恩施州海拔4501250 m区域能安全越冬,且能正常生长发育,在4年以上完成其生活史;营养繁殖试验中根状茎数量随球茎质量增大而增加,根状茎质量与主球茎质量比值为56.93%,白魔芋繁殖系数9.83显着高于清江花魔芋的3.88;有性繁殖试验中,群体花期短,一般在510天,花期随群体数量增大而延长,单株平均收获实生子54粒,2010—2012年百粒重分别为19.18 g、17.05 g、26.14 g,23.93 g的平均质量高于相应年份花魔芋13.48 g的77.52%;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其繁殖,主要是根状茎数量显着减少和根状茎质量在变态茎总质量的比例降低;精粉中KGM含量及出粉率表明,白魔芋品质优于花魔芋,同时首次提出,40100目出粉率可用于快速评价白魔芋品质。白魔芋不适宜恩施州大田繁殖引种,但可用于育种引种,同时抗耐病性、耐光性、耐高温等评价指标的引入对构建魔芋引种的系统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提出了一种引种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1中心3层次9指标,以产业化为中心,分为繁育、繁殖、推广3层次,以生长、开花、结实、耐冷性、耐热性、光合性能、耐病性、产量、品质为9个评价指标。(3)花魔芋根状茎数量统计中首次用离层数代替根状茎数,不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重复性,而且数据采集更加方便,新调查方法中根状茎数量在样本中均呈正态分布,同时,根状茎数量与球茎质量具明显的正相关性,可用y=1.1894Ln(x)-1.5682(R2=0.9833)表征。40-430g花魔芋、86g-127g白魔芋、1-2龄珠芽魔芋营养繁殖系数分别为5.34、10.83、20.00。根据子代与主球茎位置关系,参考芋头种质分类方式,首次提出将中国魔芋种质资源分为离体类魔芋、连体类魔芋及珠芽类魔芋3大类。(4)开花物候。花魔芋开花最早,勐海魔芋、滇魔芋次之,白魔芋、珠芽魔芋再次之,西盟魔芋最迟,其中花魔芋与白魔芋、西盟魔芋花期相差2、3个月左右。花魔芋、白魔芋花期集中,一般为6-10 d,滇魔芋、西盟魔芋花期分散,一般持续30 d左右,勐海魔芋、珠芽魔芋由于样本数量较少,群体花期仍不太明确。开花物候对魔芋杂交育种花期调节、杂交制种亲本播期安排和繁殖生态学均有重要作用,同时,花期集中程度对魔芋种质资源纯度鉴定有重要作用。(5)花芽快速分辨。以花魔芋为材料,开花亲本可采用2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分辨:一、看芽的长度,2011年花芽芽长为4.84±0.73 cm;2012年叶芽芽长为0.95±0.15 cm,花芽芽长为5.67±0.82 cm。一般花芽长为叶芽的5倍以上,差异显着。二、观芽的形态,叶芽为金字塔式结构,形态拟合曲线为y=3.8415x-1.0456(R2=0.9965);而花芽具明显孕期特征,芽中下部鼓起,形态拟合曲线为y=-0.0548x4+0.9548x3-6.0155x2+17.43x-2.7329(R2=0.9998)。(6)花魔芋访花昆虫有20余种,隶属7目15科,其中传粉昆虫3目、5科,包括粪食性金龟属Onthophagus sp.(Coleoptera:scarabaeidae)、隐翅虫Staphylinoidea sp.(Coleoptera:Superfamily Staphylinoidea:)、丽蝇属Calliphoride sp.(Diptera:Calliphoridae)、麻蝇属Sarcophagidae sp.(Diptera:Sarcophagidae)及蠼螋Labiduridae sp.(Dermaptera:Labiduridae)。访花昆虫最多分布在鞘翅目(Coleoptera)和双翅目(Diptera)中。隐翅虫在有风天雄花期、雌花期分别为62头、2.83头,无风天雄花期、雌花期分别为152头、16.33头,差异极显着,表明雄花期气味物质是吸引隐翅虫访花的重要因素。(7)人工有性繁殖中,首次发现低的结籽率影响花魔芋种内授粉植株存活,21.98%以下结籽率植株死亡,25.58%以上结籽率植株存活。同时,进一步揭示了球状茎质量与实生种子数量的相关性,可用y=348.62Ln(x)-1913.2(R2=0.9913)表征,为实生子产量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也证明了花魔芋有性繁殖结籽率的生态机制为资源限制机制。(8)人工干预强化昆虫授粉的技术中,野外分散的花魔芋群体结实率4.05%、套袋自交群体结籽率9.09%,个体结籽率34.96%。利用增色处理、二甲基寡硫醚气味引诱处理的群体结籽率与个体结籽率分别可提高到85.71%和77.85%、86.96%和74.24%。以自交群体结籽率、个体结籽率为对照,则分别提高76.62%和42.89%、77.87%和39.28%,达极显着差异。

刘海华,艾伦强,由金文[8](2013)在《恩施自治州珍稀名贵中药材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从药材用途、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等12种珍稀名贵中药材,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袁燕波,郝丽红,于晓南[9](2013)在《贝母属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母属植物,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花婀娜多姿,果、叶形态奇特诱人,花色绚丽斑斓,在国外很受欢迎,但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笔者通过概述贝母属观赏植物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学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属植物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提出并讨论了其在我国推广发展的可行性。

阎博华,丁红,丰芬,曾洁萍[10](2010)在《不同基源川贝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从生长环境、资源学、生药学、化学成分及方剂应用等角度对川贝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有利于川贝母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二、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贝母种质资源
    1.2 甘肃贝母研究现状
        1.2.1 甘肃贝母植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1.2.2 栽培与繁殖方式
    1.3 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进展
        1.3.1 生物量分配表达方式
        1.3.2 生物量分配理论
        1.3.3 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4 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
        1.4.1 异速生长的概念
        1.4.2 异速生长理论在植物生物量分配中的应用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项背景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4 研究目标
        1.5.5 研究内容
        1.5.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贝母在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肃贝母营养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2.2 甘肃贝母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2.3 甘肃贝母种群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生物量比较和异速生长关系
    2.3 讨论
        2.3.1 营养生长阶段在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2.3.2 在生殖生长阶段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2.3.3 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贝母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变化
        3.2.2 甘肃贝母植株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生物量关系
        3.2.3 甘肃贝母各器官在不同物候期营养元素分配
    3.3 讨论
        3.3.1 甘肃贝母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分布
        3.3.2 甘肃贝母生物量生殖分配变化规律
        3.3.3 甘肃贝母种群生殖器官与分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关系
        3.3.4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营养物质分配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4.1.2 研究材料
        4.1.3 样品采集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
        4.2.2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
        4.2.3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
        4.2.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光合特性
    4.3 讨论
        4.3.1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的影响
        4.3.2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4.3.3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4.3.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
        4.3.5 不同海拔梯度生长植株叶片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4.4 小结
第五章 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5.1.2 研究材料
        5.1.3 样品采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农茬口下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
        5.2.2 不同农茬口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
    5.3 讨论
        5.3.1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5.3.2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光合特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2)湖北贝母石油醚段的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2.1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抗菌活性测试
        1.2.2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抗菌活性MIC(最低抑菌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1.2.3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对致病菌生长曲线影响检测
        1.2.4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对致病菌菌液电导率影响检测
        1.2.5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对致病菌菌液内容物释放检测
        1.2.6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化合物GC-MS分析
        1.2.7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化合物分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的抗菌活性
    2.2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抗菌活性MIC和MBC
    2.3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对致病菌生长的影响
    2.4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对细菌膜通透性的影响
    2.5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对菌悬液中大分子内容物含量的影响
    2.6 湖北贝母石油醚段化合物分离鉴定
3 结论

(3)鳞茎繁育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1.1.2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种茎处理
        1.2.2 栽植试验
        1.2.3 观测项目与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特性
    2.2 鳞茎发育
3 小结与讨论

(4)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资源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研究进展
    1.1 本草源流
    1.2 分类学研究
    1.3 鉴定研究
        1.3.1 显微鉴定
        1.3.2 理化鉴定
        1.3.3 分子鉴定
    1.4 化学研究
    1.5 药理研究
        1.5.1 呼吸道作用
        1.5.2 抗炎抗菌作用
        1.5.3 抗肿瘤作用
        1.5.4 其他作用
    1.6 栽培、采收及加工
        1.6.1 栽培
        1.6.2 采收
        1.6.3 加工
第二章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资源调查
    2.1 调查方法
        2.1.1 文献及植物标本信息收集
        2.1.2 实地情况调查
    2.2 调查路线
    2.3 调查结果
        2.3.1 文献信息收集
        2.3.2 植物形态
        2.3.3 野生资源现状
        2.3.4 栽培现状
        2.3.5 市场流通情况
第三章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系统学研究
    3.1 微形态观察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
        3.1.5 讨论
    3.2 系统发育研究
        3.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第四章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及其近缘物种指纹图谱初探
    4.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色谱条件
        4.2.2 供试品的制备
        4.2.3 混合对照品的制备
        4.2.4 方法学考察
        4.2.5 对照品指纹图谱的建立
        4.2.6 样品指纹图谱的建立
        4.2.7 指纹图谱系统聚类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线性关系考察
        4.3.2 精密度试验
        4.3.3 稳定性试验
        4.3.4 重复性试验
        4.3.5 对照品指纹图谱的建立
        4.3.6 样品指纹图谱的建立
        4.3.7 指纹图谱系统聚类分析
    4.4 讨论
        4.4.1 多个对照品的检测
        4.4.2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作贝母类药材使用的合理性
第五章 总结
    5.1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资源现状
    5.2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亲缘关系
    5.3 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作为贝母类药材使用合理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太白贝母组织培养和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1.1 太白贝母的植株形态
    1.2 贝母的组织培养研究
        1.2.1 培养条件
    1.3 太白贝母繁殖的研究
    1.4 遮荫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遮荫对药用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1.4.2 遮荫对药用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4.3 遮荫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太白贝母的组织培养
    2.1 组织培养的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灭菌方法的对鳞茎消毒的影响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再生小鳞茎的诱导
        2.2.4 不定芽的诱导
    2.3 讨论
        2.3.1 外植体的消毒
        2.3.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2.3.3 继代培养的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太白贝母种子繁殖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技术路线
        3.1.3 太白贝母种子的沙藏处理方法
        3.1.4 激素处理太白贝母种子方法
        3.1.5 育苗方法
        3.1.6 太白贝母种子酶活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沙藏方法的出苗率
        3.2.2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处理的出苗率
        3.2.3 育苗方法
        3.2.4 太白贝母种子沙藏过程中胚的生长变化
        3.2.5 沙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
        3.2.6 沙藏过程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
    3.3 讨论
        3.3.1 太白贝母种子的激素处理
        3.3.2 种胚的生长变化及两种酶的活性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光照对太白贝母植株的影响
    4.1 遮荫对太白贝母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4.1.1 材料和方法
    4.2 太白贝母中生物碱成分的HPLC-ELSD测定
        4.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2.2 试验方法
    4.3 遮荫对太白贝母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遮荫对太白贝母植株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遮荫对太白贝母植株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4.4 高效液相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4.4.1 贝母辛的线性关系
        4.4.2 太白贝母标准品和样品色谱图
        4.4.3 不同遮荫对贝母辛的含量影响
    4.5 讨论
        4.5.1 不同遮荫对太白贝母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4.5.2 不同遮荫对太白贝母贝母辛含量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白魔芋的引种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引种地与生境气候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3.1 耐寒性
        1.3.2 生育周期
        1.3.3 营养繁殖及有性繁殖试验
        1.3.4 抗逆性试验
        1.3.5 品质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耐冷(寒)性
    2.2 生育周期
    2.3 大田区域试验中白魔芋营养繁殖特征
    2.4 温室人工授粉试验中白魔芋有性繁殖特征
    2.5 干旱胁迫下白魔芋繁殖特点
    2.6 白魔芋品质评价
        2.6.1 精粉中KGM含量测定及评价
        2.6.2 精粉出粉率
3 结论与讨论
    3.1 生活史
    3.2 营养及有性繁殖特征
    3.3 抗逆性特征
    3.4 品质评价
4 展望

(7)魔芋种质资源分类鉴定技术、引种适应性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魔芋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2 魔芋种质资源鉴定研究现状
        1.2.3 魔芋种质资源引种研究现状
        1.2.4 魔芋种质资源繁殖研究现状
        1.2.5 魔芋种质资源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魔芋种质资源分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与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PME-GC/MS法测定的重现性
        2.3.2 不同种魔芋附属器挥发成分结果分析
        2.3.3 魔芋种质资源的GC/MS指纹图谱制定
    2.4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魔芋种质资源引种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引种地与生境气候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2 结果分析
        3.2.1 耐冷(寒)性
        3.2.2 生育周期
        3.2.3 白魔芋大田营养繁殖特征
        3.2.4 温室中白魔芋人工授粉有性繁殖特征
        3.2.5 干旱胁迫下白魔芋繁殖特点
        3.2.6 白魔芋品质分析评价
    3.3 结论与分析
    3.4 讨论与展望
第四章 魔芋种质资源营养繁殖特征及种质分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魔芋营养繁殖特性
        4.2.2 白魔芋营养繁殖特性
        4.2.3 珠芽魔芋营养繁殖特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魔芋种质资源有性繁殖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魔芋种质资源花序特征
        5.2.2 魔芋种质资源花芽分辨
        5.2.3 魔芋种质资源开花物候
        5.2.4 魔芋种质资源附属器挥发性气味物质特征
        5.2.5 花魔芋有性繁殖特征
        5.2.6 花魔芋访花昆虫、传粉昆虫调查
        5.2.7 人工干预昆虫授粉技术
    5.3 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恩施自治州珍稀名贵中药材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头顶一颗珠
2 江边一碗水
3 七叶一枝花
4 文王一支笔
5 湖北贝母
6 厚朴
7 竹节参
8 银杏
9 天麻
1 0 山茱萸
1 1 黄连
1 2 八角莲

(9)贝母属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贝母属植物种质资源概述
    1.1 贝母属植物的起源与分布
    1.2 贝母属植物的分类
2 贝母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2.2 个体发育
    2.3 受精条件
3 贝母属植物的价值
    3.1 贝母属植物观赏价值
    3.2 贝母属植物药理作用
4 贝母属植物在我国发展前景的讨论
    4.1 加强保护, 合理利用
    4.2 引种驯化, 深入研究
    4.3 综合评价, 重点开发
    4.4 培育新品种

(10)不同基源川贝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长环境
2 形态特征
3 资源学
4 生药学
5 化学成分
6 方剂的应用

四、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D]. 马瑞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2]湖北贝母石油醚段的抗菌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J]. 方诗琪,李宇,黄东海,艾伦强,刘翠君,何美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22)
  • [3]鳞茎繁育湖北贝母生长发育规律观察[J]. 王鹏程,李云,裴锋,杨振容,董朝晖,孙长城. 浙江农业科学, 2018(06)
  • [4]新疆地区贝母属物种资源学研究[D]. 罗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5]太白贝母组织培养和繁殖研究[D]. 冯治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白魔芋的引种适应性评价[J]. 刘二喜,杨朝柱,郑小江,牟方贵,覃宇,潘娅妮,吴平,王林,熊坤,谢义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8)
  • [7]魔芋种质资源分类鉴定技术、引种适应性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二喜. 湖北民族学院, 2016(10)
  • [8]恩施自治州珍稀名贵中药材研究综述[J]. 刘海华,艾伦强,由金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1)
  • [9]贝母属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价值[J]. 袁燕波,郝丽红,于晓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3(05)
  • [10]不同基源川贝母研究进展[J]. 阎博华,丁红,丰芬,曾洁萍. 四川中医, 2010(05)

标签:;  ;  ;  ;  ;  

湖北贝母有性繁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