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例未住院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114例未住院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一、114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不住院中西结合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国[1](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孙凌云[2](2014)在《孙颖立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总结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归纳总结孙颖立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继承、研究老专家诊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观点与宝贵经验。方法:在病例采集期间对孙颖立教授特需门诊中40例ITP患者的初诊信息及连续治疗3个月后的病情信息进行收集。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西医病情资料、中医诊断及治疗信息。其中以患者ITP分期分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情况、出血症状、西医治疗情况、疾病诱发因素、中医辨证分型、处方中用药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的统计方法,主要对患者治疗情况、症状、证候、常用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排序,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ITP各证型与用药的关联性、西医治疗情况、诱发因素、出血症状与用药的关联性进行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通过对统计结果的讨论分析,总结孙颖立教授治疗ITP的临床经验。结果:40例病人中,男性11例,占27.5%;女性29例,占72.5%。年龄分布方面,此次研究病例中青年较未成年人和老人多:20-59岁之间的患者占比例为67.5%,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例为32.5%。初诊时ITP患者中位病程是4.44年(0.08-34年),其中以慢性病程者为多:病程在1年以上的患者占67.5%,一年以下患者占32.5%。40例ITP患者中,慢性ITP患者最多,占50%,难治性ITP占12.5%,新诊断及重症ITP病例均占10%,其平均血小板计数为34.225×109/L(1×109/L-92×109/L),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9/L的18例,占45%,在10-30×109/L之间共14例,占35%。40例ITP患者中有31例明确表示接受过西医治疗,这31例中接受最多的治疗方法是糖皮质激素,共25人次,其次是丙种球蛋白输注以及血小板输注,且这31例中有13例在就诊时仍继续接受西医治疗,其中11人次仍服用泼尼松片,2人次服用地塞米松片,1人次服用达那唑。40例ITP患者中,23例有明确或可疑相关的疾病诱发或复发因素,其中因感冒诱发疾病发生或复发者占39.1%,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物以及农药、油漆、消毒水、化妆品、装修材料等挥发性化学物质均占21.7%。主要症状方面,有22例患者具有明确出血症状,其中以皮肤黏膜出血出现频率为45.5%,其次是齿衄31.8%、女性患者月经过多27.3%。其他临床症状中,乏力出现频率最多,占52.5%,其次是口干、胃部不适、大便不成形、失眠以及关节痛。舌象统计上,舌色以舌尖红及淡红为主(62.6%),舌苔以苔白腻(52.5%)及苔薄黄(22.5%)、薄白(17.5%)频率较高,舌形以舌胖(37.5%)、有齿痕(17.4%)为多。脉象统计上,出现最多的三种脉象依次为细脉(50%)、沉脉(30%)、滑脉(27.5%)。在40例ITP患者中,基本证候以脾虚不摄证出现次数最多(65%),其次是阴虚血热(45%)及血热妄行证(32.5%);实际证候中,有24例患者辨证为两证组合(占60%),16例患者辨证为单一证(40%),其中主要证分别是脾虚不摄合阴虚血热证(65%)、脾虚不摄合血热妄行证(45%),以及单一脾虚不摄证(17.5%)、单一阴虚血热证(10%)。常用中药方面。40例处方中使用频率前18味的中药及其常用剂量依次为:生黄芪20g、仙鹤草15g、女贞子15g、生地黄15g、当归12g、炙甘草6g、茜草15g、鸡血藤30g、防风l0g、紫草15g、卷柏15g、水牛角15g、整三七10、12g(三七粉6g)、柴胡l0g、生白术12g、土茯苓15g、白茅根30g。基本证候用药差异分析方面,白术、防风在脾虚不摄证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非脾虚不摄证,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药物在阴虚血热证中使用频率比非阴虚血热证中使用频率更高,但炙甘草及白术在阴虚血热证中的出现频率比非阴虚血热证中明显减少,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草、土茯苓、白茅根、柴胡、薏苡仁、金银花在血热妄行证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非血热妄行证,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鸡血藤在瘀血内阻证中的使用频率明显多于非瘀血内阻证,而女贞子在瘀血内阻证中的使用频率明显少于非瘀血内阻证,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鹿角胶、锁阳在就诊时仍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风及荆芥在易因感冒导致ITP复发加重的患者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不易因感冒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茯苓在具有其他因素易导致ITP复发加重的患者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不具这些因素的患者,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风、三七、羚羊角粉在具有出血症状的患者中使用频率远高于不具有出血症状的患者,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观察40例患者经3个月门诊连续治疗后的出血症状、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发现,出血症状分级减轻的患者在25例出血患者中共占92%,经治疗后基本无出血症状的患者占68.0%;治疗后临床症状量化积分属于轻度的病例占97.5%,相比治疗前增加了47.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减轻程度≥60%的病例占65%,≥30%的患者占30%,无减轻程度<30%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10×109/L的患者比例下降了15%,10-30×109/L的患者比例下降了15%,30-100×109/L患者比例上升了17.5%,>100×109/L患者比例上升了12.5%,平均血小板增长幅度为48.4×109/L。总体疗效方面,40例ITP患者中显效病例3例,良效病例19例,进步病例18例,无效病例0例,总显效率55.0%,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次研究阐明了孙颖立教授治疗ITP的基本学术观点——本病以气虚与血热为基本病机,往往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及孙颖立教授治疗ITP四条基本原则:1.健脾益气为本;2.凉血、止血、化瘀贯穿始终;3.补肾、养血益精髓;4.祛风、清热防复发。结合此次研究的40例处方分析,总结出孙颖立教授治疗ITP的基本方药是生黄芪、仙鹤草、女贞子、生地、当归、炙甘草。在四种常见证候脾虚不摄、阴虚血热、血热妄行、瘀血内阻证中,需分别加减应用白术、防风、柴胡、金银花、茜草、鸡血藤等药物。同时,还应重视紫草、卷柏、三七等理血药,以及鹿角胶、锁阳等温肾药,防风、荆芥、土茯苓等祛风清热解毒药在不同适应症中的加减应用。总的用药原则是,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温阳而不燥热,养血而不壅滞。在上述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指导下,孙颖立教授治疗ITP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ITP患者出血及其他临床症状,并能使血小板水平显着提高。

曾子芸[3](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陆城华,张惠勇[4](2014)在《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病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中西药配合治疗结核病可取长补短,既能调整机体的机能状态,又能延缓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目前临床治疗肺结核甚为理想的方法。以下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病因病机何任[1]教授认为肺结核病程缓慢,且有传染性,多因劳伤正气,正不胜邪,感痨虫所致。其病理本质乃阴虚者

Clinic Society of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5](2013)在《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2年)(第二部分 结核病临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近一年来,国内外在结核病临床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许多新药物、新方案、新疗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2012年,抗结核新药研究最令人鼓舞的事件是贝达喹啉(bedaquiline,TMC207)已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并可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在临床结核病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项采用经过热处理灭活的Mycobacterium indicus pranii(MIP)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化疗治疗结核渗出性心包炎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值得关注。本报告介绍了肝炎治疗性疫苗V5用于治疗结核病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b期临床研究结果。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估各种方法在结核病中的治疗价值;同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中介入治疗方面的内容。在结核病外科治疗方面补充了骨结核外科治疗进展,尤其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新方式及其应用。抗结核治疗新方案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核病合并HIV感染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包括Mtb与HIV双重感染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结核病治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抗结核药物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治疗不良反应,以及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等7个部分内容。

唐神结,胡忠义,张青,范琳,崔振玲,刘一典,张宗德,谢汝明,白连启,陆宇,杜凤娇,张延安,侯代伦,金锋,张广宇,陈志,胡族琼,闫世明,赵云虹,邢勇,孙炳奇[6](2012)在《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1年)(第二部分 结核病临床治疗)》文中指出一、抗结核新药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遴选出了20余种化合物,其中10余种已进入了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一)硝基咪唑类药物硝基咪唑类药物是对Mtb有较高活性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其中,PA-824和OPC-67683已在进行治疗结核病的Ⅱ期临床试验中[1]。为了更好地了解PA-824药物暴露量与

焦最婵,马万伶,张萍丽,贾灶花,王继华,武孝枝,谭红玉,肖长生[7](2004)在《114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不住院中西结合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姚庆民[8](2006)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升血小板胶囊维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慢性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给予升血小板胶囊维持治疗的疗效,试图确定慢性ITP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选择2004年11月至2006年3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ITP患者47例,男性24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30岁(年龄11~72岁),其中初诊慢性ITP患者24例,复发或难治者23例,包括脾切除术后复发者3例。所有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定的ITP诊断标准。入选标准: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9/L或有活动性出血。排除标准:伴有难治性高血压、冠心病,严重糖尿病,中重度感染。 2、治疗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HD冲击治疗,即口服地塞米松40mg·d-1,连用4天,治疗前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酌情给予血小板输注。HD冲击治疗后2周复查血常规,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可重复给予第二周期治疗。此后,部分患者不给予任何维持治疗,是为Ⅰ组(HD组);部分患者给予升血小板胶囊4粒tid维持治疗,是为Ⅱ组(HD+升血小板胶囊组);部分患者给予达那唑200mg bid维持治疗,是为Ⅲ组(HD+达那唑组)。随访观察2月以上,评价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李冬云[9](2005)在《浙贝母颗粒干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白血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产生了多药耐药性(MDR)。针对耐药白血病目前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现有的西药逆转剂或由于脏器毒性过大,或由于作用靶点单一等原因,使临床应用受限。我们通过近些年来基础研究证实,临床常用的化痰散结中药浙贝母提取的生物碱体外及动物实验均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其能增加耐药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降低P-糖蛋白(PgP)蛋白表达。临床预实验研究也证实,常规化疗方案伍用浙贝母粉用于急性白血病临床治疗,其临床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对难治及复发白血病患者临床缓解率更佳。为系统评价浙贝母伍用化疗药物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我们在既往临床研究基础上,以浙贝母颗粒饮片替代浙贝母生药粉,以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缓解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并拟订统一临床观察方案与疗效评估标准,进行了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资料来源于8家三级甲等医院于2004年1月-2005年2月间所观察的72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自动中止治疗2例,资料不完整6例,共有64例可统计疗效。因本课题为首发基金重大联合攻关项目,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研究方法,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中药颗粒饮片,课题尚未完成,在无法揭盲的情况下难以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故只能按一组统计疗效。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完全缓解(CR)率为34. 4%,有效率62. 5%。与国内102篇、国外68篇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文献资料比较,有效率相似。浙贝母颗粒饮片实际疗效有待揭盲后评估。与国内外文献比较,本项研究创新点在于:“在国内首次以中药制剂干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疗效研究,并系统评价中药伍用化疗药物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同时,将PgP蛋白作为探索性检测指标,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其研究结果对我们后续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项研究如能获得预期结果,在丰富和发展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发生过程中的中医“痰郁”理论、提高难治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将有可能改观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无药可医的被动局面。

贾佳,贾春梅[10](2021)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文中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占儿童肺炎的10 %~40 %[1-2]。大部分MPP经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即使及时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1周及以上,仍不能阻断病情的发展,称之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RMPP进展迅速,预后差,

二、114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不住院中西结合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4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不住院中西结合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资料来源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1 中医辨证标准
        2 脏腑辨证标准
        3 西医分期标准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三、研究方案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 实验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统计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六、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孙颖立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总结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认识现状
        ITP的中医病名认识
        现代中医学家对ITP的中医病因认识
        现代中医学家对ITP的病机认识
        现代中医学家对ITP的治法及方药
    综述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现代医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进展
        ITP的治疗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结果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患者西医基本病情资料统计
        患者临床症状统计
        患者舌、脉情况统计
        患者中医证候情况
        40 例患者处方中药统计
        不同证候用药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西医治疗、复发及加重因素、出血症状与中药应用差异性统计
        临床疗效观察
        验案举例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病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辨证论治
    2.2辨病论证
    2. 3 单味药物的应用
        2.3.1大蒜
        2.3.2猫爪草
        2.3.3黄连
        2.3.4苦参
    2.4中成药的应用
3 问题与展望

(5)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2年)(第二部分 结核病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抗结核新药及新方案
    一、抗结核新药
    二、抗结核新方案
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
    一、免疫治疗
    二、治疗性疫苗
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在结核病中的应用
    一、气管支气管结核
        (一) 治疗指南
        (二) 临床分型不同, 介入治疗措施的选择应有所差异
        (三) 不同介入治疗措施, 国内外学者有不同报道
    二、肺结核
    三、结核性胸膜炎
    四、支气管残端瘘及支气管胸膜瘘
结核病的外科治疗
    一、外科治疗结核病手术时机的选择
    二、肺结核的外科治疗
        1. 耐药肺结核外科治疗:
        2. 结核性毁损肺等后遗症的外科治疗:
        3. 肺结核外科治疗手术方式:
    三、胸壁结核的外科治疗
    四、结核性脓胸或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外科治疗
    五、骨结核的外科治疗
        1. 手术方式:
        2. 后凸畸形的矫正:
        3. 微创手术:
        4. 儿童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5. 耐药骨结核的手术治疗:
    六、结脑的外科治疗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一、治疗方案
    二、治疗转归
    三、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
    四、新方案
结核病合并HIV感染的治疗
    一、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二、结核病合并HIV感染者的抗结核治疗
    三、结核病合并HIV感染者的ART
    四、抗结核药物与ART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Mtb与HIV双重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六、不良反应
    七、IRIS

(6)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1年)(第二部分 结核病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结核新药的研究
    (一) 硝基咪唑类药物
    (二) 二芳基喹啉类药物
    (三) 恶唑烷酮类药物
    (四) 氟喹诺酮类药物
    (五) 氯苯吩嗪类
    (六) 药物新靶点的研究
二、结核病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的研究
    (一) 免疫治疗
    (二) 治疗性疫苗
        1. 一种Mtb抗原加细胞因子融合基因的多重疫苗:
        2. 以Ag85B-ESAT-6或Ag85B为基础加其他蛋白组成的治疗性疫苗:
        3. 以Mtb复制期及休眠期表达蛋白组成的疫苗:
        4. 其他相关性研究:
三、结核病的介入治疗
    (一) 经支气管或经皮肺穿刺局部给药
    (二) 气道内病灶的去除和气道狭窄的改善、维持
    (三) 肺结核大咯血的血管介入治疗
    (四) 胸腔镜的介入治疗应用
    (五) 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的介入治疗
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一) 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
    (二)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转归
    (三) 耐药结核病的疗效评价
    (四)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新技术
五、结核病的外科治疗
    (一) 结核外科的手术指征
    (二) 手术方式
        1. 肺结核:
        2. 结核性脓胸:
        3. 胸壁结核:
        4. 微创外科:

(8)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升血小板胶囊维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浙贝母颗粒干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单位
    2 纳入病例标准
    3 排除病例标准
    4 病例剔除标准
    5 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6 脱落病例标准
    7 治疗方法
    8 记录内容与方法
    9 观测指标
    10 统计处理
诊疗标准
    1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3 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
结果
    1 病例分布
    2 临床资料
    3 治疗资料
    4 疗效资料
    5 文献资料
    6 不良反应
    7 安全性资料
讨论
参考文献1:难治性白血病国内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2:难治性白血病国外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1: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浙贝母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 RMPP发生机制
    1.1 免疫功能紊乱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1.3 混合感染
    1.4 高凝状态
2 RMPP的实验室预测指标
    2.1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2.2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2.3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2.4 血清铁蛋白(serun ferritin, SF)
3 总结

四、114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不住院中西结合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孙颖立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总结与分析[D]. 孙凌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病研究现状[J]. 陆城华,张惠勇. 山西中医, 2014(04)
  • [5]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2年)(第二部分 结核病临床治疗)[J]. Clinic Society of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中国防痨杂志, 2013(07)
  • [6]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年度报告(2011年)(第二部分 结核病临床治疗)[J]. 唐神结,胡忠义,张青,范琳,崔振玲,刘一典,张宗德,谢汝明,白连启,陆宇,杜凤娇,张延安,侯代伦,金锋,张广宇,陈志,胡族琼,闫世明,赵云虹,邢勇,孙炳奇. 中国防痨杂志, 2012(07)
  • [7]114例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不住院中西结合疗效观察[J]. 焦最婵,马万伶,张萍丽,贾灶花,王继华,武孝枝,谭红玉,肖长生. 临床肺科杂志, 2004(06)
  • [8]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升血小板胶囊维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 姚庆民. 山东大学, 2006(12)
  • [9]浙贝母颗粒干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疗效研究[D]. 李冬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J]. 贾佳,贾春梅.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12)

标签:;  ;  ;  ;  ;  

114例未住院难治性肺结核患者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