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过程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过程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一、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工艺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亚昆[1](2020)在《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大型系统,技术密集,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且要保持高可靠性,这对发动机的维修作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维修过程中,维修环境控制、维修过程原始记录、周期监控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为了在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中有效对环境数据进行监测和控制,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维修进度,快速准确的记录维修过程数据,本文以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自动化采集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维修温湿度检测记录、关键子件维修进度采集和产品作业过程测量数据自动化采集三个部分的内容。结合工厂的维修过程标准和管理需求,设计实施了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该系统共分为维修现场温湿度自动采集检测及记录、维修过程数据采集及看板和产品作业过程测量数据自动化等三个主要部分。维修现场温湿度自动采集检测及记录方向主要应用自动化温湿度采集技术,对有环境参数要求的场所进行温湿度的自动检测和数据采集、及时报警并生成维修过程中的环境参数质量记录;维修过程数据采集及看板主要通过在维修工卡生成过程中增加和关键子件的唯一对应关系,通过维修过程中的工卡条码扫描记录维修进度,同时可通过工卡的扫描进行物料领用和故障上报,以管理需求为蓝本,构建不同维度的生产看板,使重点关注的生产维修进度透明化;产品作业过程测量数据采集自动化,主要用具备数据传输功能的量具替换传统的指针式机械式量具,以及对测量设备进行改造,实现测量数据的在线采集,设计无线测量器具嵌入式控制终端,支持单一控制终端连接多个无线量具,并将获取的通过标准接口传递至维修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库。通过产品修理在线测量数据管理平台,使在线测量与维修工卡实现对接,方便工卡填写,降低人为差错,同时也为后续的维修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经过课题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一线操作,降低了人为差错,达到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现场维修管理、提高维修管理精确度、优化管理流程,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目标。

王悦[2](2020)在《面向检修过程的信息集成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服务化进程逐渐加快。复杂产品检修服务逐渐向着集成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对复杂产品检修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检修业务过程中,会涉及海量多源信息资源。构建适用于检修过程的信息管理模型,使多源信息得以有效管理和利用,并提高检修企业检修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复杂产品检修的特点,构建了检修信息集成模型,通过该模型对业务对象的组织支持检修业务过程管理,并通过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映射得到检修项目WBS,实现对复杂产品检修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具体内容描述如下:(1)分析了复杂产品检修服务与信息资源的特点,明确了适应于检修阶段产品数据管理的复合式BOM结构,并分析得到检修信息资源管理需求。首先,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然后,针对检修服务的管理粒度,确定了中性BOM和实例BOM共同组成的复合式检修BOM组织管理产品结构信息。最后,结合大型复杂产品检修服务、检修项目管理和检修信息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构建及映射的需求。(2)构建了面向检修过程的信息集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检修业务过程管理框架。针对检修过程中缺乏面向全过程的信息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数据关联性割裂、信息共享困难的问题,本文构建了能支撑复杂产品检修过程的统一信息模型,以实现对全局信息的管理。以检修BOM作为纽带关联结构信息与过程数据,构建了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列表和关系矩阵的检修信息集成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及逻辑数据模型的构建。同时,通过检修信息集成模型对业务流程中各业务对象的组织,建立检修业务过程管理框架,辅助检修计划的自动生成,使复杂产品的检修业务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实用性。(3)提出了基于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映射为检修项目WBS的方法。为更加有效地构建普适性良好的WBS,本文充分利用过程信息为构建基础,提出了基于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映射为WBS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映射为检修项目WBS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及数据结构的相似性。在形式化定义用于映射的检修信息集成模型和WBS的基础上,建立模型间的映射规则及逻辑过程。最后,以某机车检修公司电力机车C6级修中转向架检修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以该方法构建的WBS将任务形成逻辑科学化,为检修计划与执行阶段的进度计划制定提供基础。

龚雅琼[3](2020)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机电装备结构、功能复杂性的增加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依靠维修人员经验的方式会导致维修作业负荷强度大、出错率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维修需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作为辅助角色,在维修操作时减轻人员的认知与记忆负荷,进而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基于AR的辅助维修系统为维修作业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以增强现实技术在维修领域的应用为研究目标,基于维修作业需求分析增强现实环境下维修作业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以某涡轮发动机为维修对象,完成一套增强现实维修辅助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具有人机交互友好、适用于多用户、支持远程通讯等特点。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维修需求和辅助维修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辅助维修系统总体架构。通过梳理辅助维修系统功能需求,确定系统开发流程和相关技术,采用3ds Max完成场地和模型构建、基于Unity3D引擎搭建虚拟场景,选择Kinect作为传感器采集数据,采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平台实现相关软件模块的开发、打包、编译和部署。(2)围绕维修作业任务,完成辅助维修关键信息的提取与转化,得到AR环境下维修工艺文件;通过建立维修作业模型,实现传统维修工艺向增强现实环境下维修工艺的处理、转化和存储;完成辅助维修系统通用数据库设计,使之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3)以人机交互模块和协同模块为重点,研究系统模块的功能需求及其实现方法。从增强现实交互、维修任务和模块要素等层面分析人机交互模块的结构组成,建立系统交互任务模型。针对目前手势交互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开展基于Kinect传感器的手势识别模块开发,满足用户自定义手势的拓展功能。确定了协同模块并发控制策略和增强现实场景共享技术路线,选用C/S的软件架构,采用TCP和UDP网络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传输、封装和解析,分析代码的实现过程。(4)在开展系统功能分析和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功能模块的开发与集成,并以某涡轮发动机为例完成辅助维修案例分析,验证所开发的AR辅助维修系统具有辅助维修等相关功能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特性。基于增强现实的辅助维修系统能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维修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工程应用前景。论文完成了此类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系统具备后台管理、维修记录管理、维修引导、多人协同以及远程通信等功能。相关研究内容为增强现实技术在工业维修领域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初步的应用实践。

李清江[4](2020)在《基于AHP-FUZZY的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智能制造能力评价在帮助企业明确自身智能制造能力等级和智能化改造方向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多数制造企业由于不了解自身智能制造能力水平而阻碍了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因此,本文将通过研究为企业提供一种可行、便于操作的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水平评价方法。首先,本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调研调查企业实际需求和智能制造发展现状,选择以生产过程为核心,从“制造+智能”的角度出发,选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与仓储、互联互通与融合共享、系统集成与平台建设五个一级指标及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方法,考虑到智能制造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层次性以及难以定量描述的特点,本文选择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进行评估;最后,选择合适的隶属函数,构建了 AHP-FUZZY评价模型。本文以江西省医药行业为例,运用评价模型对选取的30家医药企业代表进行智能制造能力评估,根据企业反馈数据给出了评价结果,通过实践表明,该方法实际操作性强,对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江西省医药行业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江西省医药行业智能化发展、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沈家铭[5](2020)在《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构建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许多城市的地铁列车即将进入大修期,在运维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在地铁转向架维修性设计方面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可维修性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故障、维修知识或数据,这些知识或数据通常不储存在设计相关的系统中,导致数据不易传递。因此需要一套能够及时反馈故障、维修相关知识或数据的系统,并能够通过系统对这些故障、维修知识与设计知识进行有效集成,从而支持对地铁转向架的可维修性设计活动。本文为了能够支持对地铁转向架进行可维修性设计,针对上述问题,将从如何确定地铁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的零部件以及如何对可维修性知识进行管理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需求分析确定转向架零部件权重通过结合地铁转向架可维修性方面的需求,从需求分析阶段入手,以转向架各零部件与需求间相关程度为依据,确定零部件的重要度,为后续确定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的关键零部件提供参考。(2)基于DFMEA的可维修性设计零部件识别与知识分析针对设计过程中已经确定的零部件实例进行DFMEA分析,通过结合可维修性知识来计算零部件的改进需求度,从而确定转向架内所需要进行可维修性设计的零部件,分析相关的可维修性知识并提出改进思路。(3)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原型系统的构建通过研究基于转向架设计BOM向维修BOM转化技术,同时通过构建BOM间的映射关系来解决数据传递困难的问题,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便于地铁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的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4)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原型系统的开发研究并开发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原型系统,实现相关设计知识、故障知识和维修知识的有效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基于需求分析与DFMEA的可维修性关键零部件的确定方法和基于设计BOM的维修BOM快速生成技术,识别了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活动中的关键零部件,对相关可维修性知识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通过设计原型系统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验证。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史强[8](2019)在《基于西门子SiCar平台的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汽车行业对工程效率和生产效率的需求愈加强烈,继而使得汽车行业的自动化率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建设一条完整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往往有几十家设备供应商,势必面临的问题是设备供应商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风格迥异的解决方案,这使得生产线难以确保工程进度和后期设备运行稳定性。于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主机厂纷纷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创建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西门子的SiCar自动化标准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绝佳的范例,但因其是通用型自动化标准开发平台,缺少定制化的细节,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设计和开发。本论文以汽车生产线的建设过程为研究背景,基于西门子SiCar平台为汽车主机厂设计了定制化的自动化标准,主要成果包括:首先,在分析西门子SiCar自动化标准开发平台程序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其优秀的程序框架和面向工程项目自动生成的设计理念,制定了包含如下重要模块的自动化标准架构:生产线安全区域管理、手动自动等操作模式配置、工艺功能块设计理念、人机界面设计风格、系统诊断和用户报警系统的设计。其次,根据国内用户对程序语言、报警语言及工艺规划的普遍需求,基于SiCar平台进行了二次设计及相关验证,包括完善程序库、增加项目语言、改变用户报警激活方式、功能画面的补充及优化等,以满足进一步设计开发的要求。最后,根据特定客户对工艺设备类型、手动操作方式及维修模式等的定制化需求,定向设计了相应的工艺设备控制程序。将基于SiCar标准设计完成的启动项目和程序功能库交付给设备集成商,设备集成商基于全新的SiCar标准在实际工程中创建自动化项目,并调试设备和更新项目库程序,完善项目资料文件。以上成果在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北京汽车、江淮汽车等传统汽车厂以及蔚来汽车、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等新能源汽车厂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使新工厂顺利投产,也使得汽车主机厂有了自主的自动化标准,结束了国内品牌汽车主机厂没有独立自主的自动化标准的历史。

何为[9](2019)在《某机车制造维修企业CMRO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MRO是复杂设备维护维修系统的英文缩写。即:Maintenance维护、Repair维修、Operation运营或Overhaul大修。它指的是这样一类业务: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不是直接生产出产成品,而是对已有高价值产品进行维护、维修、大修等相关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设备制造业正逐渐从单一制造业,向着以创新为方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新型制造业转变,产品相关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已成为此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MRO业务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复杂设备制造企业收入的主体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高速机车不断刷新时速上限,列车运行安全,车体维护、保养、维修等售后服务内容,在机车制造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其竞争策略也逐步转移到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方面。在此种大环境下,机车制造行业MRO软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目前国外主流的MRO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美国Oracle公司的综合维护、维修和大修管理系统CMRO(Oracle EBS Complex MRO),德国SAP公司的SAP MRO,德国西门子公司的Teamcenter(?)MRO,美国IBM公司的Maximo和AuRA等。本文论及的企业,选用的是Oracle公司的CMRO模块产品,并结合机车制造维修行业具体特点进行了必要的本地化和客户化。在本文中,我们阐述了 MRO系统的研究背景,指出了对复杂设备制造产业如机车制造维修的意义,并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信息。文中对MRO软件系统的理念,以及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进一步说明了 MRO的系统模型、功能架构以及采用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论述了其中的重要考量点及实现方案,并讨论了相关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张莹莹[10](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二、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工艺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工艺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湿度采集研究现状
        1.2.2 维修过程数据采集研究现状
        1.2.3 维修在线测控和数据管理平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采集和管理方式现状
        2.1.1 维修环境温湿度采集和管理方式现状
        2.1.2 关键子件维修进度管理现状
        2.1.3 维修过程在线测量和数据管理现状
    2.2 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采集和管理需求分析
        2.2.1 系统总体需求
        2.2.2 维修环境温湿度采集和管理功能需求
        2.2.3 维修进度数据采集和管理功能需求
        2.2.4 维修在线测量和数据管理功能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3.1 维修环境温湿度采集和管理技术方案设计
        3.1.1 维修环境温湿度采集技术方案设计
        3.1.2 维修环境温湿度报表相关技术方案设计
    3.2 维修进度数据采集和管理技术方案设计
        3.2.1 维修进度数据采集技术方案设计
        3.2.2 维修生产看板相关技术方案设计
    3.3 维修过程在线测量和数据管理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1 系统设计要求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 系统应用逻辑架构设计
        4.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4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4.2.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4.3.1 维修过程温湿度采集硬件安装设计与部署
        4.3.2 维修过程温湿度采集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4.3.3 维修过程进度数据采集功能设计与实现
        4.3.4 维修进度数据看板功能设计与实现
        4.3.5 维修过程在线测量设备安装设计与部署
        4.3.6 在线测量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3.7 产品修理在线测量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4.4 系统测试和验证
        4.4.1 测试概述
        4.4.2 测试计划
        4.4.3 测试用例和测试执行
        4.4.4 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面向检修过程的信息集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总体框架与内容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检修管理理论
        2.1.2 产品数据管理理论
        2.1.3 WBS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检修数据建模研究现状
        2.2.2 基于BOM的数据管理研究现状
        2.2.3 WBS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复杂产品检修信息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3.1 复杂产品检修的特点
        3.1.1 复杂产品的概念
        3.1.2 复杂产品检修服务特点
        3.1.3 复杂产品检修项目管理特点
    3.2 检修信息资源分析
        3.2.1 检修信息资源分类
        3.2.2 检修信息资源的特点
    3.3 检修BOM结构
        3.3.1 检修BOM概述
        3.3.2 检修BOM的特点
        3.3.3 复合式检修BOM
    3.4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构建及映射需求
        3.4.1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构建需求
        3.4.2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映射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支持检修过程的信息集成模型构建研究
    4.1 面向检修过程的信息管理
        4.1.1 复杂产品检修业务过程分析
        4.1.2 以检修BOM为核心的信息组织形式
    4.2 面向过程的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构建
        4.2.1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组成
        4.2.2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4.2.3 逻辑数据模型的构建
    4.3 基于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业务对象管理
        4.3.1 检修需求阶段业务对象分析
        4.3.2 检修计划与执行阶段业务对象分析
        4.3.3 检修报告与分析阶段业务对象分析
    4.4 业务过程管理框架的构建
        4.4.1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支持作用分析
        4.4.2 业务过程管理框架构建流程
        4.4.3 业务过程管理框架构建实例
    4.5 本章小结
5 复杂产品检修信息集成模型的映射研究
    5.1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与WBS映射的必要性
        5.1.1 常见的WBS构建方法
        5.1.2 检修项目WBS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5.2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与WBS的映射依据
        5.2.1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与WBS的关联
        5.2.2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与WBS的数据结构关系
    5.3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与WBS的映射方法
        5.3.1 数学模型的构建
        5.3.2 模型间属性映射规则
        5.3.3 模型间关系映射规则
        5.3.4 映射的逻辑过程
    5.4 检修信息集成模型映射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2.2 辅助维修技术发展现状
        1.2.3 人机交互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架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AR辅助维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AR辅助维修系统分析
        2.1.1 系统整体分析
        2.1.2 用户需求分析
        2.1.3 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方案设计
        2.2.1 系统体系结构
        2.2.2 系统开发平台
    2.3 关键技术
        2.3.1 常用的任务模型
        2.3.2 辅助手势识别
        2.3.3 Vuforia图片识别
        2.3.4 数据传输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辅助维修信息转化与过程建模
    3.1 维修信息处理简介
    3.2 辅助维修作业信息处理
        3.2.1 辅助维修的信息需求
        3.2.2 辅助维修信息的组成与分类
        3.2.3 辅助维修信息转化
    3.3 维修作业过程建模
        3.3.1 维修作业过程
        3.3.2 维修作业分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互模块设计
    4.1 AR交互模块
        4.1.1 多模交互原理
        4.1.2 交互模块要素
        4.1.3 多模交互层次模型
        4.1.4 交互操作流程
    4.2 AR环境中的交互任务分解
        4.2.1 交互基本任务
        4.2.2 选择/操纵的任务分析和分解
        4.2.3 导航/漫游的任务分析和分解
        4.2.4 交互反馈
    4.3 用户维修任务
        4.3.1 AR维修场景
        4.3.2 面向维修场景的用户任务
    4.4 基于CTT模型的交互任务建模
        4.4.1 CTT简介
        4.4.2 基于CTT模型的任务分析
        4.4.3 操作任务建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协同权限管理
    5.2 协同一致与并发控制
        5.2.1 协同并发控制技术和策略
        5.2.2 协同AR中场景共享
    5.3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5.3.1 网络通信结构
        5.3.2 数据传输的设计
        5.3.3 数据的封装和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实例应用
    6.1 系统开发与实现
        6.1.1 系统实现流程
        6.1.2 模型建立与约束
        6.1.3 数据库设计
        6.1.4 辅助手势识别的开发
    6.2 系统的实现效果
        6.2.1 用户登录
        6.2.2 图片识别与虚拟模型定位
        6.2.3 系统交互总菜单
        6.2.4 产品及其零部件介绍
        6.2.5 维修记录查询
        6.2.6 维修引导
        6.2.7 多人协同维修
        6.2.8 远程通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AHP-FUZZY的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基础
        1.2.2 智能制造能力评价研究
    1.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框架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评价方法分析与选择
    2.1 层次分析法
        2.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1.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2.2 因子分析法
        2.2.1 因子分析法简介
        2.2.2 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2.2.3 因子分析法的优缺点
    2.3 模糊评价法
        2.3.1 模糊评价法简介
        2.3.2 模糊评价法的应用
        2.3.3 模糊评价法的优缺点
    2.4 数据包络分析法
        2.4.1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介
        2.4.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应用
        2.4.3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优缺点
    2.5 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建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3 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模型
    4.1 AHP-FUZZY方法基本流程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2.1 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2.2 划分指标等级
        4.2.3 构建判断矩阵及其一致性检验
        4.2.4 确定指标绝对权重
    4.3 模糊数学确定隶属度
    4.4 AHP-FUZZY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5.1 调研背景
    5.2 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水平计算
    5.3 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5.3.1 结果分析
        5.3.2 对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层次分析法的MATLAB程序
    附录B: 29家医药企业智能制造实施状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构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向架的设计现状
        1.2.2 可维修性设计现状
        1.2.3 设计知识库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安排
        1.3.1 文章研究内容
        1.3.2 全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地铁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研究基础
    2.1 地铁转向架维修方式分析
        2.1.1 地铁转向架的结构组成
        2.1.2 地铁转向架维修工艺分析
    2.2 基于知识的地铁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
        2.2.1 地铁转向架产品组织结构
        2.2.2 地铁转向架产品对象知识
    2.3 地铁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知识库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需求分析确定转向架零部件权重的方法
    3.1 概述
    3.2 基于DEMATEL的转向架需求分析
        3.2.1 地铁列车转向架关键设计需求获取
        3.2.2 构造直接关系矩阵
        3.2.3 构造综合影响关系矩阵
        3.2.4 确定转向架关键需求权重
    3.3 基于QFD的转向架零部件权重的确定
        3.3.1 质量功能分析(QFD)的一般分解过程
        3.3.2 地铁列车转向架的QFD分解过程
    3.4 基于需求间影响关系确定零部件权重实例
        3.4.1 转向架关键需求权重的确定
        3.4.2 转向架零部件权重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FMEA的关键零部件识别与知识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DFMEA识别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零部件的方法
        4.2.1 转向架需求满足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4.2.2 转向架零部件需求满足度的计算
        4.2.3 转向架零部件改进需求度的计算
        4.2.4 转向架零部件可维修性知识分析
    4.3 确定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关键零部件的实例
        4.3.1 地铁转向架典型零部件的DFMEA分析
        4.3.2 转向架可维修性设计零部件的确定
        4.3.3 可维修性设计分析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的构建
    5.1 BOM模型及映射关系的构建
        5.1.1 维修BOM与设计BOM间的差异分析
        5.1.2 BOM表达模型的构建
    5.2 基于设计BOM的维修BOM快速生成技术
        5.2.1 维修BOM的节点属性管理
        5.2.2 设计BOM向维修BOM转化逻辑
        5.2.3 不同BOM间的映射关系
        5.2.4 设计BOM向维修BOM的转化实例
    5.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5.3.1 E-R图的设计
        5.3.2 数据表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的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
    6.2 系统设计
        6.2.1 系统架构设计
        6.2.2 系统功能设计
    6.3 系统的实现及验证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基于西门子SiCar平台的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动化标准的研究背景
        1.1.1 中国制造2025 和工业4.0 的产生
        1.1.2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对比
    1.2 自动化标准的研究意义
        1.2.1 数字化双胞胎
        1.2.2 西门子针对工业4.0 的解决方案
        1.2.3 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化的概念
        1.2.4 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的收益
    1.3 自动化标准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的概览
        1.3.2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厂自动化标准的现状
        1.3.3 SiCar自动化标准开发平台的诞生
    1.4 本课题的工作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SICAR自动化标准平台架构简介
    2.1 SiCar自动化标准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2.1.1 硬件架构
        2.1.2 TIA Portal软件平台和新特性
    2.2 SiCar自动化标准平台架构
        2.2.1 项目和软件结构
        2.2.2 SICAR基本画面布局及运行画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CAR标准的再设计
    3.1 引言
    3.2 多语言项目的扩展
        3.2.1 中文项目语言的增加
        3.2.2 报警语言的扩展
    3.3 模式区域和HMI/PANEL序号关系的可视化
        3.3.1 “System_DB”结构及相关的PLC数据类型
        3.3.2 相关PLC数据类型的设计
        3.3.3 相关功能块的设计
        3.3.4 HMI画面的设计
    3.4 操作模式区域的增加
        3.4.1 项目参数初始化功能块
        3.4.2 相关PLC数据类型的设计
        3.4.3 相关功能块的设计
        3.4.4 HMI画面元素的设计
        3.4.5 功能的验证
    3.5 增加PLC可连接的HMI数量
        3.5.1 HMI/PANEL配置和管理功能块
        3.5.2 HMI与 PLC系统的接口功能块
        3.5.3 相关的PLC数据类型的修改
        3.5.4 相关功能块的修改
        3.5.5 修改后的项目验证
    3.6 “OPMODE_FC”参数的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ICAR标准的程序设计与应用
    4.1 引言
    4.2 工艺功能库的设计开发和验证
        4.2.1 功能块的创建规则
        4.2.2 库卡机器人功能块的设计与验证
        4.2.3 其他工艺设备功能块代码的设计
    4.3 基于代码视图功能增加新的用户报警生成方式
        4.3.1 SiCar原用户报警功能及其特点
        4.3.2 PLC项目中配置ProDiag监控
        4.3.3 HMI项目中代码视图画面
        4.3.4 故障报警功能和代码视图功能的测试
    4.4 全局“前进/后退”按钮功能的增加
        4.4.1 修改和新建PLC数据类型
        4.4.2 PLC项目程序的修改
        4.4.3 HMI项目中的面板的修改
    4.5 维修模式
        4.5.1 HMI和操作模式相关的PLC数据类型的修改
        4.5.2 相关PLC功能块代码的修改
        4.5.3 HMI画面的修改
    4.6 SiCar标准在汽车厂的应用
    4.7 SiPack标准的由来及应用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基于SiCar标准的软件在环解决方案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9)某机车制造维修企业CMRO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机车制造维修行业相关业务背景
        1.1.2 从EAM系统到MRO系统的发展
        1.1.3 MRO系统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需求概述
        2.1.1 系统项目背景
        2.1.2 系统业务覆盖范围及逻辑架构
    2.2 本系统需求目标及重点解决问题描述
        2.2.1 本机车制造维修企业特有需求
        2.2.2 本机车制造维修企业客户化改造优化重点
    2.3 系统业务分析
        2.3.1 系统角色分析
        2.3.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2.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要设计
        3.1.1 系统总体架构
        3.1.2 网络架构
        3.1.3 系统功能架构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E-R图设计
        3.2.2 数据库表设计
    3.3 系统详细设计
        3.3.1 系统静态设计
        3.3.2 系统动态设计
第4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实现
        4.1.1 检修通知管理实现
        4.1.2 构型管理实现
        4.1.3 故障管理实现
    4.2 系统测试
        4.2.1 测试环境
        4.2.2 功能测试
        4.2.3 测试结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四、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工艺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韩亚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面向检修过程的信息集成模型研究[D]. 王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D]. 龚雅琼.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AHP-FUZZY的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研究[D]. 李清江. 南昌大学, 2020(01)
  • [5]面向可维修性设计的转向架知识库构建与实现[D]. 沈家铭.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基于西门子SiCar平台的汽车行业自动化标准设计及应用[D]. 史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9]某机车制造维修企业CMRO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为. 山东大学, 2019(02)
  • [10]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网络的产品维修过程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