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初步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初步研究

一、钢筋混凝土结结构裂缝宽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蒋昊宇[1](2021)在《钢筋混凝土非均匀锈胀三维损伤劣化对氯盐传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氯盐环境作用下将发生钢筋非均匀锈蚀,这将使结构在还未达到其预设的服役寿命前便逐渐丧失承载能力,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氯盐环境中的耐久性研究非常关键。目前,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害物质侵蚀阶段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胀开裂时刻及形貌分析,而对于由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伤劣化尚未进行深入地探索。明确混凝土在钢筋非均匀锈胀作用下的三维损伤劣化过程以及三维损伤场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将有助于在锈蚀快速扩展阶段找到相应的控制措施,延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因此,本文研究考虑了砂浆和混凝土两种基质,以实现从细观到宏观层面的研究。通过理论构建、试验分析以及数值模拟,从细观层面研究了钢筋混凝土非均匀锈胀三维损伤劣化过程,并研究了三维锈胀损伤劣化对于氯盐传输的影响。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基于热力学理论,考虑砂浆的压实效应系数K和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建立砂浆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该本构模型考虑了砂浆材质拉、压性质的不同,可适用于细观层面三维锈胀作用下的数值模拟。(2)基于X-rayCT扫描技术无损获取了不同时刻下氯盐环境中配筋砂浆试件的非均匀锈蚀情况,并结合数字体像相关技术(DVC)计算了不同锈蚀时刻试件的三维位移场和三维应变场。通过灰度阈值分割技术对组成材料分别进行三维重构,获得了在应力状态下的锈蚀产物体积膨胀率P。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配筋砂浆试件的三维非均匀锈胀损伤劣化全过程。通过DVC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3)基于X-rayCT扫描技术无损获取了不同时刻下氯盐环境中钢筋混凝土试件的非均匀锈蚀情况,并结合DVC技术计算了不同锈蚀时刻试件的三维位移场和三维应变场。通过灰度阈值分割技术对混凝土组成材料分别进行三维重构,获得了粗骨料和气孔的实际空间分布。在考虑粗骨料和气孔(孔径大于1mm)的实际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数值模型,模拟了钢筋混凝土在非均匀锈蚀作用下的三维损伤场劣化过程,同时对比DVC计算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此外,对比研究了均匀和非均匀锈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试件的三维损伤劣化速度与形貌差异,结果表明非均匀锈蚀将造成比均匀锈蚀更大的危害。(4)采用疲劳轴向拉伸试验获得了不同受拉损伤程度的配筋砂浆试件,并将损伤试件浸泡在氯盐溶液中进行了损伤砂浆中的氯盐传输研究。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了砂浆受拉损伤变量Dp与因损伤造成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放大倍数Kf之间的经验公式。(5)建立了考虑真实三维骨料空间分布的钢筋混凝土氯盐传输数值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通过随机投放真实粗骨料,研究了粗骨料空间分布对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三维传输的影响,并与二维传输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粗骨料空间分布不同引起的相同侵蚀深度处氯离子浓度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形式,且三维传输的空间效应不可忽视。此外,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中模拟获得了钢筋混凝土试件的三维锈胀损伤场,将锈胀损伤场导入COMSOL软件中进行了损伤混凝土中的氯盐传输研究,研究分析了三维损伤劣化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张洋[2](2021)在《预应力控制地下室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城市多功能化和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保障建筑功能的实现和外观及防水的需要,地下室超长混凝土结构在大型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应用日益广泛,此类结构往往不设置伸缩缝。温度效应对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因为温度应力会导致超长结构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的适用性和耐久性,特别是地下室对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更高,所以在超长混凝土地下室结构中的温度效应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至今工程设计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为了适应我国未来超长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应力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成都锦城广场综合换乘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结构的分析模型,将混凝土的收缩效应转换算成混凝土的当量温差,使之与温度的降低进行叠加,对混凝土的徐变效应引入应力松弛系数对降温进行折减。通过Midas/Gen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地下停车场结构在均匀降温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分析,按照二级裂缝控制的标准对地下停车场进行预应力筋的计算和配置,为今后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多个有限元模型,得出温度降低引起的温度效应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影响比较显着,降温的温差越大,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应力和变形就越大,在有竖向构件约束的地方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也是温度应力控制的重要部位。(2)在超长混凝土结构季节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的研究中,可以将混凝土收缩转换成混凝土当量温差与季节温差进行叠加计算,将混凝土的徐变采用应力松弛系数进行折减。(3)由于Midas/Gen模型的板单元无法施加预应力和布置预应力钢束,可以采用在模型的节点上施加集中荷载来模拟预应力,能起到同样的控制效果。(4)在成都锦城广场综合换乘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场的板结构中施加预应力能够抵消掉板中的温度应力,从而提升结构超长部分抵御温度作用下开裂的能力,而无粘结预应力的孔道摩擦小,施工方便,很适合此结构中的温度应力控制。(5)通过对锦城广场地下停车场有限元分析可知后浇带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地下室楼板在早期因温度应力产生裂缝,而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则会影响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

罗莎[3](2021)在《钢筋混凝土截面配筋及变形的应变法》文中认为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坚固、耐久性、防火性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在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过程中,需要有相对应的规范对此进行约束将钢筋和混凝土的性能发挥至最大化。目前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已逐渐完善,但与欧洲规范内容相比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对于截面的七种受力状态(轴心受拉-小偏心受拉-大偏心受拉-纯弯-大偏心受压-小偏心受压-轴心受压)并没有考虑完整,且每种截面受力情况都有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起来较为复杂,若当截面受力状态从小偏心受压直接跳跃至轴心受压时,没有考虑混凝土上下边缘应变是连续变化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规范公式所给出的圆形截面配筋需要求解超越方程,进行迭代,计算较麻烦,且对于只有局部受力的构件时没有非均匀配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钢筋的浪费;在计算裂缝宽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时,仅有计算最大裂缝宽度,然后与规范所给裂缝宽度相比是否满足要求,方式较单一。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以下几点:(1)、通过应变计算应力,再由应力计算出内力的逆解法计算7种截面受力状态的过度(轴心受拉-小偏心受拉-大偏心受拉-纯弯-大偏心受压-小偏心受压-轴心受压),考虑了当截面受力状态从小偏心受压直接跳跃至轴心受压时的情况,避免求解超越方程,对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地更加透彻,提供了《规范》公式里缺少求解的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非均匀配筋的内容,在非均匀配筋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考虑了因钢筋分布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重心位置不同,绘制得到无量纲弯矩与相关系数的诺谟图,一个图就可适用于C50及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若钢筋强度发生改变,只用改变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便可得到所对应的诺谟图,降低了计算的繁杂性。(2)、通过分析得到弯矩-曲率曲线,将直观的看到在固定截面配筋率的情况下弯矩-轴力-曲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且经过简单的换算就能得到在固定轴力的情况下的弯矩-曲率-截面配筋率曲线,由曲线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塑性阶段可分析其截面的抗弯刚度及截面延性大小,计算延性系数可进行塑性内力重分布以及弯矩调幅,使工程设计更加合理,也可用延性系数来判断抗震性能。弯矩-曲率曲线可表明构件受弯承载能力的大小,预测构件的变形能力。(3)、将裂缝宽度控制的方法由验算裂缝宽度转换为求解最大钢筋直径限值,避免了直接计算裂缝宽度的复杂性,绘制钢筋应力、配筋率以及钢筋直径三者之间的图表,将三者相互关系曲线的最低点作为裂缝宽度限值下的最大钢筋直径;通过改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和截面高度等影响钢筋直径的因素,绘制变化后曲线,得到钢筋直径统一调整公式,当所取基数大小发生改变时,便可通过该调整公式得到变化后的最大钢筋直径限值。

叶梦琦[4](2020)在《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模糊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是目前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随着混凝土结构应用的快速发展,其耐久性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沿海或近海地区混凝土结构,受氯盐侵蚀环境的影响,耐久性不足导致结构失效的问题更加严峻,因此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分析和耐久性评估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正常使用状态下混凝土结构往往伴随着开裂,而裂缝开展存在随机性,且其对耐久性影响存在模糊性。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171)子课题:开裂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可靠度研究,基于引入模糊示性函数的Monte-Carlo法,对不同海洋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进行可靠度分析。具体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混凝土结构氯离子扩散修正模型理论研究。研究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内部氯离子的传输机理,考虑时间、温度、湿度、荷载及氯离子结合效应等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依据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初步建立了带裂缝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理论修正模型。(2)带裂缝混凝土结构氯离子扩散模型试验研究。采用预制裂缝法制作具有不同裂缝宽度的带裂试块并分别开展共计4轮浸泡和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裂缝宽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间的函数关系,在修正后的完整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裂纹效应影响,对带裂缝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补充完善。(3)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耐久性可靠度研究。根据修正完成的不同饱和状态下带裂缝混凝土结构氯离子扩散模型,建立结构极限状态方程,结合实际工程算例,并考虑随机性和模糊性,进行引入模糊示性函数的模糊可靠度分析,从而对氯离子侵蚀下带裂缝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耐久性进行评估。以裂缝宽度和氯盐侵蚀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并考虑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表面氯离子浓度等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可靠度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和带裂缝混凝土结构的耐久寿命预测。本研究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可为沿海及其周边地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优化设计和使用寿命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方德明[5](2020)在《非均匀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及性能提升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粘结力是钢筋与混凝土构件共同工作的基础,而氯盐侵蚀导致的钢筋锈蚀是混凝土构件粘结性能退化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模拟自然非均匀锈蚀方法下的粘结性能研究很少,且多采用中心拉拔试验。本文以通电加速非均匀锈蚀方法为基础,研究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与锈胀开裂模式,建立考虑钢筋摆放位置及锈蚀方法下钢筋与混凝土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模型,探究ECC加固下锈蚀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随钢筋锈蚀量的变化规律。本文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非均匀锈蚀下钢筋混凝土锈胀开裂模式。测定了钢筋不同位置时混凝土保护层锈胀裂缝宽度,分析了不同钢筋摆放角度以及锈蚀率对锈胀裂缝宽度以及开裂模式的影响,并与均匀锈蚀结构的裂缝宽度及开裂模式进行分析比较。(2)研究了非均匀锈蚀下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测定了不同锈蚀率下加速锈蚀构件粘结强度和粘结-滑移曲线,获得了带肋钢筋不同位置及角度条件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随钢筋锈蚀率的变化规律,比较了非均匀锈蚀和均匀锈蚀方法下钢筋与混凝土间在粘结性能方面的差异性,建立了考虑钢筋摆放位置及不同锈蚀方法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极限粘结强度模型。(3)基于钢筋非均匀锈蚀条件,研究了ECC加固偏心拉拔构件的粘结性能变化规律。测定了ECC加固前后偏心拉拔结构的粘结强度和粘结-滑移曲线,分析了ECC加固前后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机理,阐释了ECC加固后二次锈蚀提升粘结性能机理,对不同加固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粘结性能提升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高红帅[6](2020)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的黏结材料一般采用复合砂浆进行防护,但容易出现复合砂浆开裂钢丝绳锈蚀等问题,将高强度和高韧性的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替代复合砂浆作为黏结材料可以解决开裂的问题。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将预应力钢丝绳的主动加固和聚氨酯水泥增大截面的被动加固进行有效结合,发挥了两种加固方式的优势。本文依托吉林省重点科技项目--“聚氨酯水泥-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桥梁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7),首先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然后对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和理论研究,最后采用此加固技术对实桥进行了抗剪加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主要由聚氨酯和水泥组成,两者的反应速度和凝结时间通过催化剂调整,高强度、高韧性的聚氨酯水泥是致密均质的,制备过程要防止气泡产生,水是气泡出现的重要原因,水泥的炒干脱水是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基于抗压和抗折试验得到了聚氨酯水泥的最优配合比,聚灰比对强度影响较小,但对弹性模量影响较大,聚灰比大的材料主要表现为韧性,反之为脆性。(2)环境温度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弯曲和疲劳性能影响较大。在弯曲性能方面,温度升高,聚氨酯水泥弯拉强度和破坏荷载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破坏应变和破坏位移均增大,劲度模量减小。聚氨酯水泥低温时表现为脆性破坏,温度升高后转变为弹塑性破坏,高温时表现为柔性破坏。在疲劳性能方面,弯拉劲度模量和残余劲度模量低温时表现为先缓慢减小后快速减小的特点,高温时一直表现为缓慢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初始弯拉劲度模量和每次加载耗散能均逐渐减小,但滞后角和疲劳寿命逐渐增大。基于经典疲劳理论,提出了温度和外力耦合作用下聚氨酯水泥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所提出预测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能够预测材料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3)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和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三种方式对钢筋混凝土试验梁进行抗剪加固,研究不同加固方式和钢丝绳配绳率对抗剪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试验梁的破坏过程、荷载-位移曲线、特征荷载和位移、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复合加固效果最好,能够大幅度提高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复合加固中钢丝绳对混凝土提供预压力提高其核心强度,限制裂缝开展,发挥箍筋作用直接参与抗剪,聚氨酯水泥加固层增加了剪跨区的受剪面积和剪切刚度,其高强度的特点发挥出类似混凝土抗剪的作用,其高韧性的特点发挥出类似钢筋抗剪的作用,钢丝绳和聚氨酯水泥两者结合显着提高了加固梁的抗剪性能。(4)采用ABAQUS建立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吻合较好,说明ABAQUS有限元模型可以对抗剪加固梁进行有效合理的计算。基于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外部参数、原梁参数和加固参数进行了拓展分析,可以发现温度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降低的趋势,但降低幅度很小;剪跨比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但其大于3后,加固梁抗剪承载力不再提高;混凝土强度、配箍率、配筋率与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增长关系;原梁损伤程度增加,加固梁极限承载力减小,损伤程度大于70%,加固效果不变;钢丝绳配绳率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关系;预应力水平小于0.35,加固梁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大,但大于0.35后承载力提高幅度很小;聚氨酯水泥U形粘贴加固效果最好;聚氨酯水泥粘贴厚度较小时,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增长的趋势,但粘贴厚度大于一定数值后,承载力不再增长。(5)基于B区和D区的概念将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梁剪跨区分为D-D梁、D-B-D短梁、D-B-D长梁三种类型,建立其拉压杆模型,总结了各杆件的刚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剪跨比加固梁的抗剪作用机理,D-D梁剪力传递分为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并按比例分配,D-B-D梁剪力全部为间接传递,D-B-D短梁B区长度小,力流只发生一次间接传递,D-B-D长梁B区长度大,力流会发生多次间接传递,将拉压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模拟值对比,发现其吻合程度很好,验证了拉压杆模型计算加固梁抗剪极限承载力的有效性。考虑剪切变形对挠度的影响,研究了 D区和B区斜压杆角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可以较好的预测正常使用阶段加固梁的变形。(6)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和粘贴钢板对两座钢筋混凝土 T梁桥进行抗剪加固,并进行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加固后腹板剪切刚度增强,T梁的挠度和主应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降低程度多,加固效果好。在不同温度下对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的T梁桥进行了两次荷载试验,发现温度对加固后挠度和主应变的影响均小于5%,影响程度较小。

范家俊[7](2020)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效连接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数十年间,建筑工业化基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具有所需人工少、标准化程度高、施工质量好、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和经济性能良好等优点,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战略性发展方向。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通常由预制构件连接节点所控制,试验研究和震后调查表明,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失效往往造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失效甚至垮塌,同时,预制构件节点现场施工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现场进行钢筋的布置和连接、设置临时支撑和浇筑混凝土。提出了新型无支撑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框架由带有牛腿的多层预制柱、带有U形键槽的预制梁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楼板等组成,施工过程中无需设置竖向临时支撑。为研究所提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设计了13个足尺试验构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来研究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节点类型包括: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和两种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具体内容包括:(1)两个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分别采用灌浆套筒和波纹管进行连接,预制柱纵筋采用大直径高强钢筋来简化装配施工。试验结果表明,两个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与现浇构件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承载能力、不同的破坏模式和较低的耗能能力;灌浆套筒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中,灌浆套筒上部纵筋屈曲和箍筋失效导致该节点延性较差,在4.5%层间位移角时发生破坏;波纹管预制柱-基础节点构件在2%层间位移角后,预制柱纵筋在连接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滑移,导致其滞回曲线较为捏缩。(2)设计了五个足尺装配式梁柱十字节点,研究键槽内附加连接钢筋的长度和配筋面积,及锚固构造箍筋对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并与现浇梁柱节点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键槽内连接钢筋的长度对节点的承载能力能影响较小,但是对节点的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大;键槽内附加连接钢筋的配筋面积增加50%时,梁柱节点的承载力提高24%,同时,节点的耗能和刚度均有明显的提升;键槽内采用小箍筋将连接钢筋与预制梁底部纵筋锚固时,节点耗能能力提升16.5%。(3)为了解决梁柱边节点装配施工时钢筋拥堵的问题,提出在梁纵筋和连接钢筋端部设置锚固板。试验结果表明: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的承载力低于现浇节点,装配整体式中间层梁柱边节点正负向最大承载力比现浇节点分别降低24.5%和16.8%,装配整体式顶层梁柱边节点比现浇节点分别小21.7%和13.9%。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弱于现浇节点,装配整体式顶层梁柱边节点的延性系数为1.93,而现浇顶层梁柱节点的延性系数为2.41。装配式梁柱边节点在加载早期的耗能能力优于现浇节点,但累计耗能能力不足。提出了预制柱-基础连接点塑性铰模型并分析塑性铰长度。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柱纵筋、箍筋、灌浆套筒和螺旋箍筋等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结合加载过程中构件裂缝发展历程和最终破坏模式,研究两个预制柱-基础节点和现浇构件不同的受力机制和变形分布,现浇柱、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柱和波纹管连接预制柱的塑性铰长度分别为450 mm,750 mm和250 mm,提出提升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提出了梁柱节点的力学模型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该力学模型可以合理解释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提出了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由于未能考虑预制柱牛腿对梁端负弯矩承载力的贡献,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值比试验值小约10%-12%;进行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承载力计算时,预制梁上部纵筋和键槽内连接钢筋因滑移使其受拉强度折减10%,正负弯矩的理论值比试验值分别小6.6%和14.6%。总体而言,理论计算值是合理和偏保守的。基于试验结果,在节点层次进行有限元模拟,使用Open Sees软件分别采用零长度弹簧单元和梁柱节点单元建立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将两种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分别建立五层三跨的装配式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震后性能评估指标,分别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震后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框架震后性能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表明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满足抗震规范要求,但其抗震性能稍微弱于现浇框架。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全面评估了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其在中高烈度地震区域的推广应用做出贡献。

沈子豪[8](2020)在《开裂混凝土细观模拟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筋局部布置拥挤或混凝土构件意外超载时,会使混凝土构件局部发生塑性损伤出现肉眼可见的不可恢复裂缝。混凝土构件局部开裂是工程中常见现象,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于一般性建筑物允许混凝土构件带裂缝工作。然而,以往针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多数未充分考虑裂缝开展情况,混凝土局部开裂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因此,研究混凝土开裂后的裂缝形态及其力学性能,并尝试建立裂缝形态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对钢筋混凝土性能评估与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实用价值。利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旨在探讨混凝土局部开裂后其力学性能随表面裂缝宽度扩展的损失规律。通过开展室内试验对水泥砂浆和骨料材料参数以及两者之间的界面参数(I型断裂能和抗拉强度)进行测试,建立水泥砂浆-骨料界面参数计算模型。最终建立混凝土平均裂缝宽度和力学指标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ABAQUS-PYTHON联合仿真,设计了一套开裂混凝土仿真分析方法。数值仿真研究中,建立混凝土三相随机骨料模型,除骨料外全局插入cohesive单元模拟混凝土在单轴受拉下的随机开裂特征,提取特定裂缝宽度下的混凝土开裂模型,并进一步地分析其单轴拉伸压缩力学性能。(2)建立水泥砂浆-骨料界面参数计算模型。分别对3种配合比水泥砂浆和2种石材以及它们之间的粘结界面的I型断裂能和抗拉强度进行测试,将水泥砂浆断裂能(或强度)设为自变量,界面断裂能(或强度)设为因变量,进行非线性拟合,建立具有普适性的水泥砂浆-骨料界面参数模型。(3)建立局部开裂混凝土拉压力作用下数值分析模型。分别对平均裂缝宽度为0mm、0.1mm、0.3mm、0.5mm、1mm和2mm下的混凝土模型试件施加轴向拉力或压力,分析开裂混凝土试件抗拉、压强度损失率随裂缝宽度增加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混凝土裂缝宽度控制在0.3mm以内时,弹性模量和强度基本上不发生变化;随着裂缝宽度的持续增加,极限强度不断减小,但弹性模量不发生变化。本文的研究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因局部开裂而导致的力学性能损失提供了细观模拟分析方法,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局部开裂力学性能分析提供了基于最大裂缝宽度的新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性能评估和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梁新宇[9](2020)在《裂缝对钢混结构氯离子腐蚀机理与阴极防护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领域典型的结构型式之一,其耐久性关乎结构服役安全。氯离子是催生钢筋腐蚀的重要因素,裂缝的存在为侵蚀性介质的传输提供了便捷通道,钢混结构腐蚀受到裂缝局部缺陷奇异性的影响。为此,本文充分考虑不同特征裂纹,研究了其对氯离子环境下钢混结构腐蚀机理与过程、强制电流阴极腐蚀防护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带裂缝钢混结构的综合防腐措施。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裂缝对钢混结构自然腐蚀机理与过程的影响。基于Nernst-Plank方程,考虑扩散、对流、电迁移等对传质的影响,结合混凝土材料多孔介质的传质理论,建立了自然腐蚀状态下带裂缝饱水钢筋混凝土构件介观尺度的离子传输模型。通过无损法制备不同宽度、深度、间距的裂缝,开展了带裂缝饱水钢筋混凝土构件自然腐蚀试验,得到了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状态。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裂缝参数对钾离子浓度分布没有明显影响;裂缝间距为10mm时,钠离子、氯离子及氢氧根离子由侵蚀溶液迁入混凝土的量增加,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向侵蚀面的迁移速度加快。所建立的物质传输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侵蚀环境下带裂缝饱水钢混结构自然腐蚀过程。其次,探索裂缝对钢混结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效果的影响。从腐蚀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出发,基于混凝土内粒子场传输模型,结合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边界条件,建立了耦合强制电流阴极腐蚀防护主动电场作用下的饱水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物质传输模型,进而揭示裂缝对腐蚀控制电场作用下饱水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离子场发展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宽度的增加,裂缝附近钾离子浓度增加,钠离子、钙离子在钢筋表面聚集程度增高,氯离子向阳极的迁移加快。裂缝区域存在电流集中现象,裂缝的存在使得钢筋表面的耗氧和析氢反应电流密度升高,但是数量级并不发生改变,钢筋表面电极反应以耗氧反应为主,所加电场可以完全控制腐蚀。建立的数值模型可以比较有效的预测在侵蚀环境耦合电场作用下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物质传输。腐蚀控制电场可以有效控制氯离子的侵蚀。最后,提出带裂缝钢混结构电驱动和缓蚀剂协同防腐方法。采用腐蚀控制电场作为缓蚀剂驱动力,选定典型的有机缓蚀剂和无机盐,基于电场和粒子场耦合模型,结合文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有机缓蚀剂在带裂缝饱水钢混构件钢筋表面的浓度分布状态。另外,通过水平集模块表征裂缝处沉积产物的堆积,结合文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电场驱动下无机盐在饱水钢混构件裂缝处的沉积状态。结果表明,裂缝宽度的增加,钢筋表面缓蚀剂浓度越高,沉积产物传输加快,所提出的电驱动和缓蚀剂协同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带裂缝钢混结构的腐蚀。

周雁峰[10](2020)在《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锈蚀损伤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CSG210002-2016B4)为依托,针对沿海环境下,氯离子导致输电工程桩基础耐久性损伤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全体积模型进行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针对不同配合比进行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等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取了一种满足输电工程桩基础施工工艺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2)针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氯离子扩散实验。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得到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表面氯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变方程。将高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证实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高耐久性。(3)以氯盐的侵蚀时间、侵蚀浓度为影响因子,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人工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吻合。(4)结合沿海地区地质条件和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探讨了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对于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耐久性的影响,得到了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氯离子侵蚀模型,并提出了保护层厚度设计建议值为70mm。(5)结合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裂缝表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考虑裂缝对于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氯离子侵蚀模型。最终得到了多重因素耦合下,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耐久性能评价模型,为今后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二、钢筋混凝土结结构裂缝宽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结结构裂缝宽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钢筋混凝土非均匀锈胀三维损伤劣化对氯盐传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机理及影响因素
        1.2.1 粗骨料对传输的影响
        1.2.2 损伤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规律
        1.3.1 自然锈蚀
        1.3.2 通电加速锈蚀
        1.3.3 数值模拟研究
    1.4 钢筋混凝土锈胀损伤开裂研究
        1.4.1 试验研究
        1.4.2 理论研究
        1.4.3 数值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砂浆弹塑性损伤力学本构模型
    2.1 引言
    2.2 双标量损伤的定义
    2.3 塑性应变的发展过程
        2.3.1 屈服准则
        2.3.2 强化准则
        2.3.3 非关联流动法则
    2.4 损伤变量
    2.5 损伤演化过程
    2.6 数值实现
    2.7 砂浆力学性能参数
        2.7.1 试件的浇筑
        2.7.2 砂浆力学性能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筋砂浆中三维非均匀锈胀损伤劣化过程
    3.1 引言
    3.2 试验准备及流程
        3.2.1 试件的配合比和尺寸
        3.2.2 通电加速锈蚀方法
        3.2.3 X-rayCT无损扫描
    3.3 配筋砂浆锈胀开裂过程分析
        3.3.1 各相物质的灰度阈值划分
        3.3.2 三维重构及各物质的空间分布
        3.3.3 DVC精度分析
        3.3.4 配筋砂浆的非均匀锈胀应变场发展过程
        3.3.5 裂缝形貌
    3.4 三维锈胀损伤过程模拟
        3.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4.2 数值模型的结果及试验验证
        3.4.3 均匀和非均匀锈胀作用下的三维损伤场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中三维非均匀锈胀损伤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试件浇筑和试验方法
        4.2.1 试件的配合比和尺寸
        4.2.2 非均匀通电加速锈蚀及X-rayCT无损扫描
    4.3 钢筋混凝土锈胀损伤过程分析
        4.3.1 不同物质的灰度阈值划分
        4.3.2 三维重构及物质的空间分布
        4.3.3 钢筋混凝土的非均匀锈胀应变场发展过程
        4.3.4 钢筋混凝土裂缝形貌分析
    4.4 非均匀与均匀锈胀损伤场的劣化过程模拟
        4.4.1 数值模型的构建
        4.4.2 数值模型的结果及试验验证
        4.4.3 均匀和非均匀荷载作用下的开裂模拟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损伤对砂浆基质的氯离子传输性能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准备
        5.2.1 试件制备
        5.2.2 力学性能测试
        5.2.3 应变片粘贴
    5.3 疲劳轴向拉伸试验
        5.3.1 疲劳荷载施加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氯离子扩散系数测定
        5.4.1 氯盐传输试验
        5.4.2 磨粉制备及氯离子含量测量
        5.4.3 测量结果
    5.5 疲劳拉伸损伤与氯离子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
    5.6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粗骨料空间分布和三维锈胀损伤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研究
        6.2.1 材料和试件准备
        6.2.2 试验过程
    6.3 三维细观传输数值模型验证
        6.3.1 数值模型建立
        6.3.2 数值模型验证
    6.4 随机骨料分布的钢筋混凝土数值传输模型
        6.4.1 粗骨料级配及模型边界条件
        6.4.2 粗骨料的三维空间随机分布
    6.5 粗骨料空间分布影响的结果分析和讨论
        6.5.1 钢筋表面的氯离子分布
        6.5.2 粗骨料空间分布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6.5.3 二维传输与三维传输模拟的差异性
    6.6 锈胀损伤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结果的影响
        6.6.1 损伤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模拟
        6.6.2 未损伤与锈胀损伤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结果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预应力控制地下室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长混凝土结构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的研究
        1.2.2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研究
        1.2.3 混凝土结构收缩、徐变的研究
        1.2.4 超长预应力结构温度应力研究
        1.2.5 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理论研究
    2.1 混凝土徐变的理论研究
        2.1.1 混凝土徐变的概念
        2.1.2 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因素
        2.1.3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模型
    2.2 混凝土收缩的理论研究
        2.2.1 混凝土收缩的概念
        2.2.2 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因素
        2.2.3 混凝土收缩的计算模型
    2.3 温度应力理论研究
        2.3.1 温度应力的概念
        2.3.2 凝土收缩当量温差与系统温差
    2.4 本章小结
3 超长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研究
    3.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
        3.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
        3.1.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3.1.3 预应力度
    3.2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3.2.1 概述
        3.2.2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3.3 超长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方法
        3.3.1 常用的预应力设计方法
        3.3.2 超长混凝土结构预应力设计方法建议
    3.4 本章小结
4 锦城广场P+R地下停车场温度效应有限元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监测方案及数据处理
        4.2.1 顶板与中板监测数据处理
        4.2.2 后浇带监测数据处理
    4.3 模型信息及荷载取值
        4.3.1 模型信息
        4.3.2 实测温度数据处理及荷载取值
    4.4 降温温差对地下室楼板的温度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P+R项目中板后浇带封闭后温度应力分析
    5.1 后浇带封闭后实测温度应力分析
    5.2 后浇带封闭后有限元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成都锦城广场地下停车场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6.1 裂缝控制的等级及原则
        6.1.1 裂缝控制的等级
        6.1.2 预应力控制温度裂缝原则
    6.2 中板预应力施加方案
        6.2.1 等效荷载计算
    6.3 预应力筋配筋计算
        6.3.1 预应力筋计算
        6.3.2 预应力筋布置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钢筋混凝土截面配筋及变形的应变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简况及其应用
    1.2 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过程及区别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截面配筋的应变法
    2.1 基本假定
    2.2 本构关系
        2.2.1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2.2.2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2.3 极限状态可能的应变分布
    2.4 各应变之间的换算关系
    2.5 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分布
        2.5.1 截面上应力简化
        2.5.2 实际应力分布法
        2.5.3 两种方法的比较
    2.6 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非均匀配筋的应变法
        2.6.1 可能的应变区域划分
        2.6.2 混凝土截面应力和内力的计算
        2.6.3 求解内力臂系数k_z
        2.6.4 钢筋面积的求解
    2.7 T形截面无量纲弯矩与截面计算系数关系诺模图
    2.8 计算例题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应变法
    3.1 T形截面内力推导方法
    3.2 T形截面内力的计算公式
        3.2.1 钢筋内力计算
    3.3 混凝土内力计算
        3.3.1 当0≤k_z≤1,中性轴在截面内的计算
1,中性轴在截面外的计算'>3.3.2 当k_z>1,中性轴在截面外的计算
    3.4 T形全截面内力计算
        3.4.1 当0≤k_z≤1,中性轴在截面内的计算
1,中性轴在截面外的计算'>3.4.2 当k_z>1,中性轴在截面外的计算
    3.5 矩形全截面内力计算
        3.5.1 当0≤k_z≤1,中性轴在截面内的计算
1,中性轴在截面外的计算'>3.5.2 当k_z>1,中性轴在截面外的计算
    3.6 轴力固定的弯矩-曲率关系
        3.6.1 轴心受力状态的应变计算
        3.6.2 弯矩-曲率关系的计算过程
    3.7 改变T形截面形状下的弯矩-曲率关系曲线
        3.7.1 改变T形截面翼缘厚度
    3.8 钢筋混凝土工字形截面轴力-弯矩-曲率相关关系曲线
    3.9 极限状态下的弯矩-曲率相关关系曲线
    3.10 曲率不变的轴力-弯矩关系曲线
    3.11 延性性能分析
        3.11.1 延性的概念
        3.11.2 延性的应用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控制
    4.1 钢筋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影响因素
    4.2 裂缝宽度的计算理论
        4.2.1 粘结滑移理论
        4.2.2 无滑移理论
        4.2.3 粘结滑移-无滑移理论
        4.2.4 数理统计方法
    4.3 最大等效钢筋直径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
        4.3.1 钢筋直径的计算表达式
        4.3.2 求解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等效钢筋直径
        4.3.3 最大等效钢筋直径的统一调整公式
    4.4 算例
        4.4.1 不需换算等效钢筋直径
        4.4.2 需要换算等效钢筋直径
        4.4.3 更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4)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模糊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氯盐侵蚀下由单一影响因素研究向多因素研究转变
        1.2.2 氯盐侵蚀下由完整混凝土研究向带裂缝混凝土研究转变
        1.2.3 氯盐侵蚀下由饱和状态混凝土研究向非饱和状态研究转变
        1.2.4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指标研究及相关理论不断完善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第2章 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理论基础
    2.1 水分和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机理
    2.2 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的计算模型
    2.3 带裂缝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裂缝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制作裂缝的方法
        3.1.2 原材料及其配合比
        3.1.3 试件设计
        3.1.4 试验过程
    3.2 试验数据采集
        3.2.1 实测裂缝宽度
        3.2.2 试件钻孔取粉
        3.2.3 测量氯离子含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裂缝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试验数据分析
    4.1 裂缝周围区域距离和深度对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4.2 裂缝宽度对氯离子扩散深度的影响
    4.3 不同饱和状态对裂缝周围区域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饱和状态下等效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氯盐侵蚀下带裂缝混凝土耐久性可靠度研究
    5.1 氯盐侵蚀下带裂缝混凝土结构的可靠度分析
        5.1.1 经典可靠度基本理论
        5.1.2 饱和状态带裂缝混凝土结构氯盐侵蚀模型修正
        5.1.3 非饱和状态带裂缝混凝土结构氯盐侵蚀模型修正
        5.1.4 简单算例
        5.1.5 基本变量的统计特征
        5.1.6 具体计算步骤
        5.1.7 不同饱和状态下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可靠度分析
    5.2 氯盐侵蚀下带裂缝混凝土结构的模糊可靠度分析
        5.2.1 模糊可靠度基本理论
        5.2.2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5.2.3 常用的隶属函数形式
        5.2.4 工程结构常用的模糊可靠度分析方法
        5.2.5 隶属函数的确定
        5.2.6 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模糊可靠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非均匀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及性能提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锈蚀的研究
        1.2.2 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研究
        1.2.3 ECC加固修复研究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2章 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概况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2.3.1 试件设计
        2.3.2 试件制作
    2.4 加速锈蚀方案
        2.4.1 腐蚀电流控制
        2.4.2 非均匀锈蚀方法
        2.4.3 均匀锈蚀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非均匀锈蚀下钢筋混凝土锈胀开裂模式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3 钢筋摆放位置对开裂模式的影响
        3.3.1 钢筋位于角部位置
        3.3.2 钢筋位于中底部位置
    3.4 锈蚀方法对开裂模式的影响
        3.4.1 非均匀锈蚀
        3.4.2 均匀锈蚀
    3.5 小结
第4章 非均匀锈蚀下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拉拔试验
    4.3 加载数据处理
        4.3.1 实际锈蚀率
        4.3.2 粘结强度
        4.3.3 滑移
    4.4 试验现象描述
        4.4.1 锈蚀产物的分布形态
        4.4.2 试件破坏模式
        4.4.3 未锈试件试验结果分析
        4.4.4 锈蚀试件粘结强度
        4.4.5 钢筋摆放位置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4.4.6 不同锈蚀方法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4.4.7 极限粘结强度计算经验公式建立
    4.5 小结
第5章 ECC加固非均匀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提升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试件材料
        5.2.2 试件设计及制备
        5.2.3 加速锈蚀及ECC加固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破坏模式
        5.3.2 典型受力阶段
        5.3.3 极限粘结强度
        5.3.4 粘结滑移曲线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复合加固技术的提出
        1.2.1 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
        1.2.2 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
        1.2.3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2 聚氨酯水泥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聚氨酯水泥的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聚氨酯水泥的制备过程
        2.2.1 原材料
        2.2.2 制备过程
    2.3 聚氨酯水泥配合比的选择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抗压和抗折试验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聚氨酯水泥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2.4.1 试件制备
        2.4.2 试验方法和装置
        2.4.3 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2.5 聚氨酯水泥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2.5.1 疲劳试验方法的选择
        2.5.2 试验方案的设计
        2.5.3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2.5.4 疲劳寿命预测
    2.6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件设计
    3.3 试验材料
    3.4 试件制作过程
        3.4.1 试验梁浇筑施工
        3.4.2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施工
    3.5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试验梁破坏过程分析
        3.6.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3.6.3 荷载和位移特征点分析
        3.6.4 箍筋应变分析
        3.6.5 混凝土或聚氨酯水泥应变分析
        3.6.6 钢丝绳应变分析
        3.6.7 纵向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
        4.2.1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和验证
        4.3.1 荷载位移曲线
        4.3.2 特征荷载
        4.3.3 荷载应变曲线
    4.4 有限元拓展分析
        4.4.1 环境温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2 剪跨比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3 混凝土强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4 配箍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5 配筋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6 原梁损伤程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7 钢丝绳配绳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8 钢丝绳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9 聚氨酯水泥粘贴方式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10 聚氨酯水泥粘贴厚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抗剪承载力和实用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B和D区的抗剪加固梁类型划分
        5.2.1 B区和D区的概念
        5.2.2 加固梁类型划分
    5.3 构件D区拉压杆模型的选择
    5.4 加固梁D区拉压杆模型的建立
    5.5 加固梁剪跨区拉压杆模型
        5.5.1 D-D梁拉压杆模型
        5.5.2 D-B-D短梁拉压杆模型
        5.5.3 D-B-D长梁拉压杆模型
    5.6 加固梁拉压杆模型验证
    5.7 加固梁变形研究
        5.7.1 剪切变形计算的重要性
        5.7.2 拉压杆模型
        5.7.3 斜压杆倾斜角度
        5.7.4 加固梁跨中变形计算
    5.8 本章小结
6 预应力钢丝绳-聚氯酯水泥在实桥抗剪加固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桥工程概况
        6.2.1 实桥一工程概况
        6.2.2 实桥二工程概况
        6.2.3 T梁尺寸和配筋信息
    6.3 实桥T梁破损状况
        6.3.1 实桥一T梁破损状况
        6.3.2 实桥二T梁破损状况
    6.4 抗剪加固方案
        6.4.1 实桥一加固方案
        6.4.2 实桥二加固方案
    6.5 加固效果验证
        6.5.1 静载试验
        6.5.2 加固效果分析
    6.6 所提加固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7)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效连接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1.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接节点形式与分类
        1.2.1 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性能研究
        1.2.2 干式连接装配式梁柱节点性能研究
        1.2.3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3 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与设计方法
        1.3.1 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数值模拟方法
        1.3.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3.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目的
    1.5 论文章节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构件设计
    2.3 试验构件制作
        2.3.1 灌浆套筒钢筋连接性能测试
        2.3.2 预制柱与基础制作
        2.3.3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拼装施工
    2.4 试验构件材料属性参数
        2.4.1 钢筋性能指标
        2.4.2 混凝土与灌浆料性能参数
    2.5 加载方案与测量方案
        2.5.1 试验加载装置
        2.5.2 试验加载制度
        2.5.3 测量内容与方案
    2.6 试验构件的破坏形态
        2.6.1 灌浆套筒钢筋连接PC-S构件
        2.6.2 波纹管浆锚搭接PC-C构件
        2.6.3 现浇CIP构件
    2.7 试验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2.7.1 试验构件滞回曲线与承载能力
        2.7.2 试验构件强度退化
        2.7.3 试验构件刚度退化
        2.7.4 试验构件耗能能力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塑性铰机制研究
    3.1 预制/现浇柱-基础节点不同破坏模式和塑性铰机制介绍
    3.2 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柱-基础节点变形分析
        3.2.1 柱纵筋与灌浆套筒应变
        3.2.2 预制柱箍筋应变
    3.3 波纹管连接预制柱-基础节点变形分析
        3.3.1 预制柱纵筋应变
        3.3.2 螺旋箍筋应变
        3.3.3 预制柱箍筋应变
        3.3.4 基础连接钢筋应变
    3.4 现浇柱底变形和破坏形态分析
        3.4.1 现浇柱纵筋应变
        3.4.2 现浇柱箍筋应变
    3.5 现浇柱与预制柱塑性铰机制与长度分析
        3.5.1 灌浆套筒连接PC-S构件塑性铰机制
        3.5.2 波纹管浆锚搭接PC-C构件塑性铰机制
        3.5.3 现浇柱塑性铰机制
        3.5.4 不同构件塑性铰长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介绍
    4.2 试验目的
    4.3 试验构件设计
    4.4 试验构件制作
        4.4.1 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制作
        4.4.2 预制梁柱构件装配施工
    4.5 试验构件材料属性参数
        4.5.1 混凝土种类与强度
        4.5.2 钢筋种类与强度
    4.6 加载方案与测量方案
    4.7 试验构件损伤发展与破坏模式
    4.8 试验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4.8.1 试验构件滞回曲线
        4.8.2 试验构件承载力
        4.8.3 试验构件强度退化
        4.8.4 试验构件刚度退化
        4.8.5 试验构件的耗能能力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中间和顶层梁柱边节点试验构件设计
        5.2.1 试验构件原结构受力分析
        5.2.2 试验构件设计
    5.3 试验构件制作
        5.3.1 预制梁柱与现浇构件制作
        5.3.2 装配式梁柱节点拼装施工
    5.4 试验构件的材料属性参数
    5.5 加载制度与测量方案
        5.5.1 中间层梁柱边节点加载装置
        5.5.2 顶层梁柱边节点加载装置
    5.6 试验构件的破坏形态
        5.6.1 中间层梁柱边节点损伤发展与破坏形态
        5.6.2 顶层梁柱边节点损伤发展与破坏形态
    5.7 试验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5.7.1 试验构件滞回曲线
        5.7.2 试验构件承载力分析
        5.7.3 试验构件刚度退化
        5.7.4 试验构件强度退化
        5.7.5 试验构件耗能能力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力学模型与承载力计算分析
    6.1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受力机制
        6.1.1 预制梁纵筋和连接钢筋应变
        6.1.2 预制柱纵筋和牛腿钢筋应变
        6.1.3 梁柱端部混凝土应变
    6.2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变形分析
        6.2.1 预制梁端部变形分析
        6.2.2 梁柱节点剪切变形分析
    6.3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力学模型分析
    6.4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承载力计算分析
        6.4.1 梁端弯矩与柱顶承载力分析
        6.4.2 梁端正弯矩的计算方法
        6.4.3 梁端负弯矩的计算方法
        6.4.4 承载力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6.5 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承载力计算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估
    7.1 OpenSees有限元软件介绍
    7.2 梁柱节点有限元建模
        7.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7.2.2 钢筋本构模型
        7.2.3 捏缩材料本构模型
        7.2.4 截面恢复力模型
        7.2.5 梁柱节点有限元单元
    7.3 梁柱节点有限元模拟分析
        7.3.1 零长度弹簧单元有限元模型
        7.3.2 梁柱节点单元有限元模型
        7.3.3 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小结
    7.4 装配整体式框架研究方法与有限元模型
        7.4.1 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方法
        7.4.2 装配整体式框架与现浇框架有限元模型
        7.4.3 地震动选取方法
    7.5 框架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评估
        7.5.1 结构性能水准指标
        7.5.2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框架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7.5.3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框架抗震性能分析结果小结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1.1 提出新型预制柱-基础节点并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8.1.2 提出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并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8.1.3 有限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8.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开裂混凝土细观模拟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工作背景
    1.2 开裂混凝土研究近况
        1.2.1 渗透性研究现状
        1.2.2 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构件常见裂缝形态及计算模型
        1.2.5 开裂混凝土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开裂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分析方法
    2.1 混凝土细观建模
        2.1.1 骨料级配理论
        2.1.2 骨料数目计算
        2.1.3 骨料模型生成
    2.2 COHESIVE模型本构关系
    2.3 基于隐式有限元的预制裂缝细观模拟
    2.4 基于显式有限元的力学性能细观模拟
    2.5 ABAQUS中 COHESIVE单元材料参数设置
    2.6 混凝土开裂模型建立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ohesive模型的混凝土界面参数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断裂能G
        3.1.2 抗拉强度Tm
    3.2 试件制备
    3.3 试验装置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水泥砂浆和石材的各项性能
        3.4.2 水泥砂浆和石材的界面性能
    3.5 水泥砂浆-骨料ITZ参数计算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细观模型的开裂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研究
    4.1 开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1 试验概况
        4.1.2 研究成果
        4.1.3 抗压强度损失模型
    4.2 开裂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研究
        4.2.1 开裂模型的建立
        4.2.2 单轴压缩性能分析
        4.2.3 单轴拉伸性能分析
    4.3 开裂混凝土压缩过程破坏特征分析
        4.3.1 初始裂缝形态分析
        4.3.2 裂缝扩展和最终形态分析
        4.3.3 压缩过程应力场演化规律
    4.4 开裂混凝土拉伸过程破坏特征分析
        4.4.1 初始裂缝形态分析
        4.4.2 裂缝扩展和最终形态分析
        4.4.3 拉伸过程应力场演化规律
    4.5 开裂混凝土强度损失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裂缝对钢混结构氯离子腐蚀机理与阴极防护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氯盐环境下带裂缝饱和钢混构件腐蚀机理研究
        1.2.2 裂缝对阴极保护电场作用下钢混构件腐蚀防护效果的影响
        1.2.3 具有缓蚀与裂缝修复协同作用的钢混构件新型防腐方法
        1.2.4 研究现状总结和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氯盐环境下带裂缝钢混构件自然腐蚀机理
    2.1 引言
    2.2 带裂缝饱和钢混构件离子传输理论模型
    2.3 氯盐作用下带裂缝饱和钢混构件内离子场数值模拟
        2.3.1 几何模型和参数
        2.3.2 裂缝参数对孔溶液中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2.3.3 裂缝对钢筋表面电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2.4 氯离子作用下带裂缝钢混构件离子传输的试验验证
        2.4.1 材料属性及试验验证
        2.4.2 试验与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2.4.3 模型与他人试验结果相互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缝对钢混构件强制电流阴极腐蚀防护的影响
    3.1 引言
    3.2 氯离子和电场作用下饱和钢混构件离子传输的理论模型
    3.3 氯离子和电场作用下带裂缝饱和钢混构件离子场数值模拟
        3.3.1 几何模型和参数
        3.3.2 裂缝参数对孔溶液中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3.3.3 裂缝对钢筋表面电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3.4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1 材料属性和几何模型
        3.4.2 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场驱动缓蚀剂与裂缝修复协同作用防腐方法
    4.1 引言
    4.2 电驱动缓蚀剂对带裂缝钢混构件的防腐效果
        4.2.1 电驱动有机混合型缓蚀剂防护原理
        4.2.2 几何模型和参数
        4.2.3 裂缝参数对阻锈效果的影响
    4.3 电驱动无机盐对钢混构件裂缝沉积修复的效果
        4.3.1 无机盐耦合电场作用沉积原理
        4.3.2 几何模型和参数
        4.3.3 裂缝参数对沉积效果的影响
    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1 电迁移缓蚀效果对比分析
        4.4.2 电沉积裂缝修复效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研究
        1.3.2 氯盐环境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评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设计
    2.1 引言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2.2.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2.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2.2.3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2.3 高性能混凝土各项性能试验
        2.3.1 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2.3.2 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3.3 高性能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2.3.4 材料经济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传输理论模型
        3.2.1 氯离子传输机制
        3.2.2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传输机制
    3.3 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研究
        3.3.1 氯离子扩散试验
        3.3.2 氯离子扩散试验结果分析
    3.4 氯离子扩散规律主要参数的确定
        3.4.1 表面氯离子浓度
        3.4.2 氯离子扩散系数
        3.4.3 拟合结果
        3.4.4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
        4.2.1 物理场的选择
        4.2.2 几何模型
        4.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数值模拟与人工试验对比
        4.3.1 结果对比
        4.3.2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5.3 考虑钢筋直径对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5.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考虑保护层厚度对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5.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钢筋和保护层厚度对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5.6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耐久性评估
        5.6.1 临界氯离子浓度的确定
        5.6.2 临界氯离子浓度统计分析
        5.6.3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耐久性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裂缝的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裂缝损伤
        6.2.1 裂缝损伤成因
        6.2.2 裂缝损伤表征系数
    6.3 裂缝宽度工况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6.3.1 裂缝宽度工况的选取
        6.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4 裂缝深度工况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6.4.1 裂缝深度工况的选取
        6.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5 多因素耦合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耐久性评价模型
        6.5.1 考虑裂缝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函数的确定
        6.5.2 多因素耦合下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的耐久性评价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钢筋混凝土结结构裂缝宽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筋混凝土非均匀锈胀三维损伤劣化对氯盐传输的影响[D]. 蒋昊宇. 浙江大学, 2021
  • [2]预应力控制地下室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D]. 张洋. 西华大学, 2021(02)
  • [3]钢筋混凝土截面配筋及变形的应变法[D]. 罗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氯盐侵蚀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模糊可靠度研究[D]. 叶梦琦.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非均匀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及性能提升试验研究[D]. 方德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6]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D]. 高红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效连接与抗震性能研究[D]. 范家俊. 东南大学, 2020
  • [8]开裂混凝土细观模拟及力学性能研究[D]. 沈子豪.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9]裂缝对钢混结构氯离子腐蚀机理与阴极防护效果的影响[D]. 梁新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 周雁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