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加快饲料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农业部加快饲料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一、农业部加紧建立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16)在《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畜产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畜产食品产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畜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畜产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研究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共分为8个部分,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在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发展历程、法律体系、保障制度等内容,主要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是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制与充分利用,对我国现有的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核心法律与配套法律制定、衔接的统一标准和安排,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两法合一,尽快制定针对肉蛋乳及其相关制品的专项管理法律,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提升法律位阶,有利于控制畜产食品安全风险。第二,畜产食品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多,从养殖到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很难由一个机构管辖所有的事务,我国目前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农业部共同监管。在现有格局下,减少职能交叉,剥离农业部风险评估相关的职能,统一由卫计委承担,三部门中涉及标准制修订方面的职能转给第三方社会机构承担,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加强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第三,区分技术性法规与标准,构建技术法规体系,将目前畜产食品标准体系中的强制性标准上升为技术法规,赋予其法律效力,以便于贯彻实施;保留推荐性标准,做为引导行业达到技术性法规所要求的目标的手段。第四,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是科学的风险分析,将风险评估的职能集中到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实行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相分离,以避免部门间互相推诿,建立国家级的监测信息平台,共享各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有助于为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制定等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参考。第五,追溯体系是实现畜产食品全食品链信息透明、增强消费者信心的最好方式,我国畜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低,而小散户很难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追溯体系建设可以从扶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入手,再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帮扶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到追溯体系建设中。第六,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共治。在相应的畜产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中树立行业从业者是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政府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开展培训,引导媒体,保护消费者,鼓励公众参与到畜产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锁放[2](2011)在《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以比较法为视角》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会随着食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随着新物质和新技术的涌现不断地复杂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监管的措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近年来世界多个地区都爆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各国的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中食品安全监管的法理基础、经济学基础以及伦理学基础是研究的重点内容。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何为食品、何为食品安全、何为食品安全监管这些基础概念的界定益发明晰。研究表明,食品安全监管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监管法律、监管主体、监管标准以及监管环境。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美国、日本、欧盟是世界上公认的食品最安全的国家和地区,这取决于其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和具体法律制度的相对完善。美国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共同构成了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效地保护了食品的卫生和安全。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美国的召回制度值得我国借鉴。欧盟具有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欧盟各成员国的食品安全立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实际预防和解决食品安全危机也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日本较我国而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法律制度较为成熟和先进。日本在融合西方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在欧美等国家先进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而完善:应确立全食品链的全程监控的原则、风险分析的原则、预防性原则、食品供应者承担主要责任原则;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从增强法律体系间横向和纵向协调性方面、增加惩罚力度方面和增加可操作性方面入手;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必须要完善风险分析制度、召回制度、可追溯制度。美国食品堪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食品,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获得公众的信赖,其工作是富有成效的;欧盟一直被认为是食品安全监管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其监管的力度、监管的标准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前列;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同样也很显着的。纵向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模式分为二种:集中型和分散型。欧盟各成员国基本采取了集中的模式进行监管,这种集中型监管的模式有效的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监管混乱等弊端,将所有的监管活动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进行管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分散式的模式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比如按照阶段划分监管职能的日本,或者是按照食品的种类划分监管职能的美国。在分散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下,若干的政府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每个机构都有各自独立的监督管理职能,却又相互合作。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对我国产生如下的启示:我国要建立以品种划分为主的分散型监管模式;各监管机关必须在风险交流的基础上细化各自的职责;要加重监管机关的责任。食品安全监管所依据的标准就是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保证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和健康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是涵盖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的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统一性技术要求。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国际标准,还包括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食品法典。为了实施一系列的先进的食品安全标准,国际上推行了一系列的先进保障制度,其中ISO认证体系、HACCP体系、GMP体系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成为确保食品远离危害的有力屏障。日本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其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体系,而日本和我国地缘相近,饮食习惯相似,食物的构成结构也有一致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的价值。根据国际及发达国家有关食品标准的先进经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在构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时候要遵循全程监控、风险评估、实时更新的原则;在设立具体食品安全标准的时候要达到协调性、先进性以及层次性的目标;推进HACCP体系全行业的应用;统一认证制度;完善检验检测制度。食品安全监管的环境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信息的对称、行业自律、消费者维权以及社会舆论监督一直是发达国家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的外部手段,为了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环境我国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食品标识制度和食品广告的规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对称;通过行业规章制度的建立、设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度、建立行业监督制度以及建立行业内部奖惩制度来提高行业的自律水平;通过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消费者维权激励措施的实施以及降低维权成本来增强消费者维权水平;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

郭可汾[3](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建华[4](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修文彦[5](2010)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猪肉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结构中占有重大比例,是人民生活主要食用消费品。猪肉质量安全状况涉及人民健康和基本消费安全,同时也关乎食品市场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竞争地位。将我国猪肉供应体系进行细分,从供应链的角度深入、系统化地研究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可以为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的发展方向及其监管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猪肉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猪肉生产经营相关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者、经营者,生猪的饲养主体,生猪的屠宰加工主体、生猪和猪肉的运输主体、各级市场销售主体,他们共同决定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本文首先对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猪肉质量安全总体状况和现有的监管体系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猪肉生产运销各环节上存在猪肉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主体研究部分,首先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消费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北京市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代表了大城市消费者的总体状况,通过实地调研,本文对北京市消费者猪肉认知能力、购买行为和支付意愿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出消费者对三种认证猪肉的认知度为无公害最高、有机其次,绿色食品最低的结论;同时消费者认知能力不随学历、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而家庭中女性和年纪较长的消费者对猪肉安全的认知能力较高;在对购买种类和支付意愿分析时,收入均为显着变量;而对于品种的选择,还与消费者购买地点、对现有质量安全信息满意度等有关;消费者对各类认证猪肉的支付意愿,相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松散型、中间型和紧密型猪肉供应链的划分方式。在分析过程中,对松散型猪肉供应链侧重于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紧密型猪肉供应链侧重于理论分析,而对于中间型猪肉供应链,则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松散型猪肉供应链存在投入品环节生产经营与养猪农户之间连接分散、代宰模式下存在主体不清和责任不明问题、各级批发和零售市场秩序混乱、从业者质量安全意识低等问题,这条供应链上质量集中控制能力最低;与之对应的紧密型猪肉供应链,其特点是生猪养殖、屠宰、猪肉的加工销售等环节均在一个大企业内部完成,质量安全集中控制程度最高,企业通过产品和市场的打造以及优质优价机制提供高端猪肉,但受市场质量信号传递不畅的影响导致其提供高端猪肉的品质低于理论值;中间型猪肉供应模式在现实中广泛存在,通过案例分析,从企业组织程度、信息建设、设施设备、认证体系、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并运用博弈论,对处在猪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生猪供应商、屠宰加工企业和猪肉销售商之间分别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应该前移我国猪肉质量的检测关、增大上下游企业检测问题产品的处罚力度、实施供应链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等建议。本文在归纳和总结猪肉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还对我国猪肉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了分析。就现有的市场准入制度安排而言,索证索票、最低标准约束与指定进货渠道三种制度均会引起社会福利的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生产主体的能力水平、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以及更好地考虑市场和政府边界的问题,防止寻租现象的发生。

靳延平[6](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解沛[7](2009)在《中外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饲料工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2005年,工业饲料总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7年,中国饲料总产量达1.23亿吨,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饲料大国。饲料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动物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而且由于饲料质量的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增强了动物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出口量逐步增加。而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关系到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饲料产品质量所引发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对消费者利益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造成中国畜禽产品出口受阻,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饲料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饲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此,1999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并施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随后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和修订了《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等,初步形成了饲料安全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饲料安全法律体系,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饲料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我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而发达国家饲料安全法规体系对所涉及的各项内容的规定科学、严格、细致,有可操作性,对管理机构的职责、权利规定得十分清楚。饲料质量安全是关系食品安全的大事,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饲料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世界各国正普遍重视和关注饲料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特别是疯牛病的出现,抗生素的使用,给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美国、加拿大及欧盟等国家在饲料安全管理和饲料质量管理方面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严格的法律法规。他们的饲料管理制度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的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正是通过了解外国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饲料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同时分析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并通过对饲料法规建立、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推行HACCP体系、建立饲料标准化体系、在饲料企业中建立信用体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中外比较分析,从中探讨保证饲料质量安全的对策。对促进我国饲料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高,保证我国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动物养殖生产的高效安全,保障人类及动物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人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高我国饲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辛盛鹏,粟胜兰,佟建明,田莉,张丽英,赵小丽,李祥明,杨曙明,石波[8](2009)在《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加快建设》文中研究说明

徐海波[9](2008)在《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天生具有“弱势群体”的特点,以及面临着国际严峻的挑战。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财政支农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政策面临新的选择,迫切需要转型。国内外发展的差距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传导作用,实践证明了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化机制中表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扶持农产品加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迫切需要从各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探讨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子,以获得财政扶持的预期效果和政策效应。论文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与评述。第二章主要界定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范围,以及构架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基础。从公共财政、财政支农、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特点、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家财政实力等角度来探讨财政为什么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第三章介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发展空间)以及政策支持趋势。主要阐述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政府扶持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国内外的实践。国内外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与政府扶持是分不开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国内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经验。第六章主要分析扶持的目的和原则。第七章结合政府扶持目标,试图构建一个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从而得出政府扶持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的结论。第八章对扶持政策的预期绩效分析和模式进行选择。关于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基于这样一个线索:政策评估(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理论上的适应性分析——案例论证来展开论证的。适应性分析主要从财政扶持与WTO协议、与农民增收、与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四个角度来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民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提高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工业产值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GDP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案例分析分别从全国层面和湖南省层面选取案例来进行绩效的分析。论文最后部分(第九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扶持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孙志敏[10](2008)在《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但伴随着渔业的迅速发展,与水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仍频繁发生,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水产品出口信誉和竞争力。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促进中国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在总结中国养殖水产品生产、经营、消费等各环节监管实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食品科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工具,对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论文在回顾水产品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出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相适应。并进一步提出了水产品全面质量管理(FPTQM)理论,即建立贯穿水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经济、高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质量管理效果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有机统一。经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国现阶段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即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的同时,积极提倡发展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更高的质量安全要求及提升中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概括了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的主要成绩,详细分析了目前在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如标准化发展滞后、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中以青岛市为例,对消费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供给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当前消费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但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生产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是很强,对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本文还介绍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了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实施“从养殖场到餐桌”的一体化管理;采取公开与透明的工作方式;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加强信息交流等。通过对水产品质量管理理论与国外管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渔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和相关政策措施。提出应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食品(含水产品)管理机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应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管理法律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议设立一星级安全食品、二星级安全食品、三星级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和安全预警体系;应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可追溯管理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水产品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文还对青岛市加强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有关政策措施提供了经验支持。综上所述,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构建完善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设想;提出了水产品全面质量管理(FPTQM)理论和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的管理新模式;另外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还针对中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农业部加紧建立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部加紧建立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2.1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发展历程
        2.1.1 自由发展期(1776-1906年)
        2.1.2 转型期(1906-1938年)
        2.1.3 加强期(1938-2000年)
        2.1.4 完善期(2000年至今)
        2.1.5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2.2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2.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2.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2.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2.2.4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2.3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2.3.1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3.2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3.3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2.3.4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2.3.5 科技支撑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3.1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3.1.1 法律意识初建期(1958-1985年)
        3.1.2 快速发展期(1985-2000年)
        3.1.3 探求新方式(2000年至今)
        3.1.4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3.2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3.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3.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3.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3.2.4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3.3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3.3.1 欧盟畜产食品标准体系
        3.3.2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3.3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3.3.4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4.1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4.1.1 初级管理期(1868-1947年)
        4.1.2 食品卫生管理(1947-2000年)
        4.1.3 食品安全管理(2000年至今)
        4.1.4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4.2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4.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4.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4.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4.2.4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4.3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4.3.1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4.3.2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3.3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4.3.4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4.3.5 其它制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5.1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5.1.1 分散管理期(1900-1990年)
        5.1.2 统一管理期(1990年至今)
        5.1.3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5.2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5.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5.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5.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5.2.4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5.3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5.3.1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5.3.2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5.3.3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5.3.4 其它制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6.1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6.1.1 萌芽期(1949-1978年)
        6.1.2 发展期(1978-1993)
        6.1.3 分散监管(1993-2003)
        6.1.4 统一监管(2003年至今)
        6.1.5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6.2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6.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6.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6.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6.2.4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6.3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6.3.1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3.2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6.3.3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6.4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6.4.1 畜产食品安全现状
        6.4.2 畜产食品安全问题
        6.4.3 畜产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较
    7.1 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历程比较
    7.2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比较
    7.3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比较
        7.3.1 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比较
        7.3.2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风险分析体系比较
        7.3.3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与召回制度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讨论
    8.4 主要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以比较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的综述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三、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 食品安全监管的法理基础
        (二) 食品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三) 食品安全监管的伦理学分析
    四、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食品
        (二) 食品安全
        (三) 食品安全监管
    五、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结构要素
        (一) 监管法律
        (二) 监管主体
        (三) 监管标准
        (四) 监管环境
第二章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食品发展的历程
        (一) 粮食供应紧张的阶段
        (二) 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
        (三) 稳步迈入小康阶段
    二、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变迁
        (一) 食品安全监管萌芽期(1978-1984年)
        (二) 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期(1984-2003年)
        (三) 食品安全监管成长期(2003年至今)
    三、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二)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二)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
        (一)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制度
    二、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
        (一)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二) 欧盟食品安全法律的原则
        (三)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具体制度
    三、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法律
        (一) 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发展历程
        (二) 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
    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对中国的启示
        (一)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应确立的原则
        (二)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发展及其职能
        (一)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发展历程
        (二)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
        (三)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
    二、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
        (一) 欧盟理事会
        (二) 欧盟委员会
        (三) 欧盟食品安全局
    三、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
        (一) 厚生劳动省
        (二) 农林水产省
        (三) 食品安全委员会
    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对中国的启示
        (一)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的模式
        (二)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的经验
        (三)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
第五章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健全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设立
        (一)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
        (二) 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相关文件
    二、实施食品安全标准的相关保障制度
        (一) ISO体系
        (二) 良好生产规范(GMP)
        (三)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四) HACCP体系
        (五) HACCP与GMP、SSOP及ISO9000的关系
    三、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体系
        (一) 日本食品安全标准的设定
        (二) 日本实施食品安全标准的保障体制
    四、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的健全
        (一) 确立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原则
        (二)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三) 实施中国食品标准体系的保障制度
第六章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环境
    一、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对称程度
        (一)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性的具体体现
        (二)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对称程度的措施
    二、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三、提高消费者维权水平
        (一)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二) 激励消费者维权的措施
        (三) 降低维权成本措施
    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数据来源
        0.2.3 研究方法
        0.2.4 研究目的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0.3 关键术语
        0.3.1 食品卫生
        0.3.2 食品安全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0.3.4 无公害水产品
        0.3.5 绿色水产品
        0.3.6 有机水产品
        0.3.7 良好农业规范
        0.3.8 良好作业规范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0.3.11 ISO 9000
        0.3.12 ISO 14000
1 理论分析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2.2.3 风险分析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2.2.6 教育和培训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2.3.2 相关法律法规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3.3.1 环境
        3.3.2 投入品
        3.3.3 初级产品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3.5.1 完善监管体制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2.1 相关法律
        4.2.2 行政法规
        4.2.3 部门规章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4.5.3 产品认证
        4.5.4 体系认证
    4.6 水产品可追溯
    4.7 水产品召回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与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资料和数据来源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猪肉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
    2.1 猪肉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2.2 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状况
        2.2.1 监管部门和法律体系构成现状
        2.2.2 认证、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2.2.3 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现状
    2.3 猪肉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2.3.1 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2.3.2 投入品的规范是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2.3.3 养殖模式多样化是猪肉不同质的根本原因
        2.3.4 环境污染是屠宰环节猪肉质量的关键问题
        2.3.5 流通体系通畅是猪肉质量问题的最后保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肉质量安全消费者需求分析
    3.1 北京市消费者猪肉需求特征及其变化
        3.1.1 北京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3.1.2 北京市消费者猪肉消费变化情况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特征描述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问卷调查和数据获取方式
        3.2.3 被调查者基本统计特征描述
    3.3 影响消费者猪肉质量安全认知的因素
        3.3.1 对猪肉认证标识的认知情况
        3.3.2 对影响猪肉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
        3.3.3 对不同温度代表的猪肉质量安全等级认知情况
        3.3.4 消费者猪肉质量安全认知状况评价
    3.4 消费者信息来源渠道及满意度的分析
        3.4.1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信息来源及需求
        3.4.2 消费者在已有信息下对猪肉供应链环节的评价
        3.4.3 消费者信息需求及满意度评价
    3.5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3.5.1 消费者购买品种选择统计特征描述
        3.5.2 消费者购买场地选择统计特征描述
        3.5.3 消费者购买猪肉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3.5.4 消费者猪肉品种选择决定因素分析
    3.6 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因素
        3.6.1 消费者对四类猪肉的平均支付意愿
        3.6.2 消费者特征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关系
        3.6.3 消费者安全猪肉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散型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分析
    4.1 松散型供应链饲料和兽药使用分析
        4.1.1 农户饲料使用不规范,“瘦肉精”问题突出
        4.1.2 兽药和疫苗来源多元化,猪肉产品不同质
    4.2 生猪散养户养殖状况分析
        4.2.1 散养户与规模户养猪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2.2 养殖散户选择劣等仔猪养殖的原因分析
        4.2.3 生猪养殖户不利于猪肉质量保证的行为分析
    4.3 定点屠宰点经营模式的猪肉质量状况
        4.3.1 生猪和猪肉市场波动导致定点屠宰点猪肉质量受到影响
        4.3.2 生猪代宰模式主体不明导致猪肉质量安全控制出现漏洞
        4.3.3 屠宰企业改善设备条件和平衡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矛盾
    4.4 猪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质量状况分析
        4.4.1 猪肉批发市场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4.4.2 猪肉零售市场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4.5 松散型猪肉供应链猪肉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4.5.1 规范农村养畜业投入品市场,严查相关者责任
        4.5.2 提高生产主体自律意识,实现农户养猪组织化
        4.5.3 加大猪源质量把控,控制小规模定点屠宰点数量
        4.5.4 理顺批发市场秩序,实施批发商实名登记制度
        4.5.5 维护消费者利益,建立零售市场信息可查询制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间型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分析
    5.1 中间型猪肉供应链的代表形式
    5.2 中间型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提供能力案例分析
        5.2.1 中间型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基本状况
        5.2.2 核心企业组织关系及供应链构成
        5.2.3 两类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提供能力比较
        5.2.4 中间型猪肉供应链特点分析
    5.3 中间型猪肉供应链节点企业博弈分析
        5.3.1 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双方博弈
        5.3.2 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三方博弈
    5.4 提升中间型猪肉供应链猪肉质量安全提供能力的对策
        5.4.1 对猪肉供应体系各环节实施供应链管理
        5.4.2 在合理安排监管成本的基础上增大政府监管的全面性
        5.4.3 建立有效控制猪肉质量安全的全行业生产者信用体系
        5.4.4 构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逆向回溯问责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紧密型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分析
    6.1 紧密型猪肉供应链构成及质量安全情况
        6.1.1 投入品环节
        6.1.2 养殖环节
        6.1.3 屠宰加工
        6.1.4 销售环节
        6.1.5 集团集成化控制机制的建立
        6.1.6 紧密型猪肉供应链特点
    6.2 紧密型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水平的提供
        6.2.1 紧密型供应链的产品和市场
        6.2.2 大型产销集团猪肉产品高端定位选择
        6.2.3 大型猪肉产销集团猪肉产品提供策略
    6.3 紧密型猪肉供应链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6.3.1 信息不对称导致“劣品驱逐良品”,企业蒙受损失
        6.3.2 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信心丧失,品牌营销失败
        6.3.3 公司利润最大化行为导致厂商道德风险,降低猪肉品质
        6.3.4 企业发展困境制约产销集团的发展,抑制猪肉品质提高
    6.4 大型猪肉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构想
        6.4.1 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化系统,保证产品质量水平
        6.4.2 建立优质优价的信用体系,树立企业良好信誉
        6.4.3 建立全方位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高效运作
        6.4.4 建立引导定价的价格机制,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6.4.5 形成秩序合理的猪肉市场,完成猪肉市场转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猪肉质量安全管控制度分析
    7.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分析
        7.1.1 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7.1.2 猪肉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7.2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评价
        7.2.1 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机理
        7.2.2 现行猪肉市场准入制度效果不明显
        7.2.3 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制引起社会福利的变化分析
    7.3 对政府提升猪肉质量安全管控效率的设想
        7.3.1 政府层面提供猪肉质量安全的有效信息
        7.3.2 遵循“由松到紧”原则查办猪肉生产经营者
        7.3.3 建立监管“政府代理人”职权的监督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7)中外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框架
第二章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内涵、范畴
        2.1.1 饲料质量的内涵
        2.1.2 饲料质量安全的含义及特性
        2.1.3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范畴
    2.2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2.2.1 饲料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2.2.2 饲料管理部门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2.3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地位
        2.3.1 饲料质量安全与畜产品安全及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2.3.2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是企业的灵魂
        2.3.3 提高饲料产品质量是饲料工业全行业的大事情
第三章 中外饲料产业发展概况和饲料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3.1 世界饲料产业发展概况及饲料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3.1.1 世界饲料产业发展概况
        3.1.2 世界饲料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3.2 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概况及饲料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3.2.1 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概况
        3.2.2 中国饲料质量安全现状
第四章 中外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特点比较分析
    4.1 外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4.1.1 美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4.1.2 加拿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4.1.3 欧盟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4.2 中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4.2.1 中国饲料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4.2.2 中国饲料工业质量标准体系现状
        4.2.3 中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3 外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特点分析
        4.3.1 美国饲料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特点
        4.3.2 美国政府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特点
    4.4 中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4.4.1 中国饲料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特点
        4.4.2 中国饲料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4.4.3 中国政府对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4.5 中外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特点比较分析
        4.5.1 饲料法规的建立对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
        4.5.2 政府对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
        4.5.3 推行HACCP 管理体系,确保饲料安全
        4.5.4 建立健全饲料产品标准化体系
        4.5.5 构建较为完善的信用体制
        4.5.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第五章 解决中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5.1 加快饲料法立法,全面提高饲料行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1.1 加快饲料法立法,积极推进饲料法的颁布实行
        5.1.2 大力宣传饲料法规,提高饲料行业产品质量意识
        5.1.3 饲料安全监督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
    5.2 完善饲料管理制度,加强饲料监管
        5.2.1 完善各级饲料行政管理部门
        5.2.2 进一步完善饲料法律法规及标准
        5.2.3 加强饲料标准化体系基础研究
        5.2.4 加强饲料标签实施的管理
        5.2.5 健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饲料企业进行HACCP 认证
        5.2.6 建立饲料安全性评价制度
    5.3 完善饲料质量监测体系
        5.3.1 饲料质检机构的统筹安排
        5.3.2 质检机构的自身建设
        5.3.3 建立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制度
    5.4 建立饲料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5.4.1 建立饲料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5.4.2 对饲料质量实行全程监管
        5.4.3 加大对违规饲料企业的处罚力度
    5.5 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饲料安全科研工作
        5.5.1 研究饲料安全质量控制技术
        5.5.2 开发新型饲料
        5.5.3 完善饲料安全性检测技术
    5.6 发挥饲料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饲料行业信用体制建设
        5.6.1 进一步发挥饲料行业协会作用
        5.6.2 完善饲料行业信用体制建设
    5.7 完善我国饲料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5.7.1 树立正确的产品质量意识
        5.7.2 充分发挥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作用
        5.7.3 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7.4 加大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农村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不断普及
        1.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三农”问题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1.3 财政支农被赋予的新内涵
        1.4 国内不断实践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外研究动态
        3.2 国内研究动态
        3.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4 农产品加工业和财政扶持政策的概念界定
        4.1 什么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
        4.2 农产品加工的分类
        4.3 财政扶持政策的界定
    5 研究思路、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方法
        5.4 技术路线
    6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1 可能的创新点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依据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依据
        1.1 公共财政理论决定了财政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2 公共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财政支农新内涵的一部分
        1.3 统筹思想和产业制衡理论决定财政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4 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1.5 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与分工理论解释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层面的依据
        2.1 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本身特点,客观要求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
        2.2 财政进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于贡献潜力和利益传导机制
        2.3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客观要求扶持
        2.4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境迫切需要财政扶持
        2.5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财政扶持提供了依据
        2.6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基于产业链延伸理论
        2.7 国家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财力的可行性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绩、空间与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空间
        1.1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伟大成绩
        1.2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凸现的巨大空间
    2 农村公共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实践
        2.1 国内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
        2.2 各省对有竞争力农产品和加工业的财政扶持案例
        2.3 其它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
    3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3.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3.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变化
第四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演变、问题和适应性分析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演变
        1.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949-1978):负支持阶段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979-2003):政策支持阶段
        1.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4-现在):多元化支持阶段
    2 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税收手段
        2.1 财政专项资金
        2.2 财政补贴政策
        2.3 税收优惠政策
    3 目前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3.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总量少、规模小
        3.3 财政扶持结构不佳,扶持效果不好
        3.4 财政扶持手段单一,影响扶持效果
        3.5 财政监管落后影响财政扶持效果
        3.6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3.7 财政扶持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4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角色定位
        4.1 制定“游戏规则”,规范市场行为
        4.2 加大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4.3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设备自研创新和引进的支持力度
        4.4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
        4.5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加大信贷支持
        4.6 把握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5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史贡献:适应性透视
        5.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 WTO协议的适应性分析
        5.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同步性分析
        5.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5.4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第五章 国外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借鉴
    1 国外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1.1 美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历史沿革与实践
        1.2 欧盟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实践
        1.3 日本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实践
        1.4 印度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1.5 巴西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2 西方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1 预算拨款
        2.2 财政信用
        2.3 财政补贴
        2.4 政府采购
    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扶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3.1 遵守并充分利用 WTO规则
        3.2 财政支持目标要进行动态调整
        3.3 增加对农民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补贴
        3.4 建立明确有效的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支持体系
        3.5 制定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六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和定位
        1.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定位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目标体系
        2.1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总目标
        2.2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具体目标
    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原则
        3.1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3.2 符合 WTO规则的原则
        3.3 统筹发展原则
        3.4 效率优先原则
        3.5 突出重点原则
        3.6 分类扶持的原则
        3.7 动态调整原则
        3.8 不断创新的原则
        3.9 扶持有度的原则
        3.10 服务“三农”的原则
        3.11 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七章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的构建
    1 财政扶持单位的范围界定和瞄准
        1.1 关键在于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1.2 瞄准被扶持单位范围的标准
        1.3 选择被扶持企业的决策权:是集权还是分权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门槛
    3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内容框架
    4 财政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向
    5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方式选择和创新
        5.1 财政扶持的创新模式
        5.2 财政扶持资金存量调整和增量增长相结合
        5.3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是直接扶持还是间接扶持
        5.4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采取输血方式还是造血方式
        5.5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加减乘除法及其综合运用
        5.6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是有偿方式,还是无偿方式的
        5.7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行动和利润拉动相结合
        5.8 充分发挥财政的导向、吸附、膨化和杠杆作用
    6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机制
        6.1 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6.2 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主体
        6.3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资金的整合机制
        6.4 形成渠道畅通的资源传导机制
        6.5 建立高效的分合有度的协作机制
        6.6 建立和完善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机制
第八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评估
        1.1 政策评估与评估标准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预期绩效
        1.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农业综合效益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绩效的案例分析
        2.1 UNDP项目中财政扶持的绩效
        2.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2 政策建议
        2.1 建立和优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2.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模式选优
        2.4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和手段
        2.5 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2.6 完善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管理体制
        2.7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提高扶持效果
        2.8 完善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2.9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
        0.1.2 渔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0.1.3 我国渔业发展前景广阔
        0.1.4 问题的提出
        0.1.5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对象
        0.2.2 研究目的
        0.2.3 研究意义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0.5 食品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0.5.1 国外研究动态
        0.5.2 国内研究动态
        0.5.3 小结
    0.6 关键术语之定义
        0.6.1 渔业的涵义
        0.6.2 食品、农产品与水产品、养殖水产品
        0.6.3 食品安全
        0.6.4 常规食品与安全食品
        0.6.5 常规水产品与安全水产品
        0.6.6 质量认证及有关概念
        0.6.7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 水产品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1.1 质量观的演变与质量管理理论
        1.1.1 西方质量理念的演变
        1.1.2 西方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1.3 质量管理理论
    1.2 水产品质量及其特征
        1.2.1 水产品质量的涵义
        1.2.2 水产品质量特征
    1.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1.3.1 养殖水产品食物链
        1.3.2 水产品中存在的三大危害
        1.3.3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产生
        1.3.4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发展特点
    1.4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1.4.1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分析
        1.4.2 信息不对称对水产品市场的影响
        1.4.3 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案
    1.5 水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1.5.1 水产品外部性的界定
        1.5.2 水产品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1.5.3 水产品质量管理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1.6 水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与政府
        1.6.1 市场对水产品质量保证的有限性
        1.6.2 政府对水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1.7 FPTQM:水产品全面质量管理
        1.7.1 FPTQM的涵义
        1.7.2 FPTQM的提出依据
        1.7.3 FPTQM是质量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8 食品质量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2.1.1 初步建立了食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2.1.2 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2.1.3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2.1.4 水产品认证工作已初见成效
        2.1.5 水产品质量管理效能不断增强
    2.2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1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2.2 有关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差
        2.2.3 水产品标准化发展滞后
        2.2.4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2.2.5 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不健全
        2.2.6 水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2.2.7 水产品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2.2.8 水产品品牌建设困难重重
        2.2.9 科研开发滞后,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不配套
        2.2.10 渔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2.2.11 水产品质量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2.2.12 渔业环境污染出现加重趋势
    2.3 我国水产品质量管理目标
    2.4 安全水产品需求与供给行为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2.4.1 消费者对安全水产品的需求行为分析
        2.4.2 生产者对安全水产品的供给行为分析
        2.4.3 小结
3 水产品质量管理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3.1 典型发达国家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
        3.1.1 欧盟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1.2 美国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1.3 日本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1.4 挪威的水产品质量管理
    3.2 典型发达国家水产品质量管理经验总结
        3.2.1 水产品质量管理运作机制
        3.2.2 水产品生产、加工及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2.3 完善的保障体系
    3.3 典型发达国家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4 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及政策措施
    4.1 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4.1.1 建立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4.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4.1.3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4.1.4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4.1.5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4.1.6 完善水产品质量科技体系
        4.1.7 建立健全水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
        4.1.8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4.2 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
        4.2.1 实行严格的水产品准入制度
        4.2.2 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制度
        4.2.3 建立水产品质量管理社会信用制度
        4.2.4 加强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4.2.5 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
        4.2.6 充分发挥水产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媒体的作用
        4.2.7 增加投入,加强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
        4.2.8 加强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4.2.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3 小结
5 个案分析:青岛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5.1 青岛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5.1.1 初步建立起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5.1.2 全面推进水产品标准化工作进程
        5.1.3 加强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5.1.4 积极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水产品原料基地建设
        5.1.5 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及名牌水产品推荐工作
        5.1.6 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管理工作
    5.2 青岛市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5.2.1 整顿和规范水产品生产经营秩序
        5.2.2 实施示范工程,不断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5.2.3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5.2.4 加强监管,提高政府执行力
    5.3 实证研究:FPTQM在青岛茂余、佳元等水产养殖企业的应用
    5.4 几点启示
        5.4.1 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势在必行
        5.4.2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建设
        5.4.3 严格绩效考核,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6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附录1 英文缩略语表
附录2 安全水产品生产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3 安全水产品消费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农业部加紧建立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王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2]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以比较法为视角[D]. 锁放. 安徽大学, 2011(03)
  • [3]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5]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系统分析[D]. 修文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6]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7]中外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比较研究[D]. 解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应加快建设[J]. 辛盛鹏,粟胜兰,佟建明,田莉,张丽英,赵小丽,李祥明,杨曙明,石波. 饲料研究, 2009(02)
  • [9]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D]. 徐海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10]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孙志敏.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农业部加快饲料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