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与协调发展

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与协调发展

一、浅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及协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裴艳丽[1](2018)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需要新的文明意识与观念指引。十九大报告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信仰,是新时代的大课题,也是论文力求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前三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理论指导与借鉴、成绩与问题等基本内容;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该选题的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怎样培育人”和“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的理路构架了文章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的外在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概念的阐释思路,通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等内涵的一一辨析,丰富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内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还结合了环境教育和伦理教育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属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相结合、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点,是构建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途径方法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将自然、人、社会统一于实践中去考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文本的解读,以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要素为逻辑线索,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思考,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生态回应,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最本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任何教育都有其生长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土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仅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寻求思想养分,还需从西方各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中探寻合理资源,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教育的经典理论,方能促其科学发展。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要求,生态文明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方探讨了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显着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生态人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得到了学界、政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相应地增加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力度,但还是面临着不少问题。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到目前为止,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生态文明观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等。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在教育环境上找突破,多方发力协调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培育什么人”、“用什么观点培育人”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才。“用什么观点培养人”就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从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的养成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以生态文明和谐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法制观、生态文明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科技观等有机统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怎样培育人”,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文章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五个纬度形成合力,探索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意识情感性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各种生态文明观教育方法的共性和互补性出发,提出了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贯通的创新运用,克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不创新的现实困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升和评价培育结果”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关注点所在。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文章从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性;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把握其评价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盛书刚[2](2011)在《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简述》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此后,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随着我国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宏伟实践、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内涵深、外延广,已经形成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可以概括为意义论、条件论、特征论、继承论、课题论、任务论、本领论、方法论、环境论、领域论等"十论"。

刘晓春[3](2011)在《论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文中研究指明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十分丰富,譬如,他提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构建了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模式的治国方略,论述了以"政治文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文明"建设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不仅自身和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而且也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联系。

朱许洪[4](2010)在《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上需要首先厘清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阐述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三个文明的建设中嵌入生态文明的合理性因子,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使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郑礼建[5](2008)在《构建和谐汕尾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文中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野蛮到文明的演化史。在演化

薛景华,周燕,孙贵珍[6](2006)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文中提出农村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农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忽视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农村发展应走健康和谐可特续发展之路,“三个文明”建设为农村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智力支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三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对策。

朱伟[7](2006)在《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把握“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冯务中[8](2006)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共同发展、不相冲突并且相互促进。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金茂春[9](2006)在《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文中提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中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当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 本学位论文以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为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和历史等思维和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初步的解析和思考。 首先,简要地说明和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和说明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科学地回答关于发展认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最终摆脱和克服了片面性的发展观,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之路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产物。回眸整个人类发展实践史,新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发展认识上的一次革命,是最新的理论成果:笔者还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产物,必将给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插上腾飞的翅膀;最后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一些对策、思考和建议。

孙玉杰[10](2006)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三个文明建设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们党的“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阐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浅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及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及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循环性
        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关联性
        三、教育功能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政策推动规范完善的课程设置
        二、多方探索绿色主题的教育途径
        三、相继创建示范效应的“绿色大学”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内容渗透缺乏体系化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缺乏延续性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队伍缺乏专业化
        四、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相对滞后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相对薄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和谐观教育
        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五、生态文明科技观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观课程育人
        二、扎实推动生态文明观实践育人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观文化育人
        四、创新推动生态文明观网络育人
        五、切实强化生态文明观管理育人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方法
        一、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三、主题实践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与评价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素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案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指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评价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义论
二、条件论
    第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利条件。
三、特征论
四、继承论
五、课题论
    第一, 提出九个重大课题。
    第二, 提出三大调查课题和三大理论课题。
六、任务论
七、本领论
八、方法论
九、环境论
    第一, 构建和谐世界。
    第二, 建设和谐地区。
    第三, 建设和谐亚洲。
    第四, 建设和谐亚太。
十、领域论
    第一, 构建和谐文化。
    第二, 构建和谐的社会风尚。
    第三, 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
    第四, 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
    第五, 构建和谐的参政党关系。
    第六, 构建和谐的两岸关系。
    第七, 构建和谐校园。
    第八, 构建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

(3)论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导向的政治价值观
    (一) 江泽民为什么要对干部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
    (二) “三讲”的提出以及“三讲”教育活动的开展有什么意义?
二、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模式的治国方略
    (一) 江泽民为什么要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
    (二) 在提出“依法治国”几年之后, 江泽民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德治国”的概念?
    (三)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具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以“政治文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文明”建设思想
    (一) 江泽民为什么要提出“三个文明”建设的课题?
    (二) “三个文明”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文明”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 “三个文明”的提出具有怎样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三个文明”观点,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四、“三讲”思想、“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三个文明”观点之间及其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4)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生态文明的诠释及其哲学基础
二、生态文明是三个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 物质文明建设
    (二) 精神文明建设
    (三) 政治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发展
    (一) 物质文明的“生态化”: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
    (二) 精神文明的“生态化”:转变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
    (三) 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
四、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三个文明的支持
    (一) 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石
    (二) 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三) 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6)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主导
二、“三个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7)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涵
二、“三个文明”的关系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关系的意义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文明”的基本内容
二、“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一)“三个文明”的相互区别
    (二)“三个文明”的相互联系
    (三)“三个文明”同时是社会文明的三个层次
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一)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发展的人本性
    (二)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发展的全面性
    (三)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发展的协调性
    (四)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9)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SYNOPSIS
中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认识上的最新理论成果
    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1.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1.2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产物
        1.2.1 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内涵
        1.2.2 科学地说明了发展的必要性
        1.2.3 科学地阐明了发展的方式问题
        1.2.4 科学地阐述了发展的评价标准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
        1.3.1 从物本主义发展观到人本主义发展观
        1.3.2 从唯经济主义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
        1.3.3 从自发的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
第2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2.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1.1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主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本要求
        2.1.2 科学发展观体现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
        2.1.3 科学发展观渗透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2.2.1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2.2.2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重要创新
    2.3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指导意义
        2.3.1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3.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第3章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
    3.1 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3.1.1 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的观念转变
        3.1.2 从传统发展观念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3.1.3 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科学性论证
        3.1.4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2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机联系
        3.2.1 “三个文明”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
        3.2.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3.3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3.3.1 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3.3.2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
        3.3.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3.3.4 统筹兼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3.4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对策思考
        3.4.1 切实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4.2 消除发展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3.4.3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
        3.4.4 现阶段发展实践中应抓紧抓好的几件事情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三个文明建设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根据之一
    (二)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的突出特点, 就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二) “三个文明”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
三、“三个文明”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观点
    (一) 物质文明是整个文明体系的基础
    (二)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
    (三) “三个文明”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目的

四、浅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及协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 武汉大学, 2018(01)
  • [2]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简述[J]. 盛书刚.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6)
  • [3]论江泽民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J]. 刘晓春. 社科纵横, 2011(08)
  • [4]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J]. 朱许洪.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5]构建和谐汕尾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A]. 郑礼建.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 2008
  • [6]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J]. 薛景华,周燕,孙贵珍. 甘肃农业, 2006(09)
  • [7]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J]. 朱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J]. 冯务中. 学习与实践, 2006(04)
  • [9]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D]. 金茂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10]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三个文明建设理论[J]. 孙玉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6(01)

标签:;  ;  ;  ;  ;  

论“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与协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