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与预防研究

大学生犯罪与预防研究

一、大学生犯罪及预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沙[1](2020)在《大学生恶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姚如琢[2](2019)在《大学恶性犯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学恶性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亟待研究以及寻求其特殊的犯罪预防方法。大学恶性犯罪的特殊性表现在犯罪主体处于长期的特殊环境当中,包括长期集中住宿、集中学习的生活状态、成年却长期无正式社会工作的特殊社会地位以及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等,这种长期特殊环境使犯罪人不断累积失衡感最终形成犯罪需要。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在手段上具有高度的残忍性,主体上具有个体性,激情犯罪所占比例大,犯罪人的犯罪人格包括了对他人和社会的极度恶意以及极端情绪驱动下的自我放弃,其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本文从此类犯罪人的特有的自我缺陷、外在环境对犯罪形成的影响,特别是犯罪人所处的长期特殊环境层面对此类犯罪的形成进行归因,得出大学恶性犯罪是环境诱因和自我缺陷共同作用的产物。最后借鉴和结合国外针对该类犯罪的措施,提出减少致罪因素、提高被害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全高校安全立法和保卫制度、完善定罪量刑原则等控制和预防大学恶性犯罪的措施。本文除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大学恶性犯罪进行概述,首先界定大学恶性犯罪的概念并进行分类,其次概述大学恶性犯罪的现实状况,并举例介绍近期发生的大学恶性犯罪典型案件,最后总结大学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第三部分主要运用犯罪学理论对大学恶性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大学恶性犯罪产生的犯罪原因,第四部分则是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犯罪形成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此类犯罪的控制与预防的对策建议。

刘思彤[3](2018)在《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犯罪率逐年攀升,尤其一些大学生犯下的性质恶劣的重大案件已经敲响了社会的警钟,大学生犯罪如何预防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犯罪行为不仅断送了大学生个人的前途,也会造成国家和社会的损失,所以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探索预防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释,同时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对象。根据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着的年龄上、心理上以及学历上的特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即高学历大学生犯罪增多、女大学生犯罪比例升高、共同犯罪趋势凸显。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是犯罪动机随意化与犯罪类型多样化。第三部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由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来源于外界的因素构成,而内部因素是由来源于大学生个体本身的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活经历不同等因素构成。大学生犯罪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大学生的犯罪行为,要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入手,阻断引起大学生犯罪的源头,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发生。论文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可行性之后,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剖析了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具体措施:首先,要优化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优化社会思想政治环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要提升教育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三,要完善应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完善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正视性教育、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团队意识教育、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最后,要改善应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等相应的对策,以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来实现对于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最优效果。

单剑楠[4](2015)在《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预防策略的思考》文中认为从2004年"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校园暴力犯罪愈演愈烈,且大学生犯罪正呈现出突发性、高智能性、隐蔽性以及残忍性的特征,而带来这种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家庭的疏于管理、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重视和干预的不及时。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以及犯罪预防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并对近10年来高校内发生的重大暴力犯罪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犯罪的特性,并根据其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刘猛[5](2015)在《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文中认为按照一般社会公众的观念,中小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有人监管的环境,应当成为未成年人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然而,近些年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频频发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影响也愈发严重。与之相对应,中小学校园也未能成为犯罪侵害的“化外之地”,不断曝光的各类校园犯罪使得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校作为关注场域,对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侵害在校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校园犯罪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防控对策。准确界定什么是“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研究防控对策的前提基础和具体指向。论文第一章从已有研究对“校园犯罪”概念不同定义入手,分析了“校园犯罪”概念构成中的空间、主体、被害和行为特征,进而将“中小学校园犯罪”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延伸区域,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故意侵害在校未成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论文通过将“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校园危机、青少年犯罪等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了“校园犯罪”人为故意侵害的特性,以期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校对“校园犯罪”这一特殊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二章中,论文总结介绍了世界几大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现象特点时,以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数据为主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况行了概括。由于我国内地缺乏官方犯罪被害调查数据,教育系统也未进行统一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鉴于此,论文收集了司法机关统计数据和高校、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调查研究资料,将中小学生犯罪被害、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数据进行统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内地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媒体报道的高危校园犯罪典型案件为样本,对近些年公众普遍关注的校园性侵犯罪和校园暴力犯罪以不同犯罪主体为区分进行了特点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特定场域内的犯罪。对于中小学校来讲,虽然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完全阻断或消除校园犯罪的诸多社会促发因素,但通过采取切实措施尽可能地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在校园发生,却属于学校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论文第三章引入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分析了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运行机理及其在校园犯罪事前防控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犯罪阻力、加大犯罪风险、降低犯罪收益、减少犯罪刺激和移除犯罪借口等五方面提出了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一般策略。同时,又针对不同类型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机会因素,提出了三类重点人员的防范措施。风险社会总是存在各类人为风险,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决定着犯罪的必然性。中小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有机单元,校园内发生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犯罪虽非人愿,有时也却难以避免。中小学校园具有相对封闭性,犯罪被害人又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在发生犯罪时学校的应急处置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论文第四章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校园犯罪形成危机的特点提出了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目标和原则,认为中小学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运行体制应当由纵向指挥体系和横向协作体系构成,运行机制则应当包括识别预警、信息报告、紧急处置和媒体沟通等四个主要环节。同时,对于高危多发类型的校园犯罪,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了中小学校应急处置的要点。犯罪的发生,都会给被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别于一般社会中的犯罪,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发生不仅给直接受害的未成年人造成生理、心理和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还会对中小学的校园安全生态形成冲击。鉴于校园犯罪这一特殊危害,论文第五章将校园犯罪被害人划分为显性被害人(未成年学生)和隐性被害人(校园安全生态),并在分析两类被害人被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事后的恢复对策。其中,针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恢复,应在保护其免受二次被害的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重点为其提供身心治疗、经济偿补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的综合救助。而对于校园安全生态的恢复,则可以从完善校园安防设施、平复人员心理危机、修复失调人际关系、提升校内维安能效、重整校外支持资源等五个方面进行统筹。

余涛[6](2015)在《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使命。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发展。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思维,从根源上找到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关键。心理危机干预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试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消除大学生违法犯罪滋生的土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大学生犯罪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靠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鉴于此,本文从大学犯罪的基本特征出发,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存在性,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大学生心理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会导致大学生行为障碍和偏差行为,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成为大学生实施犯罪的导火索。大学生心理危机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本文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也为我们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实现犯罪防控的目的提供了可能。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和大学生犯罪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从根源上消除大学生犯罪的诱因,必须使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从宏观层面来看,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正确的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构建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核心的静态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包含了实时预警系统、应激干预系统和反馈维护系统三级动态运行系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一定能逐渐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从而将大学生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秦雨[7](2014)在《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文中指出今天,大学生犯罪已经愈演愈烈,给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因此,研究大学生犯罪也成为了法学、教育学、社会学、传媒学等学科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法学的角度关注这一问题,力求探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机制。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文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作者的研究优势和思路等。第一章介绍目前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及特点。内容包括对大学生犯罪概念的界定,对大学生犯罪情况的介绍、特点的归纳和对大学生犯罪发展趋势的总结。第二章主要分析导致大学生犯罪愈演愈烈的原因。从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所在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各自在大学生犯罪这一结果中所起到的作用。重点揭示了大学生成长道路给其心理和品行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另外也分析了社会发展变化给大学生世界观、生活方式方面所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大学生犯罪率升高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主要描述了现有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分析了各种现有机制的内容,指出存在的问题是各种机制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导致预防机制难以高效发挥作用。第四章集中讨论了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重新建立。重点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场所进行分析,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拥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从源头上强化大学生的个人品行,从而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本文属于实证研究,其中运用了较多的数据和实际案例,其中很多是笔者自己亲自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则是其他研究者调查访谈的结果。笔者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来寻求构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防火墙,从而使大学生这朵青春之花开得更鲜艳、更美丽。

王嘉伟[8](2014)在《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文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最富有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一个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社会群体。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犯罪的类型在不断增加,犯罪的手段在不断更新、犯罪的动机也越来越多样化,突发性犯罪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大学生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在不断扩展。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每一个家庭,高等院校以及我们的政府与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因为大学生犯罪既有其内在个人因素,同时也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外部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文在对大学生犯罪总体状况与特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研究了大学生犯罪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并就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从上述角度进行了剖析,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应当从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确立适合自身的追求目标,学会自我调适,有效疏导不良心理及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防范意识,正确对待网络方面进行预防;从大学生家庭的角度,应当从注重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注重家庭情感抚慰功能,重视家庭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预防;从大学校园的角度应当能够从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进行预防:从社会的角度应当从正确发挥政府功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加强社会传媒管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预防。

张明雪[9](2013)在《高校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犯罪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使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数学生的情绪都是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是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有志青年。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少数学生因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扭曲而涉足违法犯罪,有些甚至演变成影响社会局部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足,足够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与深刻的反思。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德育理念的偏差,加强高校德育建设预防大学生犯罪亦成为研究的热点。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犯罪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如何通过加强高校德育起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作用亦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针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引出高校德育防控大学生犯罪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并且就此研究的各主要流派观点、作用机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作为全文研究分析的出发点。第二部分,本文对大学生犯罪、德育、德育防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文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对高校德育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基础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犯罪学多因素理论、高校德育理论进行了阐释,提出高校德育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功能的表现形式,为论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三部分,深刻分析了高校德育和大学生犯罪防控的关系,阐述了高校德育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可能性,并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和高校德育工作现状的描述,着重分析了基于德育的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以及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从社会环境、高校德育内部、家庭早期教育、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影响高校德育防控大学生犯罪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最主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德育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主导教育防控,同时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家庭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的辅助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教育系统金字塔尖的高校,应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快建设和谐校园,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理想崇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圣虎[10](2012)在《犯罪预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高校法制教育已经历了26年的发展和实践。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各阶层矛盾开始变得突出,为了建设和谐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已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对当今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法制教育已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法律知识普及,要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的同时,更要建立以犯罪预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长效机制。本文通过阐述犯罪预防理论,以犯罪预防为视角来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在指明当今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弊端的同时,结合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来探究以建立犯罪预防长效机制为目标的高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二、大学生犯罪及预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犯罪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恶性犯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及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大学恶性犯罪概述
    2.1 大学恶性犯罪的界定
        2.1.1 大学恶性犯罪的概念
        2.1.2 大学恶性犯罪的辨析
    2.2 大学恶性犯罪的现状
        2.2.1 大学恶性犯罪具有高度的残忍性
        2.2.2 大学恶性犯罪具有个体性
        2.2.3 激情犯罪在大学恶性犯罪中占据较大比例
    2.3 大学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2.3.1 对犯罪行为发生周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2.3.2 对施暴者和受暴者的家庭造成的双重破坏
        2.3.3 对学校信赖感和安全性造成的威胁
第三章 大学恶性犯罪的犯罪原因分析
    3.1 大学恶性犯罪产生的环境诱因
        3.1.1 表层诱因分析
        3.1.2 深层诱因分析
    3.2 大学恶性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
        3.2.1 自我缺陷的形成过程
        3.2.2 犯罪人的自我缺陷分析
    3.3 大学恶性犯罪形成的法制缺陷
        3.3.1 高校法制教育的相对缺位
        3.3.2 高校管理与公安机关处置存在断层
        3.3.3 大学生犯罪轻刑化趋势的弊端
第四章 预防大学恶性犯罪的对策建议
    4.1 大学恶性犯罪的一般防控
        4.1.1 预防大学恶性犯罪根源性因素的产生
        4.1.2 提高学生的预防暴力侵害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4.1.3 加强对大学恶性犯罪的防控和管理
    4.2 大学恶性犯罪的司法防控
        4.2.1 健全大学校园安全管理立法
        4.2.2 建立校园警察制度
        4.2.3 改革高校法制教育体系
        4.2.4 明确对大学生犯罪的量刑原则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3)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大学生犯罪的概述
    2.1 大学生犯罪及大学生犯罪预防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犯罪
        2.1.2 大学生犯罪
        2.1.3 犯罪预防
        2.1.4 大学生犯罪预防
    2.2 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2.2.1 高学历层次大学生犯罪增多
        2.2.2 女大学生犯罪比例升高
        2.2.3 显现出共同犯罪趋势
    2.3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2.3.1 犯罪动机随意化
        2.3.2 犯罪类型多样化
3 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分析
    3.1 大学生犯罪的外因
        3.1.1 社会因素
        3.1.2 家庭因素
        3.1.3 学校因素
    3.2 大学生犯罪的内因
        3.2.1 个体心理因素
        3.2.2 个体生活经历不同
4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可行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4.1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可行性
        4.1.1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功能
        4.1.2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价值
        4.1.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过程
    4.2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4.2.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性不高
        4.2.2 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善
        4.2.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
5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具体措施
    5.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环境
        5.1.1 优化社会环境
        5.1.2 优化学校环境
        5.1.3 优化家庭环境
    5.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5.2.1 提高教师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主动性和自觉性
        5.2.2 提高其他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5.3 完善应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3.1 加强法制教育
        5.3.2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5.3.3 正视性教育
        5.3.4 增强团队意识教育
        5.3.5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5.4 改善应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4.1 加强互动,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
        5.4.2 因材施教,增强教育方法针对性
        5.4.3 创新方法,提高理论教育实效性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念
1.1 不同校园犯罪概念的梳理与评析
1.2 校园犯罪的构成特征及概念界定
    1.2.1 校园犯罪的空间特征
    1.2.2 校园犯罪的主体特征
    1.2.3 校园犯罪的被害特征
    1.2.4 校园犯罪的行为特征
    1.2.5 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念的界定
1.3 校园犯罪与其他相关概念之辨析
    1.3.1 校园犯罪与学校人员违法犯罪
    1.3.2 校园犯罪与青少年犯罪
    1.3.3 校园犯罪与校园暴力
    1.3.4 校园犯罪与校园危机
    1.3.5 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 2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与特点 2
2.1 国外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1 非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2 亚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3 欧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4 美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 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1 台湾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 大陆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1 中小学生犯罪被害概况与特点
    
2.2.2.2 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概况与特点
2.3 高危类中小学校园犯罪特点分析
    2.3.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特点分析
    
2.3.1.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1.2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的现象特点
    2.3.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特点分析
    
2.3.2.1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2.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现象特点 3 事前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情境预防
3.1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3.1.1 日常活动理论
    3.1.2 环境犯罪理论
    3.1.3 理性选择理论
3.2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适用性
    3.2.1 情境犯罪预防顺应现代犯罪预防的趋势
    3.2.2 情境犯罪预防适应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要求
    3.2.3 情境犯罪预防贴合创建平安校园的理念
    3.2.4 情境犯罪预防符合校园犯罪的特点
3.3 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运用
    3.3.1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原理
    
3.3.1.1 情境犯罪预防的技术策略
    
3.3.1.2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方法
    3.3.2 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的措施
    
3.3.2.1 增加校园犯罪阻力的措施
    
3.3.2.2 加大校园犯罪风险的措施
    
3.3.2.3 降低校园犯罪收益的措施
    
3.3.2.4 减少校园犯罪刺激的措施
    
3.3.2.5 移除校园犯罪借口的措施
    3.3.3 潜在校园犯罪人类别化重点防范
    
3.3.3.1 师长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2 同学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3 外侵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4 事中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
4.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理论前提
    4.1.1 风险社会下的校园犯罪必然性
    
4.1.1.1 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4.1.1.2 社会犯罪风险源与校园犯罪
    4.1.2 校园犯罪风险下的校园安全
    
4.1.2.1 校园犯罪风险的特点
    
4.1.2.2 校园安全的动态平衡
4.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与原则
    4.2.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
    
4.2.1.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工作的挑战
    
4.2.1.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目标的确立
    4.2.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原则
    
4.2.2.1 未雨绸缪原则
    
4.2.2.2 以人为本原则
    
4.2.2.3 统一指挥原则
    
4.2.2.4 快速反应原则
    
4.2.2.5 协同整合原则
    
4.2.2.6 依法处置原则
4.3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实施
    4.3.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组织体制
    
4.3.1.1 纵向指挥体制与职责
    
4.3.1.2 内部协作体制与职责
    4.3.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
    
4.3.2.1 识别预警机制
    
4.3.2.2 信息报告机制
    
4.3.2.3 紧急处置机制
    
4.3.2.4 媒体沟通机制
    4.3.3 高危多发型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要点
    
4.3.3.1 外侵恐怖犯罪应处要点
    
4.3.3.2 校内暴力犯罪应处要点
    
4.3.3.3 校园性侵犯罪应处要点
    
4.3.3.4 校园盗窃犯罪应处要点 5 事后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1 校园犯罪被害人恢复的理论概述
    5.1.1 犯罪被害人的定义
    5.1.2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影响
    5.1.3 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2 校园犯罪被害人及其被害影响
    5.2.1 校园犯罪被害人的确定
    5.2.2 校园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危害
    
5.2.2.1 未成年被害人的直接伤害
    
5.2.2.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
    5.2.3 校园犯罪对校园安全生态的破坏
    
5.2.3.1 校园安全物理生态受损
    
5.2.3.2 校园安全人文生态失衡
    
5.2.3.3 校园安全外部生态恶化
5.3 未成年被害人生活的恢复
    5.3.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和方法
    
5.3.1.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
    
5.3.1.2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方法
    5.3.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1 司法程序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2 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救助
    
5.3.3.1 未成年被害人救助的制约因素
    
5.3.3.2 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治疗
    
5.3.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经济偿补
    
5.3.3.4 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5.4 校园安全生态平衡的重建
    5.4.1 完善校园安防设置
    5.4.2 平复师生心理危机
    5.4.3 修复失调人际关系
    5.4.4 提升校内维安能效
    5.4.5 重整校外支持资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致谢

(6)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
一、大学生犯罪概述
    (一)大学生犯罪的定义
    (二)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大学生犯罪的变化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内涵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
三、心理危机与大学生犯罪
    (一)心理危机对于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二)心理危机与大学生犯罪的联系
    (三)通过心理危机干预防控犯罪的困难性和可行性
四、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的理念与原则
    (三)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危机干预支持体系
    (四)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的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
致谢

(7)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当今大学生犯罪的基本规律
    (一) 大学生犯罪的概念
    (二) 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三) 大学生犯罪的发展趋势
二、 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及其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一) 自身原因犯罪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二) 社会原因犯罪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三) 家庭原因犯罪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四) 学校原因犯罪与犯罪预防的关系
三、 大学生犯罪预防的现状及问题
    (一) 大学生犯罪预防的现状
    (二) 大学生犯罪预防的问题
四、 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
    (一) 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重视犯罪预测机制在犯罪预防机制中的功能
    (三) 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基本原则
    (四) 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的一体化协同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论文研究方法
    (四) 论文创新观点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概述
    (一) 大学生犯罪的概念
    (二)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三)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解析
    (一)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主体因素解析
        1. 主体的思想因素
        2. 主体的生理因素
        3. 主体的心理因素
    (二) 大学生犯罪的家庭因素解析
        1. 家庭经济的影响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3. 家庭结构的影响
    (三) 大学生犯罪的学校因素解析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缺失
        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失
        3. 大学周边环境复杂
    (四) 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因素解析
        1. 社会转型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3. 社会传媒因素
        4. 社会道德因素
三、完善我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措施
    (一) 基于大学生个人角度的预防措施
        1. 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
        2. 增强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学习、就业与经济的压力
        3. 确立适合自身的追求目标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基于家庭角度的预防措施
        1. 注重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
        2. 注重家庭情感抚慰功能
        3. 重视家庭与学生的沟通
    (三) 基于学校角度的预防措施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2. 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清理整顿大学周边环境
    (四) 基于社会角度的预防措施
        1. 完善贫困生救助制度,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救助
        2. 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
        3. 加强文化市场法制管理,促进优良文化传播
        4. 加强社会传媒管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
        5.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6. 借鉴国外少年警察制度,推广“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制度
参考文献

(9)高校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犯罪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学生犯罪
        2.1.2 德育
        2.1.3 德育防控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控制理论
        2.2.2 犯罪学多因素理论
        2.2.3 高校德育理论
3 大学生犯罪与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3.1 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原因
        3.1.1 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3.1.2 大学生犯罪的特征
        3.1.3 基于德育的大学生犯罪原因
    3.2 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德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3.2.2 高校德育具有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功能
        3.2.3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4 影响高校德育防控大学生犯罪功能的因素分析
    4.1 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4.1.1 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对高校德育的冲击
        4.1.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对高校德育的困扰
        4.1.3 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对高校德育的负担
        4.1.4 社会文化环境对高校德育的负效应
    4.2 高校德育内部影响因素
        4.2.1 学校管理相对松散
        4.2.2 学校对违法乱纪行为处罚不力
        4.2.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4.3 家庭早期教育因素
        4.3.1 非正常的家庭结构
        4.3.2 非正常的家庭教育
    4.4 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4.4.1 生理、心理发展不协调
        4.4.2 价值观发生偏离
        4.4.3 法律素质缺失
5 建立完善的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德育机制
    5.1 基于高校德育的主导教育防控
        5.1.1 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5.1.2 改革高校德育内容
        5.1.3 创新高校德育教育方法
        5.1.4 加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5.2 强化德育的家庭基础教育防控
        5.2.1 健全家庭结构
        5.2.2 加强家长道德教育
    5.3 加强德育的社会文化辅助教育防控
        5.3.1 重建信仰
        5.3.2 重建道德规范
        5.3.3 净化社会环境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犯罪预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
    1.1 犯罪预防概述
        1.1.1 犯罪预防的概念
        1.1.2 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
        1.1.3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1.2 国外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
        1.2.1 古典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
        1.2.2 实证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
        1.2.3 现代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
    1.3 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与实现途径
        1.3.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
        1.3.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现途径
第二章 高校法制教育与犯罪预防
    2.1 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
        2.1.1 高校法制教育的内涵
        2.1.2 高校法制教育的要素
        2.1.3 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
    2.2 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
    2.3 高校法制教育与犯罪预防的内在联系
    2.4 以犯罪预防为切入点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 高校生犯罪与高校法制教育
    3.1 解决高校法制教育未能发挥犯罪预防功能的紧迫性
    3.2 高校法制教育在犯罪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高校生犯罪预防的高校法制教育
    4.1 实现犯罪预防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
    4.2 完善高校生犯罪预防的高校法制教育探析
        4.2.1 转变教育意识:高校法制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4.2.2 改变教育方式:高校法制教育要打破旧的教育方式
        4.2.3 完善治校举措:高校法制教育要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大学生犯罪及预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恶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 余沙. 湘潭大学, 2020
  • [2]大学恶性犯罪问题研究[D]. 姚如琢.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 刘思彤. 辽宁工业大学, 2018(12)
  • [4]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预防策略的思考[A]. 单剑楠. 犯罪学论坛(第二卷·下), 2015
  • [5]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D]. 刘猛. 武汉大学, 2015(07)
  • [6]大学生犯罪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D]. 余涛.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7]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D]. 秦雨.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8]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D]. 王嘉伟.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9]高校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犯罪防控研究[D]. 张明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10]犯罪预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 李圣虎.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大学生犯罪与预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