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黄河源区缘何断流?(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张涛[2](2017)在《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多尺度城市防洪排涝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不断被打破,尤其在山地流域这种用地条件破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其地形、地貌,江河的产、汇流条件及水域的水质等发生了显着变化,导致流域沿线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目前针对山地流域城市洪涝灾害的问题,人们对防洪系统工程化更为关注,而就灾害形成进程中的全流域宏观因素方面而言,尚未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欠缺系统的减灾、防灾调控措施,尚未能够深入针对城市洪涝灾害的特点、性质、规律等开展分析工作。本文即以流域综合防灾这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将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城市水文学以及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和微观场地三个层面分析用地硬化及河道人工化对流域景观形态特征、结构的干扰,由此对引发城市洪涝灾害的地貌、水系形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对量化调控管理流域防灾的模式进行总结,即结合科学调控实现合理开发以及利用,减少灾害,打造包含景观美学、防灾等诸多功能的流域系统。本文结合嘉陵江流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具体防洪排涝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将流域和城市区域内的每条河道都抽象成外围整体流域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小流域)。这些小流域与嘉陵江流域内其他外围江河水域之间互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流域系统。通过分析嘉陵江流域整体水循环系统的变迁及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理,探讨通过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城市水自然循环、利用雨洪的场地景观设计的三级防洪排涝策略,为嘉陵江流域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规划与建设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首先从我国面临的雨洪内涝灾害呈现频发、多发及易发趋势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缘起,由此引申出研究对象及特点、研究目的及意义,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传统的雨水处置方式与水资源、水循环系统、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简要地梳理了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些典型的雨洪管理理念和相关体系,并从研究尺度、控制目标、核心内涵、技术措施等层面比较分析了这些体系的特点,总结了发达国家及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新的雨洪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概念建立与方法体系。阐述了对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认识,并对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重点内容进行辨析,深入阐释了“山地城市”、“生态格局”和“流域”三大概念的多元内涵,并提出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防洪排涝研究方法体系,界定了研究城市防洪排涝的“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微观场地”三种尺度,融入基于GIS的流域汇流分析和城市汇水单元分析的水文学相关理论方法,提出以宏观尺度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系统指导,以中观尺度的城市水系优化与生态修复为控制导则,以微观尺度的场地生态化建设为实践路径,建立完整的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体系。第三章:机制研究与调研分析。基于嘉陵江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和近期洪涝灾害的统计研究,研究了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的概况,并结合灾害学、气象学与水文学相关理论,从嘉陵江流域暴雨及水文特性、洪涝灾害特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等角度分别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征,最后结合嘉陵江流域实地调研和统计数据分析,分别从流域尺度、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分别分析了嘉陵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内部水系以及场地雨洪系统设计出现的问题,并剖析了现状治水工程措施与理念的不足之处。第四章:策略研究与规划干预。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分别从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和微观场地三个层面研究了嘉陵江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策略,提出通过保护宏观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中观城市水自然循环、利用微观场地进行雨洪微循环设计的三级防洪排涝策略,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城市洪涝灾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尺度的防洪排涝具体规划措施。第五章:案例实证研究。选取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及微观场地三个不同尺度的规划实际案例,结合嘉陵江流域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候特征以及区域城市建设特点,具体剖析了如何通过从多尺度优化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尺度的防洪排涝规划和管理措施,以最终达到预防和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效果。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归纳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并且结合最新技术成果探讨研究的未来展望。
赵玉田[3](2016)在《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和生态源区,是中东部地区赖以存在的生态屏障和得以发展的资源基地。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状态如何直接决定着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影响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所以,西北干旱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不仅关系到西北地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全国的生态安危。决定西北干旱地区脆弱生态形势恶化或者是好转的关键是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的脆弱性,换句话说,水生态是决定着我国干旱地区环境脆弱问题的根源。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水生态环境却有处在加剧恶化的趋势,被迫调整区域农业结构。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无论是对供水数量还是水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配置、调度、取用,水电工程开发、道路建设、工农业排污、森林采伐、矿山采挖等领域出现侵害水资源公共利益保护的越来越频繁和突出。脆弱的干旱地区水资源规定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水平低下,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正确认识当下干旱地区的现实生态环境,认真分析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贸易等水资源配置问题,科学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补偿恢复机制,实施干旱地区农业高效节水和林草涵养水生态环境,关系西北地区农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西北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开展。论文在完整综述国内外关于脆弱生态区水资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公共产品理论、虚拟水理论、生态足迹理论、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等为指导,通过脆弱区分类和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分析总结了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西北干旱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水权制度、补偿制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制度等建设,并论证了不同制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全文的构成共有六个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言,重点是展开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主体架构和研究技术;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系统阐述国内外在此领域研究前沿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国内外在脆弱生态区的含义与成因分析、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现状,过渡到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脆弱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相关进展,由此展开阐述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生态补偿理论框架和生态补偿的基本准则,期待本研究能为西北干旱区生态补偿工作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部分对西北脆弱生态区进行合理区划,总结区域分异规律。然后对脆弱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格局,脆弱区水资源的真实状态及其产生的缘由进行客观分析;第四部分进行了西北干旱区需水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农业用水效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干旱区多民族悠久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本部分还甘肃地区为例,研究了基于虚拟水当量的农业需水和基于生态足迹运算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水资源关系进行探索。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阐述的内容,主要是经过多种利用水资源的治理模式的优劣对比分析,对脆弱生态系统中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各种策略进行阐述。包括构建有力的法律体系、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比较与选择、建设水权制度分析、生态移民、生态补偿机制、节水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生态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与习俗在保护水资源的影响力等等。第六部分为本论文的收尾,不仅是对论文的进行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更交待了论文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仍需进一步厘清的研究方向。
黄瑞梅[4](2016)在《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研究》文中认为从《全唐诗》中收集到唐代咏史怀古七绝共1042首,诗人共147位。文章对这近千首咏史怀古诗进行梳理归纳,力求系统地呈现出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全貌。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发展概况、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主要内容、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艺术特色、唐代咏史怀古七绝“专业”诗人研究、诗歌注释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唐代咏史怀古七绝与其他咏史怀古诗的区别,从内容上讲,咏史怀古七绝多是写一段情节、一个场景、一丝感悟,而其他咏史怀古诗可以记叙复杂的史事;在艺术上,七绝要求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语浅情深,追求的是一种悠然不尽的余味,更适于吟唱,而其他咏史怀古诗则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一章,对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概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把唐代咏史怀古七绝分为初盛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初盛唐的咏史怀古七绝作家作品的数量较少,作品共计18首,作家共计14位,多是抒发人事变迁、昔盛今衰之感;中唐的咏史怀古七绝比初盛唐的要多得多,作品共计126首,作家共计43位,主要以张祜、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李益、李涉等为代表;晚唐是咏史怀古七绝发展的黄金时代,作品共计836首,作家共计90位,主要以杜牧、许浑、唐彦谦、李商隐、汪遵、胡曾、罗隐、周昙等为代表,从创作数量上来讲,这些诗人的咏史怀古七绝,除了许浑、唐彦谦为十六七首外,都达到了30首以上。第二章,论述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主要内容。咏人物,有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荒淫吴国君主的批判,还有对不遇命运的悲叹。咏事件,则多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之史事进行咏叹。吟咏对象又多集中于写吴越史事、六朝史事、隋亡史事上。咏地名,则主要是以金陵和洛阳为对象,因为这两个地方更多地见证了朝代的兴亡史。第三章,论述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艺术特色。立意上的高远,主要表现在: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胸中怀有远大的志向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诗中表达的某种理趣给人以启发;有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立意的新颖则主要是翻案诗。写作手法上主要是以小见大、语浅情深为主。表达方式上主要以抒情和议论为主。咏史怀古七绝善用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有兴寄、衬跌、对比、反问等。诗歌章法结构上主要是起承转合的形态。第四章,对汪遵、胡曾、周昙三位写了大量咏史怀古组诗的诗人进行个案研究。分别从个人生平简介及创作情况、咏史怀古七绝的主要内容、咏史怀古七绝的写作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附录对唐代近千首咏史怀古七绝进行了简明的注释。
严丽[5](2013)在《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文中认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上中游和下游用水矛盾突出,下游每年输沙耗用水量较多,而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必然减少径流量,但减少的程度是多少尚无定论。水土保持减沙水代价可以有效衡量不同措施减少等量泥沙时对径流影响的程度。本研究以裸坡农地为对照,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坡面措施的减沙水代价(Rrs),探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水代价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揭示其区域分异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Rrs,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同一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水代价不同,其Rrs从大到小表现为耕作措施>梯田>种草>造林;(2)同一单项措施在不同地区其平均Rrs也存在差异,且变化幅度较大;(3)不同区域坡面综合措施Rrs亦存在地区分异特征,整体上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大于第一副区和第二副区。分别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坡面典型的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减沙水代价,结果表明各单项措施的Rrs表现较为复杂:(1)耕作措施中,横向耕作>防冲沟>浅耕>深耕;不同作物种类Rrs表现为低秆作物和高秆作物(玉米/黄豆)间作>单作低秆作物(扁豆)>中高秆作物(冬小麦/荞麦)轮作;(2)不同牧草轮作下条播草木樨的Rrs最大,较自然草坡高25%,其Rrs表现为:条播草木樨>撒播苜蓿>草木樨>苜蓿>自然草坡;草田带状间轮作的Rrs表现为:草木樨/农作物>苜蓿/农作物,且草田带状间轮作的Rrs明显高于牧草轮作。(3)不同造林方式的Rrs表现为:普通种植>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穴植;植被措施中:灌丛>山杨林(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油松林(常绿针叶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地造林Rrs较大,比荒地造林高27%。选择典型区域建立了坡面水土保持措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梯田和林草措施Rrs与汛期降水量、侵蚀模数呈较好的指数反比关系,与最大30min降雨强度(I30)呈线性反比关系;当I30分别大于0.29和0.48mm/min时,坡度与耕作措施Rrs表现出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耕作措施Rrs随汛期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不同区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可以对坡面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调节,Rrs较大的措施在减少相同的坡面侵蚀泥沙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但是不利于径流形成;当选择Rrs小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类型和区域配置时,在黄河泥沙减少的同时,对径流量与河道水资源的影响就小些,可相对增加径流量,从而达到减沙增流的调控目的,将更有利于水资源在流域内部的再分配,为黄河流域更合理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李晶[6](2012)在《气候传播与国家媒体策略 ——以《人民日报》的气候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围绕气候变化而展开的气候传播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人民日报》的气候报道为研究样本,结合气候传播的内容特点,对我国在气候传播中所使用的媒体策略做总体梳理。第1章主要论述气候变化问题的背景以及现状。从全球范围应对气候变化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章主要依据IPCC公布的数据来说明气候变化问题的现状,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政府层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颁布的政策措施以及在国际舞台上面对气候谈判所持有的立场。第2章主要论述气候传播的概念属性及议题框架。首先,对这一理论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解析。其次,分析气候传播的特点,即影响全球性、议题直线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最后,本文详尽分析了气候传播所涵盖的议程内容:一种关系、三个框题和9类议题。一种关系为自然与人的关系;三个框题为环境框题、政治框题和行动框题;9类议题包括地球升温、空气污染、环境危害、气候会议、气候经济、政治观点、气候科学、减排行动、治理目标等。第3章和第4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第3章以《人民日报》长达10年的气候报道为研究样本。从10年中抽取4年共48个月的气候报道,分别从样本数量及月份分布、样本地域分布、报道内容倾向和样本议题及主题框架4个角度进行量化分析。第4章根据对《人民日报》气候报道分析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论述政府在气候传播中施行的国家媒体策略。本文认为,中国政府的气候传播策略可以从4个方面体察:从《人民日报》气候报道数量增长得知,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气候传播领域,加强媒体播报频次,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同时,中国政府将《人民日报》打造成官方话语平台,用以抵制西方借气候打压中国的言论。中国政府逐渐将低碳减排作为工作的重心,将媒体视为气候传播的鼓动宣传员。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气候传播的传播效果,采用灵活的手段和方法报道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大力度向民众普及改善气候状况的诸多方法。本文最后的章节并非关于气候传播国家媒体策略的结论,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希冀丰富气候传播及国家媒体策略的内涵,期待能为气候传播与国家媒体策略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勋[7](2011)在《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文中提出唐代旅游活动呈现出随时问推移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穆宗时期,旅游发展达到顶峰。但在此后半个世纪内迅速下降,从懿宗朝直至唐末,旅游活动基本处于历史的最低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等是制约唐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旅游发展程度看,两京地区、吴越地区、成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展最好。从旅游发展程度看,吴越地区和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发展最快,两京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稳定,成都地区则处于衰退状态。总体上,唐代旅游处于发展进步状态。唐代旅游发展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的区域:江南道、淮南道属于发展型。岭南、河南、河东、关内、山南等道属于稳定型。陇右、剑南、河北三道属于衰退型。两京地区和吴越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两个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地区以及成都平原地区构成了唐代第二级旅游目的地。夔州和忠州、桂州和永州构成了唐代第三级旅游目的地。郴州、韶州、道州、广州和端州构成了唐代第四级旅游目的地。唐代出入境旅游者以官宦、宗教和商业旅游者三种类型为主。许多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常混杂政治、商业、宗教等因素,使者、商人、宗教徒还常结伴而行。受可进入性、政治互访、商业往来和求法布道相互性的影响,这几类旅游者出入境的频繁程度,以至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均具有较强的相互性。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因素是影响唐代旅游客源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下,长安经洛阳至汴州的沿河一带形成了唐代一级旅游客源地,润、宣、常、苏、湖、杭、越、扬等州之地则形成了唐代二级旅游客源地。成都地区,以及长江中游流域的襄州-潭州-江州之间的区域并为唐代三级旅游客源地。京兆地区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长江中游流域的旅游客源逐步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有唐一代,主要旅游客源地有向东南迁移和向内陆集中的趋势。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等中心,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唐代的旅游交通,以国内几条重要的交通线路为基础,水路运输的重要性超过陆路运输,人们的远游以尽量减少陆路运输为指导思想,长江、汴水和京杭大运河为主的国内通航内河,成为最主要的出游线路,沿交通线布局的驿馆、私人旅舍,以及许多宗教寺院传舍等,都能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旅游接待功能;尽管交通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影响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因素。
李冬春[8](2007)在《糯扎渡》文中指出没有父亲的糯扎渡2005年4月初的某个中午,我站在因枯水期来临而骤然瘦身和平缓起来的澜沧江边目睹着一个行将消失的事物——糯扎渡,愤怒而绝望。我长久注视着埋在桥头刻有“糯扎渡”字样的腰高石碑,希望它的裂纹奇迹般蹦出只言片语,哪怕只是吝啬的三个字:狗日的!
傅剑锋,刘宇翔[9](2006)在《朔天大运河是天方夜谭还是有科学依据? 惊动高层的“大胆”设想》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设想。引雅鲁藏布江、怒江等江河2006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4个黄河的流量,运送到新疆、内蒙古、甘肃等西北地区,让罗布泊起死回生,还能让京津地区用上西藏之水……这一工程在坊间的名称是:大西线工程,工程建议者郭开还为引水线路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朔天大运河。大西线工程,朔天大运河,是天方夜谭,还是有科学依据?究竟是祸是福?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建议已引起较大范围的关注,并有相当多的学者、官员参与论证。
王文元[10](2006)在《风沙中的三北防护林》文中认为
二、黄河源区缘何断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源区缘何断流?(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多尺度城市防洪排涝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 1.1.1 我国雨洪内涝灾害呈现频发、多发及易发趋势 | 
| 1.1.2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从江河洪水灾害转向城市内涝灾害的趋势 | 
| 1.1.3 城市雨洪内涝灾害发生机制极其复杂、牵涉面广 | 
| 1.2 研究对象及特点 | 
| 1.2.1 城市洪涝灾害 | 
| 1.2.2 城市洪涝灾害的特点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现状及趋势 | 
| 1.4.1 流域层面防洪排涝研究进展 | 
| 1.4.2 国外城市及场地层面雨洪管理研究进展 | 
| 1.4.3 国内研究进展 | 
| 1.4.4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 |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论文框架 | 
|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2 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防洪排涝观 | 
| 2.1 对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认识 | 
| 2.1.1 山地流域防洪与山地 | 
| 2.1.2 山地流域防洪与流域 | 
| 2.1.3 山地流域防洪与生态 | 
| 2.2 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重点概念辨析 | 
| 2.2.1 山地城市 | 
| 2.2.2 生态格局 | 
| 2.2.3 流域 | 
| 2.3 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防洪排涝研究路径 | 
| 2.3.1 研究尺度的界定 | 
| 2.3.2 汇水单元的划分 | 
| 2.3.3 研究重点的确立 | 
| 2.4 本章小结 | 
| 3 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分析 | 
| 3.1 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概况 | 
| 3.1.1 嘉陵江流域历史洪灾统计研究 | 
| 3.1.2 嘉陵江流域近期重大洪灾统计 | 
| 3.2 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成因及特征分析 | 
| 3.2.1 嘉陵江流域暴雨及水文特性分析 | 
| 3.2.2 嘉陵江流域城市水灾的特点分析 | 
| 3.2.3 嘉陵江流域城市水灾致灾因子分析 | 
| 3.2.4 嘉陵江流域城市水灾孕灾环境分析 | 
| 3.3 现状治水工程措施的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 | 
| 3.3.1 流域尺度: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出现的问题 | 
| 3.3.2 城市尺度:城市内部水系生态出现的问题 | 
| 3.3.3 场地尺度:场地雨洪系统设计出现的问题 | 
| 3.4 本章小结 | 
| 4 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嘉陵江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 
| 4.1 流域尺度的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 
| 4.1.1 基于遥感动态模拟的流域尺度防洪排涝规划分析 | 
| 4.1.2 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 
| 4.1.3 编制流域综合防洪规划 | 
| 4.1.4 统筹水系关联环境资源 | 
| 4.1.5 培育流域森林用地 | 
| 4.1.6 涵养流域水系湿地 | 
| 4.2 城市尺度的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 
| 4.2.1 基于水系生态修复的城市尺度防洪排涝规划分析 | 
| 4.2.2 承接流域防洪规划要求 | 
| 4.2.3 合理制定城市防洪标准 | 
| 4.2.4 优化水系关联用地土地利用 | 
| 4.2.5 构建城市水生态廊道系统 | 
| 4.2.6 迁移洪泛区的城市片区 | 
| 4.3 场地尺度的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 
| 4.3.1 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场地尺度防洪排涝规划分析 | 
| 4.3.2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绿色街道 | 
| 4.3.3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生态住区 | 
| 4.3.4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公园绿地与广场 | 
| 4.3.5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生态停车场 | 
| 4.3.6 因地制宜选取雨洪微循环工程措施 | 
| 4.4 本章小结 | 
| 5 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嘉陵江流域城市尺度度防洪排涝规划案例研究 | 
| 5.1 流域尺度: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流域防洪排涝规划研究 | 
| 5.1.1 基于遥感数据的嘉陵江流域自然地理因子分析 | 
| 5.1.2 基于空间插值的嘉陵江流域降水气候因子分析 | 
| 5.1.3 基于空间插值的嘉陵江流域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 
| 5.1.4 嘉陵江流域流域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 | 
| 5.1.5 嘉陵江流域水系关联环境资源整体管理规划 | 
| 5.1.6 嘉陵江流域生态廊道的保护规划 | 
| 5.2 城市尺度:基于水系生态修复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研究 | 
| 5.2.1 自然地理因子分析 | 
| 5.2.2 现状水系河道因子分析 | 
| 5.2.3 洪涝灾害分析 | 
| 5.2.4 水系建设指引及规划 | 
| 5.2.5 岸线生态修复规划 | 
| 5.2.6 水生态系统构建规划 | 
| 5.3 场地尺度: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旧城街道海绵化改造规划研究 | 
| 5.3.1 项目概况 | 
| 5.3.2 街道绿化现状分析 | 
| 5.3.3 街道周边地块性质分析 | 
| 5.3.4 设计原则与策略 | 
| 5.3.5 街道海绵化数值计算 | 
| 5.3.6 街道分段海绵化设计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论文创新点 | 
| 6.3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3)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 1.2.1 生态脆弱区概念 | 
| 1.2.2 生态脆弱区成因 | 
| 1.2.3 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研究及述评 | 
| 1.2.4 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 | 
| 1.2.5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的补偿制度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4 可能的不足与创新 | 
| 1.4.1 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 | 
| 1.4.2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之处 | 
| 第二章 脆弱生态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 2.1.1 公共产品理论由来 | 
| 2.1.2 公共产品理论特征 | 
| 2.1.3 公共产品理论应用 |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 
| 2.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 2.3 生态经济学 | 
| 2.4 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 
| 2.5 虚拟水理论 | 
| 2.5.1 虚拟水概念提出 | 
| 2.5.2 虚拟水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 
| 2.5.3 虚拟水视角下的生态研究 | 
| 2.6 生态足迹理论 | 
| 2.6.1 生态足迹理论涵义 | 
| 2.6.2 生态足迹理论内容 | 
| 2.7 互动理论 | 
| 2.7.1 互动理论涵义 | 
| 2.7.2 基于生态平衡的互动类型 | 
| 2.8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 
| 2.8.1 水资源承载力涵义 | 
| 2.8.2 水资源承载力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管理的现实基础 | 
| 3.1 西北脆弱生态区划标准 | 
| 3.2 我国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划类型与结果 | 
| 3.2.1 聚类分析区划法 | 
| 3.2.2 经济带区划法 | 
| 3.3 西北脆弱生态区现状 | 
| 3.3.1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 
| 3.3.2 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对西北干旱区的不利影响 | 
| 3.3.3 生态环境恶化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不利影响 | 
| 3.4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现状 | 
| 3.4.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普遍光照充足 | 
| 3.4.2 过度开采地下水源,大大降低地下水位,促使生态环境恶化继续 | 
| 3.4.3 水资源缺口拉大,用水矛盾激化 | 
| 3.4.4 水污染严重,且重复利用率过低 | 
| 第四章 脆弱生态系统下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分析 | 
| 4.1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总体状况分析 | 
| 4.1.1 降水量 | 
| 4.1.2 水资源总计量与地表水资源总量 | 
| 4.1.3 总用水量 | 
| 4.1.4 人均用水量 | 
| 4.2 西北脆弱生态区供水来源 | 
| 4.2.1 雨水补给 | 
| 4.2.2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 
| 4.2.3 冰雪融水补给 | 
| 4.2.4 湖泊沼泽补给 | 
| 4.2.5 地下水补给 | 
| 4.3 西北干旱区需水量预测 | 
| 4.3.1 生活需水量预测 | 
| 4.3.2 农业需水预测 | 
| 4.3.3 工业需水预测 | 
| 4.3.4 生态环境需水量 | 
| 4.4 基于生产配置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计 | 
| 4.4.1 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 4.4.2 农业节水效率结果比较 | 
| 4.5 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 | 
| 4.6 水资源配置策略优化 | 
| 4.7 水资源在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 4.7.1 水资源要素贡献计量的方法 | 
| 4.7.2 水资源贡献估算的计量模型 | 
| 4.8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 4.8.1 统计指标选择 | 
| 4.8.2 分析方法 | 
| 4.8.3 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 
| 4.8.4 数据来源 | 
| 4.9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 4.9.1 水价调整 | 
| 4.9.2 节水组织与管理 | 
| 4.9.3 农业节水制度建设 | 
| 4.10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 | 
| 4.10.1 民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与节水 | 
| 4.10.2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水资源保护 | 
| 4.10.3 民族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 第五章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需水量的承载力实证分析 | 
| 5.1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西北脆弱区农业需水量的实证分析 | 
| 5.1.1 农业虚拟水含量计算 | 
| 5.1.2 农业虚拟水资源量化 | 
| 5.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区域生态人口承载力分析 | 
| 5.2.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口承载力理论分析 | 
| 5.2.2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人口承载力实证分析 | 
| 5.2.3 生态足迹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结论 | 
| 第六章 西北脆弱生态区水资源保护开发的制度设计思考 | 
| 6.1 总体原则 | 
| 6.1.1 上下游联动、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原则 | 
| 6.1.2 工程规划与管理规范相结合原则 | 
| 6.1.3 科学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原则 | 
| 6.1.4 凸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 
| 6.1.5 生态法治的原则 | 
| 6.2 构建完备的脆弱生态区法律体系 | 
| 6.2.1 原有法律制度在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力度有限 | 
| 6.2.2 制定“生态脆弱区法” | 
| 6.2.3 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法规体系 | 
| 6.3 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保护利用 | 
| 6.3.1 农业节水的重要作用 | 
| 6.3.2 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 | 
| 6.3.3 各种旱区水资源利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 6.4 构建水权制度 | 
| 6.4.1 水权的科学界定 | 
| 6.4.2 水权配置高效 | 
| 6.4.3 建立农业水资源市场 | 
| 6.4.4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 6.5 构建水资源补偿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 
| 6.5.1 生态补偿 | 
| 6.5.2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 
| 6.5.3 构建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 | 
| 6.6 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 | 
| 6.6.1 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的优势面理论 | 
| 6.6.2 大力提高和推广灌溉节水技术 | 
| 6.6.3 适宜干旱区的植物种植与项目管理 | 
| 6.6.4 集雨利用模式 | 
| 6.7 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 | 
| 6.7.1 生态农业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 
| 6.7.2 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成功模式 | 
| 6.7.3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 6.8 因地制宜,发展西北干旱区特色林草植被 | 
| 6.8.1 就地取材,推广经济植被,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收入双丰收 | 
| 6.8.2 因地制宜,发展集水高效农业 | 
| 6.8.3 尊重习俗,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构建文化制衡格局 | 
| 6.9 生态移民 | 
| 6.9.1 生态移民与利益整合 | 
| 6.9.2 建立“生态无人区”,共建人与自然融合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建议 | 
| 7.2.1 提高水资源配置规划水平 | 
| 7.2.2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农业水生态压力 | 
| 7.2.3 生态移民 | 
| 7.2.4 农业水资源有偿使用 | 
| 7.2.5 推广应用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生态治理与水源涵养 | 
| 7.2.6 采取各种类型富有成效的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农业配置效率,实现农业节水目标 | 
| 7.2.7 发展生态林业 | 
| 7.2.8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4)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研究意义 | 
| 二、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研究述评 | 
| 第一章 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概况 | 
| 第一节 初盛唐的咏史怀古七绝 | 
| 第二节 中唐的咏史怀古七绝 | 
| 第三节 晚唐的咏史怀古七绝 | 
| 第二章 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主要内容 | 
| 第一节 咏人物 | 
| 第二节 咏事件 | 
| 第三节 咏地名 | 
| 第三章 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高远而新颖的立意 | 
| 第二节 以小见大、语浅情深的写作手法 | 
| 第三节 抒情、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 | 
| 第四节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 
| 第五节 起承转合的章法 | 
| 第四章 唐代咏史怀古七绝“专业”诗人研究 | 
| 第一节 汪遵 | 
| 第二节 胡曾 | 
| 第三节 周昙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唐代咏史怀古七绝注 | 
| 邙山 | 
| 长门怨 | 
| 铜雀台 | 
| 王昭君 | 
| 吴故宫 | 
| 出塞 | 
| 长门怨二首 | 
| 苏台览古 | 
| 越中览古 | 
|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 
| 西施石 | 
| 再过金陵 | 
| 剑池 | 
| 出塞曲 | 
| 过故洛城 | 
| 金谷园 | 
| 宿白马寺 | 
| 读峄山碑 | 
| 闲居览史 | 
| 宿昭应 | 
| 题琅邪上方 | 
| 桃花曲 | 
| 题宋玉亭 | 
| 过宋氏五女旧居宋氏女姊五人,贞元中同入宫 | 
| 商山祠堂即事 | 
| 奉诚园闻笛园,马侍中故宅 | 
| 中牟县经鲁公庙尝修名臣略,系司徒公 | 
| 陕府宾堂览房杜二公仁寿年中题纪手迹 | 
| 经窦车骑故城 | 
| 南游感兴 | 
| 题虎丘山西寺 | 
| 昭君词 | 
| 湘川野望 | 
| 题伯夷庙 | 
| 汴河曲 | 
| 过马嵬 | 
| 隋宫燕 | 
| 汉宫词一作韩翃诗 | 
| 宫怨 | 
| 塞下曲 | 
| 上黄堆烽 | 
| 长门怨一作长信宫 | 
| 昭君词 | 
| 明妃怨 | 
| 登岘亭 | 
| 古宫怨 | 
| 过绮岫宫 | 
| 长信宫二首 | 
| 晓望华清宫 | 
| 题酸枣县蔡中郎碑 | 
| 过华清宫 | 
| 登古城 | 
| 题越王台 | 
| 登阖闾古城 | 
| 盘豆驿 | 
| 宿严陵 | 
| 题楚昭王庙 | 
| 和李司勋过连昌宫 | 
| 过鸿沟 | 
| 题广昌馆 | 
| 湘中 | 
| 游太平公主山庄 | 
| 汉宫词三首 | 
| 题秦岭 | 
| 汨罗遇风 | 
| 杨柳枝词九首.其六 | 
| 阿娇怨 | 
| 秋扇词 | 
| 台城怀古 | 
| 金陵五题·石头城 | 
| 金陵五题·乌衣巷 | 
| 金陵五题·台城 | 
| 金陵五题.生公讲堂 | 
| 金陵五题·江令宅 | 
| 韩信庙 | 
| 故洛城古墙 | 
| 梁国祠 | 
| 题阳人城 | 
| 晋王龙骧墓 | 
| 华清宫 | 
| 天津桥 | 
| 赋得听边鸿 | 
| 题四皓庙 | 
| 读庄子 | 
| 读鄂公传 | 
| 王昭君二首 | 
| 读老子 | 
| 读庄子 | 
| 罗敷水 | 
| 思子台有感二首 | 
| 长门怨 | 
| 长门怨 | 
| 汉宫曲 | 
| 题伍员庙 | 
| 长洲览古 | 
| 金谷览古 | 
| 汴河览古 | 
| 登北固山亭 | 
| 晓过函谷关 | 
| 题商山庙 | 
| 隋宫 | 
| 襄阳怀古 | 
| 经桃花夫人庙 | 
| 昭君怨 | 
| 越溪怀古 | 
| 晓望华清宫 | 
| 解昭君怨 | 
| 九成宫 | 
| 司马相如琴歌 | 
| 连昌宫 | 
| 邺中怀古 | 
| 感春申君 | 
| 过汾水关 | 
| 退宫人二首 | 
| 过阴陵 | 
| 鸿沟 | 
| 长门怨 | 
| 偶题 | 
| 马嵬坡 | 
| 太真香囊子 | 
| 李夫人词 | 
| 集灵台二首 | 
| 华清宫四首 | 
| 折杨柳枝二首 | 
| 过石头城 | 
| 题酸枣驿前碑 | 
| 钩弋夫人词 | 
| 江上见月怀古 | 
| 建邺怀古 | 
| 夷陵城 | 
| 武侯庙古柏 | 
| 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 | 
| 读田光传 | 
| 过魏文贞公宅 | 
| 隋宫春 | 
| 春申君 | 
| 题横江馆 | 
| 奉陵宫人 |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 
| 江南怀古 | 
| 登乐游原 | 
| 江南春 | 
| 过勤政楼 | 
| 赤壁 | 
| 云梦泽 | 
| 泊秦淮 | 
| 题桃花夫人庙 | 
| 读韩杜集 | 
| 隋堤柳 | 
| 青冢 | 
| 赠渔父 | 
| 汴河阻冻 | 
| 题乌江亭 | 
| 汴河怀古 | 
| 题木兰庙 | 
| 偶题 | 
|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 
| 华清宫 | 
| 隋苑 | 
| 途经秦始皇墓 | 
| 韩信庙 | 
| 听琵琶 | 
| 旌儒庙 | 
| 金谷园 | 
| 陈宫怨二首 | 
| 读戾太子传 | 
| 鸿沟 | 
| 题四老庙二首 | 
| 览故人题僧院诗 | 
| 秦楼曲 | 
| 越中 | 
| 楚宫怨二首 | 
| 华清宫 | 
| 骊山有感 | 
| 龙池 | 
| 咸阳宫 | 
| 梦泽 | 
| 岳阳楼 | 
| 岳阳楼 | 
| 汉宫词 | 
| 隋宫 | 
| 席上作 | 
| 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 | 
| 代魏宫私赠 | 
| 咏史 | 
| 华清宫 | 
| 齐宫词 | 
| 青陵台 | 
| 汉宫 | 
| 读任彦升碑 | 
| 五松驿 | 
| 灞岸 | 
| 过郑广文旧居 | 
| 楚吟 | 
| 南朝 | 
| 题汉祖庙 | 
| 景阳井 | 
| 东阿王 | 
| 钧天 | 
| 漫成五章 | 
| 过景陵 | 
| 四皓庙 | 
| 过楚宫 | 
| 吴宫 | 
| 贾生 | 
| 王昭君 | 
| 旧将军 | 
| 曼倩辞 | 
| 李卫公 | 
| 四皓庙 | 
| 赤壁 | 
| 定子 | 
| 北齐二首 | 
| 经刘校书墓 | 
| 长门怨 | 
| 咏韦皋 | 
| 长信宫 | 
| 广陵城 | 
| 冷日过骊山 | 
| 题曹娥庙 | 
| 广陵道 | 
| 易水怀古 | 
| 长信宫 | 
| 乌江 | 
| 新安故关 | 
| 吴故宫 | 
| 兰昌宫 | 
| 马嵬坡 | 
| 游嘉州后溪 | 
| 过骊山 | 
| 铜雀台 | 
| 彭门偶题 | 
| 登望京楼赋 | 
| 杨柳枝 | 
| 经苏秦墓 | 
| 李斯井 | 
| 马嵬 | 
| 四皓 | 
| 过吴景帝陵 | 
| 题商山庙 | 
| 长门怨一作张乔诗 | 
| 马嵬驿 | 
| 细腰宫 | 
| 息国 | 
| 南阳 | 
| 梁寺 | 
| 杞梁墓 | 
| 夷门 | 
| 汴河 | 
| 燕台 | 
| 聊城 | 
| 西河 | 
| 密县 | 
| 破陈 | 
| 晋河 | 
| 金谷 | 
| 三闾庙 | 
| 易水 | 
| 严陵台 | 
| 淮阴 | 
| 鸡鸣曲 | 
| 采桑妇 | 
| 渔父 | 
| 越女 | 
| 望思台 | 
| 比干墓 | 
| 郢中 | 
| 北海 | 
| 招屈亭 | 
| 屈祠 | 
| 铜雀台 | 
| 延平津 | 
| 项亭 | 
| 乌江 | 
| 绿珠 | 
| 升仙桥二首 | 
| 隋柳 | 
| 杨柳 | 
| 桐江 | 
| 招隐 | 
| 陈宫 | 
| 樊将军庙 | 
| 东海 | 
| 昭君 | 
| 五湖 | 
| 渑池 | 
| 函谷关 | 
| 苍颉台 | 
| 长城 | 
| 汉宫井 | 
| 华清宫 | 
| 歌风台 | 
| 泰伯庙 | 
| 和袭美泰伯庙 | 
| 景阳宫井 | 
| 汉宫词 | 
| 宫人斜 | 
| 严光钓台 | 
| 读陈拾遗集 | 
| 吴宫怀古 | 
| 范蠡 | 
| 怀宛陵旧游 | 
| 淮西 | 
| 题裴晋公华岳庙题名 | 
| 洛阳咏古一作胡曾诗 | 
| 台城 | 
| 长门怨 | 
| 望思台 | 
| 铜雀台 | 
| 倢伃怨 | 
| 咏史诗·乌江 | 
| 咏史诗·章华台 | 
| 咏史诗·细腰宫 | 
| 咏史诗·沙苑 | 
| 咏史诗·石城 | 
| 咏史诗·荆山 | 
| 咏史诗·阳台 | 
| 咏史诗·居延 | 
| 咏史诗·沛宫 | 
| 咏史诗·金谷园 | 
| 咏史诗·夷门 | 
| 咏史诗·黄金台 | 
| 咏史诗·夷陵 | 
| 咏史诗·汉江 | 
| 咏史诗·陈宫 | 
| 咏史诗·南阳 | 
| 咏史诗·即墨 | 
| 咏史诗·渭滨 | 
| 咏史诗·五湖 | 
| 咏史诗·易水 | 
| 咏史诗·长平 | 
| 咏史诗·西园 | 
| 咏史诗·长沙 | 
| 咏史诗·圯桥 | 
| 咏史诗·铜雀台 | 
| 咏史诗·东晋 | 
| 咏史诗·吴江 | 
| 咏史诗·函谷关 | 
| 咏史诗·武关 | 
| 咏史诗·垓下 | 
| 咏史诗·郴县 | 
| 咏史诗·东海 | 
| 咏史诗·故宜城 | 
| 咏史诗·成都 | 
| 咏史诗·檀溪 | 
| 咏史诗·青冢 | 
| 咏史诗·李陵台 | 
| 咏史诗·河梁 | 
| 咏史诗·轵道 | 
| 咏史诗·汉宫 | 
| 咏史诗·豫让桥 | 
| 咏史诗·华亭 | 
| 咏史诗·东山 | 
| 咏史诗·杀子谷 | 
| 咏史诗·马陵 | 
| 咏史诗·玉门关 | 
| 咏史诗·滹沱河 | 
| 咏史诗·黄河 | 
| 咏史诗·凤凰台 | 
| 咏史诗·五丈原 | 
| 咏史诗·平城 | 
| 咏史诗·汴水 | 
| 咏史诗·兰台宫 | 
| 咏史诗·金牛驿 | 
| 咏史诗·望思台 | 
| 咏史诗·邯郸 | 
| 咏史诗·箕山 | 
| 咏史诗·会稽山 | 
| 咏史诗·虞坂 | 
| 咏史诗·秦庭 | 
| 咏史诗·延平津 | 
| 咏史诗·铜柱 | 
| 咏史诗·关西 | 
| 咏史诗·高阳池 | 
| 咏史诗·泸水 | 
| 咏史诗·细柳营 | 
| 咏史诗·叶县 | 
| 咏史诗·杜邮 | 
| 咏史诗·柯亭 | 
| 咏史诗·葛陂 | 
| 咏史诗·博浪沙 | 
| 咏史诗·陇西 | 
| 咏史诗·白帝城 | 
| 咏史诗·牛渚 | 
| 咏史诗·朝歌 | 
| 咏史诗·谷口 | 
| 咏史诗·武陵溪 | 
| 咏史诗·大泽 | 
| 咏史诗·渑池 | 
| 咏史诗·岘山 | 
| 咏史诗·荥阳 | 
| 咏史诗·长城 | 
| 咏史诗·赤壁 | 
| 咏史诗·田横墓 | 
| 咏史诗·青门 | 
| 咏史诗·姑苏台 | 
| 咏史诗·息城 | 
| 咏史诗·上蔡 | 
| 咏史诗·武昌 | 
| 咏史诗·鸿沟 | 
| 咏史诗·褒城 | 
| 咏史诗·金陵 | 
| 咏史诗·洛阳 | 
| 咏史诗·番禺 | 
| 咏史诗·汨罗 | 
| 咏史诗·彭泽 | 
| 咏史诗·涿鹿 | 
| 咏史诗·洞庭 | 
| 咏史诗·嶓冢 | 
| 咏史诗·涂山 | 
| 咏史诗·商郊 | 
| 咏史诗·傅岩 | 
| 咏史诗·钜桥 | 
| 咏史诗·首阳山 | 
| 咏史诗·孟津 | 
| 咏史诗·流沙 | 
| 咏史诗·邓城 | 
| 咏史诗·召陵 | 
| 咏史诗·绵山 | 
| 咏史诗·鲁城 | 
| 咏史诗·骕骦陂 | 
| 咏史诗·夹谷 | 
| 咏史诗·吴宫 | 
| 咏史诗·摩笄山 | 
| 咏史诗·房陵 | 
| 咏史诗·濮水 | 
| 咏史诗·柏举 | 
| 咏史诗·望夫山 | 
| 咏史诗·金义岭 | 
| 咏史诗·云云亭 | 
| 咏史诗·阿房宫 | 
| 咏史诗·沙丘 | 
| 咏史诗·咸阳 | 
| 咏史诗·废丘山 | 
| 咏史诗·广武山 | 
| 咏史诗·长安 | 
| 咏史诗·鸿门 | 
| 咏史诗·汉中 | 
| 咏史诗·泜水 | 
| 咏史诗·云梦 | 
| 咏史诗·高阳 | 
| 咏史诗·四皓庙 | 
| 咏史诗·霸陵 | 
| 咏史诗·昆明池 | 
| 咏史诗·回中 | 
| 咏史诗·东门 | 
| 咏史诗·江夏 | 
| 咏史诗·官渡 | 
| 咏史诗·灞岸 | 
| 咏史诗·濡须桥 | 
| 咏史诗·豫州 | 
| 咏史诗·八公山 | 
| 咏史诗·赠薛涛 | 
| 骊山 | 
| 汴河 | 
| 温泉 | 
| 陈宫 | 
| 驾蜀回 | 
| 过王濬墓 | 
| 焚书坑 | 
| 始皇陵 | 
| 四皓庙 | 
| 浮云 | 
| 邺城 | 
| 铜雀台 | 
| 炀帝陵 | 
| 马嵬坡 | 
| 隋堤柳 | 
| 孟浩然墓 | 
| 秦纪 | 
| 姑苏台 | 
| 王濬墓 | 
| 圉城偶作 | 
| 乌程 | 
| 故都 | 
| 董仲舒 | 
| 罗敷水 | 
| 帝幸蜀 | 
| 贵游 | 
| 西施 | 
| 严陵滩 | 
| 华清宫 | 
| 韩信庙 | 
| 韦公子 | 
| 望思台 | 
| 王夷甫 | 
| 书淮阴侯传 | 
| 青山庙 | 
| 许由庙 | 
| 八骏图 | 
| 题杜甫集 | 
| 华清宫 | 
| 金陵晚望 | 
| 灞陵亭 | 
| 焚书坑 | 
| 穆天子传 | 
| 楚天 | 
| 垂柳 | 
| 登兴元城观烽火 | 
| 邓艾庙 | 
| 唐彦谦 | 
| 四老庙 | 
| 南梁戏题汉高庙 | 
| 洛神 | 
| 见炀帝宝帐 | 
| 严子陵 | 
| 北齐 | 
| 楚世家 | 
| 骊山道中 | 
| 吊李群玉 | 
| 读李白集 | 
| 题张衡庙 | 
| 续纪汉武 | 
| 读庾信集 | 
| 过茂陵 | 
| 招隐 | 
| 金陵怀古 | 
| 陈琳墓 | 
| 楚事 屈原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宋玉云:悲哉秋之为气。 | 
| 豫让 | 
| 经蔡坚墓 | 
| 贾谊 | 
| 八骏图 | 
| 经严陵钓台 | 
| 后魏行 | 
| 长城 | 
| 楚行吟 | 
| 题李斯传 | 
| 金陵图 | 
| 台城 | 
| 题七步廊 | 
| 青冢 | 
| 古战场 | 
| 言怀 | 
| 经范蠡旧居 | 
| 隋堤柳 | 
| 司马长卿 | 
| 灵均 | 
| 马嵬 | 
| 马嵬二首 | 
| 严陵钓台 | 
| 楚国史 | 
| 张仪 | 
| 读汉纪 | 
| 明妃 | 
| 马嵬 | 
| 西施 | 
| 马嵬 | 
| 长门怨 | 
| 过隆中 | 
| 题《李将军传》 | 
| 读杜紫微集 | 
| 楚怀王 | 
| 商山 | 
| 金陵怀古 | 
| 题晰上人贾岛诗卷 | 
| 巫山下作 | 
| 王昭君 | 
| 唐虞门·唐尧 | 
| 唐虞门·虞舜 | 
| 唐虞门·舜妃 | 
| 唐虞门·再吟 | 
| 三代门·夏禹 | 
| 三代门·再吟 | 
| 三代门·太康 | 
| 三代门·后稷 | 
| 三代门·文王 | 
| 三代门·武王 | 
| 三代门·太公 | 
| 三代门·再吟 | 
| 三代门·又吟 | 
| 三代门·子牙妻 | 
| 三代门·周公 | 
| 三代门·夷齐 | 
| 三代门·管蔡 | 
| 三代门·成王 | 
| 三代门·幽王 | 
| 三代门·平王 | 
| 春秋战国门·祭足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隐公 | 
| 春秋战国门·庄公 | 
| 春秋战国门·哀公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平公 | 
| 春秋战国门·文公 | 
| 春秋战国门·景公 | 
| 春秋战国门·卫灵公 | 
| 春秋战国门·陈灵公 | 
| 春秋战国门·陈蔡君 | 
| 春秋战国门·楚惠王 | 
| 春秋战国门·楚怀王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韩惠王 | 
| 春秋战国门·顷襄王 | 
| 春秋战国门·武公 | 
| 春秋战国门·华元 | 
| 春秋战国门·臧孙 | 
| 春秋战国门·公叔 | 
| 春秋战国门·庄辛 | 
| 春秋战国门·孙膑 | 
| 春秋战国门·灵辄 | 
| 春秋战国门·郭开 | 
| 春秋战国门·乐羊 | 
| 春秋战国门·虞卿 | 
| 春秋战国门·豫让 | 
| 春秋战国门·毛遂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田文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冯讙 | 
| 春秋战国门·章子 | 
| 春秋战国门·卞和 | 
| 春秋战国门·季札 | 
| 春秋战国门·孙武 | 
| 春秋战国门·夫差 | 
| 春秋战国门·少孺 | 
| 春秋战国门·苏厉 | 
| 春秋战国门·鬻拳 | 
| 春秋战国门·荆轲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陈轸 | 
| 春秋战国门·田饶 | 
| 春秋战国门·鲍叔 | 
| 春秋战国门·晏婴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又吟 | 
| 春秋战国门·叔向 | 
| 春秋战国门·师旷 | 
| 春秋战国门·智伯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襄子 | 
| 春秋战国门·杨回 | 
| 春秋战国门·颜回 | 
| 春秋战国门·子贡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郑相 | 
| 春秋战国门·子产 | 
| 春秋战国门·管仲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范蠡 | 
| 春秋战国门·屈原 | 
| 春秋战国门·黄歇 | 
| 春秋战国门·王后 | 
| 春秋战国门·樊姬 | 
| 春秋战国门·齐桓公 | 
| 春秋战国门·中山君 | 
| 春秋战国门·赵简子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赵宣子 | 
| 春秋战国门·韩昭侯 | 
| 春秋战国门·魏文侯 | 
| 春秋战国门·郤成子 | 
| 春秋战国门·秦武阳 | 
| 春秋战国门·田子方 | 
| 春秋战国门·淳于髡kūn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田子奇 | 
| 春秋战国门·百里奚 | 
| 春秋战国门·孙叔敖 | 
| 春秋战国门·鲁仲连 | 
| 春秋战国门·宋子罕 | 
| 春秋战国门·宫之奇 | 
| 春秋战国门·王孙满 | 
| 春秋战国门·颜叔子 | 
| 春秋战国门·张孟谭 | 
| 春秋战国门·公子无忌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春秋战国门·侯嬴朱亥 | 
| 春秋战国门·再吟 | 
| 秦门·胡亥 | 
| 秦门·再吟 | 
| 秦门·赵高 | 
| 秦门·陈涉 | 
| 秦门·项籍 | 
| 秦门·范增 | 
| 前汉门·高祖 | 
| 前汉门·再吟 | 
| 前汉门·周苛纪信 | 
| 前汉门·酂侯 | 
| 前汉门·曲逆侯 | 
| 前汉门·薛公 | 
| 前汉门·条侯 | 
| 前汉门·平津侯 | 
| 前汉门·博陆侯 | 
| 前汉门·夏贺良 | 
| 前汉门·王莽 | 
| 前汉门·再吟 | 
| 前汉门·又吟 | 
| 前汉门·毛延寿 | 
| 前汉门·刘圣公 | 
| 前汉门·樊崇徐宣 | 
| 前汉门·僭号公孙述 | 
| 后汉门·光武 | 
| 后汉门·明帝 | 
| 后汉门·桓帝 | 
| 后汉门·灵帝 | 
| 后汉门·废帝 | 
| 后汉门·献帝 | 
| 后汉门·再吟 | 
| 后汉门·子密 | 
| 后汉门·羊续 | 
| 后汉门·杨震 | 
| 后汉门·赵孝 | 
| 后汉门·马后 | 
| 后汉门·魏博妻 | 
| 后汉门·曹娥 | 
| 后汉门·周都妻 | 
| 后汉门·鲍宣妻 | 
| 后汉门·吕母 | 
| 三国门·蜀先主 | 
| 三国门·再吟 | 
| 三国门·后主 | 
| 三国门·吴后主 | 
| 三国门·王表 | 
| 三国门·鲁肃 | 
| 晋门·晋武帝 | 
| 晋门·再吟 | 
| 晋门·惠帝 | 
| 晋门·贾后 | 
| 晋门·怀帝 | 
| 晋门·愍帝 | 
| 晋门·郭钦 | 
| 晋门·王夷甫 | 
| 晋门·王茂弘 | 
| 晋门·吴隐之 | 
| 晋门·再吟 | 
| 六朝门·前赵刘聪 | 
| 六朝门·前凉张轨 | 
| 六朝门·后魏武帝 | 
| 六朝门·三废帝 | 
| 六朝门·苻坚 | 
| 六朝门·再呤 | 
| 六朝门·又吟 | 
| 六朝门·宋武帝 | 
| 六朝门·二废帝 | 
| 六朝门·齐废帝东昏侯 | 
| 六朝门·梁武帝 | 
| 六朝门·再吟 | 
| 六朝门·简文帝 | 
| 六朝门·元帝 | 
| 六朝门·谢举 | 
| 六朝门·朱异 | 
| 六朝门·傅昭 | 
| 六朝门·宣帝 | 
| 六朝门·李集 | 
| 隋门·隋文帝 | 
| 隋门·独孤后 | 
| 隋门·炀帝 | 
| 隋门·贺若弼 | 
| 读三国志 | 
| 望思台 | 
| 写庄子 | 
| 祖龙词 | 
| 隋堤柳 | 
| 再过金陵 | 
| 登下蔡县楼 | 
| 吴·黄金车 | 
| 吴·赤壁 | 
| 吴·鲁肃指囷(qūn) | 
| 吴·甘宁斫营 | 
| 吴·徐盛 | 
| 吴·鲁肃 | 
| 吴·武昌 | 
| 吴·顾雍 | 
| 吴·吕蒙 | 
| 吴·介象 | 
| 吴·濡须坞 | 
| 吴·周泰 | 
| 吴·张纮 | 
| 吴·孙坚后 | 
| 吴·陆统 | 
| 吴·青盖 | 
| 晋·七宝鞭 | 
| 晋·庾悦鹅炙 | 
| 晋·谢玄 | 
| 晋·谢混 | 
| 晋·陆玩 | 
| 晋·王坦之 | 
| 晋·蒲葵扇 | 
| 晋·王郎 | 
| 晋·刘毅 | 
| 晋·王恭 | 
| 晋·谢公赌墅 | 
| 晋·苻坚投箠 | 
| 晋·卫玠 | 
| 晋·郭璞脱襦 | 
| 晋·庾楼 | 
| 晋·新亭 | 
| 宋·大岘 | 
| 宋·放宫人 | 
| 宋·借南苑 | 
| 宋·谢澹云霞友 | 
| 宋·乌衣巷 | 
| 宋·袁粲 | 
| 宋·刘伯龙 | 
| 宋·王方平 | 
| 宋·黄罗襦 | 
| 宋·谢朏fěi | 
| 宋·羊玄保 | 
| 齐·谢朏 | 
| 齐·小儿执烛 | 
| 齐·王僧佑 | 
| 齐·王僧虔 | 
| 齐·明帝裹蒸 | 
| 齐·郁林王 | 
| 齐·何氏小山 | 
| 齐·王伦之 | 
| 齐·潘妃 | 
| 齐·王亮 | 
| 梁·分宫女 | 
| 梁·马仙埤 | 
| 梁·勍敌 | 
| 梁·蔡撙 | 
| 梁·楚祠 | 
| 梁·谢朏小舆 | 
| 梁·八关斋 | 
| 梁·庾信 | 
| 陈·王僧辨 | 
| 陈·武帝蚌盘 | 
| 陈·虞居士 | 
| 陈·姚察 | 
| 陈·宣帝伤将卒 | 
| 陈·临春阁 | 
| 陈·结绮阁 | 
| 陈·望仙阁 | 
| 陈·三阁 | 
| 陈·狎客 | 
| 陈·淮水 | 
| 陈·江令宅 | 
| 陈·后庭舞 | 
| 西施 | 
| 四老庙 | 
| 昭君冢 | 
| 阖闾城怀古 | 
| 婕妤怨 | 
| 长门怨二首 | 
| 明妃怨 | 
| 读孝经 | 
| 题屈原祠 | 
| 读庾信集 | 
| 胡笳曲 | 
| 昭君怨 | 
| 长门怨 | 
| 宿严陵钓台 | 
| 端午 | 
| 曹娥碑 | 
| 比干传 | 
| 看金陵图 | 
| 题严子陵祠二首后首一作杜荀鹤诗 |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5)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数据资料及分析方法 | 
| 1.3.1 资料来源 | 
| 1.3.2 减沙水代价的概念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区概况 | 
| 第二章 水土保持措施水沙效应研究现状 | 
| 2.1 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机理 | 
| 2.1.1 工程措施 | 
| 2.1.2 生物措施 | 
| 2.1.3 耕作措施 | 
| 2.2 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及泥沙量的影响程度 | 
| 2.2.1 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同步影响径流和泥沙 | 
| 2.2.2 坡面不同水保措施减少径流和泥沙的程度存在差异 | 
| 第三章 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区域差异 | 
| 3.1 资料 | 
| 3.2 不同地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基本特性 | 
| 第四章 耕作措施的减沙水代价 | 
| 4.1 资料 | 
| 4.2 耕作措施的减沙水代价 | 
| 4.3 不同耕作措施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I30和坡度的关系 | 
| 4.3.1 不同耕作措施减沙水代与价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 
| 4.3.2 不同作物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 
| 4.3.3 次降雨条件下耕作措施减沙水代价与 I30的关系 | 
| 4.3.4 次降雨条件下耕作措施减沙水代价与坡度的关系 | 
| 第五章 人工草地的减沙水代价 | 
| 5.1 资料 | 
| 5.2 人工草地的减沙水代价 | 
| 5.3 人工草地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I30、年侵蚀模数的关系 | 
| 5.3.1 人工草地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 
| 5.3.2 人工草地减沙水代价与 I30的关系 | 
| 5.3.3 人工草地减沙水代价与年侵蚀模数的关系 | 
| 第六章 人工林的减沙水代价 | 
| 6.1 资料 | 
| 6.2 人工林减沙水代价特征 | 
| 6.3 人工林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I30、年侵蚀模数的关系 | 
| 6.3.1 人工林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 
| 6.3.2 人工林减沙水代价与 I30的关系 | 
| 6.3.3 人工林减沙水代价与年侵蚀模数的关系 | 
| 第七章 水平梯田的减沙水代价 | 
| 7.1 资料 | 
| 7.2 水平梯田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I30、年侵蚀模数的关系 | 
| 7.2.1 水平梯田减沙水代价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 
| 7.2.2 梯田减沙水代价与 I30的关系 | 
| 7.2.3 梯田减沙水代价与年侵蚀模数的关系 | 
| 第八章 结论 | 
| 8.1 结论 | 
|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6)气候传播与国家媒体策略 ——以《人民日报》的气候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 
| 1.1.2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 1.2 气候传播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气候传播研究的状况 | 
| 1.2.2 国内气候传播研究的状况 | 
| 1.3 研究思路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框架 | 
| 第2章 气候传播的特点及议题 | 
| 2.1 气候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 
| 2.1.1 气候传播的概念 | 
| 2.1.2 气候传播的内容特点 | 
| 2.2 气候传播的框架及议题 | 
| 第3章 《人民日报》气候报道分析 | 
| 3.1 2002-2011 年气候报道总体情况 | 
| 3.1.1 数量及走势情况 | 
| 3.1.2 月份分布及报道高峰情况 | 
| 3.2 样本数量及月份分布分析 | 
| 3.3 样本报道地域分析 | 
| 3.4 样本内容倾向分析 | 
| 3.5 样本议题分布及主题框架分析 | 
| 3.5.1 样本议题分布分析 | 
| 3.5.2 样本主题框架分析 | 
| 第4章 气候传播与国家媒体策略 | 
| 4.1 国家媒体策略的界定 | 
| 4.1.1 国家媒体策略的界定 | 
| 4.1.2 正确的国家媒体策略是气候传播效果实现的保障 | 
| 4.2 中国政府制定的气候传播的国家媒体策略 | 
| 4.2.1 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加强媒体播报频次的策略 | 
| 4.2.2 打造媒体官方话语平台, 抵制西方借气候打压中国言论的策略 | 
| 4.2.3 将低碳减排作为重心,媒体成为鼓动宣传员的策略 | 
| 4.2.4 注重气候传播的效果,媒体引入公民视角的策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后记 | 
(7)唐代旅游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地理研究释义 | 
| 一、旅游相关概念 | 
| (一) 旅游 | 
| (二) 旅游者 | 
| (三) 旅游资源 | 
| (四) 旅游地理学 | 
| 二、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概述 | 
| (一) 国内研究概述 | 
| (二) 国外研究概述 | 
| 第二章 唐代旅游发展研究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地理环境 | 
| 一、唐代旅游地理空间 | 
| (一) 唐王朝的政治版图 | 
| (二) 唐王朝与周边世界 | 
| 二、唐代自然环境与旅游 | 
| (一) 唐代的气候与旅游 | 
| (二) 唐代的生物与旅游 | 
| (三) 唐代的地质与旅游 | 
| (四) 唐代的地貌与旅游 | 
| (五) 唐代的水文与旅游 | 
| 三、唐代人文环境与旅游 | 
| (一) 唐代的园林与旅游 | 
| (二) 唐代的宗教与旅游 | 
| (三) 唐代的民俗与旅游 | 
| (四) 唐代的史迹与旅游 | 
| (五) 唐代的节日与旅游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发展概况 | 
| 一、唐代旅游发展的阶段性 | 
| 二、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性 | 
| (一)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变迁 | 
| (二)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 | 
| (三) 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 | 
| 第三章 唐代旅游者地理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者统计 | 
| 一、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 
| (一) 关内道 | 
| (二) 河南道 | 
| (三) 河东道 | 
| (四) 河北道 | 
| (五) 陇右道 | 
| 二、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 
| (一) 山南道 | 
| (二) 淮南道 | 
| (三) 江南道 | 
| (四) 剑南道 | 
| (五) 岭南道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者类型 | 
| 一、唐代国际旅游者 | 
| (一) 入境旅游者 | 
| (二) 出境旅游者 | 
| 二、唐代国内旅游者 | 
| (一) 宗教旅游者 | 
| (二) 文士旅游者 | 
| (三) 商业旅游者 | 
| (四) 其它旅游者 | 
| 第三节 唐代旅游客源地 | 
| 一、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 
| (一) 唐代国际旅游的线路 | 
| (二) 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 
| 二、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 | 
| (一)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概况 | 
| (二)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变迁 | 
| (三)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分级 | 
| 第四章 唐代旅游资源地理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资源概况 | 
| 一、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 
| (一) 关内道 | 
| (二) 河南道 | 
| (三) 河东道 | 
| (四) 河北道 | 
| (五) 陇右道 | 
| 二、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 
| (一) 山南道 | 
| (二) 淮南道 | 
| (三) 江南道 | 
| (四) 剑南道 | 
| (五) 岭南道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特点 | 
| 一、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特点 | 
| (一)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完善,主体较为鲜明 | 
| (二) 唐代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优势,地位还在提升 | 
| (三) 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 
| (四)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结构相似,但丰富性不同 | 
|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 
| (一) 唐前后期旅游资源分布的变化 | 
| (二) 唐代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 | 
| 第三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 
| 一、唐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 | 
|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 
| (一) 地文景观的开发利用 | 
| (二) 水域风光的开发利用 | 
| (三) 建筑与设施的开发利用 | 
| (四) 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 
| 三、唐代旅游资源的保护 | 
| 第四节 唐代主要旅游目的地 | 
| 第五章 唐代旅游媒介 | 
| 第一节 唐代旅游交通概述 | 
| 一、唐代基本交通状况 | 
| (一) 唐代国内交通路线 | 
| (二) 唐代域外交通 | 
| 二、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方式 | 
| 三、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 
| 第二节 唐代旅游接待 | 
| 一、唐代的旅游接待 | 
| (一) 唐代官办驿馆的旅游接待 | 
| (二) 唐代私营馆舍的旅游接待 | 
| (三) 唐代佛寺传舍的旅游接待 | 
| 二、唐代馆舍的分布 | 
| 第三节 唐代其它旅游媒介 | 
| 一、唐代的陪游 | 
| 二、唐代的地图 | 
| 三、唐代的旅游指南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唐代各道旅游者统计 | 
| 附录B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统计 | 
| 后记 | 
四、黄河源区缘何断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多尺度城市防洪排涝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为例[D]. 张涛. 重庆大学, 2017(06)
- [3]脆弱生态系统下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 赵玉田. 兰州大学, 2016(08)
- [4]唐代咏史怀古七绝研究[D]. 黄瑞梅. 广西师范学院, 2016(03)
- [5]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D]. 严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气候传播与国家媒体策略 ——以《人民日报》的气候报道为例[D]. 李晶. 吉林大学, 2012(03)
- [7]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 刘勋.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8]糯扎渡[J]. 李冬春. 边疆文学, 2007(01)
- [9]朔天大运河是天方夜谭还是有科学依据? 惊动高层的“大胆”设想[J]. 傅剑锋,刘宇翔. 报林, 2006(08)
- [10]风沙中的三北防护林[J]. 王文元. 生态经济, 20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