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部门职责及负责人联系方式

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部门职责及负责人联系方式

一、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部门职责和负责人联系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马高阳[1](2021)在《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三大球”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开展丰富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代表务必积极响应,联赛发展至今已是第23个年头,各方面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规模最大的普通大学生组对应的联赛仍然发展滞后,即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查阅文献得知联赛问题多聚焦在教练员水平有限、赛程设置不合理、赛事缺乏宣传、保障条件不足等。本文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下文简称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在探析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历程和该联赛系统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进行系统构建,论述该系统特征、结构与功能;研究构成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出存在不足,针对存在问题结合系统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从全国赛成绩来看,北京赛区女篮成绩相对较好,男篮成绩仍有很大进步空间。2.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系统外部环境:政治方面宏观环境良好,但缺乏其具体相关政策支持;经济方面发展态势良好,但还未形成成熟的体育产业;社会和技术方面有利于该联赛的发展。3.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系统是由组织机构、参赛球队、运行机制、竞赛规程、保障体系和发展目标六个要素构成;具有整体性、适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位置特殊性、参赛资格限制性七个特征。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使之形成具备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4.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各构成要素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系统功能也得到一定体现。但其构成要素还存在:组织结构不够完善、参赛球队整体水平偏低、竞赛规程不够合理等问题。组织机构与参赛学校、组织机构与系统外部环境、参赛学校与系统外部环境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不利于联赛的发展。5.CUBA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对策:主体要素,完善组织机构,增添职位明确职责;充分利用外部环境资源。客体要素,充分发挥北京市现有资源带动CUBA二级联赛使其多元发展;扩大经费来源渠道、充分利用高校场地设施资源和裁判员资源,加强对裁判员管理,合理安排临场裁判员。中介要素,以学生为本,合理安排比赛日程;制定合理的赛制增加比赛场次,尝试引进赛会制+主客场制;充分利用现有线上平台建立合理的宣传机制;明细奖惩机制,保证赛事质量。

王冬雪[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陶成武[3](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刘晓丽[4](2019)在《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研究。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专家咨询研究法、文献分析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危机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任理论、共景监狱理论、把关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协同治理视角审视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体育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探析全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理念和行动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形态变迁深刻影响到体育赛事传播以及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发生急遽变化,传统的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思维、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等已经显现不足和发展的局限性,亟待创新变革。第二,体育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作为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全媒体时代构建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形成立体式纵横贯通的管理矩阵,是顺应现代社会协同治理发展趋势的积极探索。第三,体育组织是体育赛事危机中舆情的主要处置者,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中因时因地采取“可信赖的行动”,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优势各异的传播平台主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可有效提升组织公信力,预防危机或降低危机负面影响。第四,体育组织在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处置和信息发布中,从理念到行动都坚持为新闻媒体服务和为社会公众服务,通过科学的媒体关系管理构建互动合作型良性媒体关系,在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和大型赛事媒体运行管理方面为新闻媒体提供优质服务,可提高体育赛事危机处置效果和传播效果。第五,新闻媒体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恪守本位,既坚持采访、调查的独立性和深入性,又注重促进体育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良性沟通,可构建有利于全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危机处置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交互对话的舆论氛围和平台。第六,新闻媒体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中运用法治思维,并建立、健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科学、专业报道体育赛事危机,是提升媒体信任度,有效发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第七,现代社会公众更彰显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在全媒体时代的技术赋权和赋能下拥有更广泛的话语表达空间,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和影响力量。第八,体育组织和新闻媒体利用当代先进的媒体技术和便利的条件,可激发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社会公众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加强自我约束,主动参与体验,也是实现协同治理的重要途径。

钟朝吉[5](2018)在《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竞赛组织工作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国内马拉松各项数据同比增长,比赛场次的增长、参赛人数的增长,马拉松做为一项体育运动似乎已经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人们追求健康、提升精神生活质量、挑战自我、追求成就感的代名词。在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马拉松赛事一共举办了1102场,而在2016年,为328场,增长达到236%。马拉松的飞速发展,同样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比赛始于2011年,在2015年由北京欧迅体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运营。文章通过对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自2011年首届举办以来,本比赛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也是全国首个个多日、多赛段、超长距离马拉松比赛,赛事机构设置遵循以竞赛为核心的原则,国内其他马拉松赛组委会下设机构设置和本次马拉松组委会机构基本相同;组委会各工作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实用详细。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赛前准备时间比较长,三日赛不同于常规的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招商引资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企业冠名赞助。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竞赛项目不够丰富,三天的比赛,可以借鉴国内其它马拉松开展多项目的赛事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队伍当中来。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竞赛项目不够丰富,三天的比赛,可以借鉴国内其它马拉松开展多项目的赛事模式,如2017西樵山国际超级马拉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队伍当中来。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赛结束期竞赛物资的发放与回收仍有不足的地方,出现部分竞赛物资丢失的情况。今后应加强赛事组织工作的细节,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失误。赛后终点对参赛选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赛事组委会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这与赛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得到了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对三日赛比赛选手具有全程马拉松比赛完赛时间要求,单日赛参赛选手需要半程马拉松完赛证明。对参赛选手报名条件的限制,让2017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参赛运动员的完赛率在全国的马拉松比赛中趋于中上等水平。

王晓敏[6](2017)在《展览服务资源分类、整合及质量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服务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在宏观经济层面,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经济层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增加服务环节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服务的研究出现了服务主导逻辑这一新的视角,它对服务产品的内涵重新进行了定义,即资源可以被划分为操作性资源(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和对象性资源(如自然资源等),提出服务的本质就是不同主体间发挥自身的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优势为对方创造价值,并将服务视为一个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最终模糊了传统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之间的界限,提出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在服务营销及管理领域激发一场大规模的讨论,学者认为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新的营销观点,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商业视角。之后,学者也围绕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对它的核心观点和概念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服务主导逻辑仍处于发展阶段,学者认为它缺乏实践基础,对一些关键概念和基础假设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如服务主导逻辑提出操作性资源可以划分为知识和技能,所有的社会和经济主体都是资源整合者,但在具体的服务产品中知识和技能如何体现,服务企业如何整合自身及外部合作者资源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本文研究展览企业的服务管理,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分类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对展览服务进行研究:(1)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在展览服务产品中如何体现,重点分析展览服务“知识”与“技能”这两类操作性资源的区别或表现形式,同时研究操作性资源和对象性资源在服务改进过程中的变化规律;(2)企业如何整合内部及合作者的资源,完成服务产品的提供;(3)操作性资源及对象性资源的划分对顾客展览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本文试图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两类资源的划分及顾客是服务价值创造者的观点,构建一个新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展览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考虑到展览企业在向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身份有差异,表现为:参展商是付费参展,他们所支付的参展费用是展览企业的直接经济来源,反映了展览企业的竞争力;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专业观众属于展览企业所掌握的资源,被案例企业视为向参展商出售的“商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展览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服务(在未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本文“展览服务”一般指代展览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服务)。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定性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扎根理论。为了收集扎根理论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本文研究人员以实习生的身份从2014年4月到2016年12月,分三次深入案例企业调研,通过部门访谈或旁听公司会议的方式,获取了案例企业内部及外部合作者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录音材料,并整理成文字。同时,本文获取了案例企业展览策划、宣传及管理等方面的文本资料,如案例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参展手册》等,这些资料可以反映案例企业展览服务的内容、方式及采取的管理措施等。此外,本文在展览现场拍摄了618张照片,以对文本资料进行补充等。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参展商的服务参与情况及其对展览服务质量的评价等。本文在展览现场收集了1030份有效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通过对案例企业展览服务资源分类、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过程,以及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等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运用扎根理论等对《参展手册》等进行分析,同时对展览现场的照片进行人工译码,以补充服务提供(service delivery)所需要的资源等;本文发现展览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中,对象性资源表现为服务提供所使用的设施、设备或物品等,操作性资源中的技能表现为服务人员对具体工具的使用或运用,“知识”这一概念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呈弥散分布状态,任何有关服务提供的细节都可与知识建立联系。最终,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提出的知识决定服务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及通过对高频词汇分类,发现展览服务产品并不是一个不可再分的整体,它是由更低一层的服务项目构成,提出服务提供者所掌握的展览服务包括哪些服务项目,以及这些服务项目之间的关系等属于“知识”(属于操作性资源),本文将其定义为“服务结构”知识,认为它们对服务企业及其产品竞争力的塑造有重要影响。此外,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操作性、对象性资源及服务项目等概念,提出了一个服务产品结构模型,深化了对服务产品结构的认识。对于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的变化规律,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参展手册》等进行分析,发现案例企业提供展览服务的过程中,在时间、空间和行为等方面对参展商设置了约束条件,影响参展商的体验。之后,案例企业开发或引进了新服务设施(对象性资源)来降低约束条件的影响,该过程中案例企业将“服务编码”于新的设施,参展商通过服务参与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服务译码”,降低了对服务提供者“活动”或“行动”(操作性资源)的依赖程度,顾客在时间、空间及行为等方面受到的约束减弱。本文最终归纳了案例企业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变化的规律,即“价值依附、顾客参与”。第二,本文通过对部门访谈及总结讨论会录音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案例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过程。对于内部资源整合,发现案例企业根据具体的服务项目,成立了不同的部门;而部门在完成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属于操作性资源),此时部门成为容纳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如相应的服务设备等)的“容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通过部门协作实现。本文研究发现,虽然部门的成立有利于操作性资源的形成和发展,但部门分工也导致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出现困境,如各部门关注自身目标,出现卸责等现象,影响展览服务的提供。利用扎根理论对案例企业部门协作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本文归纳出了“权力渗透、责任传递、利益分配”这一核心范畴,发现:权力、利益和责任对部门协作具有重要影响,在权力界定清楚、利益和责任分配合理的情况下,资源掌握在哪个部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服务项目的负责部门具有调动其他部门资源的权力,从而实现共同为顾客提供服务。服务主导逻辑视角下企业与外部合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临时性、短暂性等特征。本文中案例企业与媒体机构、投资或采购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依托外部合作者开展展会宣传、专业观众组织等工作,此时外部合作者在具体业务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属于一种操作性资源,是服务企业资源整合的对象,而外部单位或机构(即外部合作者)是容纳该资源的“容器”。对案例企业与部分外部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它属于一种“松散型”合作,具有服务主导逻辑描述的临时性、短暂性等特征;对案例企业资源整合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它采取了“利益统一,价值创新”的资源整合方法,其特点是:在确保企业与外部合作者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利用外部合作者资源用途多样性的特征,将其置于展览活动这一具体的情境中,让外部合作者的资源发挥新的、更大的价值,最终使外部合作者、案例企业及顾客的利益最大化。第三.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两类资源划分的观点,提出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是顾客服务质量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而它们“携带”的服务价值是顾客评价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案例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服务为例,对案例企业操作性、对象性资源及参展商获得的核心利益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归为展览服务质量评价的3个主要维度。此外,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提出的顾客参与行为影响服务价值创造的观点,本文提出可以将参展商的服务参与行为视为影响其服务质量评价的前置变量,最终构建了一个新的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此外,现有研究表明展览现场空间因素是影响展商(也称“参展商”,下同)服务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展览服务对象性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操作性资源在展览空间上如何得到反映等,通过构建展览空间区位指标,分析了区位等空间因素对参展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感知结果的影响等。本文对于推动服务主导逻辑、服务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理论的发展有较好的启示意义,表现为:“服务结构”知识的提出补充和完善了服务主导逻辑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的划分,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对服务产品结构的认识;本文所归纳的服务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理论弥补了服务主导逻辑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推动服务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基于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划分所形成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将不同行业服务产品质量评价的内容置于同一模型下进行比较,有利于推动服务质量评价及顾客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发展等。

孙明伟[7](2017)在《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研究 ——以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暴露出当前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的脆弱性,考验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在各种风险因素的诱发下,其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影响范围已经超过传统常规的经验与判断,急需重新审视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风险特征与现实问题,把握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中,应急准备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应对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与控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从应急准备视角出发,探索与完善当前城市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的内容与策略,对创建和谐社会、提升承办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应急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风险评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为研究对象,选取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为例,对其应急准备内容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对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在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相关实践进行解读。在现阶段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应急预案、风险评估等方面研究基础上,将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规则准备、组织准备、资源准备、知识准备以及行动规划;其次,选取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为例,从应急准备的五个方面对大运会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梳理,并对其应急准备的效果与问题加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从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协调联动、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提出具体策略。其中,风险评估是应急准备的前提基础;应急预案是应急准备的行动依据;协调联动是应急准备的关键机制;资源配置是应急准备的保障措施。本文期望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综合施策,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建议。

冯贵霞[8](2016)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逻辑 ——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大范围持续的重度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危及公众健康安全,国内外反应强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强环保工作,出台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防治政策经历各种改革、调整与完善。虽然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污染形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从总体来看,空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空气质量与公众期盼有较大差距,仍未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治理成效并不显着。当前情况不禁让人反思: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自1973年正式启动至今,己积累了四十多年的防治经验,同时,随着大气污染形势的加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强化推进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什么治理效果却差强人意?这是否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当前中国的污染防治政策难以满足大气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那么,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因此,总结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经验,寻找影响政策变迁的关键因素,探索污染防治政策运行的规律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辨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而探寻政策变迁背后的过程逻辑,本研究基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结合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过程。本研究首先立足于政策发展的历史事实,在界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内涵、明确政策变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政策变化所呈现的表面特征,发现:经历了以工业点源污染为主的行政控制(1956-1978年)、开启法制途径下的管控(1979-1991年)、引入市场机制的管控(1992-2002年)、尝试突破属地模式的综合治理(2003-2010年)、走向法治化的合作治理(2010年至今)等五个阶段,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在整体上呈现“阶梯式渐进”的轨迹,具体表现为,政策主体多元化、政策工具规范化、社会行动网络化等特征,为下一步寻找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提供历史线索和现实基础。仅靠历史沿革的分析无法得出政策变迁的规律,因此需要找到适于解释政策变迁过程的理论视角。从已有研究看,政策变迁的研究无疑是多视角、多途径的。然而,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各种复杂的跨部门的公共政策议程大量涌现,政策过程中组织与参与者数目增多、行动主体多元化,政策部门间的相似性减少,利益团体和政策执行机构间的长期联系逐渐演化为多元组织之间更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公共问题变得更加难以处理。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使政策过程参与者增多,中国的政策过程同样面临着复杂多变的趋势。传统的政策阶段论及其单一的线性模型越来越无法清晰完整地描述和解释复杂多变的政策过程。已有研究表明,政策网络理论以行动者关系与结构为切入点去审视和诠释政策过程,尝试突破政策阶段论的范式,对多元主体参与政策过程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描述功能和独特的理论分析优势。政策网络目前已成为政治学和政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路径,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运用。此外,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过程既充满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决策事件,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综合以上考虑,本研究认为,政策网络是研究政策变迁过程的最佳的理论视角。本研究结合中国情境,对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网络理论要素进行了适度改造,将政策网络的结构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新制度主义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指导下,得出政策变迁的“结构—行为”观,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用以分析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内行动者的互动关系。借鉴政策网络分析框架发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与政策网络结构、网络主体行为的变化相关,其中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网络权力结构、政企策略行为、以公众参与网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资本。这些因素的变化引起了政策网络结构的变化和网络主体间不同程度的互动,从而影响着政策运行的轨迹。从政策网络权力结构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始终存在政策网络权力中心,并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中居于主导地位。纵横交错的政府行政关系形成了矩阵式权力网络结构,环保行政职权面临“碎片化”的问题。国家环保部的决策地位及其话语权的权威性增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权力分配格局,促使政策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及行为方式发生转变,从而推动政策变迁的过程。从政企策略行为看,地方政府与企业是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其政策响应行为直接关系污染防治的政策效果,其互动关系的变化是影响政策过程运行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与企业都会从所处的环境出发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策略行为。利益需要产生行为偏差,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其实施工具也因此不断的调整和改变。环境规制的转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从社会资本因素看,作为政策网络的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网络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互动行为的变化使社会资本存量发生改变,社会资源在政策网络内的重新分配改变了政策网络的结构。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中,专家、媒体、公众因对社会资本的运用而改变了自身在政策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具体体现为他们在环保维权行动中的角色转型。专家、媒体、公众之间的互动以及政府的回应表明,网络行动主体以建构社会资本从而塑造公共议题为主要方式推进政策变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实际上是政策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结构不平衡所引发。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演进历程实际上是中国环境治理结构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政策网络因素作用于政策过程的体现。第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主要存在三重逻辑趋向。从“政府-市场”到合作治理的演变过程,是政策网络主体多元化的体现;从行政控制、“法制”到“法治”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政策工具规范化的体现,而且是政策网络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权威-服从/对抗”走向共同监管的演变过程,是社会行动主体之间互动方式转型的表现,社会行动的网络化改变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运行的社会环境。第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政策网络有助于制定更好的环保政策。政策网络权力结构的变化促进政策变迁,政策变迁是权力结构间断均衡的反映;政策变迁是政策网络行动者互动行为规则的调整;社会资本存量影响政策变迁的价值取向。此外,在政策变迁的研究中,政策网络理论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复杂的政策变迁过程,追踪政策变迁的根源性影响因素。它的局限性是,在实际分析中无法完全脱离政策过程阶段论的束缚;在政策变迁纵向层面的问题研究中,政策网络理论的解释力不足,很难对政策行动者进行历史追踪式的对比分析。大气污染防治亟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而政策设计是进行制度设计的重要路径。因此,通过辨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寻找这一政策变迁背后的过程逻辑,就成为下一步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演进的历史事实,总结其阶段性特征,通过借鉴政策网络的理论内涵、研究途径及方法,分析影响政策变迁的关键因素,进而尝试得出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趋向,以期为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和治理模式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反思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定,而且有助于总结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经验教训和积累中国政策变迁的理论知识,推进政策变迁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过程。

周芳竹[9](2014)在《2012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竞赛组织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是国际滑联认证的国际竞赛,是国内规格最高、办赛时间最长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竞赛之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花样滑冰运动成绩迅速提升,并多次承办世界知名比赛。然而,竞赛组织不完善,竞赛管理人员短缺,仍是阻碍我国体育竞赛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我国,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在大型竞赛组织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此,本文以2012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力图分析我国竞赛举办水平与世界高水平竞赛的差距,通过研究总结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竞赛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更好地发展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提出意见和建议。结论如下:第一,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是我国最高水平的花样滑冰竞赛,于2003年在我国开办以来,发展已初具规模,每年吸引着大量运动员前来参赛,在全世界的冰上体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国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表现出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管办一体的特征。现阶段赛事主要由竞技因素主导,大众健身价值尚未明显体现。第二,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机构设置遵循以竞赛为核心的原则,组委会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详细实用。以竞赛业务部门主导和地方政府主导解构赛事组织分支机构,有助于发挥赛事组织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三,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的各职能部门在赛前进行多次培训,竞赛管理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并趋于完善,但还有细节需要改进。志愿者大多来源于举办地市内的各大高校,综合素质较高,志愿者服务得到了参赛运动员昀认可。第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在竞赛筹备期、竞赛期和竞赛结束期的组织工作各不相同:大奖赛筹备期主要包括赛事报批、组建组委会和制定大赛规程、确定参赛选手,教练员岗前培训、志愿者培训、竞赛物品准备和召开组委会大会;竞赛期包括开幕式的组织管理、参赛人员的管理、成绩公布和颁奖仪式、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结束期包括器材设备的清理、拆卸和移交、文件归档和效果评估。第五,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赛事品牌形象可关注于赛事核心理念提炼,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及大众参与,争取政府长期支持。该项赛事媒体宣传可关注扩大合作形式,建立并维护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完善服

江亮[10](2013)在《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品牌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环中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访谈、观察、比较等研究方法,对环中国品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三届环中国品牌开发的现状分析、评价:(1)品牌识别:标志设计变动不居,不利于受众识记;吉祥物、销售商品缺少特许销售商的合作;景观开发缺少整体性、技术支持不足、深入性不够;语言开发不够系统全面;知识产权开发滞后。(2)组织管理:组委会行政执行力强,市场运作能力弱;城市组委会呈现临时性、不稳定性,缺乏赛事长远规划;城市政府赛事经费资助及赛事评估机构缺失;中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赛事运行的高效率与赛事开发的不足。(3)赛事过程:赛前——组织、发动、宣传不足;赛中——赛事产品质量不高;赛后——持续性建设不强。(4)品牌赞助与传播:三级赞助级别已经形成并趋于规范,走国内企业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赛事相结合的道路是一种优越的模式;国内企业运用赛事进行市场营销的能力还很薄弱;电视转播体制垄断制约了赛事经费来源;营销理念与营销方法滞后;新媒体在环中国的传播中没有充分体现。2.百年环法——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经典品牌对环中国品牌开发的启示:(1)物的层面:高规格车队与高水平运动员为受众提供了优质的赛事产品;优秀的市场运营为赛事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先进的赛事制作与传播呈现了环法精彩的画面与内容。(2)制度层面: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是环法良性运行的保障;持续的变革是环法持久繁荣的动力。(3)价值层面:是法国自然、人文的历史追溯;是世界奇观体育与体育奇观。3.品牌及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赛事品牌开发首先要塑造品牌识别;其次通过新营销理念和营销渠道与顾客建立深度关系,形成清晰、明确的赛事品牌形象,得到顾客认同;再者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协调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进行品牌管理。因此,环中国品牌开发从理论框架上可以分为品牌识别、品牌营销、品牌管理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从品牌识别(品牌文化、品牌产品、品牌符号)、品牌营销(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品牌管理(品牌组织、品牌保护、品牌评估)八个具体层面进行开发完善。

二、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部门职责和负责人联系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部门职责和负责人联系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有关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的研究
        1.4.3 有关美国NCAA篮球联赛的研究
        1.4.4 有关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的研究
        1.4.5 文献述评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一般系统论
        1.5.2 系统论在各学科的应用
        1.5.3 系统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PEST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历程
        3.1.1 北京市高校篮球赛事现状调查
        3.1.2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全国赛北京赛区男篮成绩分析
        3.1.3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全国赛北京赛区女篮成绩分析
    3.2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2.5 PEST分析小结
    3.3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系统分析
        3.3.1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构成要素
        3.3.2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系统特征
        3.3.3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构成要素的关联结构
        3.3.4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系统功能
    3.4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构成要素分析
        3.4.1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发展目标分析
        3.4.2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组织机构分析
        3.4.3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参赛球队分析
        3.4.4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运行机制分析
        3.4.5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竞赛规程分析
        3.4.6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保障体系分析
    3.5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的部分系统要素存在问题
        3.5.2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部分要素之间关联性不强
        3.5.3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关联性不强
    3.6 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对策
        3.6.1 主体要素发展对策
        3.6.2 客体要素发展对策
        3.6.3 中介要素发展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3)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1.2.1 视角聚焦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2.2.1 广场舞的内容
        2.2.2 广场舞的分类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2.4 小结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3.4 小结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4.5 小结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5.4 小结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6.4 小结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展望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1.致谢

(4)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主要相关概念
        一、全媒体时代
        二、体育赛事危机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危机管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信任理论
        四、共景监狱理论
        五、把关人理论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特点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特点
        一、现代体育赛事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呈现新特点
        (一)高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门槛屡遭突破
        (二)速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进入极速轨道
        (三)广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瞬间裂变扩散
        (四)融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渠道多维集成
        (五)热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多向频繁交互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特点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思维变化: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思维:中心化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思维:去中心化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结构变化:从科层制到扁平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结构:科层制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结构:扁平化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模式变化:从单向度到交互式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模式:单向度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模式:交互式
        四、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主体变化: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主体:单一性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主体: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构建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在“信息交换”中实施信任管理
        (一)全媒体时代存在一定信任危机问题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面临的信任危机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主体要提升信任度
        二、在“信息交换”中实施制度化管理
        (一)凸显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制度化管理的优势
        (二)优化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制度化管理的运行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体系基本构架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构成模式
        (一)第一层面: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组织管理
        (二)第二层面: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
        (三)第三层面: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社会公众管理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多元化协同治理主体的关系处理
        (一)协同治理主体要有统筹意识
        (二)协同治理主体要有换位意识
        (三)协同治理主体要有边界意识
        (四)协同治理主体要有守土意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组织管理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关系管理
        一、体育组织媒体关系管理之反思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关系管理的价值体现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关系管理存在的误区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良性媒体关系建构
        (一)“互动合作型”媒体关系管理的基本前提
        (二)“互动合作型”媒体关系管理的思维方式
        (三)危机情境下良性媒体关系管理的行动策略
        (四)日常情境下良性媒体关系管理的行动策略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
        一、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系的建设
        (一)常设型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二)临设型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优化
        (一)体育新闻发言人素质提升策略
        (二)体育新闻发布制度优化策略
    第三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大型赛事媒体运行管理
        一、媒体运行管理的核心理念
        (一)我国媒体运行中“服务”理念的发展
        (二)媒体运行管理核心是服务质量管理
        二、媒体运行管理中的体育赛事危机防范与处置
        (一)规章制度管理:在“轨道”中运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服务媒体”
        (三)区域服务管理:体现“人本主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之失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存在缺位现象
        (一)表层缺位:新闻媒体未发声
        (二)深度缺位:新闻媒体未跟进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存在越位现象
        (一)一些新闻媒体违反行业规则报道事实
        (二)一些新闻媒体武断做出非科学性评价
        (三)一些新闻媒体记者过度介入体育赛事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存在错位现象
        (一)体育赛事危机报道中出现常识性错误
        (二)体育赛事危机报道中出现专业性错误
        (三)记者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不当信息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记者归位
        一、参与体育赛事危机传播记者的分类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记者定位
        (一)化身“桥头堡”:铁肩担道义
        (二)担当“主力军”:妙手着文章
    第三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优化策略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运用法治思维
        (一)遵守突发事件应对相关法规
        (二)遵守媒体行业的规范和制度
        (三)遵守报道所涉领域行业规范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一)建立体育赛事危机媒体应急报道组织机制
        (二)建立体育赛事危机新闻媒体预警机制
        (三)建立体育赛事危机新闻媒体应急报道机制
        (四)建立体育赛事危机应急报道人才培养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社会公众管理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公众公共精神的张扬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公众权利意识的彰显
        三、体育赛事危机中“二次传播”效应的激发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公众参与的行动策略
        一、体育组织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创建平台
        (一)体育组织要高度重视公众参与赛事危机传播管理
        (二)体育组织要多路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引导公众参与
        (三)体育组织要高质运行信息公开平台引导公众参与
        二、新闻媒体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提供条件
        (一)媒体平台要承担起信息管理主体责任
        (二)媒体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危机意识
        三、公众自我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一)公众应严格遵守管理规定
        (二)公众需自我提高媒介素养
        (三)公众要亲身体验协同治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竞赛组织工作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 “马拉松”的概念
    3.2 “超级马拉松”的概念
    3.3 “竞赛组织”的概念
4 文献综述
    4.1 国内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研究
    4.2 国内马拉松赛事现状研究
    4.3 国外马拉松赛事研究现状
5 结果与分析
    5.1 马拉松的起源与发展
    5.2 马拉松赛事的功能
        5.2.1 马拉松的政治功能
        5.2.2 马拉松的经济功能
        5.2.3 马拉松的文化功能
        5.2.4 马拉松的健身功能
    5.3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的发展概况
    5.4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赛前准备工作
        5.4.1 赛事的报批
        5.4.2 第七届赛事的经费预算
        5.4.3 成立赛事组委会
        5.4.4 赛事组委会工作机构及职责
        5.4.5 竞赛规程
        5.4.5.1 赛事运作模式
        5.4.5.2 竞赛项目
        5.4.5.3 比赛路线
        5.4.5.4 选手参加办法
        5.4.5.5 竞赛办法
        5.4.5.6 赛事的奖励办法
        5.4.5.7 赛事中的医疗救护
        5.4.6 裁判员组成及培训
        5.4.7 志愿者来源及分工
        5.4.8 竞赛物资的准备与发放
        5.4.9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媒体宣传和赞助商
    5.5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竞赛中工作
        5.5.1 开跑仪式
        5.5.2 比赛计时
        5.5.3 赛事相关人员管理
        5.5.3.1 裁判员、志愿者管理
        5.5.3.2 参赛运动员管理
        5.5.3.3 观众的管理
    5.6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赛后工作
        5.6.1 颁奖仪式
        5.6.2 竞赛物资回收
        5.6.3 参赛运动员完赛率分析
        5.6.3.1 参赛与数据统计分析
        5.6.3.2 完成赛事人数和完赛率统计分析
        5.6.4 赛后相关工作
    5.7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组织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
        5.7.1 官网网上报名不够严谨
        5.7.2 赛前未对运动员进行体检
        5.7.3 参赛选手住宿酒店与赛道起点较远,给交通带来压力.
        5.7.4 赛道路线设置各年变化大,不利于选手发挥
        5.7.5 部分饮水饮料补给站物资准备不充分,出现补给不足
        5.7.6 组委会对大会交通车辆的管理和赞助商车辆的使用不够有效
6 结论
7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竞赛组织工作的对策
    7.1 加强网络报名的监管、审核
    7.2 严格执行赛前体检制度
    7.3 合理安排比赛地点和住宿酒店
    7.4 充分发挥凯里的地理位置优势,宣扬及传承地区民族文化.
    7.5 对赛事物资补给的关注和重视
    7.6 加强对竞赛组织工作人员的管理
    7.7 增加该赛事的竞赛项目
    7.8 树立品牌意识,保持赛事连续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展览服务资源分类、整合及质量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回顾
    2.1 服务管理理论发展分析
    2.2 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2.2.1 服务主导逻辑资源分类观点及存在的不足
        2.2.2 服务主导逻辑提出企业是资源整合者
        2.2.3 服务主导逻辑及现有相关理论在内部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
        2.2.4 服务主导逻辑及现有相关理论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
        2.2.5 服务主导逻辑顾客创造服务价值的观点
    2.3 服务主导逻辑对展览服务研究的推动作用
        2.3.1 国内外展览服务研究取得的成果
        2.3.2 将服务主导逻辑运用于展览服务的研究
第三章 案例选择及研究设计
    3.1 案例选择及简介
    3.2 市场调研及资料收集
    3.3 资料、数据分析及研究设计
第四章 展览服务资源分类及变化规律
    4.1 高频词汇归类揭示展览服务所需资源
    4.2 “服务结构”知识是操作性资源中“知识”的一个类型
    4.3 服务改进过程中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变化规律分析
        4.3.1 基于高频词汇归类结果进行开放性译码
        4.3.2 服务受限是制约服务提供的中介条件
        4.3.3 突破限制是服务资源变化的方向
        4.3.4 理论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展览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分析
    5.1 扎根理论文本资料收集及整理
    5.2 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通过部门协作实现
        5.2.1 开放性译码生成三类范畴
        5.2.2 部门成为容纳服务资源的“容器”
        5.2.3 部门间资源整合存在困难
        5.2.4 部门资源整合的措施及结果
    5.3 权力、利益和责任是影响部门间资源整合的关键
        5.3.1 “部门分工”和“协调困境”是部门资源整合的两个主范畴
        5.3.2 “权力渗透、责任传递、利益分配”成为核心范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展览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分析
    6.1 外部合作者资源整合所涉及范畴分析
        6.1.1 合作网络的建立
        6.1.2 外部资源整合的措施及范畴“顾客参与”
    6.2 价值创新是外部资源整合的动力
        6.2.1 “网络渗透”成为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主范畴
        6.2.2 “利益统一,价值创新”是案例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规律
        6.2.3 “利益统一,价值创新”模式下外部资源整合特点分析
    6.3 对展览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规律的检验
        6.3.1 利用语义网络分析及情感分析检验扎根理论译码结果
        6.3.2 利用外部资料及案例企业资源整合事件进行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服务主导逻辑资源分类视角下的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
    7.1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存在不足
    7.2 基于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分类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7.2.1 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服务主导逻辑带来的启示
        7.2.2 服务主导逻辑下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7.3 数据整理及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实证、启示意义分析
        7.3.1 数据收集、整理
        7.3.2 实证分析结果
        7.3.3 模型对参展商访谈录音文本资料的解释及其启示意义
    7.4 展览现场空间中的操作性、对象性资源
        7.4.1 展览现场是一个“策划”出来的空间
        7.4.2 对象性资源在展览现场空间的分布
        7.4.3 不同类型的小区域反映展览组织者的操作性资源
    7.5 区位条件对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感知结果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结论
    1 研究结论及意义
    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范例
    附录2 总结讨论会及参展商访谈录音文本资料情感分析结果
    附录3 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 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取值情况
    附录5 案例企业相关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7)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研究 ——以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大型体育赛事
        2.1.2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
        2.1.3 应急准备
    2.2 相关理论
        2.2.1 应急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内容
    3.1 规则准备
        3.1.1 规则准备的内涵
        3.1.2 应急规则的现状
        3.1.3 大型体育赛事的应急规则建设
    3.2 组织准备
        3.2.1 组织准备的内涵
        3.2.2 大型体育赛事组织机构
    3.3 资源准备
        3.3.1 资源准备的内涵
        3.3.2 大型体育赛事的资源准备
    3.4 知识准备
        3.4.1 对应急管理者的知识教育与培训
        3.4.2 对公众的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
    3.5 行动规划
        3.5.1 风险评估
        3.5.2 能力评估
        3.5.3 应急预案
第四章 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案例研究
    4.1 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概况
    4.2 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应急准备
        4.2.1 规则准备
        4.2.2 组织准备
        4.2.3 资源准备
        4.2.4 知识准备
        4.2.5 行动规划
    4.3 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应急准备分析
        4.3.1 大运会应急准备效果分析
        4.3.2 大运会应急准备问题分析
第五章 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策略
    5.1 前提基础:风险评估
        5.1.1 专家评估与公众参与评估相结合
        5.1.2 完善评估流程
        5.1.3 灵活应用风险评估工具
    5.2 行动依据:应急预案
        5.2.1 以风险评估与能力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应急预案
        5.2.2 突出应急预案可操作性
    5.3 关键机制:协调联动
        5.3.1 做好应急准备协调联动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3.2 构建职责明晰的协调联动系统
    5.4 保障措施:资源配置
        5.4.1 明确资源配置主体
        5.4.2 完善大型体育赛事资源配置方案
        5.4.3 提升不同类型资源配置效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逻辑 ——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相关研究
        (二) 政策变迁的研究途径
        (三) 政策网络理论研究现状
        (四)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内容、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轨迹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内涵、特征与本质
        一、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内涵的界定
        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的网状结构
        三、本质:政府主导的规制型环境公共政策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演进
        一、工业点源污染的行政控制(1956-1978年)
        二、开启法制途径下的管控(1979-1991年)
        三、引入市场机制的管控(1992-2002年)
        四、尝试突破属地模式的综合治理(2003-2010年)
        五、走向法治化的合作治理(2010年至今)
    第三节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特征:阶梯式渐进
        一、政策主体多元化
        二、政策工具规范化
        三、社会行动网络化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网络分析路径
    第一节 政策网络界定及其理论内核
        一、政策网络概念界定
        二、政策网络理论的核心要素
        三、政策网络理论的中国适用性考量
    第二节 政策网络变化引发政策变迁的机理
        一、政策网络与政策结果的关系:结构观与行为观
        二、基于中国政策现实的改造:政策变迁的“结构—行为”观
        (一) 结构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二) 政策变迁的“结构—行为”观
    第三节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
        一、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中的政策网络
        (一)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的构成
        (二)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主体及其互动
        (三) 政策网络内的核心关系与政策变迁
        二、网络视角下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 权力结构因素
        (二) 策略行为因素
        (三) 社会资本因素
第三章 政策变迁的权力因素:政策网络权力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政策网络对政策变迁的影响:权力结构分析
        一、政策变迁中的权力结构
        二、政策网络权力结构变化与政策变迁
        三、政策主体权力关系与政策网络制度环境
    第二节 政策网络权力中心:矩阵式的政府间权力关系
        一、横向结构:党、立法、行政部门的权力关系
        二、纵向结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环保升级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
        一、环保行政机构改革与职权变化
        二、环保升级与政策实践
        (一)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中的权力整合
        (二) 机动车燃油与排放标准政策演进中的权力博弈
        (三) 环保约谈制引发新型权力关系
第四章 政策变迁的策略行为因素:政企互动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角色
        一、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角色
        (一) 社会分工与职责法定
        (二) 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主体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政策网络角色
        (一) 政策网络类型的变化与行动者角色的转换
        (二) 府际网络关系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三) 生产者网络关系中的企业角色
    第二节 环境规制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
        一、环保考核的制度转型与地方政府行为
        二、污染规制的转型与企业行为
    第三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策略互动: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演变
        一、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零和、共谋与合作
        (二)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共谋关系
        (三)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三、互动规则的变更:从“利益共同体”到“责任共同体”
第五章 政策变迁的社会资本因素:专家、媒体与公众的角色转型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中的社会资本
        一、政策网络与社会资本
        (一) 社会资本:公共政策运行的基础
        (二) 政策网络中社会资本的建构
        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网络的社会资本及其结构特征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中专家、媒体与公众的角色转型
        一、专家:从决策咨询到社会动员
        二、媒体:从信息传播到协商平台
        三、公众:从环境关心到环境维权
        四、专家、媒体与公众的三方互动及政府回应
        五、塑造公共议题与建构社会资本:专家、媒体与公众影响政策变迁的方式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
        一、社会资本的内在增进:专家、媒体与公众的角色转型
        二、社会资本的外在提高:决策网络的开放与议题网络的生成
        三、社会资本:政策变迁的结构性因素
第六章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三重逻辑
        一、从“政府-市场”走向合作治理
        二、从行政、“法制”走向“法治”
        三、从“权威-服从/对抗”走向共同监管
    第二节 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的互动机制
        一、政策网络对政策变迁的作用机制
        二、政策变迁对政策网络的作用机制
        三、政策工具: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互动的中介
    第三节 “共识互动型”的政策变迁路径
        一、责任共识:定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点
        二、合作行政:克服环保职权碎片化
        三、法治规范:建立政企互动良性关系
        四、共同监督:社会行动化解政策僵局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学术贡献
        (一) 研究结论
        (二) 学术贡献
    二、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2012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竞赛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竞赛
        2.1.2 竞赛组织的概念
    2.2 体育竞赛组织阶段的研究
    2.3 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研究
    2.4 对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概况
        4.1.1 花样滑冰大奖赛的历史
        4.1.2 中国花样滑冰大奖赛情况
    4.2 竞赛筹备期
        4.2.1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申办
        4.2.2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组委会
        4.2.3 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组委会组织结构分析
        4.2.4 制定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竞赛规程
        4.2.5 参赛选手报名
        4.2.6 裁判员选派及培训
        4.2.7 志愿者及培训
        4.2.8 竞赛物品准备
        4.2.9 召开组委会和技术会议
    4.3 竞赛期
        4.3.1 开幕式的组织
        4.3.2 人员管理
        4.3.3 媒体宣传
        4.3.4 公布成绩
        4.3.5 颁奖仪式
        4.3.6 比赛中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
    4.4 竞赛结束期
        4.4.1 器材、设备的拆卸、清理和移交
        4.4.2 成绩册的编制和印发
        4.4.3 文件归档
        4.4.4 竞赛组织效果评估
    4.5 竞赛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4.5.1 竞赛组织管理体制欠合理
        4.5.2 经营人才匮乏
        4.5.3 花样滑冰竞赛的特殊性
        4.5.4 赛事媒介的影响力不强
        4.5.5 商业开发不规范,经费来源单一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品牌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品牌创建具有高额的市场回报
        1.1.2 赛事品牌研究是时代的需求
        1.1.3 赛事品牌开发是时代的趋势
        1.1.4 品牌开发是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品牌理论
        1.4.2 市场营销理论
        1.4.3 项目管理理论
        1.4.4 符号学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品牌的研究
    2.2 关于市场营销的研究
    2.3 关于赛事的研究
    2.4 关于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
    2.5 关于环法赛的研究
    2.6 关于新闻报道与企业开发的文献
    2.7 文献综述的总结与本文研究的空间
3 环中国品牌开发的相关概念
    3.1 赛事
    3.2 品牌
    3.3 赛事品牌
    3.4 环中国及特点
    3.5 环中国品牌开发及其内容
4 环中国品牌开发的现状及评价
    4.1 环中国品牌的识别
        4.1.1 环中国的视觉
        4.1.2 环中国的语言
        4.1.3 环中国的知识
        4.1.4 环中国品牌识别开发的评价
    4.2 环中国品牌的组织管理
        4.2.1 环中国的组织机构
        4.2.2 环中国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责
        4.2.3 环中国品牌组织管理开发的评价
    4.3 环中国品牌的赛事过程
        4.3.1 赛前
        4.3.2 赛中
        4.3.3 赛后
        4.3.4 环中国品牌赛事过程开发的评价
    4.4 环中国品牌的赞助与传播
        4.4.1 环中国的赞助
        4.4.2 环中国的传播
        4.4.3 环中国品牌赞助与传播开发的评价
5 百年环法——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经典品牌开发的解读
    5.1 物的层面
        5.1.1 高规格车队与高水平运动员为受众提供了优质的赛事产品
        5.1.2 优秀的市场运营为赛事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
        5.1.3 先进的赛事制作与传播呈现了环法精彩的画面与内容
    5.2 制度层面
        5.2.1 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是环法良性运行的保障
        5.2.2 持续的变革是环法持久繁荣的动力
    5.3 价值层面
        5.3.1 是法国自然、人文的历史追溯
        5.3.2 是世界奇观体育与体育奇观
6 环中国品牌开发的理论建构与内容
    6.1 环中国品牌开发的理论构建
    6.2 环中国品牌开发的内容
        6.2.1 品牌识别:品牌战略的里程碑
        6.2.2 品牌营销:品牌关系的创建
        6.2.3 品牌管理:实现品牌增值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部门职责和负责人联系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篮球二级联赛(北京赛区)发展研究[D]. 马高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3]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研究[D]. 刘晓丽.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9)
  • [5]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竞赛组织工作分析与对策研究[D]. 钟朝吉.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3)
  • [6]展览服务资源分类、整合及质量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D]. 王晓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大型体育赛事应急准备研究 ——以甘肃省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为例[D]. 孙明伟. 兰州大学, 2017(02)
  • [8]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变迁的逻辑 ——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D]. 冯贵霞. 山东大学, 2016(09)
  • [9]2012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竞赛组织研究[D]. 周芳竹.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品牌开发研究[D]. 江亮.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2003年北京订货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部门职责及负责人联系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