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创作风格大众化的追求

电视艺术创作风格大众化的追求

一、电视艺术平民化创作风格的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柯燕[1](2020)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发展分析》文中提出平民化创作意指创作内容贴近生活、贴合群众,随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平民化创作已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从创作平民化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探讨电视纪录片平民化的发展方向及策略,以供参考。

李亚茹[2](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题材电视剧各国都有,但是在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交流互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唐宋时期的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不但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进入邻国日本,并对其产生了显着地影响。而近代以来,随着日本的崛起,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亦日益加深。历史题材电视剧涵盖的内容广泛,其深处蕴藏着两国的文化底蕴。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的异同点,希望为国内之后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和电视剧制作提供有效地借鉴,使大众能在电视娱乐中审美性的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国内有诸多以唐宋为背景的小说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学者们对此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近年来随着新的作品和由其改编的电视剧的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近年来的作品,国内以《长安十二时辰》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两部作品为主。中国的唐宋时期大体相当于日本的飞鸟、奈良和平安时代。日本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作品主要涉及源平争霸这一内容,本文以《义经》和《平清盛》这两部代表性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本文分三个部分比较它们的异同: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了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度问题;第二部分从历史、情义、审美这三个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于真实度问题的主题表现;第三部分归纳总结当今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面临的真实度问题,研究存量思维影响下电视剧所折射的文化现象及此现象对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当今学界对于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多为单篇论述,而未有系统阐述。并且国内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多以历史正剧与戏说剧等类型为研究角度。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侧重于根据史学着作、历史小说等改编的以及原创性的作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拟从历史剧的三种主题角度切入,综合电视剧艺术学和叙事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探讨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人物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特色,并结合相关个案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真实性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所在。

王荣薛[3](2020)在《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首播后,不仅引发了收视热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推动了饮食类纪录片在选题立意、创作手法、内容建构等方面的发展与革新,促使业内涌现出了一系列在制作模式和文化表达方面颇为精良的同类题材作品。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转型的当下,饮食类纪录片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以每个中国人熟悉的“饮食”为切入口,展现了广袤国土上孕育出的各种动植物食材,真实自然地表现了普通人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处世理念和民俗礼仪,重新唤醒了国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关注和追崇。饮食类纪录片佳作频出,不仅增强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饮食类纪录片能够实现促进民族文化发展、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作用,与其文本表征出的文化意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方式,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主要以影视艺术理论、叙事学理论和纪录片创作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践创作法等研究方法,在大量观摩和分析优秀饮食类纪录片的基础上,对饮食类纪录片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探析和系统阐述,将纪录片文本表征出的文化意蕴概括为饮食文化、家园情结、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四个层面,体现出纪录片作品所折射出的人与食物、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内核,进而探究了饮食类纪录片是如何借助影像语言和叙事策略,实现对饮食文化、地域民俗、亲情乡愁等深层意识和隐性意象的表征,总结出文化意蕴在饮食类纪录片中的产生机制和表达方式。本论文由绪论、相互关联的六个章节和结语共八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和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说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梳理了饮食类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及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分析了文化意蕴存在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合理性,以及此类题材纪录片进行文化表达的必要性。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饮食类纪录片内嵌的“饮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纪录片实现饮食文化建构的策略和方式。第三章全面论述了饮食类纪录片蕴含的“家园情结”以及纪录片表达此种文化意蕴的手法和方式。第四章系统论述了饮食类纪录片表达出的“儒道互补”精神及其在纪录片中的表达方式。第五章深入分析了饮食类纪录片表征出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纪录片在表达此种文化意蕴时的规律和技巧。第六章立足于当下的饮食类纪录片创作现状,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饮食类纪录片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然后详细地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创作内容和不足之处。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指出加强对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并对今后的饮食类纪录片创作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文化意蕴的更多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徐靖茹[4](2020)在《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纪录片作为一种传递影像的形式,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并记录社会的变迁。在新媒体时代的巨大变革下,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状态正在发生变化,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一系列“微”产品悄然出现。随着媒介传播的革新,作为改变传统纪录片的一种新样态——“微纪录片”,逐渐走进受众的视野。微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的延续、历史的变迁和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符合受众碎片化的日常观影习惯,具有极高的影像价值。本论文对当前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研究背景、传播影响、发展优势进行系统阐述,结合大量优秀微纪录片作品研究分析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并将其应用于创作实践中。通过影片的横向比较分析,对微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针对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主要创作方向和特征,从多元化的题材、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创作影响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作品《藏地光影》的实践创作,进一步探索微纪录片具有的艺术特征和创作价值。结合本研究的创作与积累素材的整理,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的风物进行记录,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地域文化,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进一步实现藏地文化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价值,为微纪录片的相关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微纪录片在创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补充,推动微纪录片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并且在实践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陈刚[5](2019)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文中提出电视纪录片通过纪实的视角,对明确的主体或者领域,进行平凡的描述与记录。纪录片与其他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表达最真实淳朴的美。现阶段,从传统精英制作逐渐趋于平民化,已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电视纪录片创作平民化的内涵,并从创作理念、题材选择、叙事角度、美学追求等方面,深入分析其趋于平民化的发展。

王宇[6](2019)在《播音主持微视频作品研究及创作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媒介不断寻求与新媒介融合发展的今天,许许多多完全倚靠互联网生存的媒介形式正在悄然积蓄力量,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收视活动,越来越多的微视频平台以及作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但是纵观现有的微视频作品,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本文立足于媒介环境学派关于人与技术与媒介的反向适应与互动的理论,试图研究现有微视频的特征,来提出播音主持作品微视频化的建议,探索未来专业主持人创作微视频作品的道路。本文从微视频作品本身与媒介与人的关系出发研究微视频作品。作为网络时代技术进步产物,微视频作品在互联网上的爆发式发展,其中根本的动因还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不仅仅作为工具为我们所使用,更是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收视习惯。技术与人形成了反向的适应与互动。基于此,本文进而对网络微视频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和分类,大致从精细化、成熟化的作品中将微视频作品归类为娱乐、资讯以及生活服务类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今网络微视频的优势与困境,包括:微视频的时长优势、自由的制作环境优势以及制作内容多元优势三个方面特点。同时总结了微视频作文在当代存在的内容匮乏、形式雷同以及劣质“网红”带来负面影响三个方面的困境。最后,列举了对于播音主持作品微视频化的建议,从两个维度分别展开,一是从节目制作的维度,二是从主持人转型的维度,分别进行了研究归纳和建议。微视频活跃在当代,甚至占领今后更多的媒介市场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研究现存的微视频所呈现的发展优势及困境,对于现在及未来的短视频制作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传统媒介,特别是播音主持作品创作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刘东娜[7](2019)在《美食类纪录片的地域文化传播探究 ——兼谈毕业作品《过早》》文中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愈加认识到了地域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地域文化的发掘和传播愈加紧迫,但由于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多限制。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上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反响,迅速引发了“舌尖热”,美食类纪录片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美食类纪录片并不只是简单的向观众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更侧重于在美食之旅中展示不同区域中的地理历史、饮食习惯和民风民俗,展现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和感情故事。美食类纪录片以影像的方式将特定地区的地域文化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系统梳理了各地的地域文化元素,对当地历史地理、民俗风情、文化演变的考察具有重大意义,使当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态度得以传承,为今后的文化考证提供了大量资料,也是对地域文化多元化格局的一种保护和传承,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与传播。本文通过对多部优秀美食类纪录片的研究,再结合自己的毕业作品《过早》,探究了美食类纪录片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探究了美食类纪录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首先概述了当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了平民化和故事化的创作特征,这是美食类纪录片广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为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解析了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将美食类纪录片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归纳总结,对地理历史和饮食文化景观的展示让观众直观全面的了解一方的地域文化;随后分析了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美食类纪录片对地域文化直观性的表现和广泛性的传播,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一些美食类纪录片传播地域文化的策略,从类型、渠道和受众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美食类纪录片能够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地域文化,使地域文化能够更好的“走出去”。

袁有婷[8](2019)在《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为国内外所重视,它维护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在我国,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伴随着非遗保护的相关文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以央视为代表的非遗纪录片逐渐走进受众视野。如何借助影视传播媒介,抓住受众眼球,讲好传承人与非遗之间的故事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将通过非遗纪录片的拍摄,以动态影像方式,对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客观的、艺术性的纪录,真实的传达非遗独有的人文与社会文化价值。为了更好的借助纪录片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本文以叙事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践创作法等研究方法。在国内一些优秀的非遗纪录片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创作《聊斋寻俚》,从其叙事结构、叙事视点、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全面立体化解读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现状及叙事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题材纪录片以及叙事艺术进行概念与理论上的梳理,整理2011年以来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现状,之后结合原创作品分析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第二部分从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入手,总结出其常用的三种叙事结构为平列式叙事结构、渐进式叙事结构与中心线串联式叙事结构。第三部分进一步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点进行论述,从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多元化聚焦视点展开研究。第四部分对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从画面语言、声音语言、蒙太奇思维三大角度进行阐释,特别是声音元素对纪录片叙事起着重要作用。第五部分总体论述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通过营造悬念、抓取细节、情景再现、控制节奏进行展现,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作品表现力。最后通过总结不足与展望,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研究积累经验,以期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季新凯[9](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环境是以互联网第三代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内容,具有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信息筛选,自主选择接受。因此,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观影习惯的改变,纪录片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微纪录片的出现为纪录片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本论文梳理和总结了微纪录片的概念,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通过对部分优秀微纪录片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纪录片创作理论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内容特征提出相对应的传播策略,总结了当前媒介环境对于微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实践探索,检验了策略的可行性,提升了微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本课题研究致力于创作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播出的优质微纪录片,并且为其构建相适应的传播途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弥补目前微纪录片创作方面的不足和传播效果不佳的现状,对微纪录片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纪录片事业的发展。本论文图表2个,插图81幅,参考文献共52篇。

牛逸男[10](2019)在《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电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表达。人文电视纪录片是用影像记录生活、社会乃至历史,有“故事”作为支撑更能体现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创作者在探究多元的故事化叙事手法的同时,将真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使人文电视纪录片更具有艺术美的享受。故事化叙事是一种与观众审美需求相符合的纪录片叙事方式,已然成为多数人文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共识。首先,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引入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历史脉络,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从最初的“画面加解说”模式,到如今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次,笔者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多部优秀人文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进行研究。继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阐述了毕业作品《守村人》的叙事策略,深刻地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现象,体现人文关怀。最后,笔者运用经验总结法,认真审视当下中国人文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分析了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现状与挑战,对未来人文电视纪录片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展望和思考。人文电视纪录片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认知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故事化叙事恰恰是实现人文电视纪录片价值的有效方式。无论是表达人文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还是构建观众新型的审美形态,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电视艺术平民化创作风格的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艺术平民化创作风格的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纪录片创作平民化的重要性
2 电视纪录片平民化视角的创作
    2.1 大众传播中的平民化视角
    2.2 平民化创作对纪录片人文价值的观注
3 平民化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发展方向
    3.1 创作理念
    3.2 创作题材
    3.3 叙事角度
    3.4 美学追求
4 电视纪录片创作平民化的发展策略
    4.1 贯彻落实平民化创作理念
    4.2 挖掘平民化现实题材
    4.3 站在平民化角度叙事
    4.4 采取多元创作手法,展现平民化审美情趣
5 结语

(2)新世纪以来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研究方法
    0.3 论文价值和创新点
1 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真实度问题概述
    1.1 界定
    1.2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真实度概述
        1.2.1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真实度的历史沿革
        1.2.2 日本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真实度的历史沿革
2 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对真实度问题的主题表现
    2.1 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主题
        2.1.1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构下的原着创作
        2.1.2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解构下的戏剧改编
    2.2 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情义主题
        2.2.1 故事情节营造下的义理内化
        2.2.2 人物形象创设下的情感外现
    2.3 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主题
        2.3.1 视听艺术的独特审美表现
        2.3.2 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解读
3 存量思维影响下的真实度现状
    3.1 当下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态问题
        3.1.1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艺术与生活真实关系的处理
        3.1.2 日本历史题材电视剧对艺术与生活真实关系的处理
    3.2 日剧对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启示
        3.2.1 正视文化价值,发挥文化向心力
        3.2.2 把控娱乐尺度,传承历史真实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影视艺术理论
        二、叙事学理论
        三、纪录片创作理论
第一章 饮食类纪录片创作概述
    第一节 饮食类纪录片概念界定
    第二节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现状与分类
    第三节 文化意蕴存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合理性
    第四节 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的必要性
第二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 饮食文化意蕴阐述
        一、饮食文化的肇端、发展和流变
        二、饮食美学中的色香味形器
        三、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二节 饮食文化意蕴的表达方式
        一、食材器具的符号化表征
        二、特写镜头的奇观化叙事
        三、旁白解说的诗意化营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家园情结”
    第一节 家园情结意识阐述
        一、分离团聚中的恋家思乡
        二、家长里短中的人生百态
    第二节 家园情结意识的表达方式
        一、叙事题材的生活化
        二、内部视点的平民化
        三、人物刻画的细节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儒道互补”
    第一节 儒道互补哲理阐述
        一、入世理念的自律与勤勉
        二、出世心态的超然与享乐
        三、变通思维的融合与革新
    第二节 儒道互补哲理的表达方式
        一、符号化叙事空间的隐喻与象征
        二、多样化叙事视角的灵活与细腻
        三、表现性蒙太奇的写意与抒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天人合一”
    第一节 天人合一理念阐述
        一、敬畏自然:祭祀仪式的在场
        二、利用自然:食材资源的获取
        三、保护自然:再生理念的询唤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念的表达方式
        一、画面景观强化真实感和神圣感
        二、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和悬念感
        三、音乐元素营造民俗美和意境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反思
    第一节 饮食类纪录片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二、文化表现浮于表面
        三、过于侧重故事讲述
        四、创作立场主观化
    第二节 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的策略和建议
        一、增强创作者的文化意识
        二、将文化与食物完美结合
        三、深入生活,挖掘细节
        四、丰富、完善表现手法
    本章小节
结语
作品或视频下载地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毕业作品《泉城食韵》导演阐述
附录二 国内饮食类纪录片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拍摄作品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新媒体语境对微纪录片的影响
    2.1 微纪录片的特点
        2.1.1 微时长
        2.1.2 微结构
        2.1.3 微叙事
    2.2 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特性
        2.2.1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2.2.2 传播渠道的便捷化
        2.2.3 受众人群的细分化
    2.3 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发展优势
        2.3.1 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2.3.2 旺盛的市场化需求
        2.3.3 新颖的运营方式
第3章 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
    3.1 微纪录片丰富的题材
        3.1.1 类型化思维催生微纪录片专业化
        3.1.2 创作主题的单义性
        3.1.3 选题内容的平民化、生活化
    3.2 微纪录片独特的叙事策略
        3.2.1 采用单点叙事模式
        3.2.2 微观朴实的叙事视角
        3.2.3 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
    3.3 新媒体语境对微纪录片的创作影响
        3.3.1 制作技术的平民化
        3.3.2 意象化的镜头设计
        3.3.3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第4章 系列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创作实践
    4.1 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创作要素
        4.1.1 创作背景和过程记录
        4.1.2 丰满的“小”人物
        4.1.3 真实存在的环境
        4.1.4 大众文化的叙事特征
        4.1.5 独特的新媒体视角
    4.2 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画面语言
        4.2.1 大景别、小景别的交融
        4.2.2 光影之痕,圣洁之路
        4.2.3 微纪录影像中奇观元素的表达
    4.3 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镜头语言
        4.3.1 动静结合的镜头运动性
        4.3.2 空镜头渲染情感
        4.3.3 特殊的镜头语言
    4.4 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声音语言
        4.4.1 展现真实内容的同期声
        4.4.2 凝练、升华主题的解说词
        4.4.3 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研究工作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品观看方式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5)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电视纪录片创作平民化的内涵
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的方向
    1.创作的理念趋于平民化
    2.创作的题材趋于平民化
    3.叙事的角度趋于平民化
    4.美学的追求趋于平民化
电视纪录片创作平民化发展的创新策略
    1.挖掘现实类与自然类题材
    2.注重故事性与情节化等元素
    3.强化创作过程中国际化视野
    4.采取更为多元的创作手法
结语

(6)播音主持微视频作品研究及创作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1.1 从媒介角度切入研究
        1.1.2 从内容及形式切入研究
        1.1.3 从现状及对策切入研究
    1.2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2 新媒介与现代人的共生关系
    2.1 技术与媒介与人
        2.1.1 媒介环境学派
        2.1.2 融合的媒介新环境
        2.1.3 现代人对媒介的反向适应和互动
3 网络微视频界定及分类
    3.1 微视频的界定
    3.2 微视频节目的分类
        3.2.1 娱乐类
        3.2.2 资讯类
        3.2.3 生活服务类
4 微视频传播的优势与困境
    4.1 现今微视频内容创作的优势
        4.1.1 网络时代满足“碎片化”观看需求
        4.1.2 技术发展带来的自媒体自由制作环境
        4.1.3 微视频自由和多元化的创作倾向
    4.2 现今微视频内容创作存在的困境
        4.2.1 创作内容匮乏
        4.2.2 作品形式雷同无新意
        4.2.3 “网红”带来社会负面效应
5 播音主持作品的微视频表达分析
    5.1 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微视频创作
        5.1.1 资讯类节目微视频内容创作特征
        5.1.2 资讯类微视频主持人创作策略
    5.2 电影解说类节目的微视频创作
        5.2.1 娱乐资讯节目的基本要求
        5.2.2 电影解说类内容创作特征
        5.2.3 主持人创作策略
6 播音主持作品的微视频表达的创作建议
    6.1 节目时长及内容遴选
    6.2 呈现行业特点,体现“专业”
        6.2.1 语言大众化
        6.2.2 主播流量化
        6.2.3 新闻网络化
    6.3 取材日常生活,精心“策划”
    6.4 强调娱乐性,丰富“创意”
7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7.1 创新之处
    7.2 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美食类纪录片的地域文化传播探究 ——兼谈毕业作品《过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美食类纪录片概述
    (一) 美食类纪录片的概念
    (二) 美食类纪录片的发展
    (三) 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特征
        1.平民化视角迎合受众心理
        2.故事化叙事增强可视性
二、美食类纪录片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内容分析
    (一) 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三) 美食类纪录片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1.地理与历史
        2.饮食文化景观
三、美食类纪录片对地域文化的传播渠道分析
    (一) 美食类纪录片的文化传播渠道
        1.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2.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
    (二) 美食类纪录片传播地域文化的优势
        1.表现地域文化的直观性
        2.传播地域文化的广泛性
    (三) 美食类纪录片传播地域文化的价值体现
        1.全面挖掘与展示地域文化资源
        2.健全地域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四、美食类纪录片的地域文化传播策略
    (一) 百花齐放,鼓励独立纪录片创作
        1.新时期独立纪录片的特征概述
        2.新媒体背景下的独立纪录片创作
    (二) 拓宽渠道,加强网络传播
        1.选择高效的视频平台
        2.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
    (三) 以受众为本,确保传播效果
        1.不断创新,重视受众感受
        2.重视受众反馈,扩大受众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毕业作品《过早》策划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一章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现状及叙事特点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现状
    第三节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
第二章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平列式叙事结构
    第二节 渐进式叙事结构
    第三节 中心线串联式叙事结构
第三章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点
    第一节 零聚焦叙事
    第二节 内聚焦叙事
    第三节 外聚焦叙事
    第四节 多元化聚焦视点丰富叙事层次
第四章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语言
    第一节 画面语言的真实性营造
    第二节 声音语言的立体性烘托
    第三节 蒙太奇思维的艺术性运用
第五章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营造悬念增强叙事吸引力
    第二节 抓取细节彰显叙事表现力
    第三节 情景再现提升叙事说服力
    第四节 控制节奏调动叙事感染力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1.1.2 微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学术思想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拟采用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分析
2 新媒体环境对微纪录片的影响
    2.1 制作技术的革新
        2.1.1 拍摄手段大变样
        2.1.2 叙事手法的变化
        2.1.3 视觉效果升级
    2.2 传播方式的转变
        2.2.1 互联网成为主要播放平台
        2.2.2 短视频app成为一次传播途径
        2.2.3 移动智能设备为主要传播方式
3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
    3.1 微观叙事引发情感认同
        3.1.1 平等视角拉近与观众距离
        3.1.2 细节刻画依托镜头语言
    3.2 单一主题的多维度展示
    3.3 视觉美化满足审美需求
    3.4 观影环境导致的碎片化表达
        3.4.1 紧凑型结构打破时长限制
        3.4.2 轻快节奏引导观众注意力
    3.5 影像形式的多元化创新
        3.5.1 用短视频剪辑敲开社交媒体传播的大门
        3.5.2 直录混合模式打破场景约束
        3.5.3 商业定制微纪录片成为原生广告载体
4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4.1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
        4.1.1 多元化
        4.1.2 碎片化
        4.1.3 分众化
    4.2 新媒体环境对微纪录片生产模式的影响
        4.2.1 增加潜在受众
        4.2.2 革新生产模式
    4.3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方式
        4.3.1 注重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4.3.2 与传统媒介相融合
        4.3.3 注重新渠道开发
5 系列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的创作及思考
    5.1 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的构思与设想
        5.1.1 题材的选定
        5.1.2 人物选定
        5.1.3 创作风格选定
        5.1.4 构建传播途径
    5.2 系列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创作过程记录
        5.2.1 第一集《诉说一声所爱的关中帽子韩》
        5.2.2 第二集《异乡人的古城木艺之旅》
        5.2.3 第三集《民间鲁班的木锁情缘》
    5.3 对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创作的思考
        5.3.1 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的上镜头性
        5.3.2 新媒体微纪录片的创作体会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1.1 整理微纪录片相关的文献资料
        6.1.2 研究新媒体微纪录片的发展前景
        6.1.3 创作系列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
        6.1.4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与传播策略
    6.2 研究创新点
        6.2.1 理论研究
        6.2.2 实证研究
    6.3 研究不足之处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列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策划案
附录B 系列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配音稿
附录C 系列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作品截图展示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创作探索的背景和意义
        一、本课题创作探索的背景
        二、本课题创作探索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本课题领域创作探索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创作探索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守村人》创作探索的意义
第二章 历史回溯: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脉络演变
    第一节 从初创到“思辨”:政治教化下人文主义的探索
        一、教化宣传:上世纪中期纪录片政治化表达
        二、意识觉醒:文化大革命后人文主义的探求
    第二节 从“搬演”到纪实:网络体制下多元故事化叙事
        一、情景再现:改革开放下复原故事化叙事
        二、风起云涌:二十世纪末纪实风格的回归
        三、多元集聚:互联网发展下的平民化创作
第三章 叙事理念:人文电视纪录片真实再现的凝练与表达
    第一节 语言与细节的“真实”
        一、语言的“表意化”
        二、细节的“生动化”
    第二节 镜头与场景的“再现”
        一、镜头的“立体化”
        二、场景的“时空化”
第四章 叙事策略:《守村人》传情达意的节奏化与诗意化
    第一节 传情达意的故事设计
        一、选题与内容的“大众化”
        二、结构与情节的“悬念化”
        三、光影与色彩的“数字化”
        四、画面与人物的“平实化”
    第二节 节奏化与诗意化的交融
        一、数字化的摄影技术与剪辑“节奏化”
        二、音乐的临场效果与解说词“诗意化”
第五章 前景展望: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未来构想
    第一节 现状与挑战:纪录片品质亟待提高
        一、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题材
        二、前期策划的故事化情感渲染
    第二节 改革与创新: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
        一、视听效果:虚拟现实的运用
        二、重视观众:传播媒介多样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毕业作品创意书或策划书
附录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C 作品分镜头剧本
附录D 毕业作品效果图或剧照
附录E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四、电视艺术平民化创作风格的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发展分析[J]. 柯燕. 西部广播电视, 2020(16)
  • [2]新世纪以来中日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度比较研究[D]. 李亚茹. 辽宁大学, 2020(01)
  • [3]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D]. 王荣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藏地光影》的创作研究[D]. 徐靖茹.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5]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J]. 陈刚. 中国报业, 2019(22)
  • [6]播音主持微视频作品研究及创作建议[D]. 王宇. 重庆大学, 2019(05)
  • [7]美食类纪录片的地域文化传播探究 ——兼谈毕业作品《过早》[D]. 刘东娜. 河南大学, 2019(01)
  • [8]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D]. 袁有婷. 聊城大学, 2019(01)
  • [9]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时光的见证者》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D]. 季新凯.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D]. 牛逸男.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电视艺术创作风格大众化的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