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与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林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与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一、浅析森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及质量管理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罗瑞雪[1](2021)在《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独立承担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高审计质量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审计质量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但是近几年,关于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如何才能保证审计质量?行业监管部门明确规定事务所需要建立一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控,让管理层和员工层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审计质量。很多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主要因为没有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或者有的事务所根本没有按规定设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因此,保障审计质量的前提,需要事务所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此,本文以XM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研究课题,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首先,引入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理论做铺垫,其次,从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情况介绍并结合对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做一个调查问卷,来更好的了解XM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了解概括出存在的问题,如在职业道德规范问题、客户关系和业务的承接与保持问题和审计业务执行问题等,并分析其成因,从内部和外部进行分析。之后,从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4个关键指标来构建层次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量化考核并验证,得出质量控制体系为良好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该体系还是具有可行性的。最后,就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出优化建议,包括从相关职业道德培训、审计业务的承接与保持、审计业务执行和监控等五方面进行优化,进而得出优化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些规模不同的事务所在通过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或优化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审计质量方面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方伽月[2](2021)在《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工程质量始终是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颁发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中明确了建筑工程建设各方的主体在工程质量治理中的责任,并着力提升当前全国各类建筑工程的质量治理水平。通过探索建筑工程质量治理具体路径,寻找其中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点,可以更好的寻找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治理效果的方法。本文首先对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工程质量治理相关背景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展开论述,验证了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用于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其次,基于爬虫技术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梳理,筛选出了政府、建设单位、用户等监管主体、建设责任主体、反馈主体三大类,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文献研究,进一步对各个主体的质量责任行为按照工程的建设流程进行了分析梳理,提炼出每个主体的重要质量行为;然后运用BWS理论与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验证了各个参与主体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直接影响之间的关系,结合各项理论研究,完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的仿真模型构建以及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实际调研案例,对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定义界定。基于已有文献对质量治理、工程质量行为、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等的研究,从质量的定义、管理与治理的差异、建筑工程的范围界定等多角度对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挖掘和总结出了其内涵及特征,为各角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模型构建。基于爬虫技术和实际工程案例筛选出了12个参与主体和43个主要质量行为,并根据权重分析和专家咨询构建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动态演化模型,得到的模型具有两条主要路径和若干分支节点;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建筑工程质量在不同状态下受各参与主体影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馈主体没能在治理路径中有效发挥作用,建筑质量主要只受到了建设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的影响,提高各类监管主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是比较容易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的方法。(3)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首先基于某咨询公司调研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用户对自己所拥有的权益缺乏认知,且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等问题;其次,结合对模型进行的仿真研究及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质量治理路径的优化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在解析了不同主体针对建筑质量所需要具备的质量行为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全过程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演化路径,并通过建立模型和实例验证,进一步探讨了每个参与主体与建设项目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建筑质量优化思路和方向提出了建议,既可以为各主体明确自己的指责和分工提供参考,指导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更好的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也可以为政府探索促进质量提升的方向提供借鉴,促进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刘思彤[3](2021)在《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审计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低下的评论不绝于耳,审计舞弊、审计失败的报道也屡见不鲜。2019年,各级注协按有关规定对存在问题的96家事务所实施了行业惩戒,可见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长久稳定发展,避免审计失败现象的发生,对审计质量的评价迫在眉睫,而单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又是构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基石,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的评价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XG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层的角度,首先以审计项目质量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总结国内外审计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引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声誉理论等作为全文理论支撑并分析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其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介绍XG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列举其现存审计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针对性、评价主体层级低、缺乏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等。最后,按照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过程和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参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管理》(修订)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管理>应用指南》,利用层次分析法为XG事务所设计了一套包含五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和二十一个三级指标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其中五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审计项目管理、项目准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和项目团队专业素质,选取XG会计师事务所的10个审计项目应用于新设计的评价方案中,验证此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研究,本文从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提升评价主体层级、规范审计程序并强化函证质量控制和提高审计团队专业素质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改善XG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完善审计工作。

肖开[4](2021)在《房地产项目第三方质量与风险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房地产项目工程质量正逐步加强以及深化,工程质量的内涵从只满足安全和可靠的功能延伸到注重多元化适用的功能。第三方质量与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第三方评估”)作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在2009年首次被国内标杆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引入。第三方评估不具有强制性,然而随着第三方评估在建筑领域中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标杆房地产企业引入第三方评估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辅助手段。2018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TOP100榜单显示,引入第三方评估的TOP100房地产企业已超过了85%。第三方评估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破解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能力不足的难题,目前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如今,随着第三方质量与风险评估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机构”)的发展个体逐年增多,基于何种标准去评价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能力正有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能力,通过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并结合案例分析,为房地产企业选择第三方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第三方机构提供更多优化路径和改进措施。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第三方评估的内涵、特征、必要性等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以及对第三方评估的打分体系、评估结果应用、第三方评估模式的对比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接着,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初步选取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的评价指标,并借助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法优化初步选取的评价体系,确定了企业综合实力、评估团队管理、评估体系运行、评价结果质量4个二级指标,包含1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并分别计算出相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将案例分析与已构建的评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P公司评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P公司评估能力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改进措施。

张琪[5](2021)在《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我国制定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港口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港口的建设也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港口,能够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客户的满意度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得到扩大。由此可见,工程质量的高低代表着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工程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代表着我国国际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进行了本文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希望能够对当前港口工程所进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实现建筑行业的整体提升以及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本文首先对研究的现状以及代建制和工程质量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然后根据L港口海水泵房代建项目的案例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和总结,将质量问题从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四个阶段进行介绍,从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代建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根据上述提到的各个阶段的质量问题以及五个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该项目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代建公司质量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质量管理目标的成功实现。最后根据上述影响的因素,提出三点质量实施保障措施,建立了符合该项目特点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项目协调程序,希望能够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进而实现质量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的改进L港口海水泵房代建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使得项目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希望能够对相关的代建项目以及类似港口工程的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从而提高港口建设工程整体的质量,推动港口建筑业的发展。

田梦迪[6](2021)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以A设计院工程总承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总承包模式项目的蓬勃发展,我国大力倡导总承包项目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广总承包模式。在践行总承包模式的过程中,以设计院为龙头的EPC总承包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好评。A设计院抓住时代的机遇,积极参与EPC总承包项目,由于该设计院首次作为EPC总承包参与工程项目,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但是提升客户满意度最重要的工作,也是A设计院树立行业形象的新机遇。本文将EPC建设工程分为三阶段(设计、采购、施工)分析质量管理问题及识别质量影响因素,旨在为A设计院的EPC质量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首先,在综述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EPC总承包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阐述EPC总包项目及其管理特点,分析了影响EPC总承包质量的一般因素。其次,对A设计院EPC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专家访谈对该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因果关系图法及问卷调查法,对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进行识别、归类和修订。再次,遵循风险管理理论的思路对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评价,采用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质量与影响因素AHP模型并完成相应的计算分析,并借鉴分级管理的思路,将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级,识别出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优化资源利用提升质量管理效果,结合A设计院EPC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从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过程分别提出了提升项目质量管理的多项保障措施。

曲静[7](2020)在《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牡丹江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等指标皆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牡丹江市重要旅游资源的镜泊湖景区也在地方战略部署、政策支持下逐渐走向完善。但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化,单凭旧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优势已经不能在新态势下的质量竞争中取胜,镜泊湖景区也在此基础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提高镜泊湖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将其打造成具有高认知度的旅游市场品牌并使之拥有良好的口碑,加快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由此可见势在必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是支撑和带领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规范旅游景区在经营和服务方面提升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镜泊湖景区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发展较慢、成果不足,与我国旅游发达城市的着名景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本文将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对国内外旅游发达国家及城市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广泛参考与经验总结,并在经验参考、理论支持与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提升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质量的建议,从而为镜泊湖景区竞争力提升、镜泊湖景区及牡丹江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旅游业整体业态素质提高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综述国内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发展概况及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旅游服务标准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在阐述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及旅游服务标准化的含义后对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所运用到的标准系统理论、综合标准化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说明;第三部分论述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论述说明基于镜泊湖景区的基本情况及标准化建设情况仍存在问题,镜泊湖景区进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势在必然;第四部分探讨镜泊湖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从旅游监管部门、旅游景区主体、旅游从业人员三个方面分析镜泊湖景区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第五部分为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出解决对策,从政府、景区管理者与从业人员角度给出建议,促进提升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质量目标的实现。

关俊威[8](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陈泠利[9](2012)在《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消费者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支柱。在此形势下,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领军城市,如何提高广州工业产品质量,提高广州的工业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主动权,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的体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和产品质量责任主体,要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加强产品质量工作,借以生产出让人满意的高品质的产品。因此,如何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成为工业企业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对工业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等问题的研究,至今在我国学术界仍相当薄弱。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介绍了广州工业产业的整体状况,对广州工业产品的质量和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全面分析了广州工业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包括产品标识不规范、产品性能指标不符合规定、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接着,从生产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等层面对广州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了广州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供应链两端、企业自身、市场秩序、监管体制、消费意识等。为提高广州工业产品的质量,本文从监管体制上提出了加强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如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法规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和改进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化建设以及完善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等。最后,本文着重从广州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来提出提高广州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包括增强全社会对工业产品的质量意识、提高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工业企业质量竞争力、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并结合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将上述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措施运用于童装的实际质量管理中。

刘红[10](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二、浅析森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及质量管理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森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及质量管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审计质量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2.1.1 审计质量的含义
        2.1.2 审计质量衡量标准
    2.2 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2.3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含义
    2.4 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过程控制理论
        2.4.3 声誉理论
第三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现状及问题
    3.1 XM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概况
        3.1.1 XM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2 XM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架构
        3.1.3 XM会计师事务所经营范围
        3.1.4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调查
    3.2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3.2.1 对业务质量承担领导责任
        3.2.2 相关职业道德规范
        3.2.3 客户关系和业务的承接与保持
        3.2.4 人力资源
        3.2.5 审计业务执行
    3.3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3.1 职业道德规范问题
        3.3.2 客户关系和业务的承接与保持问题
        3.3.3 审计业务执行问题
    3.4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3.4.1 外部原因分析
        3.4.2 内部原因分析
第四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4.1 构建思路
    4.2 构建原则
    4.3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指标选取
        4.3.1 相关职业道德维度
        4.3.2 客户关系和业务的承接与保持维度
        4.3.3 审计业务执行维度
        4.3.4 监控维度
        4.3.5 项目结束检查维度
    4.4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4.4.1 层次分析法
        4.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第五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化设计
    5.1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的原则及思路
        5.1.1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的原则
        5.1.2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的思路
    5.2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建议
        5.2.1 优化相关职业道德培训
        5.2.2 优化审计业务的承接与保持
        5.2.3 优化审计业务执行
        5.2.4 优化监控
    5.3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优化
第六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建议实施保障
    6.1 事务所审计人员理念控制方面
    6.2 事务所管理层政策控制方面
    6.3 事务所监督管理方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
附录2模糊综合评价法
附录3 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质量治理
        1.3.2 工程质量行为分析与控制
        1.3.3 各国工程质量监管模式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背景
    2.1 基础理论
        2.1.1 建筑工程
        2.1.2 质量
        2.1.3 质量管理
        2.1.4 质量治理
    2.2 研究理论方法
        2.2.1 网络爬虫技术
        2.2.2 最大化差异度量法
        2.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主体分析
    3.1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界定
    3.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责任主体识别
        3.2.1 基于网络爬虫的主体识别
        3.2.2 监管主体
        3.2.3 建设责任主体
        3.2.4 反馈主体
    3.3 基于案例的主体质量责任行为解析
        3.3.1 工程案例
        3.3.2 策划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3 设计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4 施工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5 运维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6 其他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质量治理路径构建
    4.1 主体质量责任分配
        4.1.1 问卷调研
        4.1.2 主体质量责任权重分析
    4.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仿真模型构建
        4.2.1 建模步骤
        4.2.2 系统边界确定
        4.2.3 因果关系分析
        4.2.4 系统流图及治理路径构建
        4.2.5 模型参数
    4.3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仿真研究
        4.3.1 各主体作用仿真
        4.3.2 主体权重变化影响仿真
        4.3.3 治理路径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验证及优化
    5.1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验证
        5.1.1 案例介绍
        5.1.2 模型验证
        5.1.3 验证结果分析
    5.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建议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2.1 审计项目质量的相关概念
        2.1.1 审计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的含义
        2.1.2 审计质量的特征
    2.2 审计质量基本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传递理论
        2.2.3 声誉理论
    2.3 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
        2.3.1 审计团队因素
        2.3.2 审计对象因素
        2.3.3 项目审计程序的执行因素
    2.4 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构成
第三章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XG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3.1.1 XG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2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状况
    3.2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现状
        3.2.1 审计质量评价方案
        3.2.2 审计质量评价实施现状
    3.3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存在问题
        3.3.1 缺乏针对性
        3.3.2 评价主体层级低
        3.3.3 缺乏审计项目质量评价
    3.4 设计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的必要性
    3.5 设计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3.5.1 评价依据
        3.5.2 指标的科学性
        3.5.3 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设计
    4.1 设计目的
    4.2 设计思路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3.2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4.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4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步骤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评价指标等级与打分标准
第五章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的应用
    5.1 FT项目审计质量评价结果
    5.2 样本项目审计质量评价结果
        5.2.1 整体分析
        5.2.2 分项分析
第六章 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对比及建议
    6.1 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对比
    6.2 提高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的建议
        6.2.1 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方案
        6.2.2 提升评价主体层级
        6.2.3 规范审计程序,强化函证质量控制
        6.2.4 提高审计团队专业素质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研究内容方面的不足
        7.2.2 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
        7.2.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房地产项目第三方质量与风险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房地产项目管理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第三方评估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建筑领域评价体系相关研究及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
    2.1 第三方评估相关理论分析
        2.1.1 第三方评估的内涵
        2.1.2 第三方评估的特征
        2.1.3 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
    2.2 第三方评估的组成
        2.2.1 第三方评估打分体系的构成
        2.2.2 第三方评估的流程
        2.2.3 第三方评估结果的应用
    2.3 第三方评估模式的对比分析
        2.3.1 第三方评估与第三方安全监管对比
        2.3.2 第三方评估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对比分析
        2.3.3 第三方评估与工程监理的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3.1.1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3.1.2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思路
        3.1.3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3.2 评价指标问卷设计与处理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回收
        3.2.2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3.3 问卷回收结果的检验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3.4 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优化和权重计算
        3.4.1 因子分析法应用原理
        3.4.2 因子分析法优化评价体系
        3.4.3 因子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3.5 本章小结
4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体系案例分析
    4.1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案例准备工作
        4.1.1 P公司概况介绍
        4.1.2 获取P公司评价指标数据的途径
    4.2 P公司评估能力实际评价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原理
        4.2.2 P公司评估能力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4.2.3 P公司评估能力模糊评价计算
    4.3 P公司评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
        4.3.1 P公司评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2 提升P公司评估能力的改进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三方机构评估能力评价指标重要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B P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评估房地产项目能力调查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代建制及工程质量理论概述
    2.1 工程质量理论概述
        2.1.1 工程质量概念
        2.1.2 代建制定义及分类
        2.1.3 工程质量管理国内外发展现状
        2.1.4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2.2 改进工程质量的方法
        2.2.1 PDCA循环原理
        2.2.2 三阶段控制原理
        2.2.3 鱼骨图法
3 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管理现状与分析
    3.1 L港海水泵房工程背景及概况
        3.1.1 工程背景
        3.1.2 工程概况
        3.1.3 代建单位A建设监理咨询公司介绍
        3.1.4 工程阶段性管理模式介绍
        3.1.5 海水泵房工程采用代建制的优缺点
    3.2 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控制现状
        3.2.1 代建组织结构
        3.2.2 勘察阶段
        3.2.3 设计阶段
        3.2.4 施工阶段
        3.2.5 验收阶段
    3.3 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3.3.1 勘察结果误差大
        3.3.2 设计适用性低
        3.3.3 施工现场混乱且监管不到位
        3.3.4 验收质量细节问题多
    3.4 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3.4.1 人员素质与制度完善程度低
        3.4.2 工序安排与机械维护不足
        3.4.3 材料保管及配比不合理
        3.4.4 施工方法不满足实际需求
        3.4.5 环境潮湿使得施工不易
    3.5 本章小结
4 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改进措施
    4.1 总体质量改进措施
        4.1.1 勘察结果及时更新且提前进行测算
        4.1.2 进行二次设计计算工作
        4.1.3 注重细节验收工作的进行
    4.2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4.2.1 对人的管理改进措施
        4.2.2 对施工机械的管理改进措施
        4.2.3 对材料的管理改进措施
        4.2.4 对施工方法的控制措施
        4.2.5 对环境的管理改进措施
    4.3 全过程质量管理措施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5.1 总体质量保障措施
        5.1.1 设定项目质量目标
        5.1.2 成立项目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5.1.3 建立项目协调程序
    5.2 设计质量保障措施
        5.2.1 运用BIM技术增加设计深度
        5.2.2 增加多维度设计评审环节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以A设计院工程总承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项目质量管理方面
        1.2.2 EPC总承包质量管理方面
    1.3 论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及其主要方法
        2.1.1 质量及质量管理
        2.1.2 影响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1.3 质量评价的方法
        2.1.4 控制和改进质量的主要措施
    2.2 EPC工程总承包及其管理特点
        2.2.1 EPC工程总承包主要类型及特点
        2.2.2 影响EPC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A设计院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设计院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1.1 项目及其承包企业特点
        3.1.2 项目总承包质量策划与控制
    3.2 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2.1 设计阶段的质量问题
        3.2.2 采购阶段的质量问题
        3.2.3 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A设计院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4.1 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识别
        4.1.1 因果关系图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问卷调查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EPC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评价
        4.2.1 方法的选择
        4.2.2 影响因素评价
        4.2.3 影响因素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A设计院EPC总承包项目质量改进对策建议
    5.1 健全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5.1.1 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岗位及职责分工
        5.1.2 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培训,建立适度的奖惩机制
    5.2 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5.2.1 搭建工程项目方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5.2.2 基于BIM开发应用平台
        5.2.3 对各专业工作界面优化控制
    5.3 采购阶段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5.3.1 供应商管理
        5.3.2 采购部门内部管理
        5.3.3 招标文件及合同签订
    5.4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5.4.1 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5.4.2 施工总包内部管理
        5.4.3 建立项目质量监管考核机制
    5.5 整改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X 项目 EPC 模式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概述
        1.3.2 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概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旅游服务标准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化
        2.1.2 旅游标准化
        2.1.3 旅游服务标准化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标准系统理论
        2.2.2 综合标准化理论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必要性
    3.1 镜泊湖景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2 镜泊湖景区标准化建设概况
    3.3 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必要性
        3.3.1 旅游服务标准化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3.3.2 旅游服务标准化助推服务业发展
        3.3.3 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景区竞争力
        3.3.4 旅游服务标准化降低景区运营成本
    本章小结
第4章 镜泊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及成因
    4.1 旅游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服务标准基础理论研究少
        4.1.2 旅游服务标准制定非行业主导
        4.1.3 旅游服务标准监管不力
        4.1.4 旅游服务标准更新周期长
    4.2 旅游景区主体存在的问题
        4.2.1 游客中心标准化建设不足
        4.2.2 安全保障服务标准化建设缺失
        4.2.3 交通服务标准化建设不到位
        4.2.4 信息服务标准化建设缺乏
    4.3 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4.3.1 旅游服务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缺乏
        4.3.2 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才缺失
    4.4 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旅游标准制定与国际脱轨
        4.4.2 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
        4.4.3 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经费不足
        4.4.4 景区管理者标准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
        4.4.5 不注重培养旅游服务标准化专业人才
    本章小结
第5章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5.1 基于政府角度的改进策略
        5.1.1 转变旅游服务标准化运作机制
        5.1.2 提高旅游服务标准化质量
        5.1.3 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才培养
    5.2 基于景区管理者角度的改进策略
        5.2.1 加快完善游客中心标准化建设
        5.2.2 积极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
        5.2.3 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标准化建设
        5.2.4 加强”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标准化建设
        5.2.5 引进专业性旅游服务标准化人才
    5.3 基于员工角度的改进策略
        5.3.1 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标准化意识
        5.3.2 加快建立旅游从业者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林下中草药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8.5 本章小结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流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工业产品的界定
    2.2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的构成
        2.2.1 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2.2.2 质量损失率
        2.2.3 工业产品销售率
        2.2.4 新产品产值率
    2.3 国内外有关质量管理研究的文献回顾
        2.3.1 质量管理基本原理
        2.3.2 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发展情况
        2.3.3 国外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3.4 国内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工业产业整体概况
        3.1.1 广州市产业结构
        3.1.2 广州市工业产业状况
    3.2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状况
        3.2.1 广州市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总体状况
        3.2.2 广州市重点监管行业工业产品质量状况
    3.3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3.3.1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概况
        3.3.2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广州市工业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4.1.1 产品标识不规范
        4.1.2 产品的性能指标不符合规定
        4.1.3 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4.1.4 产品合格率偏低
        4.1.5 生产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
    4.2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工业企业总体质量竞争力不强
        4.2.2 质量技术基础仍存在薄弱环节
        4.2.3 部分区域假冒伪劣问题依然较严重
        4.2.4 工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能力不足
        4.2.5 消费者对市场的监督不足
    4.3 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全社会质量意识亟待提高
        4.3.2 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竞争力不足
        4.3.3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4.3.4 监管体制不够完善
        4.3.5 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不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强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体制建设
    5.1 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5.2 完善产品质量法律体系
        5.2.1 健全国家先行赔偿制度
        5.2.2 逐步完善产品质量法律体系
    5.3 健全工业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5.3.1 加大工业企业质量标准执行力度
        5.3.2 提高质监等行政部门的标准监察作用
        5.3.3 加大广州工业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5.3.4 加大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监管力度
    5.4 加强和改进工业产品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
        5.4.1 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强化综合执法
        5.4.2 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机制,全力打造数字质监
    5.5 构建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检验检测体系
    5.6 完善质量信用评价机制
    5.7 完善风险监控机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6.1 增强全社会对工业产品的质量意识
        6.1.1 加大对工业企业的宣传力度,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6.1.2 加大对工业产品质量要求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6.1.3 加强消费者质量意识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
    6.2 提高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6.2.1 注重供应链源头的质量管理工作
        6.2.2 提高工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
    6.3 培育工业企业高质量竞争力
        6.3.1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
        6.3.2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升广州品牌竞争力
        6.3.3 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产业发展
    6.4 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6.4.1 建立和完善工业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6.4.2 生产过程以国家强制性标准为重点
        6.4.3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童装产品质量管理
    7.1 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7.2 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童装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7.2.1 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童装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7.2.2 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 BA儿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措施
        7.3.1 从供应链源头抓好面料质量管理
        7.3.2 加强童装企业质量管理的能力
        7.3.3 推动童装产业优化升级
    7.4 案例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浅析森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及质量管理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罗瑞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D]. 方伽月.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XG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研究[D]. 刘思彤.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房地产项目第三方质量与风险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研究[D]. 肖开.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L港海水泵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 张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EPC总承包模式下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以A设计院工程总承包为例[D]. 田梦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镜泊湖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D]. 曲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8]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9]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泠利.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林工企业质量管理咨询与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