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一、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建筑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薇[1](2021)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旧小区作为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对于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和极端气候使城市雨洪问题愈发严重,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排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在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中重视其海绵化改造是“城市双修”政策的重要落实。然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的复杂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且各风险因素呈动态变化趋势,开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对风险的预防和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概念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三维体系,明确了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识别和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阐释了不同项目风险类别的作用机理;基于系统动力学软件平台,构建项目风险演化仿真模型,在仿真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从环境政策、思想意识、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4个类别识别出42个初始风险因素,采用WBS-RBS法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出24个风险因素,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借助ISM模型和MICMAC模型探索不同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阐述不同风险类别的相互作用机理。(2)依托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以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结合西安市X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特征分析,从复杂系统与动态分析的交互视角,构建其风险演化SD仿真模型;通过调整环境政策、思想意识、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风险模块中各风险因素的初始值,进行不同模块风险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宏观政策风险、民意风险、施工目标未达到和设计变更风险分别是不同风险模块中敏感性最强的因素。(3)针对不同模块敏感性最强的因素,制定不同的项目风险演化仿真模拟方案,探索主要风险因素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显示,实例项目风险因素中,民意风险和施工目标未达到两个因素对工程进度、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民意风险的发生导致工程进度延误96天,建设资金为2419.07万元,在无任何风险控制措施情况下,实际工程质量为0.180,其次是施工目标未达到风险,而宏观政策与设计变更风险影响相对较弱。本研究探讨了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动态演化态势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研究成果拓宽了老旧建筑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路,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进行同类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郑小玲[2](2021)在《旅游型海岛游客与岛民时空间行为研究 ——以长海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岛旅游在游客对沉浸式和享受性旅游体验的追求下备受青睐。公共服务设施既有诸如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政府主导的福利性设施,也有餐饮、购物等个体运行的营利性设施。旅游发展不可避免的促使营利性服务设施具有较强的群体倾向性,从而无法实现基础设施配置公平性的要求。在海岛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和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明确岛民和游客的时空间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配置。此外,还需明确并非岛内所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肩负服务岛民和游客的压力,因此,研究区域的划定需从岛民和游客时空间行为的空间范围入手,因二者行为空间重叠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被认为拥有更高的共享度,故掌握岛民和游客时空间行为尤显重要。本文通过在旅游淡季调查岛民时空间行为、旅游旺季调查游客时空间行为,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将岛民和游客进行行为模式划分,分析其特征和规律,并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绘制岛民和游客时空间行为范围,以此划定行为空间重叠区域,利用UNA工具对共享度较高的基础设施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为长海县海岛旅游规划提供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岛民和游客时空间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方面。将游客划分为观光型、游泳型和赶海型旅游模式,从影响因素来看旅游同伴对个体行为模式影响较大,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是海岛旅游发展的突破点之一。岛民呈现出就业、家庭和休闲导向型3种行为模式,家庭结构和就业状态对岛民日常时空间行为模式影响较大。(2)岛民和游客时空间行为范围方面。通过核密度分析图展示的岛民和游客行为空间表现出小范围集聚、大范围离散的空间特征。表明目前二者在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产生行为空间冲突的可能性较小。仅大长山岛和广鹿岛镇中心是行为空间重叠区域,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度最高,该结论成为进一步基础设施空间优化的基础。(3)基础设施配置评价和优化。利用UNA工具的Reach函数对餐饮和购物设施进行可被利用程度和可达性分析发现:第一,广鹿岛镇中心餐饮设施可被岛民利用程度和被游客利用程度相差不大,餐饮设施配置能够反映群体公平性,购物设施更加偏向服务岛民。第二,位于大长山岛的长海县人民医院东南侧区域为餐饮和购物设施配置合理区,能够体现群体公平性。第三,大长山岛政府广场附近区域是餐饮和购物设施配置紧缺区,其左右两侧重复建设的餐饮、购物设施可向该处转移。

魏莉莉[3](2020)在《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研究》文中认为行政批示在中华大地深根发芽,是中国特有的行政权运行中的行政现象,目前行政批示制度已成为我国国家秩序运行中的一种重要权力表达方式,成为实现行政任务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然而行政批示近几年才开始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且法律法规对行政批示并没有明确的释义,对作出行政批示行为的界定、法律性质、法律效果及其可诉性均未规定。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人民法院的涉行政批示行为案件的司法裁判文书样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行政法学角度对我国行政批示行为进行形态梳理、类型划分、法律属性探析。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收集起的近一百份中国裁判案例文书并结合行政法学理论界对“批示”一词的界定,发现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将行政批示定性为属于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进行行政管理的阶段性行为、过程性行为或者内部管理行为,笔者认为我国的行政批示是存在于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在法定职权范围作出的代表行政机关意志且符合正当程序,能够对结果产生影响的书面处理行为,行政批示往往在行政系统内部运作,但在满足“外部化”的条件下可以溢出行政系统内部边界,产生对外法律效果。本文通过整理归纳截止目前我国行政审判司法文书对行政批示的使用和界定,将行政批示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四类样态:系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与系非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指导性行政批示和强制性行政批示、属于内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与属于外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针对特定主体作出的行政批示与针对不特定主体作出的行政批示。总结了我国审判实务中法院对行政批示可诉性进行审查对正反两种不同态度,梳理出法院坚持一般与特殊可诉性审查标准的理由。并理清行政批示行为职权外化中“实质影响”、“送达”以及“外部化”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机制层面认为在行政批示过程中理应坚持突出正当程序与司法审查时机成熟原则,尔后在司法审查受案范围,原告资格的审查,被告资格的确认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使行政批示在现有框架内规范运行。

张勇[4](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高家骥[5](2017)在《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时空分异及机理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是承载和提供人们生存的空间环境,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广场是由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通过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具有多重价值,在社会价值上,广场为市民提供社交休闲的需要;在经济环境上,广场带动周边产业的不断集聚,满足相关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历史文化方面,展示城市底蕴,宣扬城市形象。大连,是中国秉承欧洲城市广场设计理论的先驱城市,作为中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研究大连市的城市广场可以更好地的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随着城市广场的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深入、细化、成熟,无处不体现着人本主义的关怀,但缺少从人居环境视角有指向性地评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大连市中山区、沙河口区、西岗区、甘井子区中的48个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数据、调查问卷、空间统计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基于人居环境视角,对大连的城市广场分类、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驱动机理以及城市广场规划发展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人居环境视角下的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建立了 28个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取出四个主成分因子。第一主成分因子,包含:安全系统、教育文化、住宅系统、运动健身、城市医疗、商业服务、城市交通等变量;第二主成分因子,包含:居民构成、文化程度、保障系统等变量;第三主成分因子包含:自然景观、文化程度、商业服务等变量;第四主成分因子,包含:生态环境、心理指数等变量。(2)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采用系统聚类法,将48个广场分为四种类型,即综合型广场、游憩型广场、商服型广场、交通型广场。综合型广场,主要分布有奥林匹克广场、解放广场、海军广场、人民广场等19个广场;游憩型广场,主要分布有海洋广场、星海广场等7个广场;商服型广场,主要分布有马栏广场、华南广场等5个广场;交通型,主要分布有数码广场、香炉礁广场等17个广场。(3)大连的城市广场经历了漫长的建设历程,不同时期广场所具备的人居服务功能和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市政功能时期,广场在功能设计上有交通疏导类、集市类、城市美化健身休闲类和标志性建筑类,但总体是以市政功能广场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广场主要位于如今的中山区内。交通功能时期,广场的功能主要属于交通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主要位于现在的中山区、西岗区以及沙河口区马栏河-西安路交界以东的区域。综合功能时期,城市广场的功能由原来的单一化功能逐渐转变成多样化的功能;在空间分布上也是涵盖了市内四区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4)大连城市广场形状的演变过程,从市政功能时期的圆形和椭圆形,到交通功能时期广场的形状以方形和三角形为主,再到综合功能建设时期出现有复合型和不规则形。城市广场空间集聚趋势明显,无论核密度还是点密度,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及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区域都是城市广场分布的绝对集聚区;且广场之间的关联性也呈逐步增强的趋势。城市广场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半圆形状”向“条带状”发展,最终呈现“Y字型”格局。广场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从最初的“三角形”,到后来的“梯形”,再到如今的“蝴蝶形”。(5)通过对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研究,得出自然禀赋、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技术因素,是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影响着城市广场分布的整体格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广场的数量、规模、形状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分别决定着广场的形象和广场功能的多样化。(6)从广场人居服务功能的角度得出:大连市广场建设过于重视装饰,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整体空间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凯旋广场等类型的广场弱化了社交功能,应完善这些广场的组织或者承办社会文体活动的功能;友好广场、虎雕广场等类型的广场空间共享尺度较小、土地利用率低,且交通可达性欠佳;在居住协调方面,应及时维护针对老人和儿童的基础设施,提高广场空间的利用率。

孙跃杰[6](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马建昌[7](2015)在《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遗址”概念的出现,以及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的管理和运营,更是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文化遗产管理运营工作的范畴,已经演变为涉及众多职能部门、众多学科领域并且与社会各界息息相关的公共性事务和实践性课题。近年来,国际社会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宪章,本身就是对发达国家遗址保护经验的理论总结,而这些国际性文件又对全世界的遗址保护起到了示范和规范作用。国内外学者就遗址区管理运营涉及的制度、立法、土地、区域经济、公众参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多学科成果借鉴、运营持续性问题研究等方面,明显不足。由于大遗址管理运营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所以,对于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问题的研究,本文借鉴运用了多方面的理论成果。公共治理理论将为公民通过合法的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大遗址的保护、管理和运营提供理论前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累积因果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等,都与遗址区的管理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考虑到遗址保护的制度因素,遗址的外部影响分析、遗址的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性质研究、遗址资源的自然垄断特性分析、遗址资源管理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也会对遗址保护、管理运营提供不同的理论阐释角度。此外,博弈论和城市化相关理论也是研究遗址管理运营问题的理论支撑。实证分析是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的主要手段。本文以浙江良渚遗址、无锡鸿山遗址、圆明园遗址、成都金沙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及汉长安城遗址等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的基本情况、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本文还用大量第一手的真实资料,对大明宫遗址区的管理和运营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经济基础雄厚、扶持政策到位、民众素质较高、社会管理有序、法律体系完备、志愿服务组织健全等诸多原因,发达国家在遗址区管理与运营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突出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价值理念和管理运营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本文指出了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必须坚持的十点认识,就其管理运营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并着重强调,大遗址的管理要在坚持“权力下放、权力集中”的原则下,赋予遗址管理机构较为完整的权限,并减少不必要的掣肘;大遗址的运营要在坚持“内部收紧、外部放开”方针、“营利”与“非营利”原则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既保护好遗址,又实现持续运营的目的。以上述理想的管理运营模式研究成果为指导,本文还以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管理和运营为例,提出了成立大遗址特区管理委员会的设想,并就有关大遗址保护、管理与运营的诸多事项进行了明确说明。城市区域大遗址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没有永恒不变或“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大遗址的认识和态度、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土地产权界定等。

邢岩峰[8](2013)在《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洛阳牡丹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基本实现种植规模化、商品批量化和供应标准化的商品牡丹产业化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生产中心之一。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发展初期,尚存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论文结合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在深入调研生产企业、基地和消费者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阳牡丹产业的总体情况,并从产业链条中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加以研究,定量分析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行为,发现了掣肘牡丹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索其解决途径。通过比较分析,借鉴国内外牡丹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有的放矢的提出了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策略。论文在阐述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的策略:(1)加大科研投入,走科技兴花道路;完善科研体制,加快产研一体,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和加工业生产技术,增强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2)加强牡丹产业集聚,走集约、节约、高效的特色发展道路;建立牡丹产业集聚,提高牡丹生产企业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3)强化政府职能,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结合自身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牡丹产业,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牡丹产业信息统计服务平台。通过以上发展策略,以达到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章凤[9](2011)在《HA集团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上,也表现在营销活动上。从市场调研、开拓、策划、战略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房地产是一个高收益的产业,但是因为它的投资价值大,周期长,实物形态是不动产,市场竞争不充分,滚动开发等特点,所以它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经济中,房地产业光依靠技术与产品已不能很好的立足于市场,差异化营销、服务营销、公司战略等管理理论的应用将成为房地产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同时,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市场需求开发建设房地产产品,通过交换实现产品的价值,也是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许多开发商在营销中还缺乏这种战略意识,局限于公司当下的发展,然而,缺乏房地产营销战略将是决定房地产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对房地产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的四万亿投资拉动计划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在金融危机后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房价的高涨和大量空置房现象的出现,凸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秩序的混乱和制度建设的落后。本文立足HA房地产集团公司的现有战略状况和营销现状,结合HA房地产集团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紧密联系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根据洛阳市发展规划及房地产政策,提出了HA集团公司的营销战略,并对某项目进行了战略实施。提出通过差异化战略等手段提升公司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进行准确定位,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以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孙笑鹏[10](2011)在《洛阳半岛明珠小区项目市场定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菲利浦·科特勒(Pphihp Kotler)的STP理论为指导,全面阐述并分析了STP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采用了SWOT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的组合分析方法,对STP理论在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中的应用过程开展了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文章在对洛阳半岛明珠小区进行的全面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潜在消费者的消费特征为细分变量对项目实施了准确的市场细分,又将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五力模型理论应用到项目的目标市场选择中,对各细分市场进行了评估并确定了项目的目标市场。在最后市场定位阶段,通过SWOT分析与AHP法组合分析的方法,对影响项目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洛阳半岛明珠小区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提出了系统的定位方案。本文通过对洛阳半岛明珠小区项目市场定位进行的深入实证研究,为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工作提供了简便快捷的工作路线,提升了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的工作效果。

二、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建筑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建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概述与管理分析
    2.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概述
        2.1.1 老旧小区与海绵城市
        2.1.2 海绵化改造内涵
        2.1.3 海绵化改造对象
        2.1.4 海绵化改造技术措施
    2.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分析
        2.2.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体系
        2.2.2 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重点识别
        2.2.3 全生命周期维度
        2.2.4 利益相关者维度
        2.2.5 项目管理业务维度
        2.2.6 海绵化改造项目管理难点分析
    2.3 项目风险演化内涵与基本理论
        2.3.1 项目风险演化内涵
        2.3.2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2.3.3 项目风险致因理论
        2.3.4 系统论
        2.3.5 反馈控制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识别与演化分析
    3.1 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研究框架
    3.2 基于WBS-RBS的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与修正
        3.2.1 风险因素识别原则
        3.2.2 WBS-RBS初始风险源识别
        3.2.3 WBS-RBS耦合的风险因素修正
    3.3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风险因素描述
        3.3.1 决策阶段风险描述
        3.3.2 设计阶段风险描述
        3.3.3 施工阶段风险描述
        3.3.4 运维阶段风险描述
    3.4 风险因素分析
        3.4.1 风险因素分析模型
        3.4.2 ISM模型构建与分析
        3.4.3 MICMAC模型构建与分析
    3.5 风险演化机理分析
        3.5.1 环境政策作用机理
        3.5.2 思想意识作用机理
        3.5.3 经济管理作用机理
        3.5.4 工程技术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SD仿真模型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思路
        4.1.1 依托工程概况
        4.1.2 模型构建流程
    4.2 风险演化的系统分析
        4.2.1 模型假设
        4.2.2 系统边界确定
    4.3 风险演化SD模型构建
        4.3.1 因果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4.3.2 动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4 系统模型特征方程与参数设定
        4.4.1 边界点初始值估计
        4.4.2 权重计算模型构建
        4.4.3 权重参数计算结果
        4.4.4 SD模型方程确定
    4.5 模型测试
        4.5.1 模型正确性测试
        4.5.2 量纲一致性测试
        4.5.3 极端条件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与应对策略
    5.1 风险模块敏感性分析
        5.1.1 环境政策风险模块
        5.1.2 思想意识风险模块
        5.1.3 经济管理风险模块
        5.1.4 工程技术风险模块
    5.2 风险演化仿真与分析
        5.2.1 模拟方案
        5.2.2 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5.2.3 对建设资金的影响
        5.2.4 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5.2.5 影响分析
    5.3 风险管控重点分析与应对策略
        5.3.1 风险管控重点分析
        5.3.2 风险应对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修正访谈问卷
    附录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因素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3 ISM模型可达矩阵计算的MATLAB源程序代码
    附录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仿真系统边界点初始值估计问卷
    附录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系统动力学因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旅游型海岛游客与岛民时空间行为研究 ——以长海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
2 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与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进展
        2.1.1 游客时空间行为研究
        2.1.2 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
        2.1.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时间地理学理论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区域概况
        2.3.1 旅游型海岛概念界定
        2.3.2 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3 岛民与游客时空间行为分析
    3.1 研究数据
        3.1.1 数据采集
        3.1.2 样本基本概况
    3.2 聚类要素的选取
        3.2.1 岛民聚类要素选取
        3.2.2 游客聚类要素选取
    3.3 聚类结果分析
        3.3.1 岛民行为模式
        3.3.2 游客行为模式
    3.4 岛民和游客行为空间
4 岛民与游客时空间行为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选取
        4.1.1 岛民时空间行为影响因素
        4.1.2 游客时空间行为影响因素
    4.2 结果分析
        4.2.1 岛民影响因素分析
        4.2.2 游客影响因素分析
5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海岛基础设施评价
    5.1 研究设计
    5.2 研究数据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设施分布与集聚分析
        5.3.2 设施可被利用程度分析
        5.3.3 岛民和游客可达设施分析
    5.4 优化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海县海岛旅游调查问卷
附录 B 长海县居民空间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C 个人整日活动情况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行政批示在我国行政审判实务中的界定和形态梳理
    第一节 实务中行政批示的界定和法律性质考察
        一 行政批示的界定
        二 行政批示的法律性质考察
    第二节 行政批示的形态梳理
        一 行政批示的形态划分
        二 行政批示的存在形式
        三 行政批示的存在形式与“外部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我国司法实务中判定行政批示可诉的标准及其问题反思
    第一节 司法实务中行政批示诉讼的审查标准
        一 司法实务中行政批示诉讼的一般裁判标准
        二 司法实务中行政批示诉讼的特殊裁判标准
    第二节 对行政批示可诉性审查标准的反思
        一 行政批示“实际影响”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关系问题
        二 由行政批示诉讼“实际影响”标准引出的原告资格问题
        三 行政批示“外部化”与“实际影响”、“送达”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 行政批示“同体外化”与“异体外化”中的适格被告问题
    第三节 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外部化”标准及其外部化问题
        一 行政批示“外部化”问题
        二 行政批示“外部化”的实体标准
第三章 行政批示纳入司法审查的路径
    第一节 行政批示纳入司法审查应坚持的原则
        一 突出正当程序原则
        二 借用司法审查时机成熟原则
    第二节 行政批示的受案范围
        一 主张将“个案批示”纳入受案范围
        二 行政批示的形态划分对受案范围的影响
    第三节 行政批示原告资格的审查
        一 “刘广明案”对“利害关系”标准的回应
        二 主观公权利与保护规范理论对行政诉权与原告资格判定之影响
    第四节 适格被告资格的确认
        一 行政批示中的“双重被告制度”
        二 “同体外化”与“异体外化”下的适格被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本文案例列表
附表二 本文参考的规范性文件类
致谢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时空分异及机理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区域概况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视角
        2.1.1 城市广场
        2.1.2 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规划理论
        2.2.2 公共空间理论
        2.2.3 城市人居环境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内外城市广场的研究
        2.3.2 国内外人居环境的研究
        2.3.3 国内外城市广场对人居环境影响研究
第3章 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分类研究
    3.1 城市广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3.1.1 分类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城市广场分类指标体系构建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与结果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2 城市广场主因子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3.4 各类城市广场的空间分布
        3.4.1 综合型城市广场
        3.4.2 游憩型城市广场
        3.4.3 商服型城市广场
        3.4.4 交通型城市广场
    3.5 不同类型城市广场的人居服务功能
        3.5.1 典型广场主要概况
        3.5.2 典型广场的人居服务功能
    3.6 小结
第4章 大连市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格局的演变
    4.1 城市广场发展历程
        4.1.1 市政功能时期
        4.1.2 交通功能时期
        4.1.3 综合功能时期
    4.2 城市广场空间格局的演变
        4.2.1 城市广场的形态特征变化
        4.2.2 广场景观布局变化
        4.2.3 广场空间格局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4.3 小结
第5章 大连市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驱动机理
    5.1 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因素
        5.1.1 自然禀赋机理
        5.1.2 经济因素机理
        5.1.3 社会因素机理
        5.1.4 政治因素机理
        5.1.5 生态环境因素机理
        5.1.6 技术因素
    5.2 城市广场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5.2.1 城市广场空间格局演变驱动机理的模型
        5.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5.2.3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人居服务功能的城市广场规划发展的思考
    6.1 改善周边的绿色生态环境
    6.2 提高社交开放环境功能
    6.3 提升游憩共享空间尺度
    6.4 增强广场与居住区域的配套协调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连城市广场调查问卷
附录2: 大连城市广场历史分布图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遗产的概念
        1.1.2 文化遗产的概念
        1.1.3 遗址的概念
        1.1.4 大遗址的概念与分类
        1.1.5 大遗址区的内涵
        1.1.6 城市区域大遗址的内涵
        1.1.7 管理与运营
        1.1.8 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的管理和运营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1 背景
        1.2.2 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特色和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综述
    2.1 关于大遗址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国际组织和文件
        2.1.1 ICOMOS和《威尼斯宪章》
        2.1.2 UNESCO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2.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2.2.1 关于文化遗产的价值问题研究
        2.2.2 关于遗址区保护利用制度问题研究
        2.2.3 关于遗产保护区中相关利益群体关系与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2.2.4 关于遗产保护区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2.2.5 关于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2.2.6 关于遗址区保护的立法、公众参与和监督制约问题研究
    2.3 国内城市区域大遗址保护与管理运营研究述评
        2.3.1 关于大遗址的宏观研究
        2.3.2 关于大遗址管理问题的研究
        2.3.3 关于大遗址运营问题的研究
        2.3.4 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
        2.3.5 关于大遗址保护展示方式问题的研究
        2.3.6 关于大遗址规划问题的研究
        2.3.7 理论研究成果述评和研究导向建议
第三章 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相关理论简述
    3.1 公共治理相关理论
        3.1.1 公共治理理论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涵
        3.1.2 大遗址的社会属性以及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公益属性
    3.2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3.2.1 平衡发展理论
        3.2.2 不平衡发展理论
        3.2.3 增长极理论
        3.2.4 累积因果理论
        3.2.5 中心—外围理论
        3.2.6 产业结构理论
        3.2.7 后发优势理论
    3.3 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3.3.1 外部影响
        3.3.2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3.3.3 遗产资源管理的委托——代理问题
        3.3.4 遗产经营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
    3.4 博弈论
        3.4.1 博弈论的发展及其概念
        3.4.2 博弈的分类
        3.4.3 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中的博弈
    3.5 城市化理论
        3.5.1 城市的概念
        3.5.2 城市的特征
        3.5.3 城市化的内涵
        3.5.4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3.5.5 大遗址是城市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色
第四章 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模式案例分析
    4.1 良渚遗址
        4.1.1 遗址概况
        4.1.2 管理运营情况
        4.1.3 经验及不足
    4.2 无锡鸿山遗址
        4.2.1 遗址概况
        4.2.2 管理运营情况
        4.2.3 经验及不足
    4.3 圆明园遗址
        4.3.1 遗址概况
        4.3.2 管理运营情况
        4.3.3 经验及不足
    4.4 金沙遗址
        4.4.1 遗址概况
        4.4.2 管理运营情况
        4.4.3 经验及不足
    4.5 隋唐洛阳城遗址
        4.5.1 遗址概况
        4.5.2 管理运营情况
        4.5.3 经验及不足
    4.6 汉长安城遗址
        4.6.1 遗址概况
        4.6.2 管理及运营情况
        4.6.3 经验及不足
    4.7 元上都遗址
        4.7.1 遗址概况
        4.7.2 管理与运营情况
        4.7.3 经验及不足
    4.8 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评述
        4.8.1 资金方面
        4.8.2 搬迁安置方面
        4.8.3 公众参与方面
        4.8.4 土地方面
        4.8.5 法律法规方面
        4.8.6 管理体制方面
第五章 大明宫遗址区管理运营实证分析
    5.1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及管理运营发展历程
    5.2 大明宫遗址区的管理体制
        5.2.1 管理架构
        5.2.2 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
        5.2.3 管理相关事权划分
    5.3 投融资、开发建设和遗址公园管理运营机构
        5.3.1 成立运营公司
        5.3.2 引进社会企业
        5.3.3 遗址保护区管理运营机构
    5.4 大明宫遗址保护区运营情况
        5.4.1 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年度运营成本
        5.4.2 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年度运营收入
    5.5 大明宫遗址区规划范围内城市价值提升表现
        5.5.1 房地产价格变化情况
        5.5.2 商业面积变化情况
        5.5.3 周边区域业态变化情况
    5.6 大明宫遗址区的运营情况
        5.6.1 大明宫遗址区规划范围内土地出让情况
        5.6.2 大明宫遗址区管理和运营成本与收入
    5.7 大明宫遗址区的管理情况
        5.7.1 遗址保护及历史文化价值的弘扬
        5.7.2 持续进行考古活动和理论研究
    5.8 文化遗产界对大明宫遗址保护及管理运营工作的评价
    5.9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形象的变化情况
        5.9.1 基础设施建设、公园及城市绿化情况
        5.9.2 城市形象变化情况
        5.9.3 人口安置情况
        5.9.4 服务群众情况
    5.10 大明宫遗址区管理运营评述
        5.10.1 基本经验
        5.10.2 存在问题
第六章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分析
    6.1 国际组织发展及国际宪章相关内容
    6.2 西方国家历史遗址区管理运营情况分析
        6.2.1 管理理念
        6.2.2 管理体制
        6.2.3 经营机制
        6.2.4 资金支持
        6.2.5 社会参与
        6.2.6 透明监督
        6.2.7 法律完备
        6.2.8 产权确认
第七章 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理想模式研究
    7.1 我国大遗址概况
        7.1.1 我国大遗址的特点
        7.1.2 大遗址现有管理制度介绍
        7.1.3 大遗址管理运营所取得的成绩、尴尬与无奈
    7.2 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7.2.2 相关政策和法律缺失
        7.2.3 管理体制跟不上形势发展
        7.2.4 与城市关系不够融洽
    7.3 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必须明确的十点认识
        7.3.1 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7.3.2 必须承认大遗址保护的多重目标
        7.3.3 必须坚持地方政府在大遗址保护方面的主导地位
        7.3.4 大遗址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7.3.5 必须确保大遗址要在“活的”状态下生存
        7.3.6 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7.3.7 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及管理运营必须是开放的
        7.3.8 必须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大遗址保护及管理运营领域
        7.3.9 必须坚持委托代理制是大遗址管理运营最为有效的手段
        7.3.10 必须尊重东方大遗址的土木特性和文化累积特性
    7.4 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理想模式研究
        7.4.1 树立正确的大遗址保护价值理念
        7.4.2 创新大遗址保护的管理制度
        7.4.3 运用灵活的大遗址运营机制
        7.4.4 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7.4.5 公众参与与社会投入
        7.4.6 采取灵活政策
        7.4.7 产业调整
        7.4.8 综合评定大遗址保护的效益
第八章 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运营方案设想
    8.1 大遗址区的外部影响
    8.2 管理运营宗旨
    8.3 管理运营实施原则
    8.4 管理运营体制机构
    8.5 管理运营范围
    8.6 管理运营实施步骤
    8.7 管理运营实施主体
    8.8 管理运营事权划分
    8.9 保护及管理运营投资总额
    8.10 投融资及其主体
    8.11 产业选择
    8.12 相关政策及其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1.1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历史
        2.1.2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2.2 洛阳牡丹主要栽培业现状分析
        2.2.1 生产区域分布
        2.2.2 主要栽培技术
    2.3 洛阳牡丹加工业分析
        2.3.1 洛阳牡丹加工业现状
        2.3.2 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3 洛阳牡丹产业市场供求及消费者行为分析
    3.1 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
        3.1.1 国内外牡丹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
        3.1.2 洛阳市牡丹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
    3.2 洛阳牡丹产业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3.2.1 问卷调查与数据来源
        3.2.2 消费者构成状况描述
        3.2.3 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分析
4 国内外牡丹产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4.1 国外牡丹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4.1.1 日本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4.1.2 欧洲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4.1.3 美国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4.2 国内牡丹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4.2.1 山东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4.2.2 安徽铜陵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4.2.3 甘肃兰州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4.3 国内外牡丹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4.3.1 重视牡丹育种、繁殖技术
        4.3.2 重视牡丹商品化程度高的品种培育
        4.3.3 牡丹生产、管理科学化
        4.3.4 牡丹生产高度专业化
        4.3.5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5 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策略
    5.1 强化政府职能,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发展
        5.1.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牡丹产业
        5.1.2 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激励体制
        5.1.3 加大牡丹产业信息统计工作
        5.1.4 加快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发展,打造世界级牡丹节会
    5.2 加大科研投入,走科技兴花道路
        5.2.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牡丹产业科技创新
        5.2.2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2.3 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制度
        5.2.4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牡丹产品的创新
        5.2.5 增强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5.2.6 开发牡丹资源,深化产业升级发展
    5.3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走节约、集约、高效的特色发展道路
        5.3.1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提高牡丹生产企业效益
        5.3.2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增加生产企业创新效益
        5.3.3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增强生产企业的竞争效益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一

(9)HA集团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营销管理理论
    2.2 战略管理理论
    2.3 营销战略理论在房地产市场的应用
3 HA地产集团的环境分析
    3.1 HA地产集团概况
    3.2 基于PEST模型的HA集团环境分析
    3.3 洛阳房地产市场分析
4 HA地产集团营销战略制定
    4.1 HA集团战略目标现状分析
    4.2 HA集团营销战略规划
    4.3 HA集团营销战略选择
    4.4 HA集团营销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5 HA地产集团营销案例分析
    5.1 项目简介
    5.2 项目定位
    5.3 产品策略
    5.4 价格策略
    5.5 促销策略
6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论文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洛阳半岛明珠小区项目市场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框架
2 房地产市场定位相关理论
    2.1 房地产STP理论
        2.1.1 STP理论的产生
        2.1.2 房地产STP理论应用过程
    2.2 房地产项目SWOT分析法
3 洛阳半岛明珠小区市场细分
    3.1 项目简介
    3.2 宏观环境调查
        3.2.1 洛阳市城市概况
        3.2.2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3.2.3 洛阳市宏观经济情况
    3.3 房地产市场调查分析
        3.3.1 洛阳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3.3.2 洛阳市房地产市场供需分析
    3.4 项目区域调查
        3.4.1 区域板块调查
        3.4.2 项目宗地调查
        3.4.3 竞争楼盘调查
    3.5 市场细分
        3.5.1 细分变量分析
        3.5.2 选定细分市场
4 洛阳半岛明珠小区目标市场选择
    4.1 消费者调查及分析
        4.1.1 置业地域调查
        4.1.2 消费者特征调查
        4.1.3 置业偏好调查
        4.1.4 消费者特征汇总
    4.2 目标市场选择
        4.2.1 目标市场评估
        4.2.2 市场模式选择
        4.2.3 选择目标市场
5 洛阳半岛明珠小区项目市场定位
    5.1 项目SWOT分析
        5.1.1 项目因素分析
        5.1.2 内外因素组合分析
        5.1.3 综合确定方案
    5.2 项目AHP 法分析
        5.2.1 AHP 法原理与运用步骤
        5.2.2 产品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
        5.2.3 建立因素比较矩阵
        5.2.4 计算因素相对权重
        5.2.5 层次总排序计算及方案选优
    5.3 市场定位
        5.3.1 客户定位
        5.3.2 产品定位
        5.3.3 形象定位
        5.3.4 营销策略
        5.3.5 推广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及取得成果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附录

四、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风险演化仿真研究[D]. 王雨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旅游型海岛游客与岛民时空间行为研究 ——以长海县为例[D]. 郑小玲.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研究[D]. 魏莉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5]基于人居环境视角的城市广场时空分异及机理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高家骥.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5)
  • [6]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7]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D]. 马建昌. 西北大学, 2015(12)
  • [8]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邢岩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9]HA集团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章凤. 西北大学, 2011(05)
  • [10]洛阳半岛明珠小区项目市场定位研究[D]. 孙笑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洛阳市公务员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