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龙岗碧岭生态村(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婷[1](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程瑶[2](2017)在《深圳坪山新区社区公园调研与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时期,设立城市新区是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结构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目前,有很多城市正处于城市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探索阶段,其中社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绿地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坪山新区35个社区公园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针对坪山社区公园现状问题的发展策略,为坪山新区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园系统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本文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坪山新区社区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现状,总结其已有的成就和尚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发展目标和规划条件对坪山新区社区公园的未来进行整体研究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实施途径。通过基础调研,发现坪山新区社区公园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公园规划方面,社区公园有效服务距离较小,未能全面覆盖居民区,尚有一些公园服务盲区。(2)公园建设方面,地形处理较单一,平地为主,竖向景观不足,水景较少;入口位置处理不当影响公园可达性。(3)造园工程方面,园路铺装形式简单,施工质量较差。(4)绿化种植方面,多数公园绿地率在40-65%之间,广场类公园绿地率大多低于40%。(5)公园配套设施方面,标识系统不完善,缺乏康体健身器材、儿童游戏设施、灯具、垃圾箱等。区内各个社区公园建设时间不同,水平参差,除少数新建公园场地较大,功能和设施齐全外,大多数社区公园普遍存在着功能分区混乱、园内景观缺乏特色、配套设施维护较差等问题。有少数社区公园面积较小,但做到了场地活动功能复合化,分时间段使用不同功能。针对深圳市坪山新区的社区公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完善全区公园体系规划,落实公园体系规划;(2)全面整合绿地资源,优化公园的服务范围;(3)营造社区公园特色景观,分区规划公园景观,营造特色文化、乡土景观;(4)提升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社区公园的建设水平,提高建设标准,加强机构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公园管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坪山新区昂俄社区公园和碧岭社区公园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和示范性设计,将昂俄社区公园改造成以社区儿童公园,将碧岭社区公园改造成以社区运动公园。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充分的现场调研,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新区社区公园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示范性设计,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化策略与实施方案。
黄薇妮[3](2016)在《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方法,是实行农业转型升级和农科教结合及集约化形式的有效载体。现代农业园区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要改变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圳是全国首个没有农村、农民建制的城市。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扩张,深圳农业土地等资源十分紧缺,这就决定了深圳不可能像其他地区仍能保证有大片稳定的农业用地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深圳农业不可套用其他地区都市农业的模式,而应该发展具有“深圳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农业。本文选取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作为案例开展研究,以“科技、生态”为主旨,将农业、科技、景观、生态资源整合,提出适宜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文献检索和研究,对现代农业园区、观光农业、生态游憩、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等研究概念进行界定和释义,阐述与本文论题直接相关的休闲游憩理论、观光农业理论、生态规划理论和健康生活理论。2)开展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实践,从策划定位、规划布局、功能设施、旅游线路等方面进行论述。3)总结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特点和方法,将生态资源、科技展示与旅游设施规划建设相结合阐述重要的规划原则和实践方法。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在功能定位、项目选址、生态营造和建筑风格定夺等方面均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研究,力争在资源保护中走出生态经济创新的发展道路。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力推动广东省现代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对广东省乃至南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梁进,李欢[4](2007)在《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文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深圳市龙岗区农技中心的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现状,针对园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谷少传,林跃兴[5](2006)在《超级稻示范推广五年内完成》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记者谷少传通讯员林跃兴)昨日上午,龙岗坪山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内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精神矍铄,和副市长梁道行、龙岗区委书记李铭、区长余伟良等嘉宾一起,参加超级杂交稻实验楼奠基仪式并对超级杂交稻进行了现场观?
白丽苹[6](2006)在《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并被确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生态省建设是在省域范围内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生态产业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点,其中生态农业又是整个生态产业的基础,所以文明生态村作为生态农业的实践载体显得的尤为重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试图从生态经济这个全新的角度研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从而提出了文明生态村这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模式。论文主要从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角度来考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背景——生态省的建设、建设的主要内容、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及其方法的选择、文明生态村个案分析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介绍了文明生态村建设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简要概述了关于文明生态村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最后说明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生态省建设。首先从经济发展经历的五个阶段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论述生态省建设的原因,其次论述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概况,包括国内外生态经济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两个部分,最后阐述了我国生态省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现状,包括生态省建设的经济学解释与生态省建设的法制保障体系、投资保障体系、科技保障体系等的制度建设。第三部分文明生态村建设。首先是从循环经济及农村自身情况的角度提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背景,又分别从生态农业、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等方面论述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意义。其次是阐述文明生态村的内涵及特征,文明生态村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乡村,在其建设过程中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一般农村相比具有经济结构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人居环境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融为一体的特征。再次论述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分别阐述了生态产业、生态人居、
毕国学,蓝必华,蔡振山[7](2005)在《龙岗将成最适合居住生态城区》文中指出【本报讯】12月2日,历经3年创建,龙岗区终于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喜讯传来,全区上下一片欢腾。远在美国进行工作考察的龙岗区委书记李铭专门打来电话,对为创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规划高标准创生态示范区 龙岗?
蓝必华,李琼芳,邱刚,甘霖[8](2005)在《人人参与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文中指出$T龙岗,深圳美丽的后花园。青山碧海赋予了龙岗优美的自然景观,这里拥有深圳第二高山七娘山以及马峦山、排牙山等,拥有深圳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区域──大鹏半岛,海岸线长137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1.5%,水源涵养?
朱跃龙[9](2005)在《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农村是农村全面生态化发展的理想模式,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实现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本文以中心村为研究单元,对生态农村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构建了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京郊平原区发展生态农村的思路与对策,并以两个中心村为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京郊平原区农村的发展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研究:(1) 阐述了生态农村的内涵与特征;(2) 从庭院、村落、农业、经济、社会五个子系统层次,研究了生态农村复合系统的结构,并认为其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的内部功能以及旅游、教育、示范的外部功能;(3) 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自然平衡、人居绿色、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生态农村评判标准,从灰箱系统的角度提出了“3R”材料与可再生能源的输入标准、物质循环畅通的生态过程标准、绿色产品与服务的输出标准;(4) 从生态农村建设的角度,构建了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村发展模式框架,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概念设计;(5) 将生态农村划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住区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保育型、生态家园型等五种一般模式类型;(6) 把生态农村的发展水平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实证研究:(1) 分析了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的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2) 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型、休闲观光型、生态农业基地型等三种京郊平原区发展生态农村的模式类型,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布局划分;(3) 把京郊平原区建设生态农村的过程分为典型建设、示范推广、全面推进三个阶段;(4) 对通州区大营村和大兴区留民营村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两个村建设生态农村的具体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周琼,梁广文,曾玲[10](2005)在《几种植物提取物和药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苍耳提取物和合果芋(白蝴蝶)提取物以及常用天然药剂机油乳剂和 0. 3 %印楝素乳油对桃蚜和萝卜蚜实验种群的影响,两种提取物和药剂对桃蚜一龄若蚜的影响依次为: 0 3 % 印楝素乳油 (2 000×) >苍耳提取物(DW 0 04g·mL-1 ) >机油乳剂(400 ×) >白蝴蝶提取物(DW 0 04g·mL-1 ),对萝卜蚜一龄若蚜的影响依次为: 0. 3 %印楝素乳油(2 000×) >机油乳剂 ( 400×) >苍耳提取物 (DW 0. 04g·mL-1 ) >白蝴蝶提取物(DW 0. 04g·mL-1 );苍耳提取物对萝卜蚜实验种群有明显干扰控制作用,处理后萝卜蚜下代的种群增长量仅为对照的 24. 9 %;此外,苍耳提取物可延缓桃蚜和萝卜蚜的生长发育进程,使发育历期延长,对桃蚜的作用效果比对萝卜蚜的作用效果强;白蝴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实验种群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并可延长桃蚜的发育历期。
二、深圳龙岗碧岭生态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龙岗碧岭生态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1.1 水土保持概念 |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
4.2.1 治理规划原则 |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
4.3.1 理念及目标 |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4.3.4 管理运行 |
4.3.5 绩效考核制度 |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
4.4.3 生态自然修复 |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基本情况 |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
5.4.3 主要技术措施 |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
5.4.5 分析与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附录2 |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深圳坪山新区社区公园调研与景观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研究概念 |
2.1.1 城市新区 |
2.1.2 社区公园 |
2.1.3 景观优化 |
2.2 国外城市社区公园研究概况 |
2.3 国内城市社区公园研究概况 |
3 坪山新区社区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
3.1 社区公园建设现状 |
3.1.1 公园规模 |
3.1.2 地形与水体 |
3.1.3 公园出入口及公园道路 |
3.1.4 公园铺装 |
3.1.5 公园建筑 |
3.1.6 公园绿化状况 |
3.1.7 公园设施 |
3.2 社区公园使用情况 |
3.2.1 使用人群分析 |
3.2.2 使用情况分析 |
3.2.3 公园需提供的场地、设施分析 |
3.2.4 园容园貌分析 |
3.2.5 满意度分析 |
3.3 社区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坪山新区社区公园景观优化策略 |
4.1 完善全区公园体系规划 |
4.1.1 落实公园体系规划及指标 |
4.1.2 全面整合绿地资源,构建完整公园体系 |
4.1.2.1 明确公园用地性质和公园的属性,加快城市公园整体建设水平 |
4.1.2.2 制定社区公园特色景观提升计划,社区公园从服务型转化为特色主题型 |
4.1.2.3 公园体系构建应结合坪山河流域规划和绿道网规划,建设生态公园群 |
4.1.3 优化公园服务范围,实现公园均匀化布局 |
4.2 营造社区公园特色景观 |
4.2.1 分区规划景观特色 |
4.2.2 特色文化景观 |
4.2.3 乡土植物和乡土景观的营造 |
4.3 提升公园建设管理水平 |
4.3.1 提升公园建设水平 |
4.3.2 提高公园建设标准 |
4.3.3 加强公园管理机构 |
4.3.4 增加公园建管资金和人才投入 |
4.3.5 鼓励公众参与实施信息化管理 |
5 坪山新区社区公园景观提升设计研究实例 |
5.1 昂俄社区公园景观提升设计 |
5.1.1 基地现状分析 |
5.1.2 景观提升方案 |
5.2 碧岭社区公园景观提升设计 |
5.2.1 基地现状分析 |
5.2.2 景观提升方案 |
6 讨论与结论 |
6.1 问题讨论 |
6.2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3)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
2.1 主要研究概念 |
2.1.1 现代农业园区 |
2.1.2 观光农业 |
2.1.3 生态游憩 |
2.1.4 生态规划 |
2.1.5 生态设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休闲游憩理论 |
2.2.2 观光农业理论 |
2.2.3 生态规划理论 |
2.2.4 健康生活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2.4 相关案例借鉴 |
2.4.1 国外现代农业园发展经验 |
2.4.2 台湾农业在产学研和观光方面的建设成果 |
3 广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状况 |
3.1 现代农业园发展模式 |
3.3.1 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模式 |
3.3.2 政府引导、院地合作模式 |
3.3.3 企业自运营的园区模式 |
3.3.4 农民自发、政府推动的园区模式 |
3.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 |
3.3 典型案例剖析 |
3.3.1 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3.3.2 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 |
3.3.3 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4 深圳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 |
4.1 规划背景与指导思想 |
4.1.1 规划背景 |
4.1.2 指导思想 |
4.2 园区现状及发展评价 |
4.2.1 园区现状 |
4.2.2 发展评价 |
4.3 市场分析与规划定位 |
4.3.1 产品市场分析 |
4.3.2 规划定位 |
4.4 规划理念与规划目标 |
4.4.1 规划理念 |
4.4.2 规划目标 |
4.5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4.5.1 总体布局 |
4.5.2 功能分区 |
4.6 景区内容与设施规划 |
4.6.1 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孵化区 |
4.6.2 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区 |
4.6.3 休闲度假区 |
4.6.4 生态风景林区 |
4.6.5 综合服务区 |
4.6.6 旅游线路规划 |
4.6.7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4.7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
4.7.1 投资估算 |
4.7.2 效益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5.1 问题讨论 |
5.2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生态省建设 |
2.1 生态省的由来 |
2.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概况 |
2.3 生态省的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 |
3 文明生态村建设 |
3.1 文明生态村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3.2 文明生态村的内涵及特征 |
3.3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3.4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 |
4 文明生态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4.1 文明生态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4.2 文明生态村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构成 |
4.3 评估模型与方法选择 |
5 文明生态村个案调查研究 |
5.1 肥城市潮泉镇柳沟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具体情况 |
5.2 肥城市潮泉镇柳沟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启示 |
5.3 肥城市潮泉镇柳沟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
5.4 肥城市潮泉镇柳沟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发展对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9)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生态农村的系统分析与评判 |
2.1 生态农村的基本界定 |
2.2 生态农村的内涵及特征 |
2.3 生态农村的系统结构与功能 |
2.4 生态农村的评判标准 |
第三章 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
3.1 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3.2 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的要素设计 |
3.3 生态农村的一般模式类型 |
3.4 生态农村的发展阶段 |
第四章 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的发展与对策 |
4.1 京郊平原区发展生态农村的现实背景分析 |
4.2 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的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 |
4.3 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五章 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
5.1 通州区大营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
5.2 大兴区留民营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深圳龙岗碧岭生态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深圳坪山新区社区公园调研与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 程瑶.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设计研究[D]. 黄薇妮.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4]深圳市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 梁进,李欢. 农业网络信息, 2007(04)
- [5]超级稻示范推广五年内完成[N]. 谷少传,林跃兴. 深圳特区报, 2006
- [6]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D]. 白丽苹.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7]龙岗将成最适合居住生态城区[N]. 毕国学,蓝必华,蔡振山. 深圳商报, 2005
- [8]人人参与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N]. 蓝必华,李琼芳,邱刚,甘霖. 深圳特区报, 2005
- [9]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 朱跃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几种植物提取物和药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生长发育的影响[J]. 周琼,梁广文,曾玲. 中国蔬菜,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