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讲课”的理论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讲课”的理论分析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说课"的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大路[1](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钟晓露[2](2021)在《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构成要素,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测量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水平,检验在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方法:利用文献法,访谈法搜集和总结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要素,德尔菲法、问卷法确定最终的胜任力要素,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采用问卷法,将自编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发放并回收,结合数理统计法,删除部分不恰当题项,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并检验信效度,通过SPSS软件对不同变量间的胜任力水平做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1)前期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体育教师教育者的19项胜任力要素,初步构建出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理论模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要素和确定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维度,然后执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最终构建出职业态度、个人特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4个维度,立德树人、仁爱之心、爱岗敬业、角色认同、自信、细致耐心、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改革认知、教资备考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人力沟通能力13个胜任力要素构成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2)自编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通过三轮的专家访谈,确定了67个题项的初测问卷,经过探索和验证之后,最后保留25个题项,形成最终问卷,并通过信效度的检验,证明此问卷可有效适用于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类型的研究。(3)采用《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对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进行调查,以五个不同变量跟总分、维度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性别、授课类型在维度得分上的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性不显着,但在不同教龄、不同学历以及不同职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由4个维度和13个二阶因子构成。(2)不同教龄、学历、职称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3)编制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调查问卷》适用于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水平调查。

陈纵[3](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金桂琳[4](2020)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响应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学校体育改革效率,教育部于1997年开展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9届。本文以历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功大赛的基本竞赛现状,结合办赛目的与目标对大赛比赛项目设置进行剖析,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大赛赛制有待完善,存在备赛时间较长、参赛程度低等问题。参赛学校存在明显差距,一定程度影响参赛的积极性,被抽选的参赛队员拥有较长的备赛时间,且未能达到全员参与,检查评估办学质量的效果大打折扣;(2)比赛项目设置大程度上依附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在与实际体育教学的结合程度上略有逊色。大赛的实际内容更像是一场“期末考试”,而非基本功比赛,未能更全面地反映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3)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任务较重,仍缺少教育学的相关内容,且运动技术技能中也有各个项目的基础理论、裁判、竞赛组织知识等不能通过运动技术比赛进行考核的内容,需要借助卷面体现具体要求。(4)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逐渐结合实践,但在题型、微课与英语的比赛方式上未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微课属教育教学能力基本功的比赛,大赛没有强调例如队列口令的运用、队形的调动、讲解示范面的切换等体育教学基本能力。(5)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相对较全、整体内容较多,但对于目前备赛压力较小的赛制来看略显简单,运动技术技能的考察局限于体能与运动效果,大赛的评分方式缺少对美观度与标准化的要求。(6)大赛的比赛项目内容比例基本合理,队列及其他项目的占比偏少,全国大赛对于省级大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并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通过对大赛赛制的调整,提高大赛的实际广度、普及度、参与度;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体育教学实践现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在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中加入教育学内容以及理论课程外的体育基础知识;增加主观题型与应用题型的比重,对微课的评价提出更详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并增加技术评价;结合办赛目的与赛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与占比。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彭金根[6](2020)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学评价改革工作的积极推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落实到各学科、专项中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已变得刻不容缓。田径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无论在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当前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的结构要素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教学大纲分析,得出目前体育院校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有以下不足: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上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在评价方法上强调总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且教师过于集权。(2)运用三轮专家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个层次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55个,整个指标体系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需具备的专项能力要求。(3)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百分比权重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在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一级指标中,专项运动技能权重为0.420、教学能力权重为0.282、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权重为0.170、训练能力权重为0.087、科研能力权重为0.041,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在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及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所占比重最少,但科研能力也是构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要素。(4)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现状问题给出如下优化评价方案构想: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通过设立多级专项课程考察,缩短评价周期加大考核频次,建立连续、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优化评价主体,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将自评和他评结合;优化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紧扣田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的评价,也要重视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张雯静[7](2020)在《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进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查与探究,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6大因素,根据实地调研走访情况总结出安徽省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实施、发展及改革路径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为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通过阐述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所设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是站在全方位的体育教育角度思考的,符合表演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其专业的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上与《国标》标准趋于一致,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体育舞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根据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标准,结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自身特点,同时要针对人才的兴趣与就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来确立。2、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基本上能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的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核心,其中安徽工程大学和阜阳师范大学开设的核心科目和选修科目数量最多,种类较全,阜阳师范大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开展的最好,值得借鉴。3、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分科课程教学形态合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开展最好的是安徽工程大学,其开设的“运动竞赛”项目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要加强体育舞蹈社团及俱乐部等课堂延伸课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及规章制度,推动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实施,使显、隐性课程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教师存在着职称结构不理想,科研能力偏弱,职后教育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不合理现象。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需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建设。5、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招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毕业生就业相关度高,但也存在着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男女比例失衡,艺考制度的缺失等不合理现象;“专业技能的欠缺”是目前毕业生面临就业时最大的困难,人才职业化素养有待提高。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保障学生“进口”与“出口”,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质量体育舞蹈人才,是安徽省八所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目标。6、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是多因素的,归纳为:环境因子、认知因子、动机因子、教师因子、保障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对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培养人才起到制约作用。

郭家骏[8](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崔潇[9](2019)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教材优化是指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使其变得更优秀,更适合现阶段国家和学校的需求。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环节,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优秀教师的主要基地,为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结构的对比分析,在整合前人教材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进行优化处理。从而使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更好地指导教学,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查阅并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对教材的设计理论、结构要素,体育教学技能的分类、训练模式、教材等理论进行了概述;参照高等院校精品优秀教材的标准,对所选定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体育微格教学》和《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的教材结构(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再根据三年来一直辅助教师教授该学科的实践经验以及专家的意见,对教材的结构(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提出优化设想;并通过特尔菲法最终确定了优化后的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内容纲目,确保了训练流程的合理性;为本研究教材的优化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初步界定了体育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优化的概念。(2)教材的形式结构趋于成熟、稳定的发展趋势。封面设计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章节名基本能够表达出本章要学习的内容;附有丰富学生知识的参考文献。但教材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内容前后呼应有些模糊;教材的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对图片、照片、视频的插入。(3)教材的实质结构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体育教学技能分类不同,以及教材内容的选择不统一,致使教材没有统一的概念体系;理论知识偏多,对体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和过程讲解比较宏观,从而降低了教材的实用性。(4)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提出优化设想,以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指导思想,依据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在教材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优化后的教材纲目,分为:基本体育教学技能篇、其它体育教学技能篇和体育教学技能训练篇三个模块;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三级管理制训练”流程和技能评价量表;为提高教材的可视性,提出对教材配以影像资料的设想,并以导入技能为例,编写案例并录制视频;为今后教材编写奠定基础。(5)研究局限性,其客观原因在于对此领域的研究较少,可参考的资料有限。主观原因在于自身的研究水平、知识掌握有限,导致对教材的分析不够全面具体,优化后的纲目不够详细;时间有限,在对教材配以影像资料的设想中,只对导入技能进行了视频录制。

严欢[10](2019)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是其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石。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一部分。那么,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也能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最终促进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国防教育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将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科研能力、与国防教育科研能力相关的国防教育专业认知能力、国防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之后,本研究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国防教育专业认知能力欠缺;国防教育科研能力中获取学术前沿与科研信息能力、文献整理与运用能力良好,但其发现科研问题的能力、课题组织与实施能力与落实科研过程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国防教育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需得到提升。本研究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形成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以深入了解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现状与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一是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应自觉自为提升自我科研能力;二是高校为国防教育教师科研创设适当的科研环境;三是国防教育教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国防教育的关注;四是紧密围绕学科建设,进行学科内外部建制研究,构建学科平台。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说课"的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说课"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师教育者研究
        1.2.2 体育教师教育者研究
        1.2.3 胜任力研究
        1.2.4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胜任力
        1.3.2 体育教师教育者
        1.3.3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5.5 德尔菲法
2 模型的构建
    2.1 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2.1.1 模型构建的原则
        2.1.2 模型构建的步骤
    2.2 确定胜任力模型要素
        2.2.1 胜任力要素的提取
        2.2.2 胜任力要素的确定
3 探索与验证
    3.1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评问卷编制与发放
        3.1.1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评问卷的编制
        3.1.2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评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 项目分析
        3.2.1 总分极端组分析一临界比率(CR)
        3.2.2 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检验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前提条件分析
        3.3.2 公共因子提取
        3.3.3 因子命名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1 模型拟合
        3.4.2 模型评价
        3.4.3 模型修正
        3.4.4 模型解释
    3.5 信效度检验
        3.5.1 效度检验
        3.5.2 信度检验
    3.6 讨论
        3.6.1 与高校教师教育者通用胜任特征模型对比分析
        3.6.2 与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对比分析
4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1.2 总分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不同变量间的胜任力水平比较
        4.2.1 性别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2 授课类型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3 学历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4 职称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5 教龄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5 小结
    5.1 结论
    5.2 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附录二 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的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三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一)论文
    (二)课题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的需要
        1.1.2 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具有扎实基本功的体育教师
        1.1.3 全国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基本功大赛的研究
        1.4.2 其他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对比分析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功大赛发展现状分析
        3.1.1 基本功大赛的参与程度分析
        3.1.2 基本功大赛的竞赛规程分析
    3.2 基本功大赛的目的与目标
        3.2.1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2.2 评估检查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体教专业综合改革与发展
        3.2.3 培养一批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体育教师
    3.3 基本功大赛比赛内容设置分析
        3.3.1 基本功大赛中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设置分析
        3.3.2 基本功大赛中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设置分析
        3.3.3 与省级基本功大赛项目对比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赛制有待完善,存在备赛时间较长、参赛程度不高等问题
        4.1.2 项目设置大程度依附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
        4.1.3 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任务较重且有待完善
        4.1.4 基础理论知识比赛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具体要求
        4.1.5 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略显简单且缺少技术评价
        4.1.6 比赛项目比例整体合理,对省级大赛有参考作用
    4.2 建议
        4.2.1 调整大赛赛制,提升比赛影响力与普及度
        4.2.2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现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
        4.2.3 加入教育学内容以及理论课程外的体育基础知识
        4.2.4 更替题型比重,对微课的评价提出更详细的要求
        4.2.5 进一步完善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并增加技术评价
        4.2.6 结合办赛目的与赛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与占比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致谢

(6)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力
        2.1.2 专项能力
        2.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
        2.1.4 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系统评价理论
    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
    2.4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
        2.4.1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
        2.4.2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
    2.5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研究
        2.5.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结构的研究
        2.5.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培养的研究
        2.5.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的研究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
        2.6.1 国内相关研究
        2.6.2 国外相关研究
    2.7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参考依据
        4.1.1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目标分析
        4.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4.1.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分析
        4.1.5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的不足
    4.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构建流程
        4.2.2 构建原则
        4.2.3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4.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体系
    4.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权重的确定方法
        4.3.2 计算指标权重
        4.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方案优化构想
        4.4.1 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
        4.4.2 优化评价主体,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4.4.3 优化评价内容,紧扣田径教学目标系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7)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现实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学校
        2.1.2 体育舞蹈
        2.1.3 人才培养
        2.1.4 课程
    2.2 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2.2.1 国外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2.2.2 国内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人才培养概况
        4.1.1 体育舞蹈专项开设的专业名称及开设时间
        4.1.2 人才培养目标
        4.1.3 人才培养规格
    4.2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形态分析
        4.2.1 课程结构
        4.2.2 体育舞蹈分科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
        4.2.3 体育舞蹈教学形态分析
    4.3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现状与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4.3.1 体育舞蹈本科生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4.3.2 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4.3.3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4.3.4 用人单位对体育舞蹈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调查及相关课程涉及
    4.4 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教师基本情况
        4.4.1 教师年龄与教龄
        4.4.2 教师学历与职称结构
        4.4.3 教师专业素质
        4.4.4 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4.5 影响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实施的因子分析
        4.5.1 环境因子
        4.5.2 认知因子
        4.5.3 动机因子
        4.5.4 教师因子
        4.5.5 保障因子
        4.5.6 学生因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设立科学、明确的符合学生及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5.2.2 保障高校招生质量,招生结构合理化,完善艺考统考制度
        5.2.3 加强体育舞蹈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5.2.4 优化体育舞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5.2.5 加强学校支持力度,领导重视程度及硬件设施的保障机制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教材的相关研究
        1.1.2 教学技能相关研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教材的相关研究
        1.2.2 体育教材相关研究
        1.2.3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相关研究
        1.2.4 体育教学技能教材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对比分析法
        2.2.3 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学技能相关研究概述
        3.1.1 体育教学技能的定义
        3.1.2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
        3.1.3 体育教学技能教材优化
    3.2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的基本概况和结构比较
        3.2.1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的基本概况
        3.2.2 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的结构比较
    3.3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编写体例有待完善
        3.3.2 照片图片少
        3.3.3 内容体系不统一
        3.3.4 内容编排顺序不规范
        3.3.5 技能训练的实用性低
    3.4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优化设想
        3.4.1 教材优化的指导思想
        3.4.2 教材优化的理论依据
        3.4.3 教材优化的原则
        3.4.4 教材优化的处理
        3.4.5 教材呈现方式的优化--配以影像资料
        3.4.6 教材优化后的特点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构想
第二章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理论概述
    第一节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组成结构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实证调查
    第一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访谈情况分析
    第二节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编制
    第三节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案例分析
    第一节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国防教育科研能力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与国防教育科研能力相关的国防教育专业认知能力案例分析
    第三节 与国防教育科研能力相关的国防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案例分析
第五章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高校国防教育教师自觉自为提升科研能力
    第二节 高校为国防教育教师科研工作创设适当的科研环境
    第三节 国防教育教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国防教育的关注
    第四节 紧密围绕学科建设,进行学科内外部建制研究,构建学科平台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说课"的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研究[D]. 钟晓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研究[D]. 金桂琳. 苏州大学, 2020(03)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彭金根.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7]安徽省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D]. 张雯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9]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技能训练教材优化研究[D]. 崔潇.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科研能力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D]. 严欢.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讲课”的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