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肥在高寒地区作物的应用效果初报

高肥在高寒地区作物的应用效果初报

一、肥力高在高寒地区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甄玉鑫[1](2021)在《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认为陇东旱塬(也指董志塬)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面,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粮产区。但是当地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结构已逐渐不能满足居民食物结构多元化的需求,也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草田轮作、协同发展粮草畜产业,是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的重要途径。但是陇东地区雨水资源不足,种植饲草对土壤水分养分平衡的影响效应还不确定。因此,本研究以陇东地区常用的4种一年生饲草作物(饲用玉米(Zea mays)、谷子(Panicum milliaceum)、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作物及播种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于2019-2020年在甘肃庆阳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饲用玉米单作、谷子单作、燕麦单作、箭筈豌豆单作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测定并分析了饲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土壤水分、土壤氮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C4作物(饲用玉米和谷子)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C3作物(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P<0.05)。2019和2020年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分别为28.6和24.5 t hm-2,粗蛋白产量分别为2.3和1.8t hm-2,为所有处理中最高。2019年C3作物中燕麦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比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分别高3.5和2.9 t hm-2,而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粗蛋白产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020年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比燕麦和箭筈豌豆高1.7和1.9 t hm-2,箭筈豌豆单播的粗蛋白产量最高。(2)2019年饲草作物生长季末期,燕麦/箭筈豌豆处理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比饲用玉米、谷子、燕麦和箭筈豌豆高5.9%、4.7%、1.2%和0.6%。2020年饲用玉米土壤含水量依然为最低,比谷子、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低30.0%、25.9%、22.5%和28.9%。2019年饲用玉米的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469.6 mm和61.1 kg hm-2 mm-1;燕麦的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6.9 kg hm-2 mm-1)。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耗水量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降低18.4%和20.0%,水分利用效率均介于燕麦单作和箭筈豌豆单作之间。2020年饲用玉米的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依然为最高,分别334.1 mm和74.7 kg hm-2 mm-1;箭筈豌豆的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4 kg hm-2 mm-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的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燕麦提高19.4%和35.1%。(3)2019年燕麦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42.2 kg kg-1,比饲用玉米、谷子、箭筈豌豆以及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分别高27.1%、120.6%、61.1%和45.6%。2020年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00.6 kg kg-1,谷子最低(88.8 kg kg-1)且显着低于其他作物(P<0.05)。2019年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为96.8 kg kg-1,其次是谷子(83.5 kg kg-1)、箭筈豌豆最低(33.5 kg kg-1)。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显着高于燕麦单播和箭筈豌豆单播(P<0.05)。2020年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同样是燕麦/箭筈豌豆混播(87.0 kg kg-1),其次是饲用玉米(84.4 kg kg-1),箭筈豌豆单播最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氮素利用效率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高34.5和52.4 kg kg-1。综上,本试验研究的几种一年生饲草作物在饲草生产、水分利用和氮素利用方面各有优势,可以用于陇东旱塬区粮草轮作系统的构建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耗水需肥量大,可能会对后茬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与单作相比可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粮食作物的水肥消耗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饲草作物,农业系统尺度不同饲草与粮食作物的轮作效应及粮草轮作模式优化还需通过试验和模型模拟等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准[2](2020)在《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设人工草地是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促进粮食、经济和饲用作物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新疆地区的优势产业,也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政策的相继实施,新疆畜牧产业正由传统游牧向半定居、定居的农区畜牧业转变。由于这一地区过去是典型的游牧发展模式,缺乏饲草生产的相关配套栽培技术。所以,研究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高产、优质饲草的栽培技术对新疆北部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麦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分布范围广,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大麦全株干草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粗纤维含量,是干旱地区优质的冬季牲畜饲料。目前新疆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为啤用大麦,青贮大麦由于其用途与啤用大麦不同,关注指标也不相同,这势必引起两者在栽培技术上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实验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不同刈割时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时期和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氮肥利用率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提出青贮大麦在新疆北部地区高产、优质栽培和青贮利用的技术。结果:(1)随着刈割期的推迟,全株大麦干物质含量和干草产量显着性增加,P13-3蜡熟期干草产量显着性高于其它时期,参试的4个品种中P13-3在蜡熟期干草产量最大,达到14731kg/hm2。随着刈割期的推后,4个春性大麦品种干草中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着性下降,垦啤麦13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上升,大麦营养品质最佳时期为抽穗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大麦青贮后乳酸、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性下降,pH值上升,垦啤麦13和P13-3灌浆10d的大麦发酵品质显着性高于抽穗期和灌浆期。(2)提高种植密度会显着降低P14-22和P13-3的茎、叶比例,增加穗比例,但对垦啤麦13则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大麦鲜重在中密度下最大,大麦干物质含量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中密度和高密度下的大麦干物质产量并没有显着差异。增加种植密度会提高P14-22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P13-3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大麦种植密度对大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没有显着性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后大麦pH值以及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品种对大麦青贮品质有着显着性影响,4个品种中垦啤麦13青贮后品质最好。(3)随着播期的推迟,青贮大麦生育期大幅度缩短,B3播期的生育期较B1播期缩短22-23天。晚播会显着降低大麦干草产量,4个品种(系)干草产量晚播比早播降低15.2%-24.2%,垦啤麦13降幅最大。推迟播种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茎、穗比例下降,叶比例上升。晚播显着影响了大麦青贮原料品质,使P13-3和甘啤4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上升、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导致P13-3的粗蛋白含量显着性下降、甘啤4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显着上升。播期对青贮品质影响因品种而异,晚播使青贮甘啤4号的pH值、氨态氮含量下降,乳酸含量上升,对其他2个品种无显着性影响。(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大麦品种的株高和总茎数显着性增加,茎粗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施氮量下的阈值大小为总茎数>株高>茎粗。增加施氮使垦啤麦13茎、叶比例降低,穗比例增高,对甘啤4号无显着性影响。增加施氮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干草产量显着性增加,N160处理下最大,较N0处理增收76.1%和148.7%。施氮使2个品种大麦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垦啤麦1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显着性降低。2个品种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N80处理下最大。结论:推迟刈割时间(抽穗期-蜡熟期)增加了大麦的干草产量,降低了干草品质,使青贮品质先增加后降低,最佳刈割时间为灌浆10d。增加播种密度使大麦产量增加,品质降低,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方面,375万株/hm2(中密度)较好。推迟播期使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品质变差,适当条件下,大麦应当早播。增加施氮量使产量增加,品质增加,氮肥利用效率下降,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和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大麦,大麦施氮量为80kg/hm2较为适宜。

朱洪江[3](2020)在《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种植中一种典型的土传根茎类病害,此病害发生范围广,防治困难,一旦大面积发生便会对烟草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发生严重地区,烤烟甚至绝收,是如今限制烟草生产,阻碍烟草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农业烟草生产过程中,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方法有轮作、抗病品种选育等,但主要防治手段还是依赖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在根茎类病害防治上应用广泛的一种防治手段,生防微生物因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容易获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本身具有绿色无污染,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本研究主要通过在烟草青枯病发病区域的健康地块健康烟株采集根际土壤,采用稀释涂布的方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生防菌哈茨木霉TMN-1,评估了分离菌株对烟草生长及烟草青枯病的生物活性,并结合室内及田间防治青枯病发病情况,通过软件统计,从而明确了分离菌株对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理及效果。为生防菌株哈茨木霉TMN-1在烟草根茎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1.分离、纯化、鉴定出一株哈茨木霉菌株,明确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得到了实验菌株,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通过ITS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落初期为白色,菌丝絮状或丝状,由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生长,菌落后期为绿色孢子簇密实围绕接菌点呈环状或同心圆分布;分生孢子梗主轴和各分支末端瓶梗3-5个轮状排列;瓶梗安瓿型或烧瓶型,顶部下方缢缩变细呈细颈,顶端产孢;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浅绿色,边缘光滑无凸起。形态学特征与木霉属哈茨木霉相同;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Hypocrea lixii同源性为100%,再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分离菌株鉴定为木霉属的哈茨木霉并命名为哈茨木霉TMN-1。在得到纯化的菌株基础上,本研究继续开展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生长的影响。采用浸种法在平板上检测了不同浓度的木霉孢子悬浮液(1×108孢子数/mL、1×107孢子数/mL、1×106孢子数/mL)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烟草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继而在以上浓度的基础上采用灌根的方式探究了该浓度下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经过不同浓度的木霉孢子悬浮液浸泡后,可以显着地提高烟草种子的发芽势(P<0.05),烟草种子在60 h后达到发芽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22.03%、22.92%、20.86%和19.33%、36.31%、23.81%。96 h后,计算烟草种子发芽率,各个处理间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性差异。温室中,烟株根部灌根使用生防菌株孢子悬浮液后,能显着地促进烤烟平均株高、平均叶长、平均叶宽和最大根长的增长,1个月后,处理组各项农艺性状比照组高1.57、1.22、1.16、2.48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79、2.17、3.73、2.94倍。通过平板拮抗实验初步评价了生防菌株对烟草青枯菌的平板抑菌活性,同时评估生防菌株液体无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对青枯菌不表现出抑菌作用,同时,后续实验也表明,分离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提取物对青枯菌在B培养基中也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灌根方式,探究了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哈茨木霉菌株孢子悬浮液的适用浓度为1×108孢子数/mL,在适用浓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不同使用时间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通过不同时间灌根使用孢子悬浮液,结果表明,提前3d灌根可以显着提高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作用。通过SMSA检测,探究了灌根使用哈茨木霉TMN-1后在不同时间段对烟草根部青枯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根使用哈茨木霉TMN-1菌株孢子悬浮液后接种烟草青枯菌,1-5天可以显着降低烟草根部青枯菌含量。2.明确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在明确了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的室内生防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烟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比活力,结果表明,木霉可以显着诱导烟草体内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提升。在探究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植株防御酶比活力影响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木霉对烟草体内水杨酸信号途径、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PR1a/c、PR2、EFE-26、ACC Oxidase和PDF1.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可以显着刺激水杨酸途径的两条基因PR1a/c、PR2显着上调表达,以及茉莉酸/乙烯途径ACC Oxidase基因的上调表达。3.分析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使用后对烟株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在烟苗移栽期窝施使用哈茨木霉TMN-1菌株发酵生产的生防菌剂,在烟叶采收期分别采集了烟株根际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中真菌微生物和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alph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木霉菌剂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且对真菌影响大于对细菌的影响;对细菌微生物类群丰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Paenarthrobacter、鞘脂菌属(Sphingob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地杆菌属(Pedobacter)丰度高于对照组。其中,金黄杆菌属、根瘤菌属、Paenarthrobacter、贪噬菌属的丰度显着的高于对照组。真菌类群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真菌主要以镰刀菌属真菌为主其丰度占真菌类群的80%以上。对照组Campylosp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丰度高于处理组,其中Campylospora丰度显着性的高于处理组。通过LEfSe分析对处理土壤根际中影响青枯病发生的关键微生物因子进行筛选得到7个细菌类群分别是:链孢子囊菌属、Chitinophaga、Chthoniobacter、Filimonas、Parafilimonas等,以及真菌类群7个:Cyberlindnera、Apiotrichum等可作为潜在的抑制青枯病的指示菌群。4.探究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生防菌剂的发酵条件,验证了其对青枯病的室内相对防效可达61.56%,大田相对防效可达56.80%。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的固体发酵基质,不同的接种量,不同含水量,不同接种浓度,不同发酵温度对固体发酵产物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在实验室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下,对生防菌株发酵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菌条件下,稻壳粉是最佳的固体发酵基质。哈茨木霉TMN-1菌株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在28℃的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同时保持发酵基质初始含水量在30%-50%,接种量在不低于4%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木霉的最佳发酵效果,发酵周期为7-8天,发酵产物中木霉孢子浓度最佳可达1×1010孢子数/g左右。发酵菌剂的室内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发酵的木霉菌剂可以有效的防控烟草青枯的发生,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1.5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期窝施木霉菌剂可以有效的促进烟草的生长,同时对烟草青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可达56.80%。

郭文双[4](2020)在《内蒙古高寒地区甜菜品种适应性筛选与评价》文中提出甜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经,更是制糖的重要原料,内蒙古地区作为全国第一大甜菜种植基地,一直是我国甜菜制糖业的亮点,呼伦贝尔地区在近几年更是成为内蒙古地区甜菜种植基地中的亮点。在甜菜种植区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甜菜的产量和产糖量成为目前甜菜种植业的一大突破点。随着制糖业不断发展,对糖源供给需求越来越迫切,筛选出具有高产量、高产糖量,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应用,已成为呼伦贝尔地区发展甜菜种植业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大量田间数据、营养数据以及光合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目前主流的20个国外甜菜商用品种在呼伦贝尔岭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并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以及提出优势品种产质量适应性强的科学依据,为呼伦贝尔地区的甜菜生理选种和合理栽培促进甜菜生产增产增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个品种产质量的观察测定,发现供试品种含糖率在两个不同年份、不同试验站种植区相对稳定,而块根产量则相对变动较大。通过分析两年两地甜菜不同品种含糖率、块根产量及产糖量数据发现,HI0479、MA097、H809含糖率较高,而BETA176、KUHN1357,MA3005含糖率相对较低;HI1059,KWS2314,KUHN8060产量相对较高,而SR411、RIVAL、KUHN1277则产量相对较低;综合评价20个备选品种中KWS2314、HI1059、ST14991应为该地区较为适宜的品种。2.产量较高的品种全生育期都保持着较高的块根增长量,而产量相对较低的块根,块根增长量多为前期增长较快而后期增长量下降明显,或者是前期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后期生长速度虽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受到生育期较短的影响,无法达到最佳产量。3.含糖率较高的品种,其生育早期含糖率并不一定较高,表现在糖分有一定较高的基础上,保持持续较强的糖分增长速率,才能最终获得较高的甜菜含糖率。有的甜菜品种开始有较强的含糖率基础,但是糖分增长率较低,有的品种虽然含糖率增长率较高,但是苗期基础相对薄弱,都无法达到高糖的效果。4.直立型叶丛,中小面积叶片的甜菜品种更加适合呼伦贝尔高寒地区种植。在保证光合效率的前提下,直立叶丛,中小面积叶片,光合利用率更高,生物量消耗更少,利于在短生育期的高寒地区更多的生物量向根中积累。5.通过测定20个不同甜菜品种叶丛中的氮、磷、钾含量。研究发现甜菜叶丛中氮素含量与甜菜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即较低的甜菜叶丛氮素含量,其快根产量相对较高。通过营养调控以及相应的栽培措施降低叶丛中氮素的积累,更有利于甜菜在高寒地区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6.通过测定20个甜菜不同品种光合生产率、二氧化碳同化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等相关光合性能指标。通过分析发现,在高寒地区甜菜品种叶丛的光合强度与其光合性能成正相关关系。即较强的光合生产率,较高的二氧化碳同化率,较低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较高的气孔导度与其产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刘燕[5](2019)在《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质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宽垄大行栽培是一种新研发的宽垄稀植栽培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可调控温室生态环境条件。然而,目前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的宽垄大行栽培技术缺乏量化调控指标,特别是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尚不明确,导致温室番茄宽垄大行栽培增产增质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本研究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栽培垄距,分别为1.1m(T1),1.3 m(T2),1.5 m(T3)和2.0 m(T4),系统地研究宽垄大行栽培对早春茬和秋冬茬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生态因子、病害发生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温室番茄宽垄大行栽培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表明,随着栽培垄距的增加番茄茎粗、叶片数和根系生长指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垄距T3处理各项各项指标最佳,即植株茎粗、叶片数以及植株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值最大。番茄早春茬和秋冬茬的株高均以对照(T1)处理最高,且表现徒长趋势。2.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表明,增加垄距,可以提高光合效率,无论早春茬还是秋冬茬,垄距T3处理对番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SPAD促进作用最为显着。T3处理番茄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要显着高于对照 T1 处理(P<0.05)。设计番茄光合作用模型系统,探究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累积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植株和根系分配干物质累积量、根系分配系数成指数关系,且随着辐射热积的增加而降低;茎分配系数成逐步降低趋势;叶片分配系数在苗期显着增长,但到开花期后开始下降;果实分配系数在开花期开始出现,到成熟期时趋于主导地位。3.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趋势是,随着栽培垄距的增加,番茄冠层气温、5 cm地温、日间C(2浓度和光照强度逐渐上升,垄距T4处理对各项指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即垄距T4处理冠层气温、地温、日间(C02浓度和光照强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各垄距处理的光照强度与对照T1处理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垄距T4时日间温度太高且持续时间长,超过了番茄最佳光合作用的温度,因此垄距T3处理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宽垄处理植株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发育。4.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表明,番茄灰霉病、早疫病、病毒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T1>T2>T3>T4,早春茬总体低于秋冬茬,对照T1处理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显着高于T3和T4处理(P<0.05)。说明宽垄大行栽培可以有效的降低番茄主要病害发生率,提高番茄的安全品质。5.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趋势是,随栽培垄距的增加,温室番茄的品质和产量显着提升。无论早春茬和秋冬茬,垄距T3处理糖/酸比最高,番茄红素和硬度则以垄距T4处理最高。垄距T3处理番茄商品率最高,早春茬和秋冬分别为95.33%、94%,比对照提高了12.74%和30.65%。垄距T3处理产量最高,早春茬和秋冬茬分别为90 119.92 kg/hm2、80174.19 kg/hm2,比对照提高了16.87%和 23.82%。6.通过宽垄大行栽培番茄根系转录组数据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并结合相应的番茄生长发育和产质量数据,结果推测T3处理(1.5 m)为最佳的种植垄距,控制相关叶绿体合成相关基因和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相对都是最高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适当加宽栽培垄距可以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垄距T3处理,即垄宽+沟宽(80 cm+70 cm)的番茄品质最优,产量最高,为温室番茄适宜栽培垄距,可以在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刘晓永[6](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孙东宝[7](2017)在《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文中指出北方旱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但该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和土壤供肥不足等资源条件限制,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虽然在过去的多年中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是该区域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提升空间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对我国北方旱作区1970-2015年开展的田间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合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探明了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1980-2015年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平均为3902 kg/ha和7785 kg/ha,WUE平均为11.6 kg/ha.mm和19.1 kg/ha.mm,NUE平均为30.7%和35.1%。1980s至今,小麦、玉米的产量和WUE大幅提高。与1980s相比,2011-2015年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60.2%和54.5%,WUE分别提高了 37.0%和70.5%。1980-2015年,小麦和玉米NUE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000s和1990s达到最高。小麦产量和WUE随着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WUE在年降水量<350 mm区域显着降低,其它区域差异不显着。小麦和玉米的NUE均在年降水量550-650 mm区域显着高于其它降水区域。小麦和玉米的PFP-N和PFP-P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2)1980s以来,北方旱作区降水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对作物产量和WUE的提高不利。化肥投入量的大幅增加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驱动了作物产量和WUE提高。但是施肥量的增加导致了作物PFP和NUE的降低。作物产量、WUE和NUE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受ET影响,尤其是小麦。不同区域化肥投入和土壤供肥能力的不均衡也导致了作物产量的差异。(3)栽培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作物产量和WUE提升的重要因素。1980s至今,技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贡献分别为19.1%和18.2%、对WUE的贡献均为15.3%。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技术对作物产量和WUE的贡献份额降低。技术对小麦和玉米NUE的贡献则随着年代和降水量的增加呈显着升高的趋势。从单项技术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免耕、深松、平衡施肥等技术均对作物产量和WUE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且多数技术在降水较低区域更优。(4)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高产分别为6823 kg/ha和13149 kg/ha,平均产量分别为高产的的48.4%和53.4%,仍有1倍的提升空间。小麦和玉米WUE最大可实现20.4 kg/ha.mm和34.2 kg/ha.mm。造成作物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水不足、肥料投入偏低、土壤供肥能力差以及技术应用率低。有效降低土壤蒸发、协调水肥关系、提升土壤供肥能力和加强技术应用是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

曾翠云[8](2016)在《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沙打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豆科牧草,兼有防风固沙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病原所引致的系统性真菌病害,该病是限制沙打旺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尚未抗病品种可用,筛选出抗病种质材料是选育出抗病品种的基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离体叶片接种、喷雾接种和自然接种3种接种方法,评价9个沙打旺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rDNA-ITS基因测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种子贮藏蛋白、亲缘关系和内源激素与抗性相关酶类,综合分析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水平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选择出抗病种质奠定基础。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确定了栽培沙打旺的分类地位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栽培的沙打旺与与野生沙打旺为同一物种,即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但栽培沙打旺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比与野生沙打旺更近,中沙1号和陕西榆林与其它7个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和美国的主要黄芪属(Astragalus)(21种)和棘豆属植物(Oxytropis)(7种)中,斜茎黄芪与漠北黄耆(A.austrosibir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隶属于黄芪属驴豆组。2.杂花品种的植株中有部分花穗为白花,中沙1号品种的植株均为匍匐型植株,而其它品种均为紫色花穗、直立型植株;种子蛋白测定结果表明辽宁阜新与中沙1号相近。3.确定了自然发病试验中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病原来自带菌的种子,而无气流传播的外来菌源,该试验首次证明了病菌从死亡植株上产生的孢子在拔节期侵染叶片,植株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第4年发病率达到100%,完善了该病的侵染循环。4.在3个接种试验中以发病率为抗病级别的评价标准,在同一抗病级别的品种中以病情指数等指标为评价抗病性强弱的次序,确定了高抗品种为内蒙早熟>陕西榆林,抗性品种为杂花>鄂尔多斯>固原>河南,中抗品种为宁夏彭阳,低抗品种为辽宁阜新=中沙1号。陕西榆林和内蒙早熟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强,陕西榆林和固原的抗损害能力强,中沙1号在抗侵入等抗性能力上均最弱。高产草品种为内蒙早熟,草地持久性最强品种为辽宁阜新,中沙1号的种子产量高,且营养价值显着高于其它品种。5.植株体内9种生物化学物质测定结果显示,未接种植株中的5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4种生化酶活性在品种间存在显着(P<0.05)差异;接种后,所有品种植株体内的吲哚乙酸(IAA)含量均显着(P<0.05)升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显着(P<0.05)下降,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下降(显着或不显着),细胞分裂素(CTK)和过氧化氢酶(CAT)均上升(显着或不显着)。未染病植株体内的吲哚乙酸的含量越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越高,该品种抗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越强,此可作为沙打旺种质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水平的指标。6.防风、核桃青皮和大蒜乙醇提取液对沙打旺埃里砖格孢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及其发酵产物对测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拮抗特性,抗菌物质值得开发利用。在选育抗病品种时除了选择抗病强、草产量高的内蒙早熟和陕西榆林等种质之外,也应吸纳草质优、早熟但抗病弱的中沙1号的优良特性。

刘欢[9](2014)在《燕麦田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燕麦和土壤安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设置在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连续二年(2011-2012年)的皮燕麦(陇燕3号)和裸燕麦(白燕2号)田间除草剂筛选试验,结合室内指标测定,研究不同除草剂在不同剂量下对杂草防除性能以及对燕麦安全性、产量、品质、生理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除草剂施用后不同时期对燕麦田土壤微生态系统的调控效应,探讨除草剂和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和土壤呼吸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燕麦田中以藜、卷茎蓼、打碗花为主的杂草群落对燕麦田可造成2级危害,对我国西北半干旱区的杂草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有施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的必要。(2)13种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及燕麦产量均有显着影响。其中,茎叶除草剂立清、麦喜和人工除草的防效较高,均在80%以上;前二者对产量的增效甚至高于人工除草,燕麦干草及种子产量最高达10739.0kg·hm-2和:3238.3kg·hm-2,分别超出对照27.74%和20.90%。土壤处理剂氟乐灵、果尔的杂草防效不及50%,而且对燕麦出苗和生长有所抑制,还可引起燕麦幼苗茎秆扭曲,叶片白斑等药害现象,2,4-D丁酯可导致裸燕麦田带壳率增多。各产量构成指标中,施用除草剂对燕麦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无明显作用,对小穗数、穗粒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有较显着影响。4种表现优良的除草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效及对皮、裸燕麦的增产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F3 (270 ml·hm-2麦喜)>M3 (2025 ml·hm-2立清)>M2(1350ml·hm-2立清)> S3 (1350 ml·hm-z金都尔)>F2(180ml·hm-2麦喜)。应试茎叶处理剂普遍优干土壤处理剂。(3)研究除草剂麦喜和立清对燕麦生理生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发现:①应试除草剂在燕麦生长前期对皮、裸燕麦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抗氧化酶系统均有影响,表现为抑制了燕麦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但促进了胞间C0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燕麦生长后期除草剂处理下的光合指标恹复至对照水平。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POD、SOD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在生育期内较为稳定;MDA含量逐渐上升,开花期达到最高。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3种保护酶活性均显着下降,MDA含量上升。此外,不同除草剂对皮、裸燕麦的光合作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皮燕麦不同生育期内各光合指标对高浓度立清敏感,而裸燕麦则对高浓度麦喜耐药性较差,而麦喜对燕麦叶片酶活性影响较小。②2种除草剂在中、低浓度下对皮、裸燕麦干草和籽粒中的粗蛋白、粗仄分含量及籽粒中矿质元素Ca和P含量都有所促进,对燕麦干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无显着的影响;而高浓度下对燕麦干草和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干草可消化干物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抑制相对明显。相比对照,处理M2(1350 ml-hm-2立清)下燕麦干草及籽粒粗蛋白平均提高6.3%,粗仄分提高4.5%,籽粒中矿物质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也较高,品质相对较好。(4)通过除草剂对土壤微生态特性的一系列研究表明:①除草剂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随微生物、酶的种类及除草剂浓度而异。在2种除草剂作用下,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数量>放线菌>真菌。高浓度除草剂对微生物数量的抑制水平和抑制期均明显超过低浓度,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真菌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细菌,放线菌对除草剂敏感度最小。除草剂立清和麦喜施用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抑制-激活作用;对碱性磷酸酶具有激活-抑制-再激活的作用;对土壤蔗糖酶早期稍有抑制,但中后期都为逐渐激活恹复的作用,对土壤脲酶的影响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2种除草剂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总体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的效应,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增加,土壤呼吸强度也呈显着增大趋势。②对各土壤生物指标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土壤微生物对燕麦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大于土壤酶和土壤呼吸。综合得分顺序为处理M1(立清675 ml·hm-2)>M2(立清1350ml·hm-2)>F1(麦喜90ml·hm-2)>对照>F2(麦喜180 ml·hm-2)>M3(立清2025 ml-hm-2)>F3(麦喜270 ml-hm-z)。除草剂对土壤生态系统各指标的影响多在40d后有所恢复,而高浓度除草剂终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对土壤肥力及燕麦生长造成潜在危害。(5)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施用茎叶处理剂立清和麦喜不同浓度下的杂草防效、燕麦产量、品质、生理特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代谢等几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综合模型为:F综=0.596Z1+0.214Z2+0.113Z3。前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2.277%,其中第一主成分代表除草剂防效及燕麦产量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土壤生物代谢活性因子,第三主成分中则代表燕麦的生理特性。所有处理中,M2 (1350 ml·hm-z立清)综合评价值最高,在燕麦田施用应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

赵丹[10](2014)在《小黑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生产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小黑麦既可以生产籽粒,又能够获得大量秸秆,同时也能生产优质饲草,解决农牧业精饲料、粗饲料和青饲料短缺的问题。本研究以进入鉴定圃的59份小黑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以及甘肃省临洮县和玛曲县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表现,旨在探明新种质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以及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区域,从而为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利用L16(45)正交设计优化出小黑麦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为dNTPs0.4mmol/L,Mg2+2mmol/L,引物0.5μmol/L,Taq聚合酶0.5U。小黑麦ISSR-PCR扩增程序为:94oC预变性7min;94oC变性30s,Tm退火45s,72oC延伸1min,35次循环;最后于72oC延伸7min,4oC保存备用。根据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处把59个小黑麦品系分为8个类群。品系J2、J7、J12、J14、J15、J30和J51为第Ⅱ类,品系J10和J24为第Ⅲ类,品系J28单独为第Ⅳ类,J11、J26、J27、J37、J45、J46、J47、J57和J58为第Ⅴ类,品J5、J17、J23和J38为第Ⅵ类,品系J16和J19为第Ⅶ类,品系J18、J20、J21和J22为第Ⅷ类,其余30个小黑麦品系聚为一类(第Ⅰ类)。59个小黑麦品系在临洮试验点春播时,J1、J3、J5、J8、J10、J11、J12、J14、J15、J16、J17、J18、J23、J24、J28、J30、J32、J33、J34、J35、J37、J38、J40、J41、J42、J43、J44、J45、J46、J47、J48、J49、J51和J55的种子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北联5号小黑麦),可作为饲料型小黑麦进一步利用;干草产量和3个营养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品系的综合性状均优于CK,可筛选J2、、J44、J21、J28和J10等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系作为饲草型小黑麦审定、登记和利用。59个小黑麦品系和CK在临洮县春秋季播种时,其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不同。要获得较高干草产量,J3、J6、J9、J15、J20、J31、J34、J37、J50、J53、J56、J58和CK春秋季均可播种,J4、J5、J7、J13、J16、J17、J18、J19、J23、J32、J38、J49、J54和J57适宜于秋播,其余品系适宜于春播;进行种子生产时,J5、J8、J22、J23、J37、J43、J44和J45适宜于春播,其余品系秋播可获得较高种子产量。根据53个小黑麦品系和CK在甘肃省玛曲县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J57、J32、J33、J29、J28、J41、J44、J54、J59、J26、J31、J27、J58、J24、J45、J43和J21的综合性状优于CK,可作为饲草型小黑麦在该区推广种植。53个小黑麦品系的适宜种植区研究表明,品系J14和J16在玛曲和临洮均可种植,品系J2和J10适宜于临洮播种,CK及其余品系适宜于玛曲播种。

二、肥力高在高寒地区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力高在高寒地区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高原农业系统
        1.2.2 草地农业系统
        1.2.3 饲草的生产现状
        1.2.4 种植模式对一年生饲草作物的影响
        1.2.5 水分和氮素对一年生饲草作物的影响
        1.2.6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作物品种及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
        2.4.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2.4.2 干物质产量
        2.4.3 植株氮含量
        2.4.4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
        2.4.5 土壤体积含水量
    2.5 指标计算
        2.5.1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5.2 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5.3 硝态氮积累量的计算
        2.5.4 氮肥偏生产力的计算
        2.5.5 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2.5.6 地上部分吸氮量的计算
        2.5.7 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饲草作物的生产力
    3.1 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
    3.2 饲草作物的株高动态
    3.3 饲草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动态
    3.4 饲草作物干物质动态
    3.5 饲草作物地上干物质分配
    3.6 饲草作物的含氮量
    3.7 饲草作物的粗蛋白产量
    3.8 小结
第四章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1 土壤含水量
    4.2 土壤贮水量
    4.3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4.4 小结
第五章 饲草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5.1 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5.2 硝态氮积累量
    5.3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产效率
    5.4 作物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饲草作物的株高与叶面积指数
    6.2 饲草作物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
    6.3 土壤含水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6.4 饲草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产效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刈割对青贮作物的影响
        1.1.1 刈割对青贮作物产量的影响
        1.1.2 刈割对青贮作物品质的影响
        1.1.3 最佳刈割时间
        1.1.4 刈割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1.2 播种密度对青贮作物影响
        1.2.1 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1.3 播期对青贮作物的影响
        1.3.1 播期对出苗的影响
        1.3.2 播期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3.3 播期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4 不同灌溉定额对饲用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1 水分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
        1.4.2 水分对饲用作物品质的影响
    1.5 氮肥运筹对饲用作物的影响
        1.5.1 施氮对饲用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5.2 施氮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青贮发酵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1.6.1 青贮原理
        1.6.2 青贮发酵影响因素
    1.7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不同刈割期对北疆地区青贮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刈割期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刈割期对大麦鲜草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2.2.3 刈割期对大麦饲用品质的影响
        2.2.4 刈割期对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3 不同播种密度对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3.2.4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青贮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4 播期对青贮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播期对大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2 不同播期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播期对大麦干、鲜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4.2.4 不同播期对大麦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4.2.5 不同播期对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5 施氮量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氮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项目和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干、鲜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3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
        1.1 烟草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
    2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的机制研究
        2.1 哈茨木霉对种子的影响
        2.2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生理变化
        2.3 哈茨木霉在植物根系的定殖
        2.4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中的基因表达
    3 哈茨木霉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1 哈茨木霉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
        3.2 哈茨木霉与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互作
    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抗烟草青枯病的哈茨木霉菌株筛选与生物活性测定
    第一节 抗烟草青枯病活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的促生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哈茨木霉TMN-1菌株的室内控病效果及发酵技术探究
    第一节 哈茨木霉TMN-1的室内控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固体发酵条件初探及发酵菌剂的室内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哈茨木霉TMN-1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生理生化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哈茨木霉TMN-1影响烟草抗青枯病的微生态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控病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内蒙古高寒地区甜菜品种适应性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甜菜产业背景
        1.1.2 我国甜菜品种选育发展现状
        1.1.3 甜菜种植区环境特点
        1.1.4 呼伦贝尔甜菜高寒种植区环境特点
        1.1.5 气候条件对甜菜块根增长和含糖的影响
        1.1.6 大量元素NPK与根重和含糖相关研究进展
        1.1.7 光合性能对甜菜生长的影响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置
    2.3 试验地土壤养分含量
    2.4 生育期取样及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3.1 在高寒地区供试甜菜不同品种产质量的统计与分析
    3.2 在高寒地区甜菜不同品种块根生育期产量和含糖率增长的差异
        3.2.1 在高寒地区甜菜不同品种块根生育期产量增长的差异
        3.2.2 在高寒地区甜菜不同品种块根生育期含糖率增长的差异
    3.3 在高寒地区甜菜不同品种叶丛形态、叶片大小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3.3.1 高寒地区甜菜品种叶丛形态与产质量的统计分析
        3.3.2 高寒地区甜菜品种单叶片面积与产质量的统计分析
    3.4 在高寒地区甜菜不同品种叶丛中大量元素含量差异及其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3.5 甜菜不同品种光合性能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3.6 甜菜不同品种块根表型性状对甜菜机械化起收破损率的影响
四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质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番茄的起源及世界分布
        1.1.2 番茄栽培技术概述
        1.1.3 我国设施番茄种植特点及存在问题
        1.1.4 宽垄大行栽培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植密度与作物群体结构
        1.2.2 宽垄大行栽培技术
        1.2.3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种植密度对作物光合生理及生态的影响
        1.2.5 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场地及供试材料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数据分析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
        2.3.3 番茄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2.3.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影响
        2.3.5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6 宽垄大行栽培番茄根系转录组分析
    2.4 技术路线
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3.1.1 番茄营养生长指标的测定
        3.1.2 番茄生殖指标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地上部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根系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植株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3.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植株根系的影响
    3.4 小结
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
    4.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1.1 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4.1.2 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1.3 温室番茄光合热辐射积与干物质累积模型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4.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4.2.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4.2.5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叶片SPAD值的影响
        4.2.6 温室番茄光合热辐射积与干物质累积模型分析
        4.2.7 系统测试
        4.2.8 干物质累积模型验证
        4.2.9 干物质累分配模型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5 番茄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5.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5.1.1 温室冠层气温、地温、相对湿度、CO_2浓度的测定
        5.1.2 温室照度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冠层气温的影响
        5.2.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地温的影响
        5.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5.2.4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空气CO_2浓度的影响
        5.2.5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照度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影响
    6.1 测试方法与测试项目
        6.1.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发病率的测定
        6.1.2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病情指数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的影响
        6.2.2 宽垄大行栽培番茄病情指数的测定
    6.3 讨论
    6.4 小结
7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果实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7.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7.1.1 营养品质的测定
        7.1.2 产量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7.2.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商品率的影响
        7.2.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果实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7.3 讨论
        7.3.1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7.3.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7.4 小结
8 宽垄大行栽培番茄根系转录组分析
    8.1 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8.1.1 样品收集和准备
        8.1.2 数据分析
    8.2 结果分析
        8.2.1 差异基因火山图分析
        8.2.2 差异基因KEGG富集通路图
        8.2.3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
    9.1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9.2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光合生理和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9.3 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影响
    9.4 宽垄大行栽培对番茄果实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7)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WUE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与途径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讨论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7.4 本论文的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章数据来源文献
作者简介

(8)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沙打旺的物种鉴定及研究进展
        2.1.1 黄芪属植物及其中主要牧草
        2.1.2 直立黄芪、沙打旺和野生沙打旺的关系
        2.1.3 沙打旺的营养、毒性与饲用价值的关系
        2.1.4 我国已选育的沙打旺品种
    第二节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2.2.1 症状与分布
        2.2.2 病原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
        2.2.3 侵染循环
        2.2.4 防治现状
    第三节 牧草抗病性评价方法
        2.3.1 鉴定
        2.3.2 生产性能评价
        2.3.3 营养价值评价
    第四节 牧草抗病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2.4.1 生理结构与牧草抗病性关系
        2.4.2 与抗病相关的化学物质
        2.4.3 抗病基因
    第五节 牧草抗病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2.5.1 引种
        2.5.2 选择育种法
        2.5.3 杂交选育法
        2.5.4 远缘杂交
        2.5.5 诱变育种
        2.5.6 生物技术
第三章 共用材料和方法
    3.1 共用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沙打旺
    3.2 共用方法
        3.2.1 培养基的制作
        3.2.2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的再分离
        3.2.3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3.2.4 室内幼苗盆栽管理
        3.2.5 主要公式及抗病性评价标准
        3.2.6 数据分析
        3.2.7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抗病性评价
    第一节 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试验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1.4 小结
    第二节 盆栽幼苗喷雾接种试验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三节 田间自然发病试验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4.3.4 小结
    第四节 种质特性
        4.4.1 材料和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4.4 小结
    第五节 抗病性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结果
        4.4.3 讨论
第五章 抗病机理研究
    第一节 沙打旺种子蛋白测定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1.4 小结
    第二节 沙打旺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第三节 沙打旺内源激素含量和与抗性相关酶类活性检测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3.4 小结
第六章 药用植物防治试验及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对其它病菌的抑菌试验
    第一节 药用植物粗提液的抑菌效果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第二节 沙打旺埃里砖格孢对其它病菌的拮抗作用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后续工作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项目资助
致谢

(9)燕麦田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燕麦和土壤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除草剂的类型及应用
        1.2.2 除草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3 除草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除草剂对作物品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1.2.5 除草剂对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2.6 除草剂对土壤生态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2.7 除草剂在燕麦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第二章 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药效初探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自然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1年燕麦田草相调查
        2.2.2 不同除草剂在燕麦田的除草效果
        2.2.3 不同除草剂对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2.2.4 不同除草剂对燕麦安全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燕麦田安全高效除草剂种类及剂量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自然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2年燕麦田草相调查
        3.2.2 不同浓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
        3.2.3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燕麦苗期安全性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及燕麦产量影响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除草剂对燕麦生理特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供试药剂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除草剂对燕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除草剂对燕麦过氧化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除草剂作用下燕麦光合指标的变化
        4.3.2 除草剂作用下燕麦抗氧化指标在生育期内的变化
        4.3.3 不同除草剂在不同浓度下对燕麦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除草剂对燕麦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品种材料和供试药剂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除草剂对灌浆期燕麦干草品质的影响
        5.2.2 除草剂对燕麦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除草剂对燕麦田土壤微生态特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品种材料和供试药剂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6.2.2 除草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3 除草剂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6.2.4 除草剂对燕麦田土壤微生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6.3 讨论
        6.3.1 燕麦田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在除草剂作用下的变化
        6.3.2 燕麦田4种土壤酶活性在除草剂作用下的变化
        6.3.3 燕麦田土壤呼吸强度在除草剂作用下的变化
        6.3.4 除草剂施用后不同时期土壤微生态特性的变化趋势
        6.3.5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态指标的综合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防效、燕麦产量、品质、生理特性及土壤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
    7.1 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7.2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八章 结论
    8.1 西北半干旱地区燕麦田田间草相
    8.2 除草剂的药效筛选及其对燕麦产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8.3 除草剂对燕麦光合特性和过氧化特性的影响
    8.4 除草剂对燕麦品质特性的影响
    8.5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态活性及代谢的影响
    8.6 除草剂对燕麦、土壤各指标的综合影响
    8.7 燕麦田化学除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小黑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生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黑麦种质资源概况
        1.1 小黑麦起源与发展
        1.2 小黑麦生物学特性
    2 小黑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2.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黑麦研究上的应用
    3 小黑麦育种研究进展
        3.1 小黑麦的种质与育种特性
        3.2 小黑麦抗逆性研究
    4 小黑麦的利用价值研究
    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5.1 研究目的意义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 ISSR 标记的小黑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2.3 ISSR 基础反应体系及程序
        2.4 ISSR 引物的筛选
        2.5 小黑麦 ISSR 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6 引物退火温度筛选
        2.7 PCR 产物电泳检测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 检测
        3.2 ISSR 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3 小黑麦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DNA 提取和质量检测
        4.2 ISSR 体系建立与优化
        4.3 ISSR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第三章 不同小黑麦新品系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生产性能及饲草品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株高
        3.2 种子产量
        3.3 干草产量与鲜干比
        3.4 营养成分
        3.5 综合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小黑麦品系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越冬率
        3.2 株高
        3.3 干草产量
        3.4 鲜干比
        3.5 营养成分
        3.6 综合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小黑麦品系种子产量对播种期的响应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期
        3.2 株高
        3.3 种子产量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小黑麦新品系在甘肃省甘南地区的饲草产量及品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株高
        3.2 干草产量
        3.3 鲜干比
        3.4 营养成分
        3.5 综合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小黑麦新品系的适宜种植区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株高
        3.2 干草产量
        3.3 鲜干比
        3.4 营养成分
        3.5 综合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肥力高在高寒地区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D]. 甄玉鑫. 兰州大学, 2021
  • [2]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准.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D]. 朱洪江. 西南大学, 2020(01)
  • [4]内蒙古高寒地区甜菜品种适应性筛选与评价[D]. 郭文双.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宽垄大行栽培对温室番茄产质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D]. 刘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 孙东宝.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8]沙打旺9个品种对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及种质特性综合评价[D]. 曾翠云. 兰州大学, 2016(08)
  • [9]燕麦田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燕麦和土壤安全性的影响研究[D]. 刘欢.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7)
  • [10]小黑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生产性能研究[D]. 赵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高肥在高寒地区作物的应用效果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