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设银行承兑汇票分拆业务的建议

关于开设银行承兑汇票分拆业务的建议

一、对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分开业务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哲[1](2019)在《货币政策对A农商银行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定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产生作用,通过操作目标作用于中介目标,最终引起经济中各指标的变化,实现最终目标。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种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反哺作用。在政策层层传导的过程中,央行分支机构对政策的执行程度会影响政策最终的效果。在当前流动性水平整体充裕的情况下,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本文首先从货币政策基本理论入手,介绍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模式。以A商业银行为例,对近年来信贷结构、信贷增量和利率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横向、纵性比较,分析央行分支机构的货币政策运用是否起到特定政策效果,验证央行资金是否真正起到引导信贷流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功效。并分析其中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传导效应弱化的原因,讨论实际可行的改善方案。提出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创新激励方式,引导降低小微贷款利率;引入财政资金,增强金融对扶贫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央行资金全流程监管,使央行资金落到实处;丰富创新盈利模式;价格型工具可优化银行经营效率等建议,对中央银行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来阐述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通过对具体货币政策工具引起基层信贷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使用大量数据和实例予以论证和说明。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当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和结论。

吴潇[2](2017)在《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商业票据在结算和支付中的大量应用,银行票据业务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但是票据业务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在操作风险层面体现得尤其集中。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票据大案频发,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票据业务有逐渐演变为高风险业务的势头,反映出部分银行机构对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发现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对加强商业票据业务管理,防范案件发生,保障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票据业务的相关理论做出概述,分析了 A银行票据业务的主要操作风险,并系统介绍了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同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A商业银行目前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A银行目前的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具有制度体系完善、业务发展成熟等诸多优势,风险管理总体上是有效的,但具体实施中仍有诸多不足。其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不合理、票据业务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操作风险量化技术落后等。本文认为,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主要源于辖区内各金融机构日益激烈的业务竞争,以及辖区经济形势下行等因素影响。为加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管控,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A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从A银行的文化建设、员工道德素质、考核激励导向、相关法律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针对A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了A银行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并对票据业务不同环节的操作风险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为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此外,针对A银行实际,本文认为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顺利执行需要提供一些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等,通过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从根本上防范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

袁浩[3](2016)在《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金融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和发展时期,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自推广应用以来,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项重要的支付结算工具。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既可以使银行优化资产配置,增加利润,又能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既能有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能为我国票据市场的成熟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比较了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业务种类,回顾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历程,运用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实际考察了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近年来的业务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哈尔滨银行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职能机构效率较低、业务风险管控不足、流程信息化不完善、目标客户定位不准确、履行相关政策法规困难等。本文针对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建设专业化业务团队、加强业务风险防控、优化业务流程、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突破相关政策法规限制等。并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建议积极推进授权低风险业务权限、银行承兑汇票分拆业务、与理财产品进行业务组合、灵活调整保证金比例、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全行范围内建立票据池、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组合等业务创新模式。本文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向读者清晰阐述了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和缺陷,指出了发展的前景和发展建议,对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诚[4](2016)在《基于台湾经验的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利润有所下滑,企业转型压力增大,信用风险不断攀升。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信用风险管理几乎涵盖了银行业经营的各个领域,因此,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管理成果的好坏,将对银行机构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发生。G省联社作为省内占据具较大市场份额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本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诸多方面的不足,使其信用风险管理在经济新常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的体系、结构和流程,剖析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情况,针对其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权责结构、信用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分类管理、管理人员和信贷员业务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深入研究台湾农业金库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了与台湾农业金库在立法制度、相应的金融服务保障、信用风险管理权责安排、信用风险具体的管理过程几方面存在的差距与值得G省联社借鉴之处。最后结合实际对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完善制度和金融服务保障、加强信用风险监控、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内控制度、正确处理不良贷款、建设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差异化管理七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王红霞,曾一村,蔡胜琴[5](2014)在《票据业务风险的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创新,票据业务的风险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首先,票据市场利率波动的加剧以及经营机构运作方式的转变使得市场风险显着加大;其次,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商业银行承兑规模和同业回购规模过快增长,使得信用风险出现结构性分化;再次,电子化、监管加强和集约化经营等因素提升了操作风险的可控性。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朱兰春[6](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研究表明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陈宣良[7](2013)在《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货币市场是指借贷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市场,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货币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融资功能,即解决市场主体的短期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求,然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市场还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即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基础和平台。首先,货币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发行与流通,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调控提供了可以灵活选用的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都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融资行为。其次,货币市场上参与主体的增加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当货币市场上参与主体单一,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参与者时,银行信贷渠道几乎成为唯一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而当货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时,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进行传导,还可以通过各类参与主体的资产调整渠道进行传导,从而提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第三,以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基准利率提高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在同业拆借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社会资金的批发价格,其对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反映最为敏感和直接,因此,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往往要参考同业拆借利率。因此,从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货币市场,中央银行就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顺利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我国从此步入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历程。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以及向纵深推进,我国的商品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商业信用重新启用。与此同时,“大一统”的金融体系被打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陆续恢复和设立。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对货币市场产生强烈的需求。因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货币市场重新出现,并且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我国货币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起着梗阻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货币市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

谢国梁[8](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许兵[9](2012)在《国内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客户资源高度集中,综合化已经渐成趋势。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扩大利润增长点。美国、日欧等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对推进中小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能够有效促成风险投资行业、银行业以及政府的三方共赢。A商业银行作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随着2011年境内人民币私募基金的成立,该行参与风险投资进入新的阶段。本文对A商业银行近年来借助综合化平台在参与风险投资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进行梳理,系统总结出该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模式的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使A商业银行更加有效、有利的参与风险投资,在完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也为国内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袁悦[10](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稳步地发展,我国的票据业务也因其手续简单、办理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而深受各银企的青睐,票据市场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商业银行票据市场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票据业务能增加银行对企业的存款、壮大银行的资金实力、稳定优质的客户,同时其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因此商业银行争相开办票据业务,有的银行甚至违规开办银行承兑和票据贴现业务,使得原本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风险逐渐放大,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的票据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大多都具有涉案金额巨大、作案手法多样、作案地域跨度扩大、内外勾结或团伙作案等特点,给社会以及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第一章借鉴国内外学者在票据业务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对票据业务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票据业务的大概情况;第三章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识别,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各个环节具体情况,逐一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第四章针对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列举案例进一步分析;第五章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管理体系,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认识风险,全员风险管理原则识别风险,全新管理方法原则量化风险,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情况的票据风险防范体系;本文的最后一章分别从法律制度的建设、票据外部环境的建设、银行内控制度的建设以及今年飞速发展的电子票据业务这几方面提出了若干有助于商业银行票据风险防范的建议,希望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其票据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帮助。

二、对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分开业务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分开业务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货币政策对A农商银行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1.3.2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对策的研究
        1.3.3 对央行分支机构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
        1.3.4 文献小结
第2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式
        2.1.1 经济变量传导模式与微观经济主体传导模式
        2.1.2 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传导机制
    2.2 货币政策调控与转型
    2.3 中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演变
        2.3.1 2003年-2008年第3季度的适度从紧
        2.3.2 2008年4季度-2010年的适度宽松
        2.3.3 2011年至今的回归稳健
    2.4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介绍
        2.4.1 数量型工具
        2.4.2 价格型工具
第3章 货币政策对A农商银行经营的影响
    3.1 相关背景资料
        3.1.1 A市经济发展概况
        3.1.2 A农商银行发展概况
    3.2 货币政策对A农商银行经营的影响
        3.2.1 数量型工具的影响
        3.2.2 价格型工具的影响
第4章 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支小再贷款对商业银行吸引力不足
    4.2 再贴现对引导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4.3 扶贫再贷款对扶贫贷款的促进作用不强
    4.4 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缺乏相应约束条件
第5章 相关建议
    5.1 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
    5.2 创新激励方式,引导降低小微贷款利率
    5.3 引入财政资金,加大扶贫贷款投入
    5.4 建立央行资金全流程监管
    5.5 丰富创新盈利模式
    5.6 价格型工具可优化银行经营效率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
        2.1.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2.1.3 票据业务操作风险
    2.2 商业银行票据理论
        2.2.1 票据无因性理论
        2.2.2 真实票据理论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2.3.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2 操作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3.1.1 A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3.1.2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3.2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3.2.1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3.2.2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有关分析
    3.3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3.3.2 票据业务操作规程的执行不到位
        3.3.3 业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3.3.4 操作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第四章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银行文化建设方面
        4.1.1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不到位
        4.1.2 内控文化及合规观念缺失
    4.2 员工道德素质方面
        4.2.1 责任意识不强
        4.2.2 “关系”业务较多
    4.3 考核激励机制导向方面
        4.3.1 过于重视业绩导向
        4.3.2 各阶段的激励导向设置不合理
第五章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5.1 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
        5.1.1 进一步加强银行内部控制
        5.1.2 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
        5.1.3 不断提升票据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5.1.4 强化票据业务的合规管理
        5.1.5 完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
        5.1.6 加速推进票据业务的电子化
    5.2 优化措施实行的保障措施
        5.2.1 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5.2.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2.3 鼓励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
    2.1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概念和业务种类
        2.1.1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概念
        2.1.2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业务种类
    2.2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历程
        2.2.1 起步阶段
        2.2.2 规范阶段
        2.2.3 上升阶段
    2.3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相关理论
        2.3.1 契约说
        2.3.2 发行说
        2.3.3 创造说
        2.3.4 权利外观说
        2.3.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存在问题
        3.1.1 职能机构效率问题
        3.1.2 业务风险管控问题
        3.1.3 流程信息化问题
        3.1.4 目标客户定位问题
        3.1.5 履行相关政策法规问题
    3.2 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问题成因
        3.2.1 内部人才任用机制不合理、行政色彩严重
        3.2.2 业务风险因素复杂
        3.2.3 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巨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策略及创新
    4.1 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策略
        4.1.1 建设专业化业务团队
        4.1.2 防控业务风险的对策
        4.1.3 业务流程优化建议
        4.1.4 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
        4.1.5 突破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议
    4.2 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创新
        4.2.1 授权低风险业务权限
        4.2.2 银行承兑汇票分拆业务
        4.2.3 与理财产品进行业务组合
        4.2.4 灵活调整保证金比例
        4.2.5 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4.2.6 全行范围内建立票据池
        4.2.7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组合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4)基于台湾经验的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ry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台湾农业金库的信用风险管理分析
    2.1 台湾农业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2.2 农业金库发展历程
        2.2.1 农业金库法定职能
        2.2.2 农业金库组织架构
        2.2.3 农业金库权责安排
    2.3 农业金库对信用部的辅导及效果
        2.3.1 信用部的主要任务
        2.3.2 农业金库对信用部的辅导措施
        2.3.3 农业金库对信用部的辅导效果
    2.4 农业金库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2.4.1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与目标
        2.4.2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与架构
        2.4.3 信用风险管理报告体系
        2.4.4 信用风险规避抵减原则
        2.4.5 处理不良贷款的准则
3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1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及职能
        3.1.1 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3.1.2 信用风险管理职能
    3.2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架构和流程
        3.2.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2.2 信用风险管理报告体系
        3.2.3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标准
4 G省联社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4.1 G省联社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4.1.1 不良贷款分析
        4.1.2 不良贷款行业分布特征
        4.1.3 不良贷款期特征限分析
        4.1.4 客户授信集中度风险分析
        4.1.5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分析
        4.1.6 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分析
    4.2 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4.2.1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2.2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5 农业金库与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及启示
    5.1 农业金库与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5.1.1 立法制度比较
        5.1.2 金融服务保障建设比较
        5.1.3 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比较
        5.1.4 信用风险权责安排比较
        5.1.5 信用风险管理过程比较
    5.2 完善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5.2.1 完善制度与金融服务
        5.2.2 加强信用风险监控力度
        5.2.3 建立信用风险内控制度
        5.2.4 正确处理不良贷款
        5.2.5 积极优化信贷结构
        5.2.6 建设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5.2.7 强化风险差异化管理
6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票据业务风险的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票据业务风险的变化趋势
    (一)市场风险
    (二)信用风险
    (三)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6)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7)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货币市场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货币市场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理
    2.1 货币市场的界定及其结构
        2.1.1 货币市场的涵义
        2.1.2 货币市场的结构
    2.2 货币市场的功能
        2.2.1 确立基准利率
        2.2.2 融通资金和管理流动性
        2.2.3 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操作平台
    2.3 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理
        2.3.1 货币市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
        2.3.2 货币市场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2.3.3 货币市场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
第3章 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1.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1.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2.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2.2 我国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国债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3.1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3.3.2 我国国债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1 制约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1.1 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存在缺陷
        4.1.2 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的利率体制
    4.2 制约我国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2.1 票据市场利率结构不合理
        4.2.2 商业银行的利益驱动
    4.3 制约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3.1 中央财政依存度过高
        4.3.2 国债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单一
第5章 提高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1 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1.1 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形成技术
        5.1.2 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5.2 提高我国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2.1 构建合理的票据市场利率形成机制
        5.2.2 坚持以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规范票据市场
    5.3 提高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3.1 加强财政建设,保持国债适度规模
        5.3.2 大力发展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国内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理论基础和特殊风险
    2.1 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理论基础
        2.1.1 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理论
        2.1.2 范围经济理论
        2.1.3 投资组合理论
        2.1.4 资产专用性理论
        2.1.5 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理论
    2.2 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特殊风险
        2.2.1 利益冲突风险
        2.2.2 传递性风险
        2.2.3 收益波动性风险
        2.2.4 风险外溢(负外部性)
        2.2.5 管理风险
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模式及比较
    3.1 国外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模式
        3.1.1 美国模式
        3.1.2 日欧模式
    3.2 模式之间的比较
    3.3 国内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模式
    3.4 对国内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启示
第四章 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4.1 A商业银行业务状况
        4.1.1 A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4.1.2 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发展阶段
    4.2 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基本模式
        4.2.1 信贷资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
        4.2.2 控股子公司直接参与风险投资
        4.2.3 第三方合作间接参与风险投资
    4.3 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
        4.3.1 经营和监管环境
        4.3.2 利率制度
        4.3.3 中介服务体系
    4.4 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4.1 管理架构和专业团队
        4.4.2 参与风险投资的具体方式
        4.4.3 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第五章 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运行问题的对策
    5.1 组织架构和人才建设
        5.1.1 管理架构
        5.1.2 专业团队
        5.1.3 组织创新
    5.2 参与方式和利益分成机制
        5.2.1 担保体系
        5.2.2 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5.2.3 综合效益
        5.2.4 资金来源
        5.2.5 金融创新
        5.2.6 创业投资基金
    5.3 风险防控机制
        5.3.1 内部评级与风险识别机制
        5.3.2 内部“防火墙”机制
        5.3.3 内部风险监控框架
        5.3.4 子公司直投项目风险控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票据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票据
        2.1.1 票据的定义
        2.1.2 票据的功能
        2.1.3 票据市场的构成
        2.1.4 票据市场的发展概况
    2.2 票据的风险
        2.2.1 经营风险
        2.2.2 信用风险
        2.2.3 道德风险
        2.2.4 政策风险
        2.2.5 信息风险
    2.3 票据的相关理论
        2.3.1 真实票据理论
        2.3.2 票据无因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状况识别
    3.1 票据承兑环节
        3.1.1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
        3.1.2 承兑环节的风险
    3.2 票据贴现环节
        3.2.1 票据的贴现
        3.2.2 贴现环节的风险
    3.3 票据再贴现环节
        3.3.1 票据的再贴现
        3.3.2 再贴现环节的风险
    3.4 票据转贴现环节
        3.4.1 票据的转贴现
        3.4.2 转贴现环节的风险
    3.5 其他环节
    3.6 本章小结
4 票据业务案例分析及启示
    4.1 内外勾结承兑票据诈骗案
        4.1.1 案件发生经过
        4.1.2 本案给我们的启示
    4.2 仿制票据贴现诈骗案
        4.2.1 案件发生经过
        4.2.2 本案给我们的启示
    4.3 累计承兑票据案
        4.3.1 案件发生经过
        4.3.2 本案给我们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构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体系
    5.1 票据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5.2 从内外规划票据风险防范体系的总思路
        5.2.1 营造规范有利的外部环境
        5.2.2 完善内部风险管理
    5.3 票据风险防范体系的总体架构
        5.3.1 风险管理机构体系
        5.3.2 新增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5.3.3 存量票据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5.3.4 风险绩效管理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的具体建议
    6.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6.2 加强票据市场环境的建设
        6.2.1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6.2.2 加大监管惩罚力度,规范发展票据业务
        6.2.3 完善票据信息网络平台及票据专营机构
    6.3 加强银行内控制度的建设
        6.3.1 完善银行票据业务操作制度
        6.3.2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
    6.4 大力推行电子票据业务
        6.4.1 推行电子票据的优势
        6.4.2 推行电子票据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对开办银行承兑汇票分开业务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货币政策对A农商银行的影响分析[D]. 李颖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2]A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吴潇.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3]哈尔滨银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研究[D]. 袁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4]基于台湾经验的G省联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张诚. 贵州大学, 2016(03)
  • [5]票据业务风险的变化趋势研究[J]. 王红霞,曾一村,蔡胜琴. 上海金融, 2014(06)
  • [6]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7]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D]. 陈宣良.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8]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 [9]国内A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 许兵. 中南大学, 2012(02)
  • [10]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 袁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关于开设银行承兑汇票分拆业务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